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的教案通用5篇

时间:
Anonym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内容若能相互呼应,会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设计多样化的练习以巩固知识,是教案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下面是写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五年级的教案通用5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五年级的教案通用5篇

小学五年级的教案篇1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页的例2。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然采用百数表,让学生先圈数,再观察、思考。

(二)核心能力

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积累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经验。

(三)学习目标

1.借助百数表,经历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四)学习重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五)学习难点

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

(六)配套资源

百数表、计算器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回忆我们研究过的2、5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并能给同学们解释是怎样探究出来的。

(2)自制一张百数表。

(二)课堂设计

1.复习引入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2、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我们是怎样研究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重点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形成的过程。

小结:我们是利用百数表,先找数,然后观察、猜想,最后进行验证和归纳,得出了2、5倍数的特征。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5倍数的特征及探求的方法,唤醒学生的记忆,为探求3的倍数的特征做铺垫。

2.问题探究

(1)找3的倍数

师: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你们准备怎样研究?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准备借助百数表,利用研究2、5倍数特征的方法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现在拿出你准备的百数表。同桌合作先找出3的倍数,然后观察圈出的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全班交流、讨论

①发现问题

学生展示圈好的百数表。

师:说说你们的发现?

预设:只看个位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横着看:个位上的数0-9都有,竖着看:个位上的数也是0-9都有。

②分析问题

师:同学们发现,在百数表中(课件出示),横着、竖着观察3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没有规律可循。横着、竖着看,看不出规律,换个角度思考,我们还可以怎样看?只看个位不行,我们还可以看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斜着看。

师:大家认为除了横着、竖着看,我们还可以斜着看,现在请你斜着观察3的倍数,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独立观察、发现。

③解决问题

师:把你的发现和根据发现引发的猜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想办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可以用计算器)

小组合作交流后全班汇报。

(3)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师:你们的发现和猜想是什么?

小组汇报,引导学生评价补充。

引导小结:斜着观察发现,每一行数的个位与十位的和分别是3、6、9、12、15,它们都是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也是3的倍数。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你们是怎么验证这个猜想呢?

生汇报验证的过程。

师:举什么样的例子既简单又有代表性?

举的例子包含有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多举几个

师:有没有同学发现反例的,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但是这个数却不是3的倍数。

师:通过验证,你们得出的3的倍数特征是什么,谁再来说一说?

归纳小结: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经过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探索,发现、猜想、验证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积累数学探究的活动经验。

3.巩固练习

(1)课本第11页“练习二的第3题”

圈出3的倍数。

9、27、53、620、665、3051、7799、9999

111、491、655、988、6551、3122、227、203

(2)课本第10页“做一做”

(3)小明拿了5个圆片,小军拿个6个圆片,用他们拿的圆片在数位表上摆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不是3的倍数?

请说明理由。

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合作操作验证。

4.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获得了什么新知识?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小结:通过找数、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研究方法,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

师: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数?而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呢?请大家课下阅读第13页的“你知道吗”我们下节课进行交流。

小学五年级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乘、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2.使学生在推导“单价、数量、总价”这三种数量关系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学习一种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有条理的、清晰的表达、阐述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通过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乘、除法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除法应用题常见数量关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投影,学生填空

单价×数量=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时间=路程

工效×=工作总量

2.教师小结

二、新课

1.复习乘法应用题和常见数量关系

1)出示题目

学校鼓乐队买了8个鼓,每个98元,一共用了多少元?

2)读题,列式解答,并说出数量关系

小学五年级的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25~26页的内容及练习。

教学目标: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1.引导操作:出示一张7等份的纸,让学生涂一涂,用它表示一个分数。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提问:如果把这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2.把这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又该怎样解决?

3.引导归纳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4.想一想;整数除法也有类似的规律吗?

5.填一填,验证猜想。

1÷4 1×1/4

7÷3 7×1/3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出示26页试一试。

2.指导完成26页练一练的1~3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引导小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4/7÷2=4/7×1/2=2/7

4/7÷3=4/7×1/3=4/21

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计算法则: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等于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小学五年级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真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分析和解决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

1.什么叫整数乘法?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出示题目,学生进行计算

(1)6+6+6=6×3

二、新授:

1、出示题卡

1个图案占一张彩纸的1/5,3个图案占这张彩纸的几分之几?

2、引导学生用涂一涂加法计算,乘法计算三种分式来解决问题。

学生回忆整数乘法,并回答什么叫整数乘法。

1、学生仔细阅读题卡,理解题意否,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各自计算的方法。

3、全班进行交流。

++==

3×=++==

通过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过渡到分数乘法的意义,学习易于理解。

在交流各自的语言地理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三、涂一涂,算一算

(1)2个3/7的和是多少?

(2)3个5/16的和是多少?

四、练习巩固

1、5个3/8是多少?

2、4个2/17是多少?

3、6个3/25是多少?

学生打开教科书,选涂一涂,再列式计算。

学生审题后,涂一涂,再列式计算。

×2=

全班交流

5/16×3=5×3/16

=15/16

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

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整数的定义,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寸步体会“分数乘整数,分子和整数相乘,分母不变”的道理。

小学五年级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历史故事的方法,知道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理解古文中一些重点词的方法。

2、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通过学习体会孔明的足智多谋,对孔明由衷地产生敬佩之情。

3、激发阅读我国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孔明的足智多谋。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你们读过《三国演义》,读过《三国演义》请举手。

2、你对《三国演义》了解多少。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国演义》里的一个故事。

题目——《孔明智退司马懿》

4、齐读课题。

5、读了这个课题,你知道课文主要是写什么的`?

师:从课题就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命题方法就是以事件来命题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想孔明是在什么情况下智退司马懿,结果怎么样?

(起因 兵力悬殊)

(结果 兵皆退之)

2、这篇课文总共才两个小节,刚才我们还没有读到的地方看起来是事情的经过部分了。(板书:经过)

谁来读读这个部分。(指名3生)

重点指导:(1)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

师:这句话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难读的部分在于老师画线的这部分,这句话断句断在哪里呢?谁会读?

①“/” ②读

(2) 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①划线部分该怎么读呢?先理解一下意思。于:在到

②谁能说说划线部分的意思?

③理解了意思就知道断句断在哪儿了。

④谁来读一读。

⑤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好吗?

三、再读文本、感受形象

1、同学们刚才已经较好的说出了课文的大意,这大意在课文的题目就已经做了精炼的概括。再读课题,你们觉得题目中哪个字最为关键?(圈“智”字)

2、孔明之智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呢?再读文本,找找划划。(在“智”字下打个大问号)

3、交流学习,随机通过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4、找到句子,朗读、讨论形成板书。

5、朗读孔明布局的整段话。

四、整体感知、升华情感

1、孔明的空城布局实在巧妙而周密,课文中除了这体现孔明的“智”,还有哪也能反映这个智”字吗?请读读课文的结尾,再次找找划划。

2、交流,出示句子,谈谈感受,板书(料事如神知己知彼)3、同学们如此精妙的空城计,诸葛孔明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出来的?读读开头几句话,我们会再次看到他的智慧。

4、交流学习,分析形势、双方军力对比,众官惊慌神色与孔明冷静对比(尽皆失色临危不乱)

五、总结:

这篇课文就是通过孔明的语言、动作的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突出孔明的智。孔明之所以能够智退司马懿,是因为他纪律严明,临危不惧,知己知彼,胆识过人。

六、作业:孔明足智多谋,胆识过人的故事在《三国演义》里还有很多,你知道还有哪些?那你们赶快去读读这些故事吧,去感受一下罗贯中笔下的艺术魅力吧。

板书设计:

孔明智退司马懿

↗ ↑ ↖

沉着冷静 巧妙布置 料事如神

↑ ↑ ↑

尽皆失色 尽皆隐匿 尽皆退去

课堂练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味。

小学五年级的教案通用5篇相关文章:

五年级的美术教案参考6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

五年级音乐下教案5篇

五年级音乐下册音乐教案5篇

五年级数学教案精选5篇

五年级音乐优秀教案5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案模板5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精选5篇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教案5篇

小学五年级的教案通用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3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