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通过共同编写教案,教师能够增强团队自身合作意识,下面是写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草原》教案推荐7篇,感谢您的参阅。
《草原》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课文第二部分的自读自悟,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意。(重点)
2、感悟老舍先生这位文学大师的语言魅力,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难点)
3、展开想象,能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重温“风光美”
1、播放《天堂》,师生对话:你知道这首歌是谁唱的?歌名是什么“天堂”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起这样一个歌名?
2、复习背诵课文第一小节
二、自读自悟,感受“人情美”
1、揭示本课学习目标:老舍先生的这篇《草原》除了让我们领略了神奇秀美的草原风光,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这就是本课我们的学习任务。
2、出示自学要求:
①默读课文2—5小节,想想主要写什么?
②把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划出来,多读几遍,写上批注。
③遇到读不懂的地方也做上记号。
3、组织交流自学心得、质疑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此时此刻你会想到哪些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2—5小节,联系上文体会诗句情感。
③展开想象,能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题目字拟。
④写前辅导:我们可以写些什么?(时间、地点、人物、景色、话别、引用诗句)
⑤练笔
⑥用老舍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修改小练笔。
三、总结课文,整体把握。
《草原》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在情境中大胆创编、模仿挤奶舞的各种动作和姿态并有节奏地舞蹈。
2.感受蒙古舞的特点,愉快地表现蒙古歌舞。
活动准备:
内蒙古风光图片、挤奶舞音乐
活动过程:
1.跳一跳,草原小骏马。
●伴随着音乐,欣赏草原风景,说说聊聊“内蒙古大草原上有什么?”
●律动表演:草原小骏马。丰富提升:不同的骑马姿势和步伐。
2.学一学,快乐挤奶舞。
●欣赏蒙古风光片,了解蒙古族人的生活。
●大胆想象各种能让奶牛多产奶的好方法并用动作表现。 ――“你们有哪些好办法可以帮助奶牛产更多的奶,让它和你成为好朋友?”
●孩子听着音乐有节奏的动作表现。
●教师将孩子创编的动作组合起来,引导孩子一起舞蹈。提示:提、压手腕的提示、动作做大、夸张一点、听着音乐表演。
●幼儿听着音乐初步尝试挤奶。
●媒体互动,在比较观察中学习正确的挤奶的动作,注意手腕的提和压。
提示“轻轻提,往下挤”。
●丰富各种挤奶的姿势。
――“挤奶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姿势是怎样的?你觉得什么姿势挤奶你可以挤得稳,挤得多?”(各个方向挤,立跪等姿势)
●听着音乐,完整的挤奶舞表演。
3.看一看,优美蒙古舞。
幼儿欣赏教师的蒙古舞表演。
活动建议:
●鼓励孩子大胆创编喜爱奶牛、和奶牛交朋友的各种动作,着重激发孩子的舞蹈情感。
●可请家长在活动前期多搜集一些关于内蒙古少数民族的信息与草原风情图片与孩子分享。
今天的.活动根据大班孩子学习律动的这样一个年龄特点,选择了一个非常有趣、简单、容易学的蒙古挤奶舞作为这个活动的基本素材。舞蹈活动当中,舞蹈技能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何让幼儿快乐地掌握技能,自主地来舞蹈,避免枯燥地学习,机械地模仿。对老师来说,这两者之间平衡起来有一定困难,那我们老师在平时的设计活动中是如何思考呢?
《草原》教案篇3
第一课 金色的秋天
教学目标:
1、 能自信、有表情的演唱歌曲《金铃铛》; 2、 能大胆地上台表演律动《摘果子》;
3、 欣赏丹麦民歌《丰收之歌》,并能用轻快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
1、 能自信地演唱歌曲《金铃铛》; 2、 欣赏丹麦民歌《丰收之歌》
教学难点:
1、 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2、 律动《摘果子》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1、 听音乐进教室
2、 师生问好
二、基础训练
1、发声练习
1=c—1=4
1 3 56 | 5— — |1 66 6 6 | 1 5 5 5 5 | 6 4 3 21 ||
秋风在唱歌, gulu lulu lugulu lulu lu gulu lulu lu.
小河在 唱歌, la lalala
lalalalala la lala lala la.
2、节奏训练 2/4x __ | x x | x x x x | x x | x __ | x x | x x x x | x —||
要求:拍准十六分音符 2/4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x || 要求:拍准八分音符,掌握节奏 2/4x x x x |x x x | __ | x —|| 三、新课教学
师: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瞧,果园里传来一首欢乐的歌,咱们去听听吧!
1、 师范唱;
2、 带学生朗读歌词;
3、 带唱歌曲;
4、 全班齐唱。
四、参与表现
师:下面啊,我们来一个摘果子比赛。
1、 教唱《摘果子》;
2、 律动《摘果子》。
五、总结下课
1、师:美丽的秋天,丰收的果园,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
2、师生再见,听音乐出教室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1、 听音乐进教室
2、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会了一首《金铃铛》,那是描写什么景色呢?—对了,是秋天大丰收的景色。今天啊,我们再来听一首《丰收之歌》。
三、新课教学
1、初听全曲
a、听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b、它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
2、再听全曲
a、哼唱它的主旋律 1=c 2/415 3 | 1 3 5 | 1 3 5 | 11 | 4 6 6 6 | 3 5 5 5 | 2 4 3 2| 1 — ||
b、说说它是几拍子的歌曲
c、简单介绍歌曲
?丰收之歌》是一首丹麦民歌,它描写秋天田野上的`庄稼都已收割,果园里的水果也已摘完,勤劳的人们获得了丰收,同时,也不忘记帮助别人,表现了劳动人民丰收后,到处都是欢歌笑语的热烈欢腾的场面。
四、参与表现
师:丰收的时候是一个热闹喜庆的时候,为了庆祝丰收的节日,农村里的劳动人民喜欢敲锣打鼓来庆祝,我们就用打击乐器来庆祝吧!
1、教学生用铃鼓、沙锤和碰铃,用轻快的节奏给乐曲伴奏;
2、请同学上来用乐器伴奏。
五、总结下课
师生再见,听音乐出教室
《草原》教案篇4
目的要求:
1、精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感受春天早晨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的勤劳、快乐。
网络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草原风光片。
导语:那还等什么,咱们赶快学课文吧!
二、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自读全文。
??学习第1自然段。
1、谁来给我们读一读。
师:你觉得她哪些词读得特别好?
2、细品第一段。
⑴抓住啪!啪!、响亮等词学习第一句。
⑵抓住铺满、新绿、醒来了等词学习第二句。
3、自由读词、读句。
4、指名读这段。
5、学生有感情读齐读这段。
导语:当黎明到来的时候,随着牧民鞭声的响起,宁静的草原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热闹的草原是什么样的呢?
??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学习这段(可以左右交流、探讨)
点击草原之旅中的视频,边看边体会草原的热闹。
2、相机教学。
读过课文,看过录象,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草原的热闹?
羊多,羊欢
⑴从文中哪几个词语感受到的?
抓住:一只只、涌出、羊群体会羊多。
⑵出示:涌出、蹦跳、奔向
⑶读好涌出、蹦跳、奔向,体会羊儿当时有多么快活。
⑷男生、女生比赛读这句。
⑸用上这3个词,说说我们前不久学校举行的放风筝比赛的场面。(同桌交流后发言)
师:我校一年一度的放风筝比赛开始了,我们(涌出)了教室,(蹦跳)着(奔向)大操场。
师:你当时开心吗?快活吗?
⑹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读读这句,感受一下羊儿急于冲出圈门奔向大草原时的开心、快乐。
导语:真是群自在、快乐的羊啊!
牧民乐
⑴小朋友,看了那些骑着骏马,英姿飒爽的牧民,你想说点什么?
(真快;好威风;骑马技术高;高兴)
⑵请你自己读读第二句,看看你能把牧民那开心劲儿读出吗?
⑶指名多人读。齐读。[
此时的'草原是多么得欢快、热闹啊!羊儿欢,人更欢。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段。
??学习第3自然段。
⑴师范读,要求:一边听一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羊群图片,播放牧羊人的歌声)
⑵(我看到了羊群),那一群群羊儿像朵朵白云在飘动什么地方像?
自读这句体会。
⑶师:羊儿成群的散布在草原上,慢慢地移动吃草,远远望去还像什么?左右交流后指名。
⑷(听到了歌声),歌声忽远忽近,在大草原上空来回飘荡,这就是回荡。
⑸这是怎样的歌声?
⑹指导读好这段,语速放慢,声音渐渐放轻,学着老师的样指名读。
⑺在牧羊人悠扬的歌声中,有感情地齐读这段。
三、指导背诵。
导语:多美的一幅景象啊!小朋友,这么美的大草原,这么美的课文,我们把它印入脑海,好吗?
师:选你最喜欢的一段背一背。可以一个人背,也可以和边上的小朋友一起背,比比谁最有感情。
(相机)喜欢这段的起立背。
四、指导习字。
⑴出示:牧、原这两字。想想你有什么好方法记这两个字,介绍给大家。
⑵你认识了谁?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⑶多媒体讲解各字,并指导学生书写。
五、拓展延伸。
导语:这堂课小朋友学习得真认真,李老师奖励大家去大草原游览一番。(播放《赛马》)让我们骑上骏马,跟随牧民一起去大草原吧!(做起动作,甩起鞭子,喊起来。)
师:点击草原之旅。自己浏览图片,想看什么就点什么。小朋友们,尽情地享受这次草原之旅吧!
学生自由操作,浏览。
六、布置作业。
任选其一,可以找好朋友一起完成,也可回家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
1、涂一涂:学习了课文,大草原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吧!请你到小画板中,帮这幅《草原的早晨》涂上颜色,再把它贴到畅所欲言的涂一涂中。
2、贴一贴:请你动起小手,到网上搜索漂亮的草原图片,再把它贴到畅所欲言的贴一贴中,让大家一块儿来欣赏吧。
师:草原之旅即将结束,我相信每个小朋友的感触都很深,让我们在这优美的音乐声中结束本次草原之旅吧!
《草原》教案篇5
目标:
1.能感受和表现大草原美丽的风光。
2.感受优美恬静和快乐奔放两种不同类型的音乐,并能与诗歌中的草原的不同风景匹配。
3.能通过文学的活动和美术作品感知音乐,大胆创编各种合适的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
4.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准备:
1.熟悉并理解诗歌的意境,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朗诵诗歌。
2.组织幼儿讨论画面与哪段音乐相符,请幼儿安静欣赏。
3.启发幼儿根据音乐与画面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4.鼓励幼儿根据对音乐的感知,即兴创编。
5.幼儿自由选择主题,美丽的`草原风光或欢乐的草原进行绘画活动。注意色彩、构图与音乐性质相符。
活动反思:
这首歌词共分三小节,歌词中描写了草原的无限美丽风光,赞美了牧民们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课件展现草原的美丽,再通过深入阅读理解找出体现草原的美的语句,联系生活实际和展开想象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进行表达,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感悟。
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学探究,弄清“你从哪些地方感悟到了草原的美”这个核心问题,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习的体会。在研读时,我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学生抓住遍地花想象到草原到处都是花,彩蝶纷飞想到各种颜色的蝴蝶在百花丛中翩翩起舞,百鸟唱想到很多鸟在草原上叽叽喳喳的叫着……在此基础上,我还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并结合课件让学生想象,这样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具体的画面,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草原的美。
二、运用课件营造学习氛围。
教学中我搜集了很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把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吸引过来,一下就将同学们带进了学习的氛围。在授课即将结束时,我让学生亲耳聆听这首歌,并欣赏大草原的无限风光。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有的同学甚至不由自主地跟着节奏翩翩起舞。整节课在歌声中结束,使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三、抓朗读走进文本
读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必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凡是朗读能力强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强。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给学生创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气氛。我设计了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男女生比赛读、喜欢读的同学起立来读、评价读等等读书形式,让学生在读中走进课文,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朗读中的无限乐趣,使语文教学变的生气勃勃,促进学生感悟能力的发展。学生一旦读进去了,那么理解起来就不会那么困难。再熟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背诵就水到渠成了。
四、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叶老一句“教是为了达到不教”道破了阅读教学的天机。“教”怎样达到“不教”呢?它的关键在“教”的内容,教师不仅要教学生懂得一篇文章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写作技巧等,更重要的是教学生阅读方法。掌握了方法,学生才自能阅读,教师才可能“不教”。在学完歌词的第一小节,我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此段的方法,学生在相互启发的基础上,总结出读文找句子,抓词来理解,感情来诵读,熟读背下来。然后进行学法迁移,学生再去学习第二、三小节歌词,也就轻松自在了。同时我又引导在理解的基础上去积累,并且让学生感悟背诵的方法。进行及时的总结,逐渐形成学生学习的能力。
五、读写结合,创编歌词
学文后,我还让学生以《美丽的长春我的家》进行仿写训练,效果较好,我发现他们写完后还在互相欣赏呢。我想语文教学就是要既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要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这样才能相得益彰。
《草原》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草原的特点,并品味作者笔下草原的独特魅力
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及人生哲理
3、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
4、通过本课的学习,并比较《敕勒歌》,尝试探究散文与诗歌的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讲读法提问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具:
幻灯片
预习内容和要求:
查询生字词。
熟读课文,以2——5句话来表达自己在阅读文章时的真实感受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旧课:
1、背诵《敕勒歌》
2、提问:《敕勒歌》为我们展示了一副怎样的草原风景画?(苍茫辽阔)
二、检查预习,同时导入新课:
1、《敕勒歌》用短短的二十七字为我们展示了草原的苍茫与辽阔,气势雄浑奔放。同样的苍茫与辽阔,在鲍吉尔·原野的散文《静默草原》中又是怎样表现呢?它与《敕勒歌》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今天我们要通过对《静默草原》的欣赏,从中感受散文在抒发情感时所散发的别样风情。
2、提问检查预习第2项:谈谈自己在阅读文章时的体会(按:实际授课时,注重学生的体会,加强互动,总结学生的体会,根据学生的实际体会在讲课中或增或删一些内容。)
(确定:文章总体风格:细腻、柔情、深沉、睿智)
三、学习新课
1、作者介绍:
⑴当们想到蒙古人,给我们的第一个感觉?(豪放爽朗粗犷……)
然而在这篇散文中让我们感觉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征:细腻柔情。在我国当今文艺界就有三个人以他们的细腻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们就是草原三剑客: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以及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鲍吉尔原野。他们三人在创作中都充满了细腻与柔情,他们对自己的故乡和民族念念不忘,他们的个性谦逊低调,本色质朴。
⑵幻灯:鲍尔吉·原野,蒙古族。1958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中国作协会员。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儿童作家。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均多次获奖,近年以散文创作为主,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曾获人民文学散文奖、文汇报笔会奖、中国新闻奖金奖。(注:鲍吉尔·原野成吉思汗后人,鲍吉尔为蒙古姓,在《元朝秘史》中译为孛儿只斤,原野为汉文名字,蒙古名为“茫莱巴特”)
⑶以上是对作者的简单介绍。
除了作家身份,他还是一名人民警察,作为一个生长在蒙古的警察,却有如此的细腻柔情,在他的成长中,有两个人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曾祖母——尊贵的台吉父人和他的老师——诗人安谧
幻灯:“与友人交往像花牛犊一样温顺;与亲人交往像黑牛犊一样温顺;与兄弟交往像黄牛犊一样温顺。”——要善良,要做老百姓温顺的牛犊。
“手握日月之人,才能有春夏。”——要永远保持一颗纯真的心。
“平川之台,告诉我们水源在那里;
崎岖之地告诉我们道路在哪里。”——要寻找智慧
“与敌人对阵要像海青鹰(猎鹰)一样勇猛”
——《成吉思汗箴言》
“你要爱人民,爱土地,你要听人民的声音,你要听土地的声音。”——诗人安谧
正是因为他们的影响,原野面对种种环境,始终能保持一颗纯真而善良的心,他用这颗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间,感受他的草原,这种感受化入文字就形成了他作品的种种特点:优美雅洁细腻豪放睿智等等
2、分析课文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认识,走进原野的《静默草原》
⑴、生字词
鲍(bˋao)档(dˋang)簇(cˋu)立迥(jiˇong)然咆哮(pˊaoxiˋao)鬃(zˉong)
颊(jiaˊ)摩挲(suoˉ)处境(chu)
⑵、教师范读
范读过程中,学生找出文章描写草原特点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对草原感受的句子
⑶、分析草原特点及文章所表达的对草原的感受
①、文中描写草原特点以及人们对草原感受的句子有?(学生回答)
特点:辽远而苍茫
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看不到与看不尽
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
可以接触
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感受: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
因而困惑。
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
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人的处境感最强烈。
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②、具体分析草原特点以及人们对草原感受
我们现在来具体的看课文。
a、分析1-2段
第一段只有一句话,是什么句式(设问句,引起读者的好奇“什么经历呢”,就有了继续读下去的欲望)作者接着就告诉我们是什么经历。?(为这种辽远而惊慌。)这一段总括了草原的特点(辽远而苍茫)以及你(外来的旅人)对草原的感受(惊慌)。总起全文。板书:特点:辽远而苍茫感受:惊慌——(总起)
b、分析3-6段
a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现在请大家默读3——6自然段,思考: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板书:对比
b这一修辞手法具体表现在哪里?(学生回答)
明确:草原的景观(一样的风景)与他处的风景(处处是景,景随步移)相比
蒙古牧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眯着,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与城里人看草原风景的方式(大睁,因而困惑)
分析:都市人因为习惯了处处是景,景随步移,所以当他们站在草原上,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眺望,看到的都是一样的风景时,而这种风景,一样的风景,打破了他们的日常观赏习惯,于是一时间无所适从,而他们在观赏草原时又没有改变原来的观景方式,于是,不同于他们经验的、打破他们观赏习惯的草原风景与他们固守不变观景方式产生了错位,就如同我们常说的“水土不服”。我们在一个地方生活了很久,后来到了另一个地方,这时人总是会产生许多生理心理上的不适应,比如生病,与那里的人的思维发生冲突等等。这时,就要求这个人作出改变,去适应那里的习惯……类似的,都市人看草原风景也要改变方式,否则就会陷入困惑。板书:困惑。
这时作者指出,“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
《草原》教案篇7
【教学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读,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受到语言美的感染。
【教学难点】
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谈话法。
【学生学法】
合作探究、讨论法、朗读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这么动听的歌,这么美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3、今天让我们跟老舍爷爷一起去领略大草原的风情。
板书课题:
草原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
2、思考:
哪一段是写草原风光,哪几段是写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三、学习草原风光部分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了草原的哪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
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朗读指导:
课件图片欣赏,生想象。
⑴ 品读佳句:
重点体会和想象以下词句:
草原的天空可爱。
天底下整体一碧千里。
羊群似一朵朵白色的大花。
小丘线条柔美。
⑵ 看到这样的情景作者有什么样的感受?
用你喜欢的方式赞美一下草原:
唱歌,自己做诗,赞美的话。
3、配乐朗颂第一自然段。
4、小结:
大草原的景色真美!
四、学习蒙古人的热情好客部分
1、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朗读,找重点词句,表演。
思考:
课文中的哪些场面,地方体现了蒙古人的热情好客?
2、交流反馈,品读佳句体会:
“远迎”一段中重点理解“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相见”一段重点理解“也不知是谁的手……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民族团结互助”。
“款待”一段重点理解“谁都有礼貌……不拘束”;“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会心微笑”。
“联欢”一段人们的尽情尽兴体会。
3、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
4、欣赏蒙古人热情好客录象片段。
5、小结:
草原人更美!
五、总结
1、我们随着老舍爷爷的笔触,到内蒙古大草原,欣赏了草原的绮丽的风光,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更加深刻地体会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2、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的兄弟姐妹亲如一家,团结友爱,让我们一起载歌载舞齐唱《爱我中华》。
【板书设计】
草 原
景美 人更美
天空可爱 远迎
一碧千里 相见
羊群似花 款待
小丘柔美 联欢
蒙汉情深
《草原》教案推荐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