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多样化的评估方式,教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我们在制定教案时,需关注学生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下是写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五年级下教案参考5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五年级下教案篇1
课题:第三课 抽象雕塑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无论各种材料,经过巧妙的构思,能创造出抽象的雕塑。
2、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组合原理,进行构思、创作立体雕塑作品。并尝试自己动手,进行雕塑创作。并从活动中体会到乐趣。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利用废弃物进行再创造,美化环境。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抽象的基本特点。
2、学会运用各种材料进行抽象雕塑创作。
教具学具:各种线材、板材、块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欣赏抽象雕塑
师问:看了这些形体,有什么特点吗?为什么?
2、导入课题:《抽象雕塑》
二、发展阶段:
1、抽象的`特点:几何形体
2、《抽象雕塑》的特点(学生讨论找规律)
欣赏雕塑作品等。
师问:请欣赏找一找它们有什么特点,艺术家是如何设计、构思抽象雕塑的?(学生讨论)
师:想象空间很大
抽象雕塑基本结构。
由几何形体构成(人工创造的有三角形、正方形、矩形、圆等)
三、拓展阶段:
1、怎样运用各种几何形体组成立体雕塑作品(小组讨论)。
2、让学生把自己准备好的废弃物--立体形的实物,展示并思考再创作。
3、制作步骤(教师示范)
四、学生作业:设计、制作一件抽象雕塑作品。
五、学生练习,教师巡回辅导。
六、作品展示:
1、小组单位展示、评述学生自己的作品。
2、学生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作品
3、展示并评述自己的作品。
七、收拾和:
收拾并好自己的桌面。
八、教学延伸与拓展:
抽象雕塑作品可以运用在哪些地方、环境中。观察、收集我们的城市有哪些抽象的城市雕塑作品。
小学五年级下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让学生通过到图书馆查资料,初步了解分数产生的条件、背景和发展史。
2、让学生在玩学具的过程中理解单位"1",感受什么是分数,归纳出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和愉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单位和分数的意义的教学。
教学难点:
突破一个整体的教学。
教具、学具:
苹果、一分米、方块、小棒、小旗、小刀、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介绍分数的产生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回去查阅资料,谁能结合你的资料来说说分数是怎样产生的事?(学生举手)
师:(指手里拿着一本书的女生)你来说说。
(女生拿着自己查的资料走到讲台前,把自己的资料放在实物投影下)
生说:我是从《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上查到的。分数起源于分。在原始社会,人们集体劳动要平均分配果实和猎物,逐渐有了分数的概念。以后在土地计算、土木建筑、水利工程等测量过程中,当所用的长度单位不能量尽所量线段时,便产生了分数。
师:您查的挺好的。通过她查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分数起源于分。
师:(看到有学生举手,指其中一男生)你来说说。
男生:(拿着资料来到讲台上的实物投影前,指着资料书)我是从《新编小学生数学词典》上查到的。人类在生产劳动的长期实践活动中产生了分数,起初是使用具体的分数,如二分之一用"一半"来表示,四分之一是用"一半的一半"来表示,经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才出现了诸如二分之一、三分之二等分数。
师:嗯,好,请回。通过他查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最初的'分数表现形式和现在的表现形式一样吗?(学生齐说不一样)1/2是用"一半"来表示1/4是用"一半的一半"来表示,那么,照此推算1/8就是(学生齐说一半的一半的一半。)
师:看来同学们是真理解了,那谁还有别的资料吗?
(学生举手)
师:(指一女生)好,你来。
女生:(拿着资料走到实物投影前展示)我是从资料书上查到的,我把它摘抄到我的笔记本上。分数在我们中国很早就有了,最初分数的表现形式跟现在不一样。后来,印度出现了和我国相似的分数表示法。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的资料查的不错。今天我们就不一一交流了,建议课后大家再把查到的资料互相交流一下。通过这几个同学查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分数实际上是由人们的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
二、探索分数的意义
1、小组探究,共同参与。
师:我们三年级时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你能说出几个具体的分数吗?
(学生举手)
甲生:3/4,1/2,1/20,88/100
师:嗯,说的还挺多。
乙生:1/10,1/100,1/50,1/60
师:你也知道很多分数。
丙生:2/4、2/8、5/10、20/100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很多的分数,那要是给大家几种材料,你们能动手分一分,并且用分数来表示吗?
(学生说能)好,拿出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材料,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五分钟左右。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了解情况。)
2、汇报交流,力求创新。
师:大家得到分数了吗?哪个小组来说你们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举手)
师:(指甲组)你们来说说。
(一个学生代表甲组,拿着一个苹果走到实物投影前)
甲组:我先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了两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二分之一。
(教师板书:平均分分数1/2)
甲组:我又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了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教师板书:1/4)
甲组:我又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了八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八分之一。
(教师板书:1/8)
甲组:这样,依次类推,可以分成许多份,得到许多分数。
师:行不行啊,老师感觉他里面有句话说的非常好,谁来说说。
生说:依次类推。
师:那你明白依次类推是什么,意思吗?
生说:懂,就是一个一个往下类推。
师:也就是说还可以再接着分,看来这个小组已经想的很透彻了,谁还有别的材料需要展示的吗?
(学生举手)
师:(指乙组)你们来说说。
(一学生代表乙组,拿着一分米的纸上来展示)
乙组:我们小组是把一分米平均分成了10份,其中的1份就是十分之→。如果把;2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二分之一。如果把它平均分成5份f飞其中的一份就是五分之一c
(教师板书:1分米1/10)
师:他刚才说了很多分数。咱就按照这个同学刚才说的,把1分米平均分成10份,除了十分之一,我们还能得到别的分数吗
一生:把这1分米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份,就是十分之一取其中的两份,就是十分之二,取其中的三份就是十分之三,这样,依次推下来,就可以得到十分之几。
师:也就是表示其中几份就是它的十分之几,你们同意吗?
(学生齐说:同意)
师:谁还有别的材料需要展示吗?
(学生举手)
师:(指丙组)你们来说说。
(两个学生代表丙组,拿着八个方块到前面来展示)
丙组:我们把八个方块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二分之
(教师板书:八个 1/2 )
丙组:把八个方块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两份就是四分之二,三份就是四分之三。
(教师板书:1/4、2/4、3/4)
(教师看到下面同学有很多急着举手的)
师:你们有问题吗?
一女生:他把它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两个方块,他为什么说是四分之一呢?展示的丙组男生回答:把这八个方块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
女生质疑:这其中的一份是两个方块,为什么说是1/4,我还不明白。
丙组男生:因为这两个方块组成一份。
师:你满意吗?
女生:不满意。师:不算很满意,那你们能再来解释解释吗?
丙组女生很急切的解释:因为它要分成4份的话,这两个方块,并不是论块,而是论份,这两个方块组成了一份,是四份中的一份,所以是四分之一。
师:你说的很有特点,看来这是一个难点。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我们要想得到一个分数,必须要把八个方块看成一个整体,这两个方块或者四个方块只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我们就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师:那谁还有别的材料需要展示。
(学生举手)
师:(指丁组)你们来说说
(一生代表了组,拿着10根小棒走到前面展示)
丁组:我这里有10根小棒,我把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这一份,就是十分之一,然后,再把它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五分之一。再把它平均份成两分,其中的一份就是二分之一。
(教师板书:10根小棒1/10、1/5、1/2)
师:我想问你一个问题,我把10根小棒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二分之一,那这一份是几根小棒?
生:是5根小棒。师:很好,请回,(指举手的同学)你想展示?
生:我这有6面红旗,我首先平均拿走一面红旗就是六分之一。拿掉两面红旗就是六分之二,依次类推,把六个红旗都拿完了,就是六分之六。
师:平均拿走一面红旗是什么意思?
生补充:我想换一种说法,就是把这六面红旗平均分成六份,拿走其中的一份就是六分之一。
师:你说的真好。我们要想得到几分之几时,必须要先把它平均分成几份。
(教师板书:6面小旗1/6)
3、抽象概括,构建新知。
师:我们刚才得到了很多的分数,(指黑板)以前我们研究过了分一个物体,(板书:一个物体)分一个计量单位。(板书:一个计量单位)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分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板书:一个整体)这些我们通常都可以把它们叫做单位"1"。(板书:单位"1")
师:除了这些你还能再举几个单位"1"的例子吗?
生:一个西瓜。
生:一个蛋糕。
生:一个苹果。
师:刚才同学都举的是一个物体的,还能举一些别的吗?
生:10个人。
生:10本书。
生:8个铅笔盒。
生:5瓶啤酒。
生:3块橡皮。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理解了单位"1"。那你能结合刚才的这些例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分数吗?小组先讨论讨论。
(小组讨论一分钟左右)
师:谁来说说。
甲生:'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乙生: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师:刚才都是说分一个物体,还有没有别的啦?
丙生:把几个同样的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师:通过你们说的,教师知道你们已经明白了,那么到底数学家是怎样归纳的呢,请同学们看屏幕。
屏幕展示:把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找生读,学生质疑。
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分数的意义。
(板书课题:分数的意义)
师:那你能通过3/10,说说分数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
生:分数线、分子、分母组成。
师:分母、分子各表示什么意思?
生:分母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分子表示取了其中的几份。
师:这一物体也就是单位。
三、 巩固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阴影部分。
2、填空;
(1)把一堆苹果平均分成5份,一份是这堆苹果的( )两份是这堆苹果的( )。
(2)把今天来上课的同学平均分成()组,一个组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二个组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3、糖块游戏。
拿走9块糖的1/3,拿走几块?为什么?再拿走剩下的1/3,拿走几块?为什么?再拿剩下糖的1/4,拿走几块?
四、总结(略)
小学五年级下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各自特征和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2.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互联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我们学过哪些基本平面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2.出示一张纸。师: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如果把这样大小的许多纸重叠在一起,你们看,是什么形状?(长方体)
3.师:在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形的物体我们常见到,如保健箱、粉笔盒等等,你们能说出一些来吗?(砖、墨水瓶盒子、教科书……)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与我们联系很多,在工农业生产中用途很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示范操作,认识面、棱、顶点
1.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并且动手摸一摸切出的面。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
2.将切出的萝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
师:这块萝卜有几个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什么呢?(棱)
3.继续切,把萝卜一面平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几个面,有几条棱。
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刚才我们通过切萝卜的活动认识了物体的面、棱、顶点。
4.教师出示长方体模型,学生取出长方体实物,进行观察,并且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然后回答:一个长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几个顶点?
三、认识长方体
1.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实物,并自学课本,同时在黑板上出示下列自学题:
(1)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哪些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
(2)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2.讨论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简要板书。
(1)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把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称为相对的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2)长方体有12条棱,同方向的棱长度相等。
(3)长方体8个顶点。
3.接着教师出示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告诉学生这也是长方体,在它的6个面中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板书:在长方体中,也可能有一组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4.指导学生进行想象。
(1)师:①以上我们学习了有关长方体的知识,回忆一下看,长方体有哪些特征?根据这些特征,联系生活实际中你们见到的一些实物,说说它们的面、棱、顶点(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各抒己见,进行讨论)。②谁能说说教室这个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2)出示长方体模型。①师:你能看到长方体的哪几个面?②一般我们能看到长方体的三个面。③出示透视图。告诉学生:这幅图称为长方体的透视图。
(3)尝试练习:判断下列图形中哪些是长方体,说明哪些不是长方体,为什么。
5.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指导学生观察模型,指着模型的一个顶点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有几条棱?是哪三条棱?告诉学生: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我们把横的棱长称为长,纵的`棱长称为宽,竖的棱长称为高。
(2)教师取出一个长方体模型,让学生指出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再把同一模型换三个位置,分别由学生指出它的长、宽、高。
(3)要求学生拿出各自带着的录音磁带盒,要求:①在教师规定的统一摆放位置,分别量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②让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摆放位置,量出长、宽、高并报出数据,让其他学生猜出报数据学生测量时的摆放位置。
(4)尝试练习(略)。
四、认识正方体
1.以练习一第1题,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是5厘米的立体图形为例,告诉学生:“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
2.学生取出正方体学具,教师要求学生动手量一量12条棱的长度,观察6个面的形状和大小。教师提出问题:发现了什么?
经过讨论,让学生阅读课本,根据课本的叙述,要求学生讲出:(1)正方体的特征。(2)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五、总结比较
师:我们分别学习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请取出按照练习二十二第5题要求制作的纸样,再请大家比较比较:
1.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3.两者的关系怎样?
小学五年级下教案篇4
认知目标:
了解白桦林的基本常识、生长环境、结构特征等
技能目标:
掌握水粉的绘画技巧,背景与主体之间的先后处理的主次关系,感受白桦树的独特表现形式
审美和情感目标:
让孩子们深切感受色彩间的穿插融合,感受色彩大家庭之间的冷暖对比关系
教学重点:
掌握水粉绘画技巧,以及画面的主次关系。
教学难点:
白桦树的造型表现形式和色彩的运用。
教学准备:
图片、卡纸、铅笔、水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言:同学们,老师展示几幅图片让大家欣赏欣赏,聪明的小朋友告诉老师,图片上是什么。
2、(学生看图片)“老师给你们看的图片都是什么呀?”“这些树的名字大家都知道么?”
二、传授新知识
(一)图片讨论
1、看过这么多树的图片,老师先不告诉你们我们今天要画的是哪种树,我先让小朋友们根据图片给老师讲讲这些树在造型上的特点以及你们所了解的关于这些树的知识。
2、学生们发表自己的想法。
3、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老师从你们那学到了好多知识呢。
4、好,现在老师来揭晓我们今天要画的主角:白桦树。
(二)播放白桦树的图片
5、现在我们重点来讨论和了解一下关于白桦树的特点和知识。
6、教师总结学生们的'发言以及自己所普及的知识。
小结:好,今天我们小朋友们的发言都非常的积极,也都回答得特别棒。说了这么多,我发现好多小朋友以及等不及要拿起手中的画笔了,那我们就开始画出美丽的白桦林吧。
三、学生大胆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在学生作画期间,要时刻关注学生是否抓住了白桦树的特征以及前后色彩明暗的区别。
四、作业展评
五、教学小结:
今天的学习让小朋友们很好的了解了白桦树的造型特点,还有一定要牢记我们在作画时主体和背景的主次关系。回家记得温习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点。好,下课!
六、课程介绍:
各位家长好,今天我们学习的课程是《白桦林》。这堂课主要是通过水粉来表现,让孩子们在了解了基本的白桦树的造型后通过水粉技法来表现白桦林的特色和美丽。运用水粉时学习到了两个知识点:背景和的主次关系、冷暖色的熟练运用。这堂课的学习提高了孩子们对于水粉的认识。
小学五年级下教案篇5
教学内容:
1.向后转走(齐步)
2.迎面接力跑
教学任务:
1、学会向后转走(齐步)动作,培养学生遵守组织纪律和集体行动的能力。
2.发展速度和奔跑能力。
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8')
1.开课式。
2.队列练习:立正、看齐、稍息。
3.准备活动:慢跑200米,第八套广播操(8*2)
二、基本部分:(28')
1.向后转(齐步)
(1)动作:听到口令后,动令落在右脚上,左脚向前半步,脚尖稍向右,以两脚掌为轴,向右后转180度,出左脚向新方向行进。转时,两臂自然摆动,不得外张。
(2)教师讲解示范。
(3)练习方法:学生集体练习。
(4)注意事项:1.教学时应把动作要领讲清楚,示范要正确,可将动作分解教学。2.口令要准确,力求做到规范清楚、宏亮。
2.迎面接力跑
(1)方法:接棒人站在起跑线后,右手前伸准备接棒,传棒人以右遥将棒竖起,传给接棒人,接棒人握棒后,迅速跑向对面。
(2)组织教学:学生分成四组进行,在场地上画两条相距25米的并行线作起跑线。成纵队相对站立在两端的起跑线后。
(3)要求:1.传递棒时不准抛,传棒失落由传棒人拾起继续进行。2.严格遵守纪律,遵守规则。
三、结束部分:
1.整理放松。
2.小结、讲评。
3.宣布下次课内容;
4.下课。
小学五年级下教案参考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