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观后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影片中的象征与隐喻,观后感的撰写有助于我们在观影后整理思路,提升分析能力,以下是写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禁闭室观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禁闭室观后感篇1
电影《禁闭岛》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研究心理学的大学生乔治从一家精神病院出来后,连杀三个人,在法庭上,他对他所犯的罪行供认不讳,但他恳求法官不要再将他投进那所精神病院。一个纵火犯雷德斯纵火烧死了法警泰德的妻子,雷德斯在被投进乔治所说的精神病院后没了任何消息,像从人间蒸发了。这些让法警泰德对这所精神病院充满了疑虑,他推测这所精神病院其实是一个迫害人的监狱。泰德在集中营时亲眼目睹一场谋杀,这让无法容忍任何迫害的存在,他决定调查并揭开真相。于是,他和他的助手扎克借着一个女病人走失的机会进入了这所精神病院。泰德执着地查找证据,却不知道危险近在咫尺。原来,请他来调查这个案件根本就是当局设下的圈套,当局早就注意到他对这所精神病院的质疑,所以才故意将他派到这里,而他的助手扎克其实是这家精神病院的医生。了解了这一切的泰德再也无法离开这所精神病院,然而院方并未罢休,他们还要将泰德变成了一个精神病人,可惜泰德的自我防御机制太强,于是他们只能借助残忍的外科手术来实现……
这无疑是一部多义而且复杂的电影,我主要就其中几点谈谈我的感受,先从受害者的角度来说。这所精神病院关押的犯人分为两类,一类是犯了罪被放到这里做人体实验的,一类是了解这所精神病院的真相然后被强制关押在这里的,如泰德、瑞秋、乔治。第一类人的设置是对暴力的批判,对所谓正义革命的嘲讽。正如精神病医生瑞秋所说,这所医院从事的工作和纳粹没有两样。这让我想到,许多时候,革命的胜利者和失败者本身并没有实质的区别,所谓的胜利者除了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外在精神上并不比失败者更优越,更高尚,所以,他们一旦成功之后就会用和失败者同样的暴力血腥方式来对待自己的人民以及敌人。因此,历史不一定是文明取代野蛮,它更多地是不同利益集团的搏杀,在这种搏杀中,暴力周而复始地循环着,而文明就只能饮泣吞声。第二类人体现的是强权对异己的迫害。一个政权越邪恶、越狭隘,就越容不得异己的存在。他们会从肉体上禁锢他们,进而从精神上迫害他们,这点在泰德、瑞秋、乔治身上得到了绝佳的体现。如果你不认同强权,他们就会宣布你为精神病人,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如果那么多所谓的权威专家都有理有据地说你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他们会根据你的经历来制造出合理的精神病理由),谁还会相信你的辩解?于是,你就被合理地驱逐到了人群之外。需要指出的是,精神病人和正常人涉及到的其实是个身份的问题。什么是精神病人?什么是正常人?这两者之间如何界定?谁掌握界定的权力?这些都很难说,所以一旦权力失去科学正义的保障,就会成为强权迫害异己的手段。对强权来说,将异己驱逐出人群还远远不够,它还需要进一步地改造他们。这种改造分两种,一种是迫使你认同强权,心甘情愿地承认自己错了,这个广泛体现在建国后的知识分子改造中,还有一种就是电影中对泰德的处理,先是让他觉得自己是个病人,这个不成,就干脆让他成为一个没感觉没感情的活死人。
接着从精神病院的控制者来说,电影中的他们除了瑞秋全都麻木不仁。但我想他们最初一定不是这样,没有人天生就是刽子手。是谁把他们变成了这样,又是谁赋予了他们对罪恶的认同感?一种可能是广泛存在的罪恶让他们失去了对罪恶的判断。这个环境里,每个人都在作恶,就没有人认为自己在作恶,错也成了对。正如到处打打杀杀的红卫兵,他们成长于那样的环境,从来体会不到暴力的血腥。这些行刑者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这让我想到独立思想与自由人格的可贵,只有拥有独立的判断,人才不会成为傀儡以及暴政的工具。
禁闭室观后感篇2
周末在家,把之前炒得沸沸扬扬的《禁闭岛》电影看了一遍。很坦白我不是聪明人,看了一次还不是很懂。上网查了不少影评,就里面提到的一些医学名词煞有其事地研究了一番,感慨良多。
一日主角下班发现妻子杀死了自己的三个孩子,悲愤而情绪失控的主角杀死了自己的妻子,焚烧了自己的房子和尸体,然后逃跑。不久后被抓捕从此患上' 被害妄想症'及' 精神分裂症' . 50 年代美国患有严重暴力倾向的精神病患,会被强制执行' 脑前额叶切除手术'.为了抵御这种惨无人道的治疗手段,精神病医学界的专家发明了一种叫' 角色扮演' 的群体治疗法,为了证明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替代' 脑前额叶切除术',主角成为最佳的实验品,被送到禁闭岛上。
很好奇究竟脑前额叶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一个人切除了脑前额叶之后还能活着,个人觉得十分的不可思议。后来查了一些医学书籍,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1848年9 月,盖奇被炸飞的一根一英寸粗铁棒插入脸颊,戳穿左眼后从颅骨顶盖穿出。但是奇迹发生了,经过治疗2个月后,盖奇完全恢复了,可以走路说话,对周围环境也能做出正常反应。但是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经过解剖,盖奇脑部受损的位置就是脑前额叶。科学研究发现:脑前额叶接受和综合由脑的各部位传入的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信息,并能及时组织传出冲动,给这全部结构以组织性、指导性和调节性的影响,保证中枢神经系统整体的协同和达到整个高级心理过程的机能统一。可以说脑前叶是高级神经活动集中的地方。因此在精神病外科刚发展起来的时候(20世纪50 年代),美国有很多人支持脑前叶切除手术,作为治疗精神病人的手段。
性格暴躁的好莱坞女明星弗兰西斯·法默,也没有躲过这项手术,由于其过激的性格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最终被其母亲送进精神病院,并在她母亲的授意下,被切除脑前额叶。多年后她重返社会,已是一个目光涣散、神情呆滞的中年妇女。传记电影《弗兰西斯》最后一幕,她当年的朋友去见她,却被她异样的神情和举止所震惊,他们分别时,她独自一人穿过整条空旷的街道,直到走进黑暗。切除脑前额叶的手术虽然能够有效地控制精神病人的情绪让他们成为温顺的白痴,但是伴随而来的是可怕的并发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随境转移计划和组织能力差、原始反射、脑认知功能障碍等表现。同时这也是一种对个人自由权利赤裸裸的剥夺,是个人私欲极端膨胀功利主义的体现。因此从20世纪70 年代开始,反对这项手术的呼声越来越大。
引用网站一篇文章的话,作者谈到'脑前额叶切除术终于不再被当作是施加给混沌世界里患者的天大好事,而是被最终废止了。人对世界的认识,有时候是错的,有时候走弯路,总还是前进着。真理永远只是当时当地人们所认为的真理,等待着在将来被修正。'人类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总是在不断地被修正,脑前额叶切除手术废除后,对脑前额叶的研究一直没有终止。脑前额叶作为大脑的指挥官,对其的切除可以直接让一个正常人变成白痴。同样只要合理地对其进行开发,必将使人成为天才。随着对脑前额叶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理论验证了脑前额叶对于一个人健康成长的意义。
久保田竞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专注于脑前额叶的研究,他采取了独特的反向研究的方式,从刺激脑前额叶充分开发对人的积极影响作为研究重心,提出'人的大脑从出生之后就开始急速的发育。但脑前额叶到了2-3岁时前额叶才正式开始发育,一直持续到6 岁达到高峰,6 岁后发育就会趋缓。在这3 岁到6岁的急速发展时期,对脑前额叶的正确的训练,对于孩子以后的成长和人格健全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记忆、判断、分析、思考、操作是大脑前额叶控制下表现出来的五项基本能力。在儿童3-6岁期间,通过对记忆、判断、分析、思考、操作能力的锻炼能有效开发脑前额叶。而运动与做游戏是最有效的锻炼方式'
叔本华曾说:每个人都把自己视野的极限当成世界的极限。人类从不知道脑前额叶为何物,到任意生命权切除脑前额叶,到最终认识到脑前额叶的重要性,提出在儿童时期合理开发脑前额叶。这一个过程恰恰是人类自我探索和突破的过程。我们往往都被自己固有的认识去锁定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如果不能够冲破已有常识,停留在过去而固步自封,或许我们走向的只有灭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知欲以及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应该成为永恒不变的奋斗。
禁闭室观后感篇3
《禁闭岛》是根据美国小说家丹尼斯·勒翰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冷战初期,二战阴云刚刚消散,核战争危机却笼罩全球。1954年,联邦警官泰迪和搭档查克乘船来到波士顿附近的禁闭岛精神病犯监狱调查一桩失踪案,案件的调查也一步步走入到扑朔迷离的离奇地步。
实际上,这位所谓的联邦警官泰迪就是这所精神病犯监狱的重症病人,他的主治医师约翰试着让他透过扮演自己所设想的主角来逐步发现自己编造的故事的荒唐之处,并以此治愈他的精神疾病。
泰迪的真实身份叫莱迪斯,曾作为战士走入战场,在战争结束回到家乡任职警官,娶妻生子,二战的惨烈厮杀和参与解放纳粹的达豪集中营的经历给他遗留下来严重的心理阴影,使他难以完全正常地走入生活,因而难免对妻儿的关爱失之冷漠,他的妻子为此长期服用药物,逐渐导致精神疾病的爆发。一天,精神失常的妻子在自家园中的湖里亲手溺死了自己的三个儿女,莱迪斯回到家中目睹到这一切时,悲痛万分,在精神极度紧张的状况下用手枪结束了自己妻子的生命,并放火烧了自己的房子。
巨大的创痛分裂了莱迪斯的人格,使他幻想出另一个人物、另一个故事,以使自己理解这些惨痛的现实,分裂的自我在寻找着另一个自我,他在自己臆造的世界里艰难地探索。主治医师约翰也正是期望透过这样的“主角带入”的过程,让他走出自己幻想的时空,理解现实,回归正常。
看过电影,小编觉得整部电影就是主治医师约翰帮忙泰迪构建他的童话世界,虽然这个童话并不美丽还充满着血腥,但是最后时,泰迪对医生说:医生,你是为我好的,是吗在全世界都放下我的时候你还在帮忙我。医生是善良的,他不放下自己的任何一个病人,不想透过不人道的手术方法让病人“安静”下来,成为一个个“玩偶”。但是个人觉得,医生其实也忽略了一件事,就是为什么这些病人会得病,就是我们所说的“疯了”。
男主角莱迪斯,是因为自己参加了二战,留下了战时阴影,妻子亲手溺死了自己的三个小孩,而自己又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人间痛苦能够说雷迪斯都已经尝尽,无论多么坚强的人,都不可能承受的了如此大的打击。很多人都在猜测,最后男主角到底有没有痊愈,其实,他已经完全恢复了,记起了从前的事情,但是最后为什么他还要“装傻”呢就是因为他理解不了残酷的现实,他宁愿去理解手术成为一个什么都不明白的“玩偶”,用这种极端但是又无奈的方式来逃避现实的痛苦。我们理解医生的用心良苦,也理解莱迪斯最后无奈的选取。莱迪斯在两年的时间里,一向活在自己为自己编织的童话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他是正直勇敢的法官,而不是那个杀害妻子的杀人犯。
莱迪斯是病人,所以他的医生和护士们都在陪着他演戏,期望他能早日走出自己虚构的童话世界。但是作为莱迪斯,他的选取,其实对他来说,也许是最好的选取。从莱迪斯自己的世界里就能够看出,他是多么的害怕看到现实,他的童话世界十分完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角,而他则自导自演,十分投入。如果不是莱迪斯受过训练具有攻击性,其实,他完全能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至少这样他不再痛苦。
禁闭室观后感篇4
作为一个悬疑片,当然悬疑是很重要的。但是这部电影太悬疑了,以至于我第一遍都没看懂。大家的意见也和我一样,对结局很在意,一种是说主角疯了,另一种说没疯。
但是,如果看电影的人能想清楚几个问题,结局其实就很明朗了。
第一:《禁闭岛》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第二:泰德口中的“实验”到底是什么?脑蛋白切除术,到底是什么东西?
先来解释第二个问题。“脑蛋白切除术”,是一位葡萄牙医生的医学成果,以前获得1949年的诺贝尔奖。这个手术是透过开颅,用酒精杀死一块脑神经,来让精神病人精神麻木,从而变得听话。请注意,这个手术是在1949年就获得了诺贝尔奖,而这部电影里故事的时间为何发生在1954年?因为在那段时间,脑蛋白切除术是医学界公认的,科学的,先进的治疗精神病人的方法。
明白了这点,其实结局就很好解释了。很遗憾,泰德的确是个精神病人。泰德口中的“实验”,就是先把人变疯,然后再用“脑蛋白切除术”来实验能否把疯子治好。但是他所想像的“岛上的人依靠对精神病人进行不断的实验来获取经验,对人类大脑进行控制”是不存在的。脑蛋白切除术在当时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已经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可,但是就是一个手术,根本不需要再进行什么实验。这个岛上的医院,正是在用这个手术来对精神病人进行治疗。
电影里我们看到的就是岛上所有的人,在为泰德尽所有的努力。除了“海外委员会”的人之外,医生们反对用脑蛋白切除术来治疗病人,他们期望能用正常手段来使病人康复。我相信所有觉得结局有疑虑的人,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翻译的问题。这部悬疑片里,每一句台词都有含义,如果不对照着英文看第二遍,的确有点迷糊,下面我把一些能够证实泰德是个精神病人的场景复原:
场景一:影片开头,船上,泰德晕船
这艘船上布满了手铐,很显然这艘船就是岛上用来运载精神病人的船,根本不是泰德从波士顿自己搭乘来的船。这艘船是专门为主角扮演准备的,乘客只有泰德和查克。
场景二:影片中间,c病房,乔治诺伊斯
“你要做的一切,你的一切计划,只是个游戏。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你准备的,你不是在调查,你只但是是迷宫里的一只小老鼠。”
“你想揭开真相,那么你务必让她(你妻子)走。”
“如果你没法忘记她(你妻子),那么你永远无法离开这座岛。”
“他(莱蒂斯)不在这个病房了,他被移送,出去了。如果他不在a病房,那只能在那里(灯塔)了。”
在c病房,乔治诺伊斯在黑暗中一向在呼唤“莱蒂斯”,实际上就是在叫泰德。对话期间,他一向在提示泰德,这一切只是主角扮演,大家都在陪你玩,如果你想离开这个岛,证明你好起来了,就得忘记你此刻的身份。你忘不了你此刻的记忆,你就离不开岛。
最后,诺伊斯只好说,莱蒂斯不在这个病房了。其实是在暗指泰德自己,他已经被转移走了,但是以他此刻的状态,看来最终也只能被送到灯塔去进行脑蛋白切除术。
场景三:从c病房出来,悬崖
查克:“在他(莱蒂斯)的档案中,没有会议记录,没有照片,很奇怪。”
查克是在提醒泰德,莱蒂斯的身份是空的,没有这个人,实际上是想让他发现,他自己就是莱蒂斯。
“你觉得波特兰的空气怎样样?”
“我来自西雅图。”
关于波特兰和西雅图的问题,泰德不止问了查克一遍。因为泰德之前的记忆就是空白的,他记不住别人说过的话,也记不住自己的身份。
场景四:影片最后,医生与泰德的对话
医生:“我试着做一些人们甚至是你也不理解的事情,不努力一下我是不会放下的。”此时,旁边的精神病人都指着泰德在笑,是因为大伙都明白他在主角扮演,觉得好笑。而医生的这句话,不到最后谁也无法理解是什么意思。医生是想透过自己的努力让泰德好起来,而不让他理解手术。
医生:“院长和海外委员要做他们决定了的事情,除非我们能让你变回正常。否则他们将采取永久性道德措施来保证你不会再伤害任何人。他们要弄死你明白么,安德鲁?”
“我在全体海外委员面前发誓我会建造精神病史上最根本的主角扮演,那将会让你好起来。我想,如果让你亲眼看到一切,你就会明白这是多么的不真实和不可思议。我们已经在这个地方准备两天了,告诉我,那个纳粹的实验在哪里?那个穷凶极恶的实验?”
此时,泰德环顾四周,哦,四周空荡荡,真的什么都没有,他想象中那个实验基地不存在。
写字板上,那四个名字,一一对应,泰德=安德鲁,瑞秋=安德鲁的妻子。至于第四条规定,我没想出来是什么,我想也可能是翻译有误。
争议最大的结局,有一个细节:整部影片都是灰暗的色调,但最后,阳光明媚,一切都变得真实起来。这暗示着泰德已经清醒过来,但他不愿意想起以往的一切,所以选取到灯塔去理解手术。最后查克的一句:“泰德。”代表医院的无奈,只能尊重病人自己的选取。
当我再看第二遍的时候,才感觉一切都很明朗,根本没有什么异议,这就是结局。至于有些人说,这个电影想告诉我们,人都有两面性,又是本我又是自我,我觉得没那么深奥。此刻我来回答第一个问题:这个电影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
1、二战对许多美国军人都面临着精神极度紧张,甚至出现幻觉的问题,影片其中一个含义还是反战。
2、脑蛋白切除术在近期遭到人们的质疑,这是一个可笑的诺贝尔奖,这个手术无视人性,对病人是一种摧残。其残忍程度甚至和纳粹拿活人做实验没什么区别,所以才能让泰德产生这样的假象和幻觉,二者之间不能说没有联系。
这就是我从电影里看到的两点资料,电影并不是想告诉我们,在战后,美国还存在着一个拿活人做实验的秘密基地,这很可笑。
禁闭室观后感篇5
在所有的惊悚片,人格分裂类型应该是非常独特的一型,同时只要剧本导演演员不至于太糟糕,就能被影迷奉为经典。从早期希区柯克大师的《精神病患者》,到《机械师》《致命id》,还有杜琪峰的《神探》,几乎都是在电影临近结尾的给与影迷观影习惯的逆转。只要一种观影的心理体验,通常是极其畅快的。不说《机械师》在结局揭示前的晦涩,《致命id》也是在电影完结前一秒,才真正的讲完一个人衍生13个性格的故事。《神探》倒是早早提出了故事的原本定性,但是同样让电影爱好者大呼过瘾。而2010年众多此类电影追捧者所等待的《禁闭岛》,又一次和观众来了一次心理悬疑的快意历险。
需要提到的是,《禁闭岛》有着和其他精神分裂类型电影不同的分歧,那就结局衍生的两种异议,其一意见是众人认定莱昂纳多所饰演的泰迪是本身存在的,他本身就是警官,但是在岛上所有医生的药物和心理战术下,被塑造成他们设定的角色安德鲁,也就是三个儿女被妻子杀害,自己解脱妻子的二战后有严重心理战后疾病的警官。其二意见就是支持莱昂纳多饰演的角色就是安德鲁,泰迪只是安德鲁所分裂出的正义人物,以及杀害他妻子(没有儿女)的邪恶刀疤脸人物莱利斯。
两种剧情,你如何理解?
先表明一个立场,那就是在开场泰迪和搭档查克轮渡上对话的时候,我就基本猜测到了,《禁闭岛》讲的就是人格分裂。如果说,《精神病患者》是看到半个小时就大致明白剧情的话,《机械师》是因为之前就知道是精神类型电影,《致命》则是第一部在结尾才明白结局的精神类型电影(也得益没有看剧透)。那么在明白电影类型后,我所支持的观点是,后者,没有泰迪,只有莱利斯-安德鲁。
顺一下电影的次序:(有剧透,慎看)安德鲁是二战参战军官,因为目睹了纳粹残杀犹太人的惨剧,同时自己也参与了残杀战俘行动后,一直患有战后综合症,类似这样的综合症对于每次重大战争都有许多士兵罹患。而安德鲁患病后的症状是嗜酒,同时醉情于忙碌的工作,于是忽略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的情感。需要提到的是,战争综合症不仅仅只针对参战士兵,士兵的家人同样深受影响,这大概是因为长久的离别,士兵患病后性情的异常,同样影响到妻子。这从安德鲁(泰迪)的梦里妻子拿着酒瓶质问,以及他公事回家第一件事是饮酒大概能知道,而在此时,妻子因为在精神病的折磨下,溺杀了自己和安德鲁的三个孩子,而安德鲁因为没有来得及救下儿女,一直愧疚于心,于是,讲战争见过的死尸的孩童和自己的孩子融合,同时,因为涉及对妻子的爱,记忆抹去了妻子残杀孩子的一段;与此同时,他解脱了痛苦妻子的生命,在深爱的女人死在自己身边的纠结下,他也选择了臆造了一段新的记忆,那就是一个嗜酒的杀人恶魔莱斯利烧杀了妻子。这两处的展现,一个是妻子虽然在烟灰的房间出现,但是细节却出现了腹部鲜血,这和后期他清醒的回忆枪杀妻子的位置是一致的。这点也表明,对于精神病患者的世界,他们臆造新的世界,通常还是会有旧记忆的细节涵盖在里边。这就如何我们梦境里会出现许多和现实重合的小细节,但是事件却截然不同的事情。
我并没有研读过任何心理学家,梦的解析家的著作,我只是本身是个爱做梦,同时细腻心理得人,或者这些小小专长,有助于理解剧情晦涩的精神类型电影。《禁闭岛》剧情的整个构成,就是在安德鲁的梦境,和闪现的自我选择的记忆里进行,同时整个岛屿的设计和人物,包括精神病患者,都是安德鲁的医生所设计的情节模拟治疗方案。因为在之前,安德鲁曾经找回自己的记忆,本身,因为安德鲁的罪行,虽然没有刑罚的惩责,但是必须进行脑部手术,切除分裂神经,同时也切除神经上所有的感受神经,也就是人无喜无忧,简单来说,就是比植物人强的活死人。
因为主治医生觉得此种医疗方法不人道(1954年的故事背景,此类医疗手术早已经取缔,但是仍然有运用在临床)。于是,主治医生绝对用一种情景设计的方式,让安德鲁,也就是衍生出来的泰迪找回自己的记忆。其实,这个剧情的设计,和《致命》是非常相似的。但是和《致命》不同,《禁闭岛》里的泰迪无非是分裂了正义的自己,泰迪,邪恶的杀戮者莱斯利,还有被陷害的医生,后被沦为患者的瑞秋,还有存在,但是臆造了交往的乔治。其实在电影的过程里,几次泰迪和几位医生的对话,都展现了很多电影的本质,也解答了影迷分歧;第一次四人火炉前的交谈,老者医生的对白,就是在暗示安德鲁战后征兆的提示。而电影所出现的所谓线索,比如谁是67的纸张,灯塔是手术室的提示,都是引导安德鲁去寻找自己,去破灭他的臆造,最后,让他明白自己经历的真相。
在一系列的能力里,泰迪也就是安德鲁,慢慢清楚的找到,事件的本身,和自己的病症的痛苦,在最后和乔恩医生的对话里,也就是泰迪认为的查克,他的那句:是作为野兽活着,还是作为好人死去。意义很明显,是作为安德鲁,明白自己的真实世界,从而表达治愈,但是永远背负杀妻丧子和战后综合症的痛苦,还是选择作为正义的泰迪,但是却是精神病患者结束精神手术,失去记忆,做活死人,显然,他选择了后者。
而这样的选择,也让所有的观影者,唏嘘不已。
以上的这些分析,仅仅是简单的剧情的理解。帮助一些无法看懂剧情和分歧的朋友讨论。其实,电影很多细节都展现了安德鲁梦和现实的解析,不需要刻意借助所谓的专家之言,凭借自己生活和梦境的理解就可以感同却解答。而接下来要来聊的,则是主创人员的一些情况了。
这部《禁闭岛》作为马丁-斯科塞斯和莱昂纳多的转型之作,因为剧情已经足够优秀,可以如是说,斯科塞斯只需要渲染好气氛,把握好原著的核心和尺度就是大成功了,而莱昂纳多则是想游走在思想幻境和崩溃的诸多内心戏,这绝对是一次演技的考验和提升,好在斯科塞斯御用的莱昂纳多在人物的刻画上,颇见功底了。而本部电影原本钦定的导演则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大卫芬奇,主演则是同样被大卫芬奇御用的布拉特皮特。应该来说,大卫芬奇也许在内心戏的谋划上,要超出斯科塞斯,但是在电影的格调,气氛的渲染上,斯科塞斯也是有他独特的优势的。尽管莱昂纳多一直都不是真正的演技派演员,他演戏的脸谱化也是一直被大家诟病,比如在此部电影还是看到《血钻》的影子。但是个人觉得,布拉特皮特貌似也不是最佳人选。
题外话,整部电影的配乐很经典,低沉压抑,相当有早期美国惊悚片的特点,可以很直觉的说,看《禁闭岛》,听配乐,第一想到的,就是《闪灵》。而在气氛的营造上,灰闷闷的海面,灰色的大衣,不同层次的雨,海浪击打的银白的岩石,暴风后的小岛,肃穆的建筑,不用说其他的,光是这些建筑,就已经让这个隔离的小岛很有杀伤力了。早在去年看电影预告片的时候,就已经是很期待电影营造的惊悚气氛了,而看完,也果然不失望。
假如说影片的缺点,却还是刚才称赞优秀的剧本。《禁闭岛》的剧本,其实评价非常高,但是在精神类型已经拍了很多次的前提下,这样翻转不断的剧情,其实不算是大惊喜了。而斯科塞斯所拍摄出来类似于两种结局的剧情无形里丰满了电影的层次,但是个人认为导演应该无意这样设计。其实,早在2003年,哈利贝瑞主演的鬼影人,就讨论过精神病人的类型,无非是,在电影前半段几乎可以让你心惊悚不安后,结局却真正安排出了鬼,这和前年的《c+侦探》有得一比,同样的是前戏经典,等待结局的高潮却很草草,而《侦探》和《禁闭岛》同样想象的位置,是影迷自己臆造的想象结局,而很搞笑的是,这些结局,居然比导演意图的结局还经典。看来,这个世上,有水平的观众,是大有人在。
本来想说,这篇影评缓些时候写,毕竟看完电影已经很晚了,明天还要主持,但是等待很久的电影,而且剧情的确很值得一写,所以还是熬熬写了些东西。这段时间看得电影不多,期待的三部电影《禁闭岛》《死亡录像2》《黑暗侵袭2》除了《禁闭岛》都未能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后两部都是剧情走偏了,几乎是热切的等了几年,到头来有些失望,倒是《死亡游轮》真的不错。有人说,看那么多惊悚片做什么?我可以告诉你一个理由:可以安眠。
你当然不信,所以你的观察力没我细腻。
禁闭室观后感5篇相关文章:
★ 性观后感5篇
★ 功勋观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