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的读后感7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小伙伴们可以在读完一些文字后拿笔起草一篇读后感,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强我们对名著人物的体会,下面是写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浮士德的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浮士德的读后感7篇

浮士德的读后感篇1

?浮士德》这部史诗般的巨著,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诗人歌德倾注了六十年心血完成的。以前我读过,由于内容的博大精深、跳跃性的思维、典故应用较多,造成了阅读上的障碍难以读懂,就半途而废了。当今人们读书的状况,如《浮士德》舞台序幕里所言:民众未必惯读第一流的佳作,却乱七八糟的读得太多。这些年,我越来越觉得,要读书就必须读一流的,翻阅十本平庸的书,不如用心读一本经典。正巧,我在图书馆看到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浮士德》,一翻,文笔还可以,那就先易后难吧。于是,在熟悉了基本内容后,再细细的拜读原著。谈几点自已肤浅的体会:

本书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主要塑造了两个代表性的人物,一个是代表正而形象的浮士德,一个是代表恶的反面形象的魔鬼非斯特。浮士德是生活在中世纪的一个饱读诗书的博士,长年枯燥的书斋生活,使得他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但他的骨子里依然透着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魔鬼与上帝打赌:上帝认为,虽然人类会不断的犯错,但他们是积极进取、永远向上的。而魔鬼则相信,施展他的魔力,用、权势、财富、名誉等能引诱人类走上怠惰、堕落的道路。于是,魔鬼与浮士德签约:浮士德活着时,魔鬼永远是他的仆人,满足浮士德的一切需求。但只要浮士德在表示满足的一瞬间,他的灵魂就归魔鬼所有--永远做魔鬼的仆人。于是,人、恶魔、天使、幽灵、普通人,在人间、天堂与地狱间,演绎了一场跌宕起伏,诱惑与反诱惑的如梦似幻般的悲喜剧。

恶魔非斯特能说会道,还能声情并茂地唱歌。他语言诙谐、生动,满嘴尽是鲜活的俗话,油腔滑调的俏皮话迭出,冷嘲热讽,嬉笑怒骂,极尽能事。他机智、聪明,善于应变,也许用狡猾一词来形容更为贴切,毕竟他是恶魔呀。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在底层老百姓生活的酒店里演唱的那首《跳蚤之歌》,他将深得皇帝宠爱的贪官污吏比作跳蚤,揭露了他们欺压百姓,胡作非为,以至于一人当官,鸡犬升天的丑恶嘴脸;对德国封建专制的朝廷进行了尖锐、粗野的讽刺。

魔鬼常常正话反说,真亦假来假亦真,不禁令人捧腹。通过神气活现的魔鬼,《浮士德》对大学课程的僵化、学者的迂腐、教会的黑暗与教士的虚伪贪婪、官员们无官不贪、皇帝的昏庸无能、封建专制的荒唐腐败等进行了无情的讥讽与批判。魔鬼的戏弄嘲讽,将中世纪丑陋的社会现状和盘托出。让我们加深了对黑暗的中世纪的了解。言为心声:其实质是歌德借魔鬼的嘴,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他仿佛是作者的代言人。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角色;当然,他的本质还是恶的,常常表现得冷酷、疯狂。

?浮士德》是诗剧全篇都是由不同体裁的诗歌组成的。我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诗剧。去年在阅读《世界五千年》时知道:在古希腊,看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无论贫富,几乎所有的公民都常常看戏。为了讨得观众的欢心,剧作家们总是苦心孤诣地揣摩剧中的每句对话,细心构思每一个故事情节。因此,每一个词句都那样优美,每一段对话都安排得非常巧妙。古希腊的剧本都是用通俗的诗体写出来的,那时培养了大批杰出的悲剧家和喜剧家;古希腊开创的戏剧,奠定了西方戏剧艺术的基础,并一直延续至今,可见西方戏剧的历史源远流长。

?浮土德》原作是为在剧场演出的多幕诗剧,整部书都是用各类诗歌来演绎的。中文版有几种:有全部是诗歌版的。我读的是散文版:将德国的诗歌用流畅、优美的散文来体现作品高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可见难度有多大!原著中的很多情节来自圣经、希腊神话、洲古老的民间传说,故而俗语、典故、明喻暗示颇多。译者知识广博、文字功底扎实、贴切翻译,常常让人感觉仿佛是在欣赏鲜活、诙谐风趣的中国元曲。为了让读者顺利的阅读,工作做得非常到位:每一幕戏都有简明扼要的解说,画龙点睛的剧情分析,注释详细,往往带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为了加深对原著的理解,很用心的附上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如借鉴、引用德国专家们的见解。用心良苦呀,这二百多页的注释占原著三分之一的篇幅,让我们获取了很多哲学、神学、风俗、历史、艺术等知识,受益匪浅。真是要感谢这位非常敬业的译者。

对我来说,通过阅读这些高品位的著作,用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与观察世界的眼光。后来发现,一旦基本读懂后,再结合注释,一幕戏,一幕戏的慢慢欣赏剧情、细细品味语言,越来越品出点味道。渐渐的,开始脱离注释,全身心的沉浸于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剧情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德国剧场。深感《浮士德》犹如中国的《红楼梦》,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

这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浮士德》,从1994年第一版至2016年,21年中13次印刷,一共才发行近六万册。这位译者为此付出了太多的心血,而经济收入寥寥无几,与一些金玉其外炫耀一时的畅销书不可同日而语,只有经典才能永垂不朽于。

这部不朽的诗剧,主要塑造了浮士德,一个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由于不满现状,进而竭力探索人生的意义。剧中,魔鬼靡非斯特使用魔法引诱着浮土德,先从小世界的沉迷酒色,到大世界的官场、战场、直至改造自然、为民造福,上天入地、惊心动魄,从这种种奇特的人生体验,塑造了个不断探索人生真谛,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形象。

浮士德说:“我只是匆匆走在这世上,任何欢乐都抓紧尝尝,不满意的立刻将之抛弃,抓不住的干脆将它释放。”他认为,人生就是不断的体验,不断的追求,永不满足!这,也许就回答了,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魔鬼非斯特也说:“如果你不走错路,你就不会明事理。”与我们常说的,实践出真知相吻合。魔鬼竟然也说出了人话?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之分,在人性中,也是善恶共存、共生的。歌德凭借这两位主要人物,道出自己的理念:只有努力,人不怕犯错误,但怕不努力!言外之意: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人活着,就要不断的追求;如果追求停止了,生命的意义也就结束了。这仅仅是我自己肤浅的理解。

浮士德的读后感篇2

面对死亡的浮士德,对自己为了欲望出卖了灵魂(正直、理想、本心、道德等等)的悔恨在结局时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生不息的宇宙啊,为我停下你尊贵的脚步,让时间停止,午夜便可永不再来。或者让这一小时变成一天、一周、一月、或者一年。以便在忏悔中让浮士德拯救自己的灵魂。

最终24年的约定钟声将至,浮士德无助又恐慌,他逃无可逃,开始撕心裂肺地咒骂。他开始诅咒掌管他出生的星辰。他希望自己从来都没有灵魂,能够化成一缕青烟逃脱。他开始乞求上帝,并回想曾经学过的毕达哥拉斯的轮回说。他开始咒骂父母,咒骂自己,咒骂地狱的魔王。可最终,这些都阻止不了结局的发生,最终浮士德死了。他所受的天谴,就让后人来警示自己吧。

如何看待浮士德这个角色:我们行事时有两套道德准则,一套用来衡量其他人,一套用来衡量自己。有时候我们严于律己、宽待他人,有时候则相反。

这部作品中迷茫又充满欲望的浮士德是一位很像我们的普通人:

①如果我们用合理化自己的准则来看他,会理解他,同情他,接纳他;

②如果我们用严于律己或他人的高道德准则来看他,就会厌恶他,惩戒他,想让他自尝恶果。

不过,无论我们怎么看待浮士德这个人,我们都能从他身上获得一些启迪。

浮士德的读后感篇3

福斯特是不朽的戏剧的一部分,主要以德国民间传说为主题,以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的文艺复兴,描述了一种新的资产阶级先进的对现实的不满,试图探索生活的意义和生活的社会梦想。

第一,英雄浮士德的形象

读一个工作,用来分析里面的字符。戏剧的主要部分描述了浮士德自我完善的英雄,追求真理,经历了素食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五行的功绩。在这些经历中,我们看到的是对现实的不满,不断探索生活的真理,不断追求人,他的形象能够说是18世纪德国先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典型的代表他的探索象征着艺术历史的欧洲资产阶级精神的发展在复兴到19世纪初。浮士德的外表直接描述了他对当时所谓的知识,怀疑,哲学,判例和医学以及神学的怀疑和否认,我已经研究了这一切,它仍然是一个愚蠢的人结束不必须最轻微的别致。可是,经过阅读下头,我们明白他的智慧绝不是他说的,在他的时间,他是一个真正的学者,谦虚和学习。可是当他的追求和梦想苗条,年龄高的时候他仍然有年轻人的热情和冲动,复活节的钟声把他拉回死亡线。而基于对魔鬼的理解,我们能够想象,魔鬼的打赌是多少勇气和力量,这绝对是对自我的挑战,也是对社会不满的强烈抵抗,对自我的爆发的极端精神。

可是,我们说人是一个复杂的动物,它反映在性格的多样性的性质。我们还必须看到他悲惨的负面,同时承认浮士德的优秀闪点。也许浮士德的贪婪和变性部分是由于费斯图的诱惑,但事物的发展往往是决定性的。例如,玛格丽特在戏剧中的杯具足以说明这一点。从福斯特对玛格丽特的动机和过程的方法来看,我总是觉得他主要是由欲望驱动的,因为他们两者在信仰上有很大的不一样,而福斯特几乎都用甜言蜜语或誓言来回答玛格丽特里特,他们真的有两个爱感情,那么他们的红地毯也被堆积起来,他们的感情仅有三倍的热量,没有长期的保护。在二十一世纪,由于不一样的信仰,我们被夫妻分开,在绝对信仰的时代,这并不罕见,并非最不重要。整个过程的奢侈福斯特只是作为fauxide的同谋,创造他的机会和物质支持,faust是那种margaret的脖子上的锁子,她的岳父更紧,最终回归死亡。虽然他深深的忏悔了这一点,但也无济于事。福斯特和玛格丽特的感情,对海伦的不断出现和持续深化持怀疑的态度,福斯特和海伦的戏剧第四幕一齐,也是胶水,生命和死亡相徐。许多学者结合了歌德时代的时代,海伦是中世纪古典美的体现,浮士德和海伦结合的自然美是追求美的。事实上,美国福斯特的诗人对爱有独特的观察和崇拜。但如果从故事的故事,如果他对海伦的爱是忠诚的,那么是因为她的死亡和玛格丽特的死亡和如何解释呢,除了福斯特的感情观是值得怀疑的,他也有一个资产阶级的冷漠,冷漠的一面。例如,在奥尔巴赫酒窖的酒店场景中,奢侈的费斯托对醉酒的酒鬼嘲笑和伤害,站在他的一边没有反应总之,他的身体一点一点你需要探索。

第二,浮士德与魔鬼的关系

在诗歌戏剧中,我一向觉得浮士德和费斯托之间有一个微妙的关系,不仅仅因为他们之间的赌博,有时我甚至觉得浮士德是奢侈的,奢侈的福斯特在一些场景是浮士德的支持。在魔鬼魔鬼festo的歌曲有一个历史性的飞跃,他不再是简单的心灵的概念,肢体发展或三头怪物。他明白浮士德的深渊,他熟悉天文学,地理学,哲学和巧妙运用心理学,我认为他在某些地方也是浮士德一样的叛逆和追求。在天堂的前奏中,他敢于打赌魔鬼和上帝,作为一个邪恶的化身和消极的精灵,他在各个时期,神圣事物的逐渐衰落进行了无耻的亵渎和辛辣的嘲笑,他的诗,我觉得他是唯一一个总是坚持理性的人,总是不自觉地屈服于世界,嘲笑教会虚伪,嘲笑法院,嘲笑大学中的教条教条,嘲笑浪漫的诗歌死亡。。。例如,在快速的场景中,他总是看起来像一个很合乎逻辑的,但实际上是反对疯狂的态度嘲笑学校。第一点,作者阐述了浮士德心理学的多重性质。从某种意义上说,福斯特的内在冲突也是他和节日之间冲突内化的表现,他与福斯特的冲突也是他内心冲突的外化。虽然诗歌戏剧只是在公众的,开始,魔鬼弗拉基米尔以往作为浮士德的仆人,但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他们之间的矛盾是不言而喻的。内部化yehao,在值得一提的实施例之外,它们之间的关系绝不是诱惑和诱惑这么简单。浮士德的未来是一个危机,并可能在任何时候都变成魔鬼的奴隶,逃离的节日是所有障碍和邪恶化身的父亲。但,不断追求自我完善faust不仅仅从死亡的下沉,也实现了生命和梦想的价值。邪恶在那里从负面的戏剧,但经常好的事情成为了驱动力。

三,富有的哲学含义

在戏剧中,作者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十分哲学的陈述和一些哲学类型的争论,例如,在世界的起源问题上,泰勒和普洛特的争论是十分典型的,它也是诗人的歌德世界的直接反映视图,这与当时丰富的哲学气息密切相关,但对作者来说,大大增加了阅读的难度。然而,一些与我们的灵感的生活哲学的句子也是伟大的。魔鬼常常用来扮演这样的主角。

浮士德的读后感篇4

?浮士德》是我迄今为止看的最为晦涩难懂的一本书,花了我整整两个多月的时间,还是仅读了个大概。《浮士德》这个故事包含强烈的杯具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我:"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明白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我不明白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期望。他对自我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当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期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针对我学的不良现象,应对浮士德,我们应当感到惭愧,他是那么地热爱学习!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的读后感篇5

歌德这个老头子聪明得过分,他还永远有18岁的小姑娘的可爱,这倒罢了,可18岁的小姑娘也爱他。怪不得他垄断了欧洲的爱情。

我总觉得浮士德有些强迫症(歌德老先生你不要骂我啊!)当然了,他的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效仿的。可我偏偏就是喜欢那个老和浮士德捣乱的靡菲斯特。

靡菲斯特实在是太酷啦!我私心里觉得他应该是披着斗篷,带着兜帽,时而戏谑,时而冷笑,时而骂娘,时而跳脚的大酷哥一枚。

他应该是冷笑地说:“尊贵的朋友,所有的理论都是灰色的,生活的金树常青。”omg,实在是太给力了!

我尤其振奋于他即将带领浮士德开始访问小世界时说:“我祝贺你开始这段新的人生旅程!”哇哇,每次看到这句话我的小宇宙就燃烧了,激动之情不能自已!恨不得也和靡菲斯特签个契约。

歌德你实在是太伟大了!创造出这么酷的男二号!深深后悔自己不学无术,如果勤奋些不就早一点读到这么棒的书了么?哎,相见恨晚啊!我太失败了,学外国文学可现在才读经典,惭愧啊!

另外我觉得浮士德对玛加蕾特示爱时说的话太有水平了!“唉,我就不能在你怀里安安静静呆上个把小时,胸贴着胸,灵魂搂着灵魂?”omg,以后我要是有儿子,他追女孩写情书的时候我一定要强烈建议他写上这段话!

最后,我觉得我的这篇文章配上上面的这个题目实在是太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大放华彩啦!

浮士德的读后感篇6

开始看了《浮士德》。认认真真推敲每一句话的意思,看了两个钟头,才把书的序言、献诗、舞台序幕和天上序曲给看完。

这书是难懂的,以往看过一遍,是大二的时候,喜欢打手电熬夜看书,每一天也就能安静地看个2、3个小时吧,所以效率不高。记得老早的时候,看名著只为了情节,直到此刻依然有这种观念,大凡故事不够吸引人的,蕴涵的道理再深刻我也不会有兴趣去读。所以吧,说到底我不是个爱读书的孩子。

这个《浮士德》其实满神奇的,首先它的写作方式是舞台剧本的形式。其次,故事十分具有想象力,完全天马行空。第三,“歌德”这个名字很能满足某种小小的虚荣心。第四,看着看着,就会发现里面有好多似曾相识的看法、观点或者景象。所以,尽管很艰深,我依然憧憬着再一次阅读它。去年暑假把书买回来一向搁置着,趁着最近立志读书的机会决定先把它给啃下来。

一开始看小说喜欢把自我觉得好的句子摘抄下来。这些被我相中的,多数都不是什么辞藻华丽,对仗工整的,而仅仅是在资料和情感方面和我有共鸣的。比如在看贝多芬的书籍时,一般把贝多芬夸张的描述成神灵的语句是我最中意的佳句。呵呵,常常再回头看这些摘抄的时候觉得当时自我很幼稚,一页书看看可是1、2分钟,有时为了抄几句话就要花费5分钟的样貌,这样等到再回过来读的时候,常常已经没有先前那种活力和如饥似渴的感觉了。所以之后开始改成某伟大领袖的做法,在书边做批注,比如哪一句好,自我怎样想的,或者是看到某个很文学的字词去查字典,然后在书边写上拼音与解释。这样做似乎还不错。可缺点是仅仅适用于自我的书本。到之后偷懒了,什么都不写,习惯看书的时候拿只木头铅笔,看到喜欢的就划下来,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不费力,所以每每有一点点的感动就摘下来,以至等读完一本书以后,发现每一页都是一片狼籍。想想都是rmb换来了,这么糟蹋,以后看第二遍的可能性基本就为0了。总不能哪天心血来潮真的拿块橡皮把所有的铅笔印统统擦去吧?哎,可怜了我那本……了。并且更主要的是,习惯边划边看的过程后,自我对于资料的理解就不再深刻了,因为句句都是“重点”,我又何须体会文章的内涵,结构呢?

于是,读书的时候,思考就少了。

此刻看这个《浮士德》,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我最厌恶的事情就是一页书上一半是资料,下一半是很多小字体的解释,而通常这些解释又和种种圣经故事、希腊文化联系起来,一看就是一大串。这种情景下,不看就无法了解作者的意思,看了又容易打断自我的思路,真的是很麻烦。所以只好这样,每看一章之前先把解释全部看一遍,有个大概的印象,这样呢,等看正文的时候就能够比较通畅的理解资料,也不用再回过来看厌恶的注释了。

好啦,晚了,看来今日是补不出个读后感了,明天继续。这篇么,就当是个“读书有感”吧,呵呵,本来因为故事情节,取名叫“今日心境相当沉重”的。

浮士德的读后感篇7

?浮士德》是歌德的一部代表作,他写这部巨著,前后曾用了60年之久。《浮士德》的第一部完成于1808年法军入侵的时候,第二部则完成于1831年8月31日,是时他已83岁高龄。这部不朽的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梦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书是我的最爱,我喜欢看一些富有哲理的名著,从中汲取无穷力量。朋友介绍我读《浮士德》,我花了一个星期时间读歌德的这本经典名著,当我读完《浮士德》,有种无形的力量促使我要不断奋进,促使我不要停歇追求的脚步。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一万二千一百一十一行的诗剧,第一部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分五幕,二十七场。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浮士德经历了书斋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这使他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梦想。而恶在那里却从反面发挥一种推动性作用。歌德辩证地看待善恶的关系,不是视之为绝对的对立,而是把它看作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揭示了人类正是在同恶的斗争中克服自身的矛盾而不断取得提高的深刻道理。这在诗剧的开头时上帝有关善人须努力向上才不会迷失正途的议论,以及诗剧结束时天使们唱出的:“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均能救”的歌词中都得到了明确的体现。

有一句话说的很好:“河的对岸风景无限好。”也就是说,自我所向往的东西往往是最美丽的,然而,正是这种美丽的向往才促进你不断上进。

几个世纪过去了,浮士德这个人物原本就是一个虚构,但他一向活在我心里,在我疲惫的时候,仿佛他在催促:“不要停歇你追求的脚步!”

年轻的浮士德有诗人气质,年轻的浮士德热爱美热爱女人,年轻的浮士德骄傲并且精力旺盛,年轻的浮士德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无论在诗剧内还是在诗剧外,我们都是生活中的浮士德。

浮士德的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读老舍的猫的读后感7篇

小螃蟹的梦的读后感7篇

有故事的汉字的读后感7篇

果壳中的宇宙的读后感7篇

关于战争的诗的读后感7篇

写鞋匠的儿子的读后感最新7篇

爱的教育的优秀读后感7篇

读了巴金的龙的读后感7篇

读名著的读后感的作文通用7篇

愿望实现的故事的读后感7篇

浮士德的读后感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8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