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的教案6篇

时间:
Trick
分享
下载本文

设计多样化的练习以巩固知识,是教案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教案中融入的跨学科内容,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综合素养,下面是写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五年级的教案6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五年级的教案6篇

小学五年级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激光的特点及用途。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了解常用,基本的说明方法。

4、通过阅读课文,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激光的特点及用途。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的方法,了解常用,基本的说明方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导入:生活中,你知道哪些光?谁能介绍一下自己对这些光的了解?

2、导入新课,就课题质疑,师生整理归纳。

3、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快速在文中找到答案,勾画有关句子。

4、通过对比,了解表达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你知道吗,现在世界上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是激光。

★你知道吗,现在世界上最亮的光是激光、最快的刀是激光、最准的尺是激光。

通过“是激光”的三次重复,增强了语势,强调了激光的“神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二、自读自悟,互动交流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层次,了解小标题的作用。

2、确定目标,导学引路。

就学生最感兴趣的部分确定教学内容,师上生共同确定学习方法;

◆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理解字词,勾画说明激光特点及用途的语句。

◆再读课文,品词析句,加深理解,了解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并提出不理解的地方,相机了解分号的用法。

◆小组交流,互相补充、释疑。

◆有感情地朗读,强调激光的特点及用途,以体现其神奇。自评、组内互评。

◆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自读自悟,互动交流

1、运用上节课学习方法自学另外两方面内容。

2、小组交流

3、全班反馈。

4、变换角色,自我介绍——“激光的自述”

要求: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讲明激光的特点、功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它、了解它。听众可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自述者进行补充说明。

5、师生共同评议,小结。

二、学习第三部分

1、齐读课文。

2、猜想一下,不久的将来,激光还会有哪些用处。

三、体会分号的用法

1、读一读书上的句子。

2、体会分号的用法:分句之间是并列的关系。

3、找一找本课及其他课文中带有分号的句子读一读。

板书

激光

最亮的光

最快的??

最准的尺

小学五年级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

1.认识本文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把故事的内容演一演。

3.了解课文的内容及叙述顺序,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请大家观看一个短篇,边看边思考:你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难生字词的读音。

(2)根据课文预习的提示,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

(3)将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交流以上问题。

(l)学生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音,班上交流。

(2)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3)提出不懂的词和句,师生一起讨论交流。

三、深入学习课文,突破重难点

1.默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l)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3)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结果怎样?

2.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3.全班交流。

(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对应出示三次斗智的重点句子,并相机板书。)

4.小结:楚王仗势欺人,想显显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5.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6.指导朗读课文。

四、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快速测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上交流。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谈谈本文的写作顺序,小组间可以补充)。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作相应的点拨并小结同时板书:

六、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学五年级的教案篇3

一、教学要求:

1、认读5个生字。

2、体会拟人句、比喻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灵泉”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带来的乐趣,体会作者对灵泉、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及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二、教学重点:

体会“灵泉”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带来的乐趣,体会拟人句、比喻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见过泉水吗?你见过一洼山泉无论怎样取用,都取之不尽吗?我知道有这么洼山泉,无论天气怎样干旱,无论怎样取用,它总是满满的一碗,既不浅下去,也不漫出来,而且用过他的人又是那样聪明,你们想去看看这灵泉吗?那我们就随着课文去看看,这是怎样一个灵泉。

(二)、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三)、全班订正字音,说说字义、词义。

粑粑:某些地区指饼类食物。

洋芋:马铃薯。北京地区叫土豆。

歇气:停止下来,休息一段时间。

(四)、整体感知课文:

1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那些内容?可以给课文分成几段?

3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地方。

(五)、精读体会:

1、轻声朗读课文,说说这小小的山泉给我们带来了那些欢乐?找出语句在书上作批注。

2、小组内交流:小小的山泉给我们带来了那些欢乐?同学互相补充。

3、班内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1)我们上山砍柴或者采蘑菇,一定来这里歇气、喝水。我们坐在树荫下,坐在石墩墩上,吃着各自带来的晌饭……(我们在劳动之余享受生活的乐趣。)

(2)有时候我们看见小松鼠来喝水,看见山喜鹊来喝水,看到小鹿来喝水……(这山泉给我们提供了和小动物亲近的机会,给我们带来了快乐)

4、读下面几句话,体会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它喝了一口水,很快的用脚爪揩揩嘴,“吱吱,”它说:“好甜的水,好甜的水!”(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动物当人来写,使句子更加形象生动。)

(2)“鹊!鹊!鹊!”它这是在招呼同伴“快!快来呀!”

(3)离泉水不远有一块草地,绒绒的嫩草,缎子般闪着绿光。(比喻句,把草地比喻成闪着绿光的缎子,突出草地的平坦,突出了草长得好,颜色嫩绿。)

(4)鸟儿们喝了水,会到这块草地上来做游戏。

5、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它叫灵泉?

(六)积累好词佳句:

1、说说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2、尝试背诵你喜欢的句子,看谁背得多,背得快。

(七)作业:摘抄你喜欢的语句。

小学五年级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段落。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录像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家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地人民。下面请看录像。(单击题目后的录像)。

二、检查习题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段。

2、纠正字音,初步理解文中的新词。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勒”读le,不读lei,“迂”读yu,不要读成yu,“驰读chi,不要读成ci

4、本文的作者是谁?写的是哪里的草原?(写的是内蒙古草原上的陈巴尔旗的牧业公社。旗相当于县。牧业公社就是现在的牧业乡。)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地点转换顺序)

?2〉按方向过程,课文可分几段,为什么?(有三种方法:分五段,三段或二段,我们按五段来分析课文。第一段讲初次见到草原的景色:第二段讲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三段讲在蒙古包外迎客的情况;第四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以及相互献歌的情形;第五段讲主客话别。)

3、播放录音,透过语言文字展??

想象,听完朗读后,(单击品句析段中第一段的录像)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有表达这样思想感情的句子吗?请找也出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单击第五自然段的品句)

?2〉学生各读这句话,进一步体会这句话表达的感情。

4、指名朗读课文,要读出文中表达的感情。

四、练习

1、课后习题4,指导用关联词语造句。

?1〉“那么……那么……“是排比句式,表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2〉“既……又……”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在这一句中,表示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

?3〉“不管……总是……”是表示条件不同,结果相同的句式。

2、查字典

3、比字组词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2。

2、用课后练习4的关联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领会草原的景色秀丽,地域辽阔。

2、理解课文第一段,朗读,背诵第一段。

教学重点:

体会第一段中动态,静态的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景色的静态,动态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本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写什么?

2、课文哪一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这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习第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播放录像,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单击第一自然段前的录像)

?三〉单击目录中的确良13课课题,出现草原画面,加深对草原风景的印象。

?四〉思考讨论

1、从“这次,我到了草原”中,你能读出哪些意思?(点题,第一次初到草原。)

2、课文是从哪俩个方面写草原的?(天空,天底下)。

3、齐读描写天空的一句话

讨论:(1)高歌一曲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单击“高歌一曲”)

(2)“我”为什么感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3)课文中连用两个“那么”表示什么意思?强调了什么?(单击第一段品句一)。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请同学读一读课文,讨论交流

(1)解释“一碧千里,茫茫”的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为什么辽阔无边的草原却没给人迷蒙,空荡的感觉呢?(单击“一碧千里”和品句二)。

(2)作者在描写草原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小丘,平地,羊群,颜色有绿有白,形态有动有静)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又为什么说小丘像只用绿色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国画?(单击品句三和“渲染,中国画,翠色欲流”这三个词语。)

(4)“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如何理解?(单击品句4)

(5)小丘本身会流动吗?作者为什么要用“流”字呢?用这个“流”字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单击“流”这个词语。)

(6)这样的境界使“我”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我”为什么会“惊叹”感到舒服,愿意“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奇丽的小诗?

(7)这样的境界为什么会使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课文中为什么用“好象“一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单击品句七和”回味“词语)。

?五〉小结

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草原的`美丽。这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我们可以通过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体会到草原动态美和静美。

?六〉、播放录音(单击这一自然段前面的录音)

?七〉指导朗读第一段,要求有感情地读,读出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三、达标练习

这一段主要写了几层意思?学生在课本中用——标出,并画出静态和动态描写的句子。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根据分层,思考怎样背诵才又快又准?(单击第一段的析段)

四、作业

背诵第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后四段内容,受到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的。

2、领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教学过程:

一、背诵第一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一)指名读第二段。

(二)指导给第二段分层和概括层意。(可以分作三层。第一层讲在去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的路上;第二层讲走了许久,看到了河、马群,听到了鞭响;第三层讲“我们”在距离目的地几十里以外受到热情的欢迎。)

(三)思考、讨论

1、解释“洒脱”的意思,为什么在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单击第二段品句一)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单击品句二)

3、说说第一、二层所讲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齐读第三层,思考、讨论

(1)联系上下文,说说“忽然”的意思。(情况变化很快,出乎意料,没有想到。)

(2)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些景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找第三层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3)“群马疾驰”和“襟飘带舞”写出了什么特点?(单击品句三)

(4)作者把欢迎远客的男女老少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单击品句四)

(5)作者是怎样写静态的草原热闹起来的场面的?学生读读有关句子,提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草原人民的什么感情?(单击品句五)

5、初到草原和快到公社时,景象有什么不同?课文描写的景象由静到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指导朗读第二段,从语气的变化上,要突出草原由静到动的变化。

三、指导学习第三、四段

(一)默读第三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是讲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蒙古包外,主客相见时,作者写了哪三多?说明了什么?(单击第三段品句一)

(3)结合这一段内容,谈谈你是怎样理解“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一句话。(单击品句二)

2、指名朗读这一段

(二)指名读第四段

1、思考、讨论

(1)这一段讲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的事情?

(2)为什么说“也不知怎样的,就进了蒙古包”?

(3)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说明了什么?(“盘腿坐下”给人到了家的感觉;干部、老翁敬酒说明对客人的尊重。)

(4)“``````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会心”是什么意思,大家为什么露出会心的微笑?

2、第三、四段共写了几个场面?每个场面是怎样的盛况?说明了什么?(单击第四段的析段)

3、指导朗读第四段,要读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读出主人的热情好客。

四、总结

老舍先生用他亲身的经历,通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大草原,那里的天明朗清新,那里的地辽阔而不空荡,那里的人民更是热情好客,这真是草原的景美,人更美。同时,也说明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单击第五段的析段。)

五、课堂练习

1、句义理解

2、概括中心

3、短文练习

六、作业

1、课后练习3、5

2、预习《镜泊湖奇观》

板书设计:

景色→美丽→动情

草原途中→盛况→又动情“我”

|主人→热情→更动情|

蒙→情深←汉

(民族团结互助)

小学五年级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找出“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有关语段,说说自己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体会作者喜爱白鹭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第6—8自然段,分别想象它们描绘的画面,从而形成三幅优美的图画,能给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中还原画面,初步了解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

?课时】一课时

?课型】精读课

【教学过程】

板块一:链接旧知,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看到课题,你想到了哪些诗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代大诗人杜甫《绝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

被称为小杜的杜牧还有一首专写白鹭《鹭鸶》的诗: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白鹭是很美的,美得就像一首诗。在郭沫若看来白鹭也是一首诗,一首怎样的诗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这篇散文,请大家齐读课题第1课。

板块二:整体感知,初识“精巧的诗”

1.在单元导读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字词,昨天在预习时又进行了巩固,下面我们听写几个。

白鹤,嗜好,镜匣,望哨,清澄

(1)听写

(2)屏幕出示核对纠错。

(3)理解:望哨(站岗放哨;借助相近的词语理解)

清澄(清澈澄澈;有时候我们通过字面去感觉很重要,但是也需要借助工具书来验证。)

2.接读课文,思考:文中说这是一首怎样的诗呢?分别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本文394个字,凝练而富有意境,所以郭沫若就是把白鹭当作诗来写的。

板块三:想象画面,具化“精巧的诗”。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的1—5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能够让你感觉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画出有关语句并作批注。

交流:

(1)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第五自然段)

①追问:精巧在哪?

(预设: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

这精巧的仅仅是这四处吗?(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②同学们,那么精巧到什么成都才能像诗呢?你能从哪个字或者词读出来是恰到好处?

预设:白鹭的大小也正好,颜色也是恰到好处的。从“一分”“一忽”中读出来的`。

聚焦“一忽”:什么是一忽?(做动作,就这样疏忽之间、微乎其微就叫一忽)

试着读出你的理解。

③看,一丝一毫的改变,都是遗憾。现在我们阅读这一段,有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看,这就是这段话的出处。

出示:

东家之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师)这样的白鹭,它身段的大小是适宜的

(男)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师)这样精巧如诗的白鹭,它的色素的配合是适宜的

(女)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师)这样精巧如诗的白鹭,它的全部、每一处都是适宜的。

(齐)我们一起读——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

⑤这一自然段,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简直就是一幅完美无缺的画面。让我们把这幅白鹭外形的画面定格在自己的脑海中。

(生看着画面背诵。)

(2)课文的第2、第5自然段浑然一体,那么中间为什么要插进第3、第4自然段,这两段是不是多余的呢?

(第3、第4自然段并不是多余的,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用白鹤、朱鹭、苍鹭和白鹭作对比衬托出白鹭的颜色配合、身段大小都很适宜。)

是呀,有多少人见过白鹭呀!可往往因为常见而忽略了它的美。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文字走近白鹭的身边好好地欣赏欣赏它如诗如画的美吧!

(分组朗读班齐读第2自然段;一二小组读第3、4自然段;三、四小组读第5自然段)

过渡:白鹭的外形精巧如诗,此外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像画面一样的诗呢?

(3)在清水湖里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①句子当中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能为我们描绘一下你通过这段文字读出的那精美的画面吗?

那清水田当中一定倒映着——(预设:倒映着白鹤那美丽的影子,远处的山被白云围绕着,映在水中若隐若现,天上还有几朵白云在那飘,十分美丽。)

②相信你也能为我们读出这样的精美,读——

齐读。

③画面中的白鹭真的是在钓鱼吗?那我们换成“啄鱼”“捕鱼”好不好?为什么?

出示: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现在我们再回到白鹭的画面,看从这样的画面当中,你又能感觉到怎样的心情呢?试着读出这种感觉。

就这样,白鹭站成了一幅画,钓起了一首诗,我们一起像它这样闲适地惬意地读一读这段话吧。读——

④现在你可以给这首诗起个名字了吧?

小结:刚才这样我们抓住“钓”这样看似平凡的字眼,边读边想,读出了文字背后的画面,又从画面当中读出了心情,走进画里,读出诗来。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7、8两段,看你能读出怎样的画面,从画面中读出怎样的心情?

交流

(1)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不是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上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①交流看到的画面。

②白鹭真是在望哨吗?那是在做什么呢?

③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①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画面面前没有人的心是平静,没有人的心会烦躁,所有人都会感觉清澈透明,所以白鹭就是清澄,清澄就是白鹭,我们再读——

②你想给这样的画面起一个怎样的名字呢?

4.我们相信白鹭怎么看都是画,怎么读都是诗,是一首精巧的诗,让我们配着音乐合作读读这几个自然段。

同学们,一静一动皆有韵,一花一鸟总关情。所以——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板块四:领悟表达,拓展深化

1.同学们这便是郭沫若笔下的白鹭,大家看这是另一篇文章当中对白鹭的介绍,请同学们自己快速地读一读。对比课文中的写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白鹭,简称鹭,也称鹭鸶。体长60厘米左石星纺锤形。鹭鸟的身体特征是嘴长、颈长、脚长和爪趾长,体态纤瘦。全身羽毛白色,背部、肩部和前颈的下部着生有羽枝分散的蓑状的长饰羽,所以被称为“蓑羽”。白鹭脸部裸露部分为黄绿色,嘴黑色,胫与脚部也呈黑色。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若学生都喜欢第一种,可以这样来引领:如果要让你选择其中的一段,根据他去野外寻找我们没有见过的白鹭,那你如何选?)

小结:第1种写法说明具体,第2种说法饱含深情。

2.如果你喜欢第1种,可以尝试着把本文变成这样的表达方式说一说,若喜欢第二种,可以读读《石榴》。这是选做作业。

3.必做作业是背诵《白鹭》。

板书设计:

1.白鹭

色彩——水田闲钓

身段

身段——黄昏低飞

(静)(动)

一首精巧的诗

小学五年级的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悠闲、松弛、尴尬、熟视无睹、彬彬有礼、翩翩起舞”等词语。

2、引导学生借助词语学习课文内容,能在辨别与争论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品读课文,领悟课文先概括后具体叙述的表达方法,积累优美的语言。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了解泰国大象的特点,感受泰国的独特风情与文化,体会大象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二、教学重难点:

抓住与象共舞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在比较与欣赏中感受人象共舞的和谐画面,感受语言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

(一)神游泰国,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今天老师带着大家神游另外一个国家(播放图片)。

简介:泰国富有“千佛之国、黄袍之国”的美誉。这里到处是金碧辉煌,尖角高耸的庙宇、佛塔,无处不有精致美观的佛像,为泰国妩媚动人的热带风情平添了许多神秘的气息。今天,我们既不去欣赏泰国迷人的热带风情,也不去感受它佛教文化的神秘,而是跟随作者赵丽宏去感受与象共舞的另一番情趣。(板书课题:强调“象”与“舞”的写法)

设计意图:播放异国风情,拉近了学生理解的时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泰国有真切、直观、具体形象的感觉。并由“大象节”引入课题,为下文学习打下了感性理解的基础。

(二)自主学习,制定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了解些什么?请为自己制定学习目标。

在学生支离破碎的目标制订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完成以下目标:

(读:了解内容

想:情感表达方式

用:迁移运用)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已经完全习惯被老师牵着走,大胆放手让他们自己制订学习目标,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使他们逐步懂得自己学习的必要性。

(三)初读课文,初次识象

1、自由读课文,努力完成学习目标。自己试着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强调留下读书的痕迹:兴奋处疑难处、共鸣点)

2、和同桌简单交流读书感受。

3、检查读书效果:

自己感觉读书效果如何?做个小测验,把书合起来,想想自己记住了多少和“象”有关的四字词语?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靠自己去成功。词语的检测重在强调要学会“积累”——因为“学文如聚沙”。

4、思考词语:(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词语,请你读一读这些词语都和谁有联系?)

(1)不慌不忙悠闲沉着晶莹温和悠然而去

课文中这些词语都是形容大象的,透过这些词语你看到了一头怎样的大象?(温和悠闲自在)用不慌不忙、悠闲自在的语气读这组词

(2)冲锋陷阵攻城守垒以一当十以一抵百

透过这组词语你又看到了怎样的大象?(勇猛)(读出来)

(3)行礼谢幕彬彬有礼

透过这些词语你对泰国的大象有了什么新的认识?(温文尔雅的大象聪明乖巧的大象)

(4)翩翩起舞摇头晃脑踮脚抬腿舞之蹈之

读着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对泰国的大象有了什么新的认识?(聪明灵活的大象活泼可爱的大象)

设计意图:词语是有感情的,只有联系课文透过词语看到它背后传达的情意才能感受文学的魅力。通过词语教学巧妙地将课文内容进行梳理。

5、再读词语,用心感受:

教师有意把词语串成每段的第一句话,并相机呈现:“熟视无睹、国宝、聪明而有灵气、跳舞”等词语。引导学生在倾听中发现:每段的第一句话就是全段的中心句,把中心句串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6、小结:大家在第一环节教学中,自己读书,了解了主要内容,老师作为你们的学习伙伴和大家一同学习,帮助大家学会了在读书中摘记关键词语,并且引导大家学会思考,学会运用。

再看这些词语,你还会有什么发现?(初步感受“和谐”及象在泰国的特殊地位)

设计意图:通过词语教学巧妙地将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渗透写法,了解了全文的写作特色。同时在一次次读词语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一步步有所发现,逐步化难为易,有效地保证了学习效率。

(四)抓住重点,读中感悟

1、当象在我们心目中越来越神圣的时候,认真回顾全文,课文哪一段将这种美好境界进行了最精彩的描述?

2、自由读第五段,有一个词具有传神的功力,找到它就可以感受“与象共舞的美好境界”。学生自学

设计意图:一个巧妙的问题设计给予学生学习的具体导向,他们在读书中辨别,在读书中思考,再次感受词语的魅力。

3、汇报交流。

①预设1:

翩翩起舞:引导学生联系下句理解:

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

请学生反复朗读这段文字。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找到的词语进行朗读训练,强调朗读要努力做到眼中有景,心中有情,才能准确传达出文字的感情。把具体的描写还原成画面能让阅读自有趣味,舞之蹈之的大象才能出现在我们面前。

②预设2:

感染:

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观众都拥到了宽阔的场地上,人群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热烈的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引导学生思考“感染”的根源,在思考中想象“人群和象群混杂在一起舞之蹈之的热烈气氛”。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找到的词语进行想象训练。抓住看似普通的词语大胆想象,引导学生感受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乐趣。同时巧妙地将口语表达与想象力训练有机结合。

③预设3:

陶醉:

毫无疑问,它们和人一样,陶醉在音乐之中了。

引导学生充分地阐述“陶醉”的理由,在讲述中回顾全文,感受人象相处的和谐美好。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找到的词语进行小结训练。抓住词语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感受象在泰国的特殊地位才能感受象完全放心地与人类和谐共处的原因。

4、小结并指导朗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因为每一个词语都是作者精心构思而成,每一个词语都表达了人与象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筛选词语不是目标,在筛选中学会思考,学会运用才是目的。

(五)回扣全文,总结提升

小学五年级的教案6篇相关文章:

五年级音乐下教案精选6篇

五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教案优质6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6篇

五年级小学读书心得体会5篇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学计划5篇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学工作总结8篇

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工作总结5篇

五年级教案科学教案7篇

小学五年级第一学期班主任工作总结7篇

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篇

小学五年级的教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