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案能够引导教师聚焦关键知识点,避免教学内容散乱,教案的内容应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下面是写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四年级下教案最新6篇,感谢您的参阅。

四年级下教案篇1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词语,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4)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通过学习,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大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四、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五、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六、小结
1.初读课文,说说本课主要在写什么?
2.教师指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及拼音。
七、布置作业
a类:抄写本课生字词,预习并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b类:抄写本课生字词,并从中挑选4个词语进行造句。
c类:抄写本课生字词,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并整理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四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
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五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2)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3、交流讨论。
三、总结全文
1、概括全文中心思想。
2、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布置作业
a类:完成练习题,并完成小练笔:学校旁的小溪。
b类:完成练习题,并把文中的比喻句抄入“采集本”。
c类:完成练习题,并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声形
潮来前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观潮潮来时越来越响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白色城墙
潮过后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恢复平静水涨船高
盛赞钱塘潮
四年级下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奥运信息,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体育赛场上的有关问题,体会数学与体育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奥运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师:2016年第31届奥运会在里约举行,同学们知道我国运动员一共获得了多少枚金牌?其中有些项目还打破了世界记录,尤其是中国女排,顶着巨大的压力,通过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终于获得冠军。那么同学们对奥运会有哪些了解呢?
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9页情景图。
引导学生观查表格,从表格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奥运中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问题
1.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9页问题一。
(1)学生观察表格,交流汇报:可以知道三名运动员各自的成绩分别是多少秒。
(2)出示问题: 前三名运动员的成绩分别相差多少?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做的,互相交流订正。
(3)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两幅冲刺情况图,并提问:根据刚才的数据,你能判断哪幅图能描述当时决赛的冲刺情况吗?
学生观察图片,交流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归纳:根据刚才计算出来的结果,可以知道,第二名和第三名相差很少,他们之间的距离应该很近,而他们和刘翔的时间相差很多,所以距离应该相对远一些。
因此第二幅图能更好的描述当时的冲刺情况。
(4)当时男子110米栏的奥运会记录是12.95 秒,刘翔用的'时间少了多少秒?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再全班汇报。
2.师出示教材第80页问题二
(1)引导学生阅读短文,你能获取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阅读后,指名汇报交流:在最后一跳之前,何冲比第二名多32.45分,秦凯比第二名少7.65 分,是第三名……
(2)课件出示问题1。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说说是怎么想的。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3)课件出示问题2。
①让学生观察“最后一跳的得分情况表”。
②学生独立思考计算,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汇报,师归纳:何冲最后一跳得分最高,是第一名;最后一跳前,秦凯落后德斯帕蒂耶斯7.65分,而最后一跳,秦凯得分比德斯帕蒂耶斯多98.00-96.90=1.1(分),所以第二名是德斯帕蒂耶斯,第三名是秦凯。
3.师出示教材第80页问题三。
(1)引导学生阅读短文,并从中获取数学信息。
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小组讨论交流。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2)出示课件射击比赛场景图。
同学们先观察图片,再独立通过想象判断,并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理由,小组内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讨论验证。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和同学们说一说。
四、课后练习
四年级下教案篇3
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41——4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转化方法的数学思维。
教具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格子图、色彩笔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一)复习小数的意义
同学们,前些日子,我们已经学习了小数的`有关知识。你们还记得吗?(记得)。好,老师就考考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有)
0。3它表示什么?
生:0。3表示十分之三,即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十份,其中的3份就是0。3。
师:如果我在0。3后面加上个“元”字,那么这个大正方形表示什么呢?(表示1元),0。3元又是多少钱呢?(3角)如果加上“米”字,这个大正方形双表示什么呢?
那0。25它表示什么呢?你会用你手中的百格图表示出来吗?请同学们动手试一试。
生: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25份,就是0。25。
师:恭喜你们,挑战成功!但是要摘取数学王国的皇冠,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在探究新知识前,我要带你们去个地方……
(二)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引出小数乘法的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文具店,单价是整元的文具)。
板书:文具店
结合文具店柜台上各种文具的单价,提出数学问题。
1、提问题与列式。
师:熊妈妈是个热心助学人士,她说你们是第一次到她的文具店,决定给你们的优惠,你们发现文具的单价有了什么变化?(生:以前的价钱都是整数,现在的价钱都是小数。)
师:现在买3块橡皮又需要多少钱呢?怎么列式解答呀?
二、探究算法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与前面的乘法算式对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是整数乘整数,现在是小数乘整数。
师:对,现在是小数乘整数。那么,怎样求出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小数乘整数,也就是小数乘法(一)。(板书课题)
(一)意义
下面提出以0。3×3这个算式为例来进行研究。
0。3×3它表示的什么意义?
(二)交流算法。
1、引导探究
学生用自己的办法算出0。3×3是多少元?要求每个同学先独立思考,自己算,然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算法。
2、全班交流。
如:
(1)连加。你是怎么加的?为什么可以这样算?
(2)转化。0。3元看做3角,然后3角×3等于9角,9角等于0。9元。
(3)画格子图。学生先画,然后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画。
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元。把它平均分成10份,3份就是0。3元,也就是一块橡皮的价钱,买3个就是3个0。3元,从图中可知,合起来就是0。9元。
(三)小结。
师:刚才通过学习交流,同学们找到了连加的、换算单位转化成整数来计算的、借助方格图来进行计算的等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都算出结果是:买3块橡皮需要0。9元,也就是3个0。3等于0。9。(师板书完整,补“0。9元”并写答语)
师:下面我们来对上面各种方法作一个分析和比较,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说想法)
1、利用整数乘法意义(连加)
2、化为整数乘法(转化)
3、画图(数形结合)
三、解决实际问题。
(一)做一做。课本p42“试一试”1、2题。
师:用你喜欢的方法来完成课本p42“试一试”1、2题。独立完成汇报结果,交流算法)
(二)计算4×0。3。小组活动,交流算法。
(三)补充练习。
1。寻找小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一棵竹子一时约生长0。03米,三时约长了多少米?
师:请每个同学独立思考和解答。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生列式:0。03×3=0。09(米))你是怎么算的?
如果学生说涂格子,就问:假如用一个正方形表示1米的话,0。03米该怎么表示?0。03×3又表示什么?
师:你能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吗?(生动手涂色)投影学生作品并点评。
(四)深化性练习(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1。填一填。0。1+0。1+0。1+0。1=()×()=()
0。02+0。02+0。02=()×()=()
()×()=()+()+()+()2。(课本42页的涂一涂、填一填)
3。“知识拓展”(机动性练习)
小新爸爸去菜市场买菜,他买了三条鱼,每条鱼是3。5元,那么他花了多少钱?
四、总结反思,畅谈全课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交流,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文具店
四年级下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想法设计包装的方法,并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
相同的课本、包装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问:现在,老师要把26本数学课本用包装纸包起来,怎样保才能节约包装纸?
学生讨论交流方法,说一说怎样包装好。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二、学习新知识
1、出示教材中的'插图和问题:将两盒糖果包成一包,怎样包才能节约纸?
2、学生探索两盒糖叠放得方法,并根据叠放的方法列式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
3、引导学生比较得出方案。并反思为什么方案(1)最节约。
4、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1)同样的方法解决“试一试”中的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索情况进行评价总结。
四年级下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关于爬山虎的脚的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讨论和圈点批注等方式读懂课文,提取文章信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作者认真观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疏通文章写作思路,通过文章中的描写想象画面。
二、教学难点
读懂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教学方法
朗读法、圈点批注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节课观察了苏轼眼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庐山,也游赏了陆游笔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山西村。这节课我们来了解一种植物,也就是爬山虎(板书“爬山虎的脚”)。这种植物很神奇,它有脚。大家也许觉得奇怪了,植物怎么会有脚呢?如果它真的有脚,它会走路吗?会爬行吗?学习过这篇课文我们就知道答案啦!
2.整体感知
(1)读对字音。
(3)快速浏览课文,标出段落,思考课文都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第二段、脚:第三四五段)
3.重点研读
(1)为什么文章题目是爬山虎的脚,文章却先用了一段来写叶子呢?爬山虎的叶子给你什么感觉?学生讨论回答。
(3)接下来就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爬山虎的脚的?文章写了爬山虎的脚的哪些方面?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4. 小结作业
总结:叶圣陶写出这篇文章非常用心,他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变化,说明他观察了很长时间,而且观察得非常细致;他还知道爬山虎的脚扒在墙上非常牢固,说明他还用手尝试拉一拉爬山虎的脚。叶圣陶不是植物学家,但是他经过细致的观察,写出了这样一篇关于植物的好文章,我们也要学习叶圣陶先生这种仔细观察的科学精神,只有认真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物,才能写出有真实感的好文章。
四年级下教案篇6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第46页例三、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归纳概括、迁移推理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举行流动红旗的评比活动,那么一个班怎样才可以夺得流动红旗呢?
(做好事)
对,我们班的同学也做了不少的好事,夺得了许多次的流动红旗。老师把大家做好事的情况编成一道应用题:(屏幕展示)我们班有68位同学,平均每人做5件好事,全班同学大约做多少件好事?
指名口头解答。
思想:一个人做的好事很少,但很多人都做好事,那么好事就变多了。
但如果做的是坏事呢:(屏幕展示)我校有1825名同学,平均每人丢弃3件垃圾,全校同学大约丢弃多少件垃圾?
指名口头解答。
思想:一个人丢的垃圾很少,但是如果每个人都不讲卫生,乱丢垃圾的话,那么我们就只能生活在垃圾堆里了。
二、尝试讨论
屏幕出示一位下岗工人,播放一段录音:我原是一名工人,下岗以后做起了生意,明天我打算购进52箱苹果,如果每箱苹果38元,那么我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呢?引出问题:一箱苹果38元,买52箱大约需要多少钱?
指名列式。
比较算式与复习1、2算式的异同。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两位数的。
小组讨论两位数的算法。
三、交流归纳
小组汇报。并指名上黑板板演本组的方法。
把各组的方法与精确值相比较,选出最佳的一种,归纳算法:(板书)第一步: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第二步:把两个近似数相乘。
四、巩固练习
象刚才的问题,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解决这些问题可以用到估算。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也可以运用估算来解决呢?
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可以运用估算来解决的问题:
1、一套学生桌椅53元,学校要给四(3)班买68套,大约要花多少钱?
2、我们学校有29个班,平均每个班有63人,全校大约有多少人?
3、学校每月节约电费17元,一年大约可以节约电费多少元?
4、小丽每分钟步行51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分小组完成,每组指定一个代表上黑板解答,本组同学可以帮助。最后评出最佳的合作小组。
五、质疑提高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的?
3、关于两位数的,你还有那些问题没弄明白?
练习:1、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47×52=341469×51=2992
2、一本书有50页,每页排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3、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这辆公共汽车上大约有40人。
(3)我们班有68名同学。
(4)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98下。
(5)小红3分钟能写85个字。
4、扩展题:一箱苹果32元,买52箱大约需要多少钱?(先估算,再算出精确值,把两个结果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1、2、3
七、板书设计
两位数的
第一步: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第二步:把两个近似数相乘。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第46页例三、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归纳概括、迁移推理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我们学校每个学期都举行流动红旗的评比活动,那么一个班怎样才可以夺得流动红旗呢?
(做好事)
对,我们班的同学也做了不少的好事,夺得了许多次的流动红旗。老师把大家做好事的情况编成一道应用题:(屏幕展示)我们班有68位同学,平均每人做5件好事,全班同学大约做多少件好事?
指名口头解答。
思想:一个人做的好事很少,但很多人都做好事,那么好事就变多了。
但如果做的是坏事呢:(屏幕展示)我校有1825名同学,平均每人丢弃3件垃圾,全校同学大约丢弃多少件垃圾?
指名口头解答。
思想:一个人丢的垃圾很少,但是如果每个人都不讲卫生,乱丢垃圾的话,那么我们就只能生活在垃圾堆里了。
二、尝试讨论
屏幕出示一位下岗工人,播放一段录音:我原是一名工人,下岗以后做起了生意,明天我打算购进52箱苹果,如果每箱苹果38元,那么我大约需要准备多少钱呢?引出问题:一箱苹果38元,买52箱大约需要多少钱?
指名列式。
比较算式与复习1、2算式的异同。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两位数的。
小组讨论两位数的算法。
三、交流归纳
小组汇报。并指名上黑板板演本组的方法。
把各组的方法与精确值相比较,选出最佳的一种,归纳算法:(板书)第一步: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第二步:把两个近似数相乘。
四、巩固练习
象刚才的问题,是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解决这些问题可以用到估算。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也可以运用估算来解决呢?
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可以运用估算来解决的问题:
1、一套学生桌椅53元,学校要给四(3)班买68套,大约要花多少钱?
2、我们学校有29个班,平均每个班有63人,全校大约有多少人?
3、学校每月节约电费17元,一年大约可以节约电费多少元?
4、小丽每分钟步行51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分小组完成,每组指定一个代表上黑板解答,本组同学可以帮助。最后评出最佳的合作小组。
五、质疑提高
1、这节课学习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的?
3、关于两位数的,你还有那些问题没弄明白?
练习:1、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47×52=341469×51=2992
2、一本书有50页,每页排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3、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这辆公共汽车上大约有40人。
(3)我们班有68名同学。
(4)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98下。
(5)小红3分钟能写85个字。
4、扩展题:一箱苹果32元,买52箱大约需要多少钱?(先估算,再算出精确值,把两个结果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六、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1、2、3
七、板书设计
两位数的
第一步:求出两个因数的近似数。
第二步:把两个近似数相乘。
四年级下教案最新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