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中所传达的主题和意义的理解和反思,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中人物命运和情感纠葛的思考和感慨,以下是写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张思德的观后感8篇,供大家参考。
张思德的观后感篇1
以往,“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于我而言只是个符号,简单却又陌生。它从未引起我的思考,“什么是为人民服务,怎样做是为人民服务”,这一切似乎距离我相当遥远。但看完《张思德》以后,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就是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实际行动付诸于点滴生活,去做好自己的本分,而已。
还记得毛主席对张思德的评价吗?对,就是“你这个同志嘛,最大的缺点就是做事不吭声,最大的优点也是做事不吭声”。当我听到这句话时心中有一种莫明的伤感,张思德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木讷寡言,憨厚诚实,无论干什么都是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我们从影片中知道他是一个老战士,参加过长征,走过三次草地,和他同时入伍的差不多都当了官,然而他还是个勤务兵。但他呢?他心里完全没有这些世俗名利,当面对别人的逗笑时,他只是憨厚的一笑,我无法想象这需要多大的胸襟,多么高尚的灵魂。“做事不作声”到底是优点还是缺点,我不知道。但我清晰的明白能做到这一点的绝不会太多。因为不给自己邀功就很难得了。
看完影片后,我曾想如果把张思德放在现在,那会是怎样?其实于我而言,他的许多行为我无法理解,尽管我在心底里崇拜着他。我想到如果他把官做到更大一点,难道不能帮到更多的人吗?不,也许是我们所处的环境不同,也许是我的思想深度还不够,是我不能够理解他,不能够理解他那崇高的思想。因为社会上只有有像张思德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为社会奉献的人,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美好繁荣。就如同新中古成立以后,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这样一批批甘于奉献自己的人。是我不够成熟,过于天真。张思德才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正如别人对他名字的解释,“思”,是有思想的思;“德”,是有道德的德。他出生于贫苦家庭,他亲历过各中艰辛,他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他更知道自己活着的价值,他是最可爱的人。
就人品而言,他身上找不出任何瑕疵。他勤劳善良,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尤其他对那一老一小的真挚付出,真真切切体现了他是一个大写的人。对孤独老人,他想儿子一般;对孤僻小孩,他又如同父亲一样。两个不幸的人,被他真切的装在了心底,他像儿子般抚慰了老人那可孤独的心,找寻了活的希望;他又像父亲般将那个孩子捧在手里,用父亲般慈爱的心呵护那颗脆弱的心,然他找到了温暖,让他的世界出去乌云布满阳光。这就是张思德,平凡中更现伟大的人。
张思德是个好人,但它却没能长命,仅仅二十九岁就离开了我们。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而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重。
在现在,我们正处于社会的繁荣发展之际,没有了那时的艰辛,但“为人民服务”却不能丢。这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品质。也许我们大多数都做不到张思德那样,但我们可以竭尽全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首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实现自己价值的同时服务于人民群众;其次,在学习生活中,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给别人帮助。
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个奔跑的人,记住那张憨厚的脸,记者那个代表着一种精神的名字张思德,同时,让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缅怀和张思德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张思德的观后感篇2
马赫
在我看了《张思德》电影后,感触颇深,通常安静的人都是内心世界非常丰富的人,只不过他们不善于表达而已,他们话并不多,所以就多做,而这类人常常被忽视,人们不会很注意到他,张思德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这篇电影讲述了张思德快乐充足的一生,他经常帮助别人,他的职位只是一个普通的警卫,在毛主席身边却得到了许多的知识,对自己不说话的缺点改正了不少,最后再一次挖窑活动中,窑顶坍塌,为了救白子秀同志,壮烈牺牲。
我从他的身上学到了很多,在他们的一次篮球比赛中,篮球飞出场外,滚入草沟,其它人都互相埋怨,只有张思德主动找篮球,他不擅长表达,只会关心同志,这是他的一大优点。
他不像其它老革命者,倚老卖老,他还是一个年轻的战士,与晚辈打闹成一片,善于劳动,在其它人眼里,他是只会蛮干的人,其实,他只是不善于表达,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想法,却没有人了解,直到牺牲以后,人们才真正了解他,认识他。他帮助不说话的孩子,还让老战士恢复了信心,与他关系密切,得知他牺牲以后,他悲痛欲绝,将张思德爱吃的红枣放在他床上,思念着张思德。
我们要学习他的干事不吱声,改正他的干事不吱声,只在于说话的机遇。
张思德的观后感篇3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毛泽东。电影《张思德》既没有战火硝烟,更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曲折的情节。
一部黑白电影的故事情节慢慢的侵入我的心田。张思德做事认真负责,总是“风风火火”跑步完成。汽车的轮胎坏了,他就推着轮胎前进。鞋子坏了,他就光着脚走路。夜幕降临,黄土高原负枪奔跑的张思德从安塞敢到延安,参加内务班的合唱演出。正唱着,舞台一侧的灯泡坏了,他就跑过去当梯子,扶起战友换灯泡。
回到宿舍,别人上炕睡觉,他却跑到厨房帮老炊事员磨豆浆。炊事员推开他,他憨笑着坐到门口编起草鞋。球场上,篮球让战友扔下山坡,张思德抢着去追,追到半路碰见老乡的猪跑了,他又老远去追猪……张思德就是这样一个处处为别人着想的普通人。张思德致死都不忘战友。
他奋力的将战友推出即将要倒塌的煤洞,自己却被活埋了。死时,他才29岁。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百感交集。虽然张思德并不是什么出众的人,但它却是伟大的普通人!
他做过的事我们应该也能做到,但是,真的能吗?你能保证你做得好吗?张思德一生都在无私的为人民服务,他做的太好了!为什么老天爷要让这么一个好人那么早的离去呢?我不懂。但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张思德的观后感篇4
韩越杰
影片描写的是抗日战争后期,延安正处在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的勤务兵张思德为人憨厚朴实,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心一意为着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而默默地奉献。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1944年他带领一班人到安塞县烧炭。在一次烧炭中炭窑突然崩塌,张思德不幸牺牲。毛泽东主席在他的追悼会上深情地说:我们的队伍里到处是这样的人,普通、平常、象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不注意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可正是这些人支撑着了我们的整个事业。毛主席的这篇讲话,发表时以《为人民服务》为题。这篇文章也成了共产党人行为准则和毛泽东思想的具体体现。
电影《张思德》将为人民服务具体化,让观众相信,为人民服务是快乐的,这个榜样值得我们世世代代学习。通过观看《张思德》影片,我深深体会到:一名普通共产党员默默奉献的伟大,伟大的事业,需要无数个张思德,伟大的人民,需要永远的为人民服务。在张思德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朴实、谦和、善良,是一种人内心本能的、涌动着的自我奉献的精神。
这部影片的现实意义在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不能丢,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应当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张思德的观后感篇5
“我们这一代人对张思德的熟悉来自儿时的记忆我对张思德既熟悉又陌生熟悉他的英雄事迹可是说不清在生活中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接下电影《张思德》拍摄任务的初期导演尹力因此而苦恼也是我观看电影的驱动力之一。在观看完电影之后有关张思德的一切在我心中可以用5个字来概括:为人民服务。
抗日战争后期的延安正处在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的勤务兵张思德为人憨厚朴实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心一意为着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而默默地奉献。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1944年他带领一班人到安塞县烧木炭。在一次烧炭中炭窑突然崩塌张思德不幸牺牲。
作为语文教师我更关注电影是如何表现“为人民服务”这个主题的。在这部电影中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毛主席就在前方即兴发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而这种革命的感情的传达既不是借助汹涌澎湃的交响乐来烘托主题也不是像其他延安题材的影视作品那样通过反复出现的宝塔山和延河水这样的“革命符号”来强加给观众相反电影《张思德》是朴素而写实的影片通过道具、布景让观众感受到大量的革命岁月的“信息”和革命的“气氛”尤其是使用黑白胶片拍摄最大限度地还原了历史。电影在两场戏中也运用了色彩一场戏是说周给毛主席一把红枣另一场是“哑巴”为牺牲的张思德献上一把红枣那把红枣的红色十分突出在这里颜色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任何一种艺术必须要把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可能产生感染力。
当然这部电影带给一个从教20--年的教师的绝不止这些。党的十六大报告表述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谓“教育为人民服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培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代新人是教育为人民服务的集中体现。教育要为这一伟大理想服务就要培育一代信念坚定、艰苦奋斗、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人才。第二让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是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前进方向。要努力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高等教育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积极发展高中教育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建设学习型社区发展和完善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满足人民丰富多样的教育需求。第三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
张思德的观后感篇6
一个叫张思德的同志,他曾说过一句话:“前线就在脚底下”,从这就足以看出他对名利的淡泊。万丈高楼平地起,测量大楼的高度只测量最顶的一块砖,可支撑这块砖的却是千千万万块砖,少了哪一块,大楼都会坍塌。
一个年过花甲的老革命,为了留在军队里,以绝食“抗议”。他不能说话,当他遇见张思德时,他在墙上写了个“家”字,又用脚跺跺地,这意思很明显,这里就是他的家。张思德不仅劝说他服从组织上给老革命安排,去养老的地方,还认老革命为干爹。这对一个孤寡老人是多么大的慰藉啊!百善孝为先,而张思德的行为不仅是一种普通的孝道,更是一种爱,一种对老人们的爱!
他还说过一句:“不仅得让自己吃饱,还得让吃不饱肚子的吃饱了!”是啊,有些人一辈子就为了满足私欲而不择手段,又有多少饱食终日的人想到过别人的肚子?我想,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别人为自己做了什么,而是在于你为别人做了什么!也许,张思德的话可能让人觉得很通俗,但他那话中的含义却很深刻。
片中曾经两次提出:“牺牲是什么意思呀?”的疑问。“牺牲就是死了。”这是张思德的回答。我想,他的回答可能更直白一些,但是,对于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死”,只是肉体的死亡,却是生命的升华,灵魂仍在人们心中活着。“牺牲就是睡着了”,这个回答更美好一点。
张思德不就是这样吗?他牺牲了,但人们缅怀他,使他活在人们的心里,永远,永远……
张思德的观后感篇7
?这部电影之所以动人心弦,启人思考,催人奋进,就在于它们反映了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这就是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是共产党人最可宝贵的思想品质,张思德以及许许多多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这部影片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共产党人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一个共产党员,只有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才能在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才能体会平凡中的伟大,艰辛中的幸福,奋斗中的快乐。从张思德到雷锋,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从杨利伟到奥运健儿……他们的思想和精神都不会随着时代的远去而消逝,而是历久弥新,光彩照人,长驻人民的心中。这部影片让我见到了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张思德。尽管一切是那么平凡,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故事,平凡的语言。然而,正是这种平凡产生了伟大。60年前,---主席的著名演说《为人民服务》,影响了几代人。60年后,银幕上的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动人心魄的震撼力。撼人心魄的是张思德不计个人得失,乐于造福他人的奉献精神,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同时,这种震撼力也来自观众心灵深处的一种向往,一种追求,一种共鸣。影片诠释了众人崇尚的做人标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一个少说多干的张思德,用朴实和纯粹折服了周围的人,也让60年后银幕下的我们肃然起敬,久久回味。 真正的崇高,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被冲淡。真正的美善,只会因朴素的质地更生光辉。凝望这个普通的背影,感受到一种永恒:伟大生于平凡,平凡成就伟大。而将两者紧紧相连、融为一体的,正是那五个字——为人民服务。
张思德的观后感篇8
周五晚上,学校组织入党积极分子观看了影片《张思德》。影片中的张思德憨厚淳朴,为人踏实热心,保持对党的高度信仰,对革命工作始终勤勤恳恳,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为人民无私奉献。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1944 年他服从命令到安塞县烧木炭。在一次烧炭中炭窑突然崩塌,张思德不幸牺牲。
在他的追悼会上,毛泽东主席悼文中赞扬到:“„„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张思德一直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从不懈怠。张思德只是一个警卫员,可他却在平常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常的成绩。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凡人一个,要取得丰功伟绩不太可能,但我想,只要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用心办事,真心奉献,就一定能干出不同寻常的成绩。
伟大生于平凡,平凡成就伟大,而将两者紧紧相连、融为一体的,正是那五个字——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其实很简单,它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从点滴小事入手,去做好自己的事,去关心帮助自己周围的人。影片中的张思德对待同志如春风化雨,爱他们像兄弟姐妹一样;对老红军就像儿子一样;对孤儿就像父亲一样;对待自己的工作更是恪尽职守,默默奉献,即使像是惩罚似的去烧炭窑也毫无怨言。
他很少讲话,很不爱讲话,他的缺点是“办事不吭声”,他的优点还是“办事不吭声”。他把公众的事情、别人的事情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只要他看到别人需要,他就会积极主动去关心,去帮忙。旁人都觉得上前线跟日本鬼子真刀真枪地打仗,是英雄;张思德在后方做着非常平凡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小事,也是英雄。他说,不管在哪里,前线就在脚底下。是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需要做的事情做好,把前线放在自己脚下,就能在平凡中做出伟大。张思德是平凡的,但又是伟大的。一个平凡的人更具有代表意义,张思德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千万的共产党员的缩影,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楷模。
影片一开始,张思德一路劲跑,为了赶回来参加唱歌演出;中间一段,张思德给主席打水,跑来跑去;最后,为了修车,张思德跑了两次,拿了两次轮胎。一路的奔跑,意味着抓紧时间,提高效率。张思德用行动告诉我们,尽心尽力的抓紧时间去工作,去帮助他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时光流逝一去不返,而我们要做的工作太多太急,我们要抓紧时间,多做实事,少一分浮躁,多一分实干。
时代需要英雄,需要有人做出一番事业。同时,时代也需要像张思德这样的人在默默无闻、点点滴滴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中,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而这个价值不亚于英雄的价值,正是用自己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行动感染、团结,带动了一批人,共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正如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说道:“我们的队伍里到处都是这样的人,普通、平常,就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平时注意不到他们,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可是正是这些人,支撑了我们全部的事业„„”
作为生活在优越物质生活中的当代大学生,应该从张思德身上学习甘于艰苦、勤奋踏实、热心友善的精神。要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无私奉献,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学习他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7月26日,机关全体一党一员观看了电一影《张思德》。一毛一主席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以《为人民服务》为题的发表的一精一彩演讲片段时时在我耳边回响。是啊,在60年后的今天,“为人民服务”也成为了共一产一党一人的行为准则和一毛一泽一东思想的具体体现,重一温一这段历史和这篇文章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抗日战争后期的延安正处在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一毛一泽一东的勤务兵张思德为人憨厚朴实,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心一意为着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而默默地奉献。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1944年他带领一班人到安塞县烧木炭。在一次烧炭中炭窑突然崩塌,张思德不幸牺牲。一毛一泽一东主席在他的追悼会上深情地说,我们的队伍里到处是这样的人,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不注意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可正是这些人支撑了我们的事业。
电一影《张思德》既没有战火硝烟,更没有豪言壮语,但它通过特殊的文化语境,弥补了我们现实生活中正在缺失的一种东西,让人重新思考“为人民服务”在现阶段新的内涵。张思德之所以被人们铭记,在于他道德品质的平凡,平凡到每个平凡人都能在自己的灵魂中看到他的影子。在张思德身上所表达出来的,更多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朴实、谦和、善良,是一种人内心中本能地涌动着的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的一精一神。这种一精一神不论在什么时代,作为一种一精一神的、价值的存在都是值得弘扬的。张思德已经牺牲60年了。60年后,尽管时代变了,条件变了,环境变了,但为人民服务的一精一神仍然熠熠生辉。
当然,《张思德》带来的不只是人们的深深景仰和感动,也给观众留下了深深的思考:革命的成功,需要有人在敌人的残暴统治下英勇抗争,需要有人在枪林弹雨中冒死冲锋。同时,也需要有人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张思德就是这样一个平凡无私的奉献者,他朴实善良、助人为乐、不计得失、任劳任怨、信念坚定。也正是这种“平凡”,让观众感觉到了英雄的鲜活、真实,赢得了感动的泪花。
看完电一影《张思德》后,我觉得张思德同志是我们千万名共一产一党一员中的普通一员,他的所作所为不仅仅是代表他本人,而是代表着所有共一产一党一员的行动和思想,他们都是平凡普通的工作岗位上默默的工作,听从一党一的指挥,不追求个人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心中始终装着一党一、国家和人民,他们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事迹,没有特别出色的成绩,但他们都是通过自己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精一神表现出一个真正共一产一党一员的真正品质。
这,就是我观看电一影《张思德》之后的最大感悟。
张思德的观后感8篇相关文章:
★ 的秘密观后感8篇
★ 借口的观后感8篇
★ 青红的观后感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