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特定课程制定的详细教学计划和安排,教案的设计使教师能够系统化地组织教学内容,确保知识的连贯性,以下是写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大班科学活动《水》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
大班科学活动《水》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感知油水分离的现象。
2.大胆地探索让油水融合的方法,初步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乐于积极探索,细致观察比较。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水、花生油、一次性透明杯、抹布、记录纸、笔、筷子、热水、洗洁精。
活动过程:
一、观察油和水,运用各种感官初步感知其特点。
引导幼儿看颜色、闻气味的方法分辨油和水。
1.你们面前都有2个杯子,杯子里装的分别是什么?
2.杯子里装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3.小结:对,这就是一杯水和一杯油。
二、实验:观察油水分离现象。
1.猜一猜把油倒进水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2.幼儿实验、观察。
把油倒进水里,你发现了什么秘密?(注意事项:倒的时候小心点别倒到外面,如洒了及时用抹布擦掉。)
3.小结:油和水倒在一起后,是分成两层的,油和水是分离,油总是在上面,水总是在下面。
三、探索感知不同材料能否让油水相融。
1.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使它们融合在一起呢?
2.出示三种材料进行集体猜测
这里有筷子、热水、洗洁精三种东西,你们认为这些东西可以让油和水融合在一起吗?(教师进行记录)
3.幼儿实验、观察,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纸上。(提醒幼儿操作一个记录一个以免忘记实验结果)
4.交流实验结果
小结:原来,洗洁精可以帮助油和水融合在一起,变成了白色的液体。
四、联系生活实际
1.除了洗洁精,还有什么可以让油和水融合在一起呢?(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回答)
2.观看视频(洗衣粉、洗衣液去油渍)
3.小结:原来像洗洁精、洗衣粉、洗衣液这些洗涤用品都能让油和水融合在一起,在生活中帮助我们把衣服上、手上的油渍洗干净呢!
大班科学活动《水》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感知电脑传递信息的特点,体验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方便。
2、激发幼儿对电脑等科技产品进行研究的兴趣。
教学准备:
1、电脑幼儿、学习软件若干。
2、教学挂图《电脑》。
3、《科学》下p.18~19。
教学过程:
一、认识电脑。
1、带领幼儿到电脑室,请幼儿说出电脑主要部件的名称。
2、讨论:电脑能干什么?引导幼儿根据生活经验介绍电脑的用途。
3、用教学挂图,教师结合幼儿知道的电脑的'用途,丰富他们对电脑的认识。
二、感知电脑传递信息的特点。
1、带幼儿上网浏览,在操作中发现电脑传递信息速度快、内容广、信息量大等特点。
2、观看画册《信息的使者-电脑》,进一步认识电脑主要部件的工作。
三、玩电脑。
教师带幼儿用电脑进行绘画、玩游戏,体验使用电脑的乐趣。
大班科学活动《水》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和关心周围生活中的小科技产品,培养幼儿勇于发明创造的精神。
2、了解纸吸水后易变形的特点,比较发现经特殊加工后的纸杯为什么能盛水的原理,并能用蜡和纸来制作能盛水的杯子。
3、在操作活动中,能善于发现问题,有初步的比较、分析的能力。
活动准备
纸折的杯子(图画纸和白卡纸两种)、一次性纸杯若干、水、水盆、舀水器皿适量,毛笔、蜡烛若干,白色纸条(上有苹果图案)、正方形白纸若干、杯套若干、音乐磁带、布置好场地。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小朋友,今天老师带你们到“纸杯王国”里去玩一玩,好不好?
(二)基本部分
1、看!纸杯王国到了。瞧!这里有我们平时盛水用的一次性纸杯,也有老师用各种纸折出的杯子,他们都是纸做的。
2、(教师边讲示范)一会儿,请小朋友把水分别倒入一次性纸杯和用纸折的杯子里,注意不要撒在杯子的外面,然后观察一下,这两个杯子分别有什么变化?
3、幼儿用纸折的杯子和一次性纸杯分别盛水,观察它们的变化。
提问:
(1)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2)我们发现纸折的杯子变湿、变软、还漏水,谁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3)教师小结:不管是厚纸还是薄纸遇到水后都会吸水,这样纸就会变软、慢慢的渗水、变形,用纸折出的杯子也就漏水了。
(4)一次性纸杯也是纸做的,而我们发现它却不漏水,这是为什么呢?它的身体里到底有什么秘密呢?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个一次性纸杯来仔细研究一下。
(5)幼儿探索,教师巡回指导,可启发幼儿采用多种方法,如:刮一刮、撕一撕等。
提问:
(1)你发现了什么?
(2)你认为这层白白的、粘粘的东西是什么?
(3)教师小结:这里面含有一种石蜡,它无色无味无污染,对我们的身体没有害处。
(4)纸杯上为什么要涂上这层蜡呢?
小实验:幼儿每人一张白纸(上有苹果的轮廓),请幼儿用蜡烛或蜡笔将苹果涂色,再用毛笔蘸水分别滴在苹果上和苹果的'外面。请幼儿分别观察,小水珠在哪里?
提问:
(1)为什么苹果上还有小水珠而苹果外面的纸却湿了呢?
(2)这说明蜡有什么作用?
(3)教师小结:蜡不吸水,蜡涂在纸上就象给纸穿上了一件雨衣,纸在蜡的保护下遇不到水,也就不会变形漏水了。
(4)现在,谁能告诉我纸杯不漏水的秘密是什么?
5、激发幼儿制作纸杯的兴趣。
既然我们知道了纸杯不漏水的秘密,现在就让我们也用蜡和纸来做一个能盛水的纸杯,好不好?
6、幼儿制作纸杯,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幼儿制作出各种形状、各种图案的纸杯。
7、请幼儿尝试用作好的纸杯盛水,鼓励成功的幼儿,激发其他幼儿参与创造的积极性,如果失败了,鼓励幼儿寻找其中的原因,进行再次制作。
8、请幼儿将制作好的纸杯放到“纸杯王国”里来,组织幼儿互相参观。表扬他们的探索精神,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结束
请幼儿将自己作好的能盛水的纸杯送给客人老师,和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
大班科学活动《水》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看示意图做冰镇饮料,初步感知溶解、融化现象。
2、体验自己动手调制饮料的乐趣。
3、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活动准备:
各种口味的果珍;杯子、勺子、冰块;饮料制作步骤图。
活动过程:
一、引出活动
夏季消暑吃什么?你迟到过什么样的冰镇饮料?喝过的冰镇饮料味道怎么样?
做冰镇饮料需要什么材料?怎样才能自己动手做一杯冰镇饮料呢?
二、学看步骤图,讨论做饮料的方法
1、出示饮料制作步骤图,引导幼儿观察。
图上有什么?你哪些地方看懂了?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图上的数字表示什么意思?(制作顺序)
三、调制饮料,引导幼儿发现溶解现象
1、幼儿用果制作饮料。提醒幼儿不要浪费果珍,不洒到外面。
2、引发思考:
真怎么不见了?他到哪里去了?
冰块怎么不见了?又到哪里去了?
四、品尝冰镇饮料,说说小朋友做的饮料是什么味道的
五、再做一杯饮料,赠送给家长
大班科学活动《水》教案篇5
设计意图:
孩子的好奇心重,喜欢探索身边事物的奥秘,我们根据孩子的这一特点,设计了这个活动,取材于身边常见事物,让孩子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简单的科学道理。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践,发现不同物体掉落过程的不同,进而得出结论:轻的东西掉下来时比较慢,重的东西掉下来时比较快。
2、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记录、表达能力及交流、沟通、合作能力。
3、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纸条、积木、树叶、沙包、布、鸡毛若干。
2、可供幼儿记录操作结果的纸、笔若干。
3、黑板一块、有关识字卡。
活动过程:
1、逐一出示六种物品,交代游戏名称及规则。
2、请幼儿玩游戏“掉下来了”,教师参与引导,要求幼儿观察物体掉落时的状态。
3、引导幼儿用语言、动作来表达观察到的结果,并得出结论:轻的东西掉下来时比较慢,重的东西掉下来时比较快。
4、请幼儿再次游戏,要求幼儿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并把记录情况讲给同伴、客人们听。
5、请个别幼儿在集体中讲述他们的记录情况,小结活动过程,引出活动延伸。
活动延伸:
1、让幼儿实验相同质量、相同材料在不同形状时掉落情况的不同。
2、引导幼儿理解物体掉落时受外力影响造成的结果的不同。
大班科学活动《水》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动物之间存在的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关系。
2.了解动物间朋友和敌人关系的两两对应关系,形成初步的生态保护意识。
3.萌发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ppt课件:动物的天敌和朋友
2.动画片:你在和谁玩
动画片
幼儿园课件
活动过程
一、动画片:你在和谁玩
1.观看动画片
启发幼儿回忆,动画片里有哪些小动物。
老虎,鲨鱼,螃蟹,海豚等。
2.教师:小动物们玩的真开心,因为它们都是好朋友。
二、讨论动物间的敌对关系
ppt课件演示:动物的天敌和朋友
1.你知道小老鼠害怕谁吗?
它们是好朋友还是敌人?为什么?
2.羊和狼是好朋友还是敌人?为什么?
3.蛇和青蛙会一起玩吗?它们是好朋友还是敌人?
4.壁虎看到蚊子会怎么样?
5.狮子和斑马是敌人还是好朋友?
鼓励幼儿大胆地讲述。
6.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和哪些动物是敌人?
三、讨论动物间的朋友关系
1.动物们之间有的是敌人,有的就是好朋友。
课件演示:鲨鱼和向导鱼
鲨鱼和向导鱼就是一对好朋友,因为鲨鱼眼睛不好,
向导鱼就为鲨鱼指路,还能吃到鲨鱼剩下的食物。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和哪些动物是朋友?
课件演示:
犀牛和犀牛鸟
寄居蟹和海龟
鼓励幼儿结合已有经验大胆讲述。
四、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生态保护意识。
今天我们知道了许多的动物是朋友,它们有互相需要帮助的地方。
也有许多的动物是敌人,它们有的吃别的动物,有的被别的动物吃掉。
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规律,是大自然处在平衡的状态中,如果一种动物太多,
或者一种动物消灭,都会给大自然带来影响。
所以,我们要保护各种各样的动物,使自然界平衡,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
大班科学活动《水》教案篇7
【教材分析】
学习自然测量,不仅可以加深幼儿对各种物体量的认识,还可以让幼儿感知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自然测量是幼儿较感兴趣且操作性强的一项活动。引导幼儿自己发现每个测量对象适合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自己探究测量工具的选择与测量对象的关系活动中应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活动目标】
1.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根据测量对象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宜工具进行测量。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乐于用测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
积木木棒、铅笔、大熊图片
?活动建议】
1.出示大熊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提问:大熊制作一个和桌子差不多长的玩具橱,可他不会,我们该怎么帮助他呢?
2.引导幼儿讨论测量工具和测量长度。
(1)引导幼儿讨论测量玩具橱的长度方法,鼓励幼儿尝试不同方法。
(2)请个别幼儿演示,提醒其他幼儿进行观察。
(3)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4)请幼儿运用心经验擦亮并记录。
3.鼓励幼儿运用不同工具测量。
(1)引导幼儿阅读《我长大了》p28,选择两种不同工具测量书本的长度,在表格中记录测量的次数。
提问:刚刚测量的是同一张桌子,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请全体幼儿选择两种同样的工具测量书本。
(3)引导幼儿观察讨论: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测量次数和结果不一样?
小结:测量工具长,测量次数少;测量工具短,测量次数多。
(4)生活中引导幼儿运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感兴趣的物品。
大班科学活动《水》教案精选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