教师应在教案中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教案的内容应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写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四年级下教案优质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课本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也是进行单位换算的重要手段。它是小数的另一性质,它与前面所学的小数性质不同,主要是研究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是学习小数知识的重要内容。为了突破难点,我选择了金箍棒的变化这一情境展开教学,有助于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考和理解问题。同时以完整的、学生熟悉的、又非常感兴趣的情境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自主探究规律、发现规律,更重要的是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因为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根据,也是单位名称换算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所以学生对于小数的大小是有认识的。学生能发现小数点移动后,蕴含什么规律,学生还不清楚,还不能把小数点移动和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建立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用的是金箍棒变化的情境,借助长度来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能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新知。
3、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
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
发现并归纳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圆形磁铁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自主建构。
(1)出示例5:
师:同学们喜欢看连环画吗?(喜欢)、大家请看:这是西游记里的故事,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 (生讲:一只小妖手持大锤对孙悟空说:猴头,交出唐僧!孙悟空说:休想,看我金箍棒!他边说边从耳洞里掏出金箍棒,长米。孙悟空说:变!他边说边把金箍棒抛向空中,金箍棒变成米。小妖看得目瞪口呆。孙悟空又说:变!金箍棒又变成了米。小妖惊呆了。孙悟空再大声一吼:看棒!金箍棒变成了9米长。小妖还来不及反映,“哇!”的一声,就被金箍棒-。)
这里有一组数据显示金箍棒变长的过程,谁发现了?
师板:(米,米,米,9米,)观察这组数据,看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位数不同,大小不同、小数点的位置不同)说的不错,这主要因为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规律。师板:小数点移动(齐读)
二、小组合作,发现总结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我们接着来研究,师问:米的金箍棒能打死妖怪吗?你能比划米的长度吗?为了更清楚的知道这些小数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把这些小数换算成整数,用毫米来表示。
师板:米=9毫米
米=90毫米
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请同学们从上往下观察这组数,等号右边的数有什么变化,等号左边的数,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怎样?
自己思考一下,然后五人一小组根据大屏幕的`提示进行合作,组长主持,记录员做好记录。
出示大屏幕;快乐合作:
从上往下看,以第1式为标准,第2、3、4式分别同第1式比较,等号右边的数有什么变化,等号左边的数,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怎样?
(2)小组讨论
(3)小组交流汇报
小组一:(以第1式为标准,第2式同第1式比较,米变为米,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等号右边的9毫米变为90毫米,扩大到原数的10倍-----)
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小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3、拓展延伸,小组合作
(1)猜想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那么小数点向左移动,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小数会缩小)
我们一起来验证。
(2)验证猜想
讨论:
从下往上看,以第4式为标准,第3、2、1式分别同第4式比较,等号右边的数有什么变化,等号左边的数,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怎样?
(3)小组合作
(4)小组汇报交流
小组1(以第4式为标准,第3式同第4式比较,9米变为米,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等号右边的9000毫米变为900毫米,缩小到原数的1/10----)
小结: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齐声读规律
把书打开到61页,完善书下面的内容。
为了方便我们记忆,老师把它编成儿歌,大家请看。
(5)出示四句歌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谈话:刚才我们班同学发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现在能有信心用规律解决碰见的数学问题吗?我们来个小比赛,谁最棒!
1、把下面的小数点移到位数字的左边后填空
(1)变为( ),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
(2)变为( ),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
(3)变为( ),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
2、判断
(1)把扩大它的10倍是560。( )
(2)把的小数点去掉,它的值就缩小10。 ( )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 ( )
3、选择
(1)把的小数点去掉,这个数就( )。
a、扩大到原数的10倍b、缩小到原数的
c、扩大到原数的100倍d、缩小到原数的
(2)把的一位数先扩大10倍,再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后是( )。
a、9 b、 c、900 d、 9000
(3)把的小数点去掉后,再向左移动三位,这个数与比较( )。
a、缩小到原数的b、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c、相等
4、思考题:
把一个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一位得,原来的小数是( )。
四、总结本节知识,畅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探索乘法的结合律要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依托。下面请老师们见教材19页探索部分,教材是通过比较2个学生的不同解题方法,发现规律的。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所说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指群体策略的多样化,通过比较不同学生的不同策略,来发现其中的规律,而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
2、猜测、举例、验证必不可少。与学习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一样,乘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也要经过猜测、举例、验证的过程。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在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已有所渗透。
3、运算律的字母描述形式,可以尝试放手。在教学第一单元时,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但是本学习本单元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用字母表式规律的经验,所以教师可尝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去表达。
4、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迁移点。学生有了第一单元学习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经验,再来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应该说难度不大。因此,教师要尽量放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在组织教学方面,由于本单元教材的呈现形式及教法渗透方面,与上单元很相似,因此,可参照第一单元的教学流程去组织学习活动(比如说,猜想——举例——验证)
5、运算律的探索、理解、运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规律的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数学课程标准对运算律的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探索和理解运算律,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从字面意义上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是学会探索方法,理解定律的意义。当然作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也即规律的记忆,这是必要的,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6、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下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交流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有趣的现象。交流时说的同学态度自然大方、口齿清楚、表达流利,听的同学要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
2、交流自己的观察日记,在此基础上再写一则。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3、发现一些音同或音近、形近字,准确区别。
4、读背农谚歌谣。
5、读词语,认识“肩”、“臂”等七个生字。
6、引导学生拓宽学习途径,了解、搜集更多资料。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观察中的发现
1、启发谈话:我们身边的许多事物,都有着无穷的奥妙:夜晚的`天空,北斗七星最引人注目;清澈的水底,鱼儿总是睁着眼睛睡觉;一碰到含羞草,它就闭拢叶子,多有趣啊!这段时间,你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呢?让我们一起分享吧。
2、前后四位同学为一小组,把自己观察中的发现告诉同学,并注意听听其他同学的发现。
3、自由组合,把自己的有趣发现说给自己的好伙伴听。对谁的发现感兴趣,跟他交流交流。
4、全班交流。选择几个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发现在全班交流。可以互相问答,呼吸补充,互相评价。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交流
1、在上次口语交际课上,老师分享了大家发现的乐趣。现在,让我们大家再来交流交流我们的“观察日记”。
2、同桌交流观察日记。
3、评一评同学的或自己的观察日记。引导学生明白:日记内容重点将观察,以及观察中的新发现。
二、再写一则观察日记
1、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准备写哪些内容,观察中有什么新发现。
2、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3、写好后自己读一读,是否写通顺了,写出了自己的新发现没有。
4、再把自己的习作给同伴读一读,评一评,根据同学的意见改一改。
5、誊写作文。
第三课时:讲评作文
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让小作者自己朗读自己的文章。
2、全班同学听后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
3、四人小组内互相朗读自己的习作,互相评议。
修改誊写展览
1、各人修改自己的习作。
2、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张贴栏内张贴。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
1、各自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注意每一行三个词语中的带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
2、指名朗读。要求横着逐行读。
3、齐读巩固。
4、交流各自的发现。
5、区分这些带点字。可以用带点字组新词,可以说说不同的意思。
6、布置课外作业:从本期学过的生字中,举一些形近音同、音近形近的例子,并给它组词。
日积月累,读读背背:
1、一年四季,瓜果飘香。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些农谚歌谣。
2、自己借助拼音读一读。
3、教师范读、师生对读。
4、齐读、指名读。
5、试着背一背。
读读认认:
1、借助拼音各自轻声读词语。
2、抽读。
3、说说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特点。
4、在自己身上指一指这些器官。
5、齐读。
6、选几个字再组新词。
四年级下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页及练习四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的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
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有关计算工具,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电子计算器拿出来,今天我们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板书课题:用计算器计算)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1。
(1)出示3 86+179=________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计算器计算的。
(2)引导学生按步骤按键计算出结果,试试ce和ac键各有什么功能。
ce:清除功能,ac为0,也相当于清除功能。
(3)自己用计算器试试。
825-138=26×39=312÷8=
(4)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什么?
看清数,别按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教学例2。
(1)出示:9999×1=9999
9999×2=________
9999×3=________
9999×4=________
用计算器算出上面几个算式的`结果。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说一说。
从9999×2起,结果是一个五位数,中间是3个9,两头分别是1,8(9×2);2,7(9×3)…
(3)你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几题的结果吗?试一试,很有趣。
9999×5=49995
9999×7=69993
9999×9=89991
(4)9999×6和9999×8的结果又是多少呢?谁能说一说?
9999×6=59994
9999×8=79992
师总结:碰到9999和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最高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5)第26页“做一做“。
用计算器算出前面几道算式的结果,找出规律,再直接写出下面几个算式的结果,然后用计算器进行验证。
三、应用反馈
1.用计算器计算,练习四第1、4、9题。
组织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一算,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计算的结果。
2.练习四第3题。
教师先介绍收据上的内容,并指导学生如何计算相应的金额。
再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笔算,一人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
五、变式练习
先用简便方法计算,再用计算器验算。
1.297+298+299+300+301+302+303
2.401+402+403+404+405
四年级下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疙、瘩”等12个生字,会写“讨、厌”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默读课文,画出“我”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
有这样的变化。
3.通过体会母鸡的特点,感受作家老舍先生用词的严谨,感悟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
从描写母鸡的词语中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
找到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母鸡图片。
提问:大家都见过母鸡,它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
2.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另一篇文章——《母鸡》。
3.了解老舍,交流课下查找到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先读读这些词语,看看你是否已经通过预习认识了它们。
2.出示词语,采用不同方式读。
3.重点指导“疙瘩、侮、啄”的读音和“恶”的多种读音。
4.指导易错字的书写
5.词语会读了,相信课文也能读好,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三.知晓内容,读懂作者。
1.读书交流会:
请你给同学们讲一讲这个故事
2.画出“我”对母鸡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
我一向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3.根据态度变化,把课文分成两部分,你知道怎么分吗?
四.当堂达标
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解决了生字词,也了解到了作者对母鸡的情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思考老舍先生对母鸡的的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二.研读文章,理解感悟
1.默读课文,说说为什么“我”一开始“讨厌母鸡”,后来却“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2.原因一:无病呻吟(理解句子.修辞等)
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而并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可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了个小疙瘩来。
3.原因二:欺软怕硬
它永远不反抗公鸡,有时候却欺侮那最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趁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
母鸡对公鸡和鸭子的态度让你想到了哪个词语?
4.原因三:拼命炫?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人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5.一起来总结:“我”之前“一向讨厌母鸡”的原因。13课《猫》也运用了这种写法!
四、感受变化,体会特点。
1.你能找到体现“我”之后对待母鸡态度变化的句子吗?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我”一开始讨厌母鸡是因为它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又拼命炫耀,后来发现母鸡有了鸡雏后,变得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成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所以“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2.母鸡有什么样的特点,找一找。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击,把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无论多么贪睡的人都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3.指导朗读: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读,注意语句停顿。
4.如何理解最后一句话“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5.作者用“不敢”来表明自己对母鸡情感的变化。他此时已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是情感的升华。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1.熟读名人名??
2.作业:《猫》和《母鸡》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比一比,说说两篇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六.板书设计
母鸡
四年级下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和结合率的运用。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口算卡片
50x70=125x8=40x5=11+7=4+25=
70x50=8x125=5x40=7+11=25+4=
2、复习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板书:5x4=20
因数因数积
二、教学实施
1、领会图
(1)、观察图意
(2)、说说你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信息
(3)、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解决那些问题?
2、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1)、分析数量关系
(2)、列式计算:4x25=100(人)或25x4=100(人)
(3)、引导观察,比较两种解决的结果,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4x25=25x4)
(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把4和25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5)、举例
(6)、归纳总结:
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叫乘法交换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axb=bxa
说一说a、b可以是那些数?(a、b可以是任何两个不同的数)
(8)、找一找,图中哪个问题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解决。
师:加法中有结合律,乘法中是不是也会有结合律呢?乘法的结合律会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研究一下。
2、出示例2:有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
(2)、请同学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板书解题思路。
方法一:(25x5)x2方法二:25x(5x2)
=125x2=25x10
=250(桶)=250(桶)
(3)、小组讨论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板书:(25x5)x2=25x(5x2)
(5)、观察下面三组算式,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15x6)x10( )15x(6x10)
(125x80)x3( )125x(80x3)
(12x25)x4( )12x(25x4)
(6)、归纳总结:
三个数相乘,先乘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叫乘法结合律。
(7)、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axb)xc=ax(bxc)
这里a、b、c表示的是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3、比较、概括、归纳
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交换律是两数相加(乘)的规律,既交换两个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4、巩固提高
(1)、填一填:
75x26=( )x( )8x2=2( )
axb=( )x( )ax( )=15x( )
125x7x8=( )x( )x7(40x15)x[]=40x([]x6)
25x(4x[])x([]x4)x132x4x6x5=(4x6)x([]x[])
(2)、学校教学楼共有4层,每层有5间教室,每个教室安6盏灯。一共需要多少盏灯?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下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6个生字,会写其中的14个生字。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本课中出现的生字新词“拮据、梦寐以求、闷闷不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并结合在本册前面学过的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进一步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初步渗透“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一大笔财富”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从不愿意把大奖还给同事,到最后还给同事的矛盾经过,体会课文中“母亲”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强调“中”的读音和“彩”的写法。
2过渡导入学习课文。
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轮读课文,教师根据学情相机指导。
三、创设情境,启发疑问
以感情朗读的方法,学习3~6自然段,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体会“我”中彩之后的兴奋与激动,并有感情地朗读4、5自然段。
2启发疑问:再读4、5自然段,试着提出问题,初步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提问。
3学法尝试:以第6自然段巧妙过渡,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边读边想解决问题,进一步学会提问。
四、渗透学法,边读边想
以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学习7~8自然段,引导学生一句句读通课文,初步理解“父亲”面临的“难题”,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1学生自己阅读,尝试解决在上一阶段读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父亲到底面临怎样的难题?
2针对学生阅读中的困惑,师生交流读书方法,帮助学生一句句读通课文。
3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自己阅读,边读边想,初步理解父亲面临的难题。
4再读课文,并大胆质疑,为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重点语句,深入探究
1在师生共同读书学习辩论的过程中,渗透“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一大笔财富”的思想。
2深入思考“父亲有没有理由留下这辆车?为什么又没有留?”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认真读书,在学生思辨的基础上理解为什么是“道德难题”,从而充分认识父亲的高贵品质。
4“理解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和“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的含义。”(向学生推荐《三次逃票》《五次、七遍》等小故事,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诚信,理解重点句的含义。)
三、疑难探究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母亲常安慰家里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一句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如何理解?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它出自“我”的母亲之口。尽管家里经济拮据,但她人穷志不穷,追求精神上更可贵的东西。
2父亲是汽车修理厂的技工,技术精湛,工作卖力,深得老板的器重。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梦寐以求”说明了什么?
“梦寐以求”说明父亲对拥有汽车的渴望。
3一天放学回家,我看见城里最大的那家百货商店门前挤满了人。原来,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将以抽奖的方式馈赠给中奖者。如何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交代百货商店将以抽奖方式将一辆崭新的奔驰牌汽车馈赠给中奖者,这是故事的起因。
四、想象写话
当库伯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和爸爸、妈妈是怎样的心情,可能有些什么对话,说一说,再写下来。
五、学习生字(重点是字形)
如:“德”:用“十四人一条心”的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强调“心”上有一短横。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创编记字口诀,使学生快乐识字、写字。
六、课外延伸
今天,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关于彩票的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由组合,通过查找资料、采访等方式,展开研究性学习。
?中彩那天》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虽失去了贵重的奔驰汽车却换回了诚实、守信的崇高品质。孩子们也同样对这篇课文兴趣浓厚。我在课堂上先是提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一般人中彩后的反应是什么?而父亲的反应又是如何呢——父亲神情严肃。把我赶下车。父亲怎么会有如此反常的举动呢?这些问题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他们马上从课文的第8自然段找到了答案:因为中彩的彩票是父亲帮库伯买的。我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父亲心里可能在想什么呢?孩子们想象的都非常好,有的说:“我怎么这么倒霉,中彩的怎么不是我那张呢?”有的说:“这辆车不是我的,我不应该要……”而后,我让学生看事情的结果是什么。
接下来,又联系前面课文中介绍的我的家庭状况及父亲的心愿感受父亲的伟大。体会母亲的话的含义及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最后一句话在理解含义前,我先做了一个铺垫:引导学生思考父亲在打电话的那一刻,失去的是什么,但他又得到了什么。即便父亲在矛盾中徘徊,可他依然选择了将车还给库伯,品质是多么可贵。学生在这样的对比中,就会强烈的感受到这一点。那么,理解开头和结尾这两句话就很容易了。在课后又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还车之后,小作者一家人会是怎样的表情?又会说些什么呢?给学生又留下了一个更广泛的想象空间。
四年级下教案篇7
教学要求:
1、认读一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挚情感,能够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初步了解我国西部贫困山区人民生活的穷困和的落后,产生关注我国西部发展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
“冰激凌也很感动,也流着白色的眼泪”这句话的意思,体会文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真挚情感。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西部贫困地区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资料、事例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吃什么口味的冰激凌?冰激凌也有眼泪吗?它为什么落泪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
1、认读生字
2、查词典理解词语意思
3、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感悟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
(1)默读课文
(2)为什么说“冰激凌也很感动,也流着白色的泪水”?
3、全班交流
(1)可结合收集的资料谈感受,教师引导
(2)引导揣摩青年教师的心理
a、面对生活的艰苦,工作的劳累,朋友产生了什么想法?
b、当他了解到学生连冰激凌都没有见过时,他的心情怎样?(用笔画下来)(读读孩子们说的话)会想些什么呢?说一说。
c、当这位教师买来冰激凌,看到孩子们欢呼雀跃的时候,他的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呢?
d、指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读到同学写的`那篇作文时,老师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又会想些什么?读到这里,你的心情如何呢?
4、浏览全文,再次体会“冰激凌也很感动,也留着白色的泪水”。
5、小结:在我们看来极其普通的冰激凌就让孩子们那么激动,难怪老师的心情如此复杂,也让我们的心难以平静。
四、拓展
师: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老师收集到的有关西部贫困地区的情况吧。(课件出示图片)
问: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五、课堂总结
在这贫困落后的地方,孩子们仍然渴求着知识,他们要用知识改变家乡的面貌。我们呢,各方面的条件都很好,应该这样去做呢?
板书设计:
冰激凌的眼泪
知难而退无法平静稍稍安慰……
四年级下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乘法分配率。
2、初步学习用乘法分配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乘法分配率。
教具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出示乱砍伐破坏环境的片段,让学生说一说给人们带来了什么严重的后果,提问学生到前边说说,教师归纳,然后问学生们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呢?学生回答植树造林从我作起,从现在作起。
教师出示图和例3,让学生分小组编一道完整的题。此题是,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两人负责抬水,浇树。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2、探究新知
师:参加植树活动的有哪些人呢?
生:挖坑,种树的,抬水,浇树的。
师:你用什么方法算出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分小组讨论,用多种方法去解,比一比,谁聪明,每位同学把自己的想法做法说给你的同学听,教师巡视,参与小组讨论)
生1、我先算出每一组植树的人数,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
即:(4+2)×25=6×25=150(人)
师:你为什么要将(4+2)打上括号呢?
生1:只有打括号才能先算。(教师肯定,大家鼓掌鼓励)
生2:我分别算出25个小组挖坑,种树的人数和25个小组挖坑种树的人数加在一起,就是一共植树的人数,即;
4×25+2×25=100+50=150(人)
师:孩子们,你们同意他的做法吗?
生:同意
师:将生1、生2的两种做法板书在黑板上
(4+2)×254×25+2×25=6×25=100+50=15(人)=150(人)
师:真奇怪,两个不同的算式,得数怎么相同啊!大家再检查一下他们做得对吗?
生:对。
师:你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分小组讨论。
生1:我发现(4+2)×25=4×25+2×25这两个算式相等。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他们的`结果相同,所以算式就相等。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生2:我发现根据左边的算式就能推出右边的算式,既:
(4+2)×25=4×25+2×25
(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给大家演示。)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假如25×(4+2)你又能推出等号右边的算式吗?
(凝视片刻,有同学举手,还有私下说出做法的。)
生3:25×(4+2)=25×4+25×2
生: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举例(3+4)×2643×(10+5)
你们能推出右边的算式吗?(提问两个同学上黑板推理,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师:你能给你的同桌出两道这样的题吗?(学生出题,同桌互算。)
师:你能用符号或字母写出他们的规律吗?
板书:
(a+b)×c=×+×
a×(b+c)=×+×
(提问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做)
师:你能用语言叙述这样的公式规律吗?分小组或同桌互相叙述,教师问,学生说,教师再归纳: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他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率。
(将乘法分配率读三遍,理解其意。)
3、巩固提高
(1)做一做,下面那个算式是对的,正确的画√,错的画×。
56(19+28)=56×19+28
32×(7×3)=32×7+32×3
64×64+36×64=(64+63)×64
117×3+117×7=117×(3+7)
24×(5+12)=24×17
4×9+9×5=(4+5)×9
36×(4×6)=36×6×4
(教师以开火车的形式提问,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如果是错的请说出原因。)
1、师:学了这么多的运算定律,你能将它们区分开吗?给你的同桌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率和乘法交换率,什么是加法结合率和乘法结合率?什么是乘法分配率?可用语言描述,也可以列公式。
2、说一说你学了这一单元或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评一评本节课哪些同学哪些组表现的,掌声鼓励他(她)们
课题:简便运算
四年级下教案优质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