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书籍的力量,读后感让我们与世界建立了联系,优秀的读后感一定要结合情节内容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吸引读者阅读,下面是写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理想国》读后感最新5篇,感谢您的参阅。

《理想国》读后感篇1
柏拉图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家。他留给了世人许多宝贵的遗产,其中,最宝贵的无疑是他的名著《理想国》。
?理想国》全书共10卷,其内容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关于正义问题的讨论;二,关于理想国家的构思和设想;三,关于国民及执政者的培养问题。
正义无疑就是《理想国》政治观点的核心观念,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这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 而正义又是什么呢?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从正义入手,又以关于正义的结论而结束。柏拉图认为:道德与政治没有实质性的差别,正义的法则无论对个人生活还是对城邦来说,都是一样的。并且作为城邦有机体的一员,个人正义只有在城邦生活中才能充分的体现出来。因此,他便很自然地由个人正义的探讨转向城邦正义的讨论,论证了合乎正义的城邦结构和城邦生活。这个合乎正义的城邦就是城邦的理念。柏拉图思想体系中的城邦的本质,可以说就是城邦现实的对立物,特别是他那个时代雅典城邦的对立物。事实上,他的国家理念不过是现实城邦种种弊端的一种反思。也就是说,凡是他对现实不满的地方,在他的理想国中就会有相反的构思。
他在关于正义的讨论中,强调了国家领袖人才并非是凭出身和财富的世袭人才,其决定性标准是一定的知识和品德,关于正义的讨论虽然苏格拉底和斯拉希马库在第一卷中结束,老苏把斯拉希马库问得汗如雨下,这位可怜的智者毫无反抗之力地被自称无知的老苏引入了层层设置的盘问之中,最后无可幸免地落入了老苏的圈套,不得不勉强承认——正义是美德和智慧的一部分,而不义是罪恶和无知的表现。 可是老苏在取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之后,竟以一段很让人懊丧的话结尾——亲爱的斯拉希马库,谢谢你收敛了脾气,没有懊恼。遗憾的是,我一点也不觉得快乐。这不是你的不是,而是我的过错。…既然我不知道正义是什么,我便不可能知道它究竟是不是美德,正义者倒底是快乐还是不快乐。虽然苏格拉底在《理想国》没给出答案,但真的没给出答案吗 ?克法洛斯认为,正义就是讲真话,欠债还钱;玻勒马霍斯认为,正义就是帮助朋友,损害敌人;色拉叙马霍斯认为,人们都是把守法当作正义,但法律是每一国家的统治者制定的,统治者都是强者,他们制定的都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法律,因此,所谓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另一智者格劳孔对正义作另一解释:人们在相互损害中对从这种损害中的获利与受害相比较,发现害大于利,于是相互协议、制定法律,放弃相互损害;由于人们把守法践约叫作正义的,所以,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与最坏的折衷,正义就是源于人们的契约或协议。柏拉图借助于苏格拉底之口,对上述正义观念加以反驳。反驳并不太有力,但柏拉图在陈述自己的正义理想或主张时,却非常精彩。看了柏拉图对正义的讨论,将对正义的讨论置于成就一个和谐的城邦背景之下,从而得出结论正义就是正确的分工,是从区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开始的。古希腊讨论正义,都是把它视为个人的德行,属当时普遍重视的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节制)之一。柏拉图感到个人的德行属于微观世界,较为抽象,不易说明,需要借助于一种显明的、宏观的事物来说明。柏拉图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以城邦来比方个人,借助于阐明城邦正义来阐明个人正义。《理想国》首先开启了对理想国家加以描述的先河。在该著中,柏拉图本来是要论述个人正义,为了说明个人正义,用城邦正义作为铺垫和比方,但,柏拉图实际上用大量的篇幅去论证描述理想城邦。柏拉图的这种证明方式给了后人一个他所始料不及的提示:除了个人正义之外,还存在着城邦正义,或者说,还存在着国家制度的正义。
但柏拉图的《理想国》借苏格拉底一定的辩论,关于正义的答案到底是什么呢?在阅读全书后,你会发现,直到本书的末尾,苏格拉底也并未正面的,详细的给出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并且在讨论的过程中,又不断引入新的问题。苏格拉底一直在批驳别人对于正义的种种看法,是不别人真的错了呢,或是不大正确呢?他迟迟没有给出一个关于正义的精确定义,但是,不难看出,在他的心中,有着关于正义的根本看法;而且,毫无疑问的,苏格拉底是热爱正义的,是一个正直的人。正义并不是在智慧、勇敢和自制以外的、和它们并列的另一种道德,而是在这三者之上,是比它们更高一层次的对它们普遍适用的美德。我可以借一句话苏格拉底认为正义就是:每个人就各自有的智慧、自制和勇敢为国家做出最好贡献,也就是个人做份内该做的事情而不干涉别人,一人一事。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到正义并不是在智慧、勇敢和自制以外的、和它们并列的另一种道德,而是在这三者之上,是比它们更高一层次的对它们普遍适用的美德。苏格拉底不知道吗?而他却只是让人们知道他们所谓的正义是有问题的,人门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自己的无知。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考察了当时希腊人所知的各种政体,进而提出了关于理想国家的主张。他认为:一个理想国家应当由生产者、卫国者和统治者构成。这三个等级具有不同的品德,在国家生活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只要当社会不同等级均能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就能形成使全体国民都能获得幸福的正义的国家。柏拉图特别强调,理想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应该是哲学家,或使哲学家成为国王(即哲学王)。只有这样,才能使政治权利和智慧结合起来,从而使正义得到发扬光大。在柏拉图看来,国家的基础在个人,个人的基础在心灵,因此,国家以心灵为基础,内心的状况乃是国家的政治基础。政治方面的改善必求之于基础。所以,理想国的实现,不仅是通过培养哲学王当政,更主要是依赖培养完善的灵魂,使统治者认识理念,认识绝对价值,发展其灵魂中的理性部分。
柏拉图认为,一切个别的、具体的事物,都是瞬息万变的,因而是不完善的、相对的、乃至虚幻的。但世界上还存在某种一成不变永恒存在的东西,那就是理念。理念是作为具体事物的本质而存在的,它是永恒的、真实的、完美的。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中最高的形式是善。他用太阳来比喻善理念在整个理念世界中的最高地位(即日喻)。太阳提供了光,使我们得以看清物质对象,善也提供了光,使灵魂得以悟解理智的形式。在柏拉图看来,这个善乃是整个可知世界之所以可知、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和根源,并且间接地成为可见世界之所以可见、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和根源。人的灵魂要从可见世界转入可知世界,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就必须学习和掌握善理念。同样,执政者学习的最高目标也是认识这个最高的善理念。
在日喻中,柏拉图将统一的世界划分为二: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现实的太阳统治着可见世界,理念的善统治着可知世界。灵魂由可见世界转入可知世界要经历一个艰难的思想攀登的过程,这同时也就是心灵由最低等级上升到最高等级的过程。柏拉图认为,受者经过从想象、信念到理智的漫长灵魂转向过程,已经部分地进入了理念世界。当灵魂上升到最高的善的理念时,就最终实现了灵魂的转向,培养哲人王的过程才算最终结束。
不管在阳光下的可视,还是在黑暗里的茫然,眼睛本身有可视的能力这是肯定的。光与黑暗仅仅是可视的条件,却并不能影响眼睛的视力。所以,只是把这种能力引导到正当的方向,就是促使灵魂的转向。
柏拉图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文学等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理想国》被18世纪法国伟大思想家卢梭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著作。其中许多重要思想对西方思想和实践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理想国》读后感篇2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无怪乎一次辩论课上,我提到这本书一个学期的时间也读不完的时候,沈友军老师补充说这是一辈子也读不透的大书。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王权、军人、劳动者。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在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archytus),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引领了一股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国家的思想潮流,可谓功莫大焉!
《理想国》读后感篇3
?理想国》展现了作者超凡的理念。柏拉图非常重视问题,他为理想国设定的很多规矩、礼仪、道德,都没制定成法律,而是寄希望于通过从小时候开始的来引导人的行为和方向。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的应从人小时候开始,包括质朴的音乐和体育,“朴质的音乐文艺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他希望监督诗人、强迫他们在诗篇里培植良好的形象,同时监督其他的艺人,禁止描绘邪恶、卑鄙的精神。他希望通过这样,让城邦的护卫者远离罪恶的形象,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从童年时,就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这些从小抓的理念,无疑是有远见的,并抓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处。从一个人的童年开始施加影响,将服从统治的信念根植于心中,必然是最彻底、最有效、最稳定的统治方法。这些理念,对后世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与前面一样,读到这里,我又有了一些和柏拉图相左的见解。柏拉图觉得:为加强思想统治,应该不惜控制所有艺人,阻止他们不论在绘画或雕刻作品里,还是建筑或任何艺术作品里描绘邪恶、放荡、卑鄙、龌龊的坏精神,“哪个艺人不肯服从,就不让他在城邦中存在下去”。但是,我认为:世界上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都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因为有恶,人们才可以感受到善;因为有丑,人们才能体会到美;因为邪恶的存在,人们才追求正义。摒弃一切反面的食物只保留正面是不可能做到的,追求极端只会适得其反。无论是艺术还是思想,都只有丰富、全面、博大精深时才是最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所以,或许不应该过分去追求社会思想的统一和单调,人的思想是不可能长期永远的被压制的。
?理想国》诠释了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柏拉图认为理念社会和现实社会构成我们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会真实存在而且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之中,但人类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会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实。人们感受到的世界由现象组成,时刻在时间、空间的作用下不断变化。以这个理论为基础,柏拉图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一种认识论,囊括理念论和认识论,以此来指导他的哲学教程。柏拉图作为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书写并流传了丰富的哲学著作,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后世哲学影响尤甚。《理想国》几乎是一部“哲学大全”,大部分由对话体写成,文体之优美,思维缜密。柏拉图认为我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分为可感世界与理念世界,只有有知识的人才能将具体事物与理念事物准确区分开,因为他们能真正认识到美。柏拉图觉得善是理念世界中一切理念的存在原因,它是最高的'理念。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唯物的,一切都互相联系的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人能主观能动的认识世界上的事物,但人的认识会受立场、知识、世界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虽然我和柏拉图的世界观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对于善、对于美,我们都是心怀感恩并敏锐感受着的,对于它们的歌颂我们有一颗同样的心。
看这本书,不仅能了解古希腊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风俗人文等,还能跟着苏格拉底的辩论培养一些哲学思维,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哲学家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同时也能学到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这些对我来说都是不小的启迪。读这本书,我收获良多。
《理想国》读后感篇4
?理想国》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在这本流传千古的名 著中,柏拉图通过自己严密的逻辑思考和精彩的论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或许在 天上建有它的原型”的理想城邦的全貌。书中涉及政治、、哲学、道德等多 方面的内容,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极其崇高和重要的地位。但同时 18 世纪法国 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在谈到《理想国》的时候也说:“这本书根本就不是一部 政治著作,而是前所未有的一部讨论问题的最伟大作品。”因此,作为一名 学专业的学生,在阅读这本震古烁今的伟大作品时,我的关注点更多的就集 中在了书中表现出的思想上。
在书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以讨论“正义”与“不正义”为起点展 开了自己构建理想国家的宏大蓝图,在柏拉图的笔下,个人的“正义”就是“有 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而一个国家的正义就是“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 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以此使城邦及城邦中的个人成为节制、勇敢和智慧 的“善”的存在。要想实现构建这样一个理想国家的目的,柏拉图认为这个国家 就必须由一个哲学家来治理,因为他们是“那些眼睛盯着真理的人”,“是能把 握永恒不变事物的人”,把国家交付于这样的人手中,才能维持这个理想国度最 本真的善的品质。
然而这个万能的近乎神圣的“哲学王”究竟从何而来呢?虽然柏拉图承认 这个理想城邦和这种哲学家式的统治者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他依然尽自己所 能的把塑造这种理想城邦和哲学王的最大可能展现给了读者,一方面他求诸“神 迹”——在书中让苏格拉底把自己从民众中超脱出来的现实解释为神的帮助;另 一方面则很现实的把解决难题的途径指向了——在书中他对整个国家的教 育体系和培养哲学王的方法都作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并且提出了“哲学” 这一重要的思想。
一.对国家体系的设计
(一)强调早期的重要性,对学前的详细规划强调早期的重要性是柏拉图思想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理想国》第二卷中涉及到对“护卫者”这一群体的培养时,柏拉图指出“凡事开头最重要。 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它塑成什么形式,就 能塑成什么形式。”为此他特别建议以做游戏、听故事和音乐熏陶等多种形式来 儿童,以达到培养儿童正义、勇敢、节制等美好品质,实现个人和谐全面发 展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柏拉图着重强调的是对内容的选择,他指出,带 领儿童做的游戏必须是符合法律要求的,给儿童听的故事、音乐都必须是经过严 格审定的,符合社会道德评判标准的最优美高尚的作品,而那些描写虚伪、丑恶、 妒忌等的故事必须被剔除,这样才能使儿童的心灵得到陶冶,把真、善、美的种 子埋在心底,使之受益终身。
(二)初等的规划
等儿童过了 6 岁,的主要内容就变成了音乐和体育,并辅以诗歌和各 种高级的文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一个人达到内外的调和一致,因为“我注 意到那些专稿体育锻炼的人往往变得过度粗暴,那些专搞音乐文艺的人又不免过 度软弱。”柏拉图认为音乐是服务于人的爱智部分,而体育则是服务于人的激情 部分,把这两种恰当的结合起来,不仅能使人的心灵和身体实现调和,更能 使一个人的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配合得当,让个体本身呈现出一种和谐、完善的 状态。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柏拉图指出文艺是儿童阶段最重要的内容,“一 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生了根, 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结果就会相反。”因此在初等阶 段,柏拉图在理想的城邦里为儿童设置了专门的文法学校、琴弦学校和体操学校, 用以培养儿童灵魂中的低级部分,形成节制的美德,教会儿童辨别美,喜爱美, 并最终认识世上最美的东西——智慧。
《理想国》读后感篇5
纯美的文字,细腻的笔触
书写作者之理智
所见所闻、所历所感
打动读者之心灵
就让我们安安静静的品读
笔者感触的世界
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年,入世于公元前347年,他是古希腊哲学家,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是灿烂而辉煌的古希腊文化中耀眼的星辰,照耀了整个西方大陆。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此三者被并称为古希腊三杰,他们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理想国》是柏拉图一生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这是一部典型的大综合著作,它将哲学、政治、伦理、、心理、社会、家庭、宗教、艺术等诸多领域和问题集中到一起,内容错综复杂且思想深邃,深刻反映了柏拉图对于诸多社会问题的独到见解和深刻剖析。怀着无比仰慕的心情去一点点的了解这一著作之后,于我而言,确实是晦涩难懂且咬文嚼字艰难,然而我也略有一些感想与心得。
柏拉图的思想观念在中外学上都占有一席之位,而作者超凡的理念就体现在《理想国》一书中,同时这本书也是古代西方一部最早的系统专著。柏拉图认为,儿童从七岁开始,男女儿童分开居住生活,都分别进入国立初等学校接受约十年的。柏拉图这一主张最早提出男女分开和接受国家统一初等,为近现代小学、初中制度提供了极大的启发作用。同时柏拉图第一个提出学龄前的社会(我国当前的幼稚园制度),其指出游戏在学龄前中的作用,提出要精心选择童话材料,承认歌唱、讲故事的意义。他的思想的理论基础虽然是保守的唯心主义的,但他重视的作用,提倡德智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强调早期和女子,这些思想是可贵的,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柏拉图这本书不仅反映了理念,更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诉求。柏拉图借助苏格拉底的诡辩一步步将自己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完整表达出来,同时通过对城邦的哲学、道德、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争论,设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并且在辩论中不断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国”的蓝图,向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了三种: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三者承担各自的责任,互相配合、各司其职才能保障国家正常运行。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读到此处,我也不紧叹息,伟人也逃不出时代的禁锢,都会受到历史的捆绑而无法挣脱,都脱离不了那个时代的氛围和精神思想。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传世之作,也被称为关于“关于正义的学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定意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柏拉图在这本震铄古今的书里谈及了道德问题、问题、专政问题、民主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文学问题、宗教问题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超前的,对于那个时代而言,柏拉图思想本身就是震铄古今的,有人说他这是本专著,也有人说这是本综合性著作,在我们今天看来,柏拉图思想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作用。
有幸拜读大作,然学艺不精,只能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其余方面涉猎种种,所学有限,只能到此为此。总的来说,柏拉图的《理想国》所思所写实在是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其思想光芒至今为止仍然熠熠生辉,历史的风沙肃杀而过,也掩不住这温润的明珠生辉。
《理想国》读后感最新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