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教案精选6篇

时间:
loser
分享
下载本文

一份包含多种教学资源的教案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激发探索精神,通过有效的教案撰写,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下面是写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初中诗教案精选6篇,感谢您的参阅。

初中诗教案精选6篇

初中诗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作者独特的幸福观。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训练概括要点的能力。

3、品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学会运用恰当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领悟幸福“无处不在”,树立健康乐观上进的幸福观。

【教学难点】

“幸福”为什么要“提醒” ,正确地领悟幸福。

【教学方法】

以自主探究与小组协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搜求式阅读、比较阅读、话题引读鉴赏等手段,配以优美的画面和音乐,引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得到教益。特别注重了计算机专业技能与语文教学的互动。

【教学环节】

一、课前准备

(一)采用flash制作课件。

(二)运用网络布置预习作业。

1、运用文字录入基本技能,促进基础知识的落实。

运用电脑程序设计技术,教师在课前制作文章基础知识的预习系统,并放在班级公用帐号内,让学生反复操练完成,并记录成绩。

(1)录入注音,让学生填字(计算机自动改作,并出示成绩)

①shān shān (姗姗)

②chàng然 (怅)

③chóuchú (踌躇)

④zhuì zhuì不安 (惴惴)

⑤zhūnzhūn告诫 (谆谆)

⑥南yuán 北zhé (辕辙)

⑦zhān前顾后 (瞻)

⑧相濡以mò (沫)

⑨yì yì 夺目 (熠熠)

⑩niáoniáo 婷婷 (袅袅)

(2)录入解释,让学生填词(计算机自动改作,并出示成绩)

第一组:

①形容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 (姗姗)

②不如意的样子 (怅然)

③指久旱以后所下的雨 (甘霖)

④希望得到 (希冀)

⑤犹豫不决 (踌躇)

⑥枕着兵器等待天亮。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枕戈待旦)

第二组:

①形容又发愁又害怕的样子 (惴惴不安)

②形容恳切教导 (谆谆告诫)

③比喻心里感受同现实状况是相反的 (南辕北辙)

④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 (瞻前顾后)

⑤用以比喻同处困境,互相救助 (相濡以沫)

⑥形容闪光发亮 (烟烟夺目)

⑦形容女子走路体态轻盈的样子 (袅袅婷婷)。

2、运用因特网搜索技术,学生自主进行网络查询,然后采用合作小组形式进行探究性学习。

1、作者介绍:毕淑敏(提示:查找作者生平、作品等。)

2、网络查找解说幸福的图片或文章(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个flash。)

(以上内容,各合作小组在指定时间内放在班级公用帐号进行交流,教师网上检查作业,并选取优秀flash作品在第一课时播放。)

3、网上布置预习思考题

阅读课文,运用搜求式阅读法,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幸福是什么,把有关的语句全划出来。

(2)作者认为要怎样享受幸福?

(3)为什么要”提醒幸福”,”提醒”的意思是什么?

4、对全校学生进行网上民意测评,虽然不可能全部调查,但只要尽可能地调查一大部分就可以了。

调查的内容:你幸福吗——对当前的学习与生活?(学生可自行点击。)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解决“幸福是什么,怎样来感受幸福”的问题,这要从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入手,我计划安排学生在课下欣赏课文朗读的flash动画,体会作者的幸福观;讨论作者为什么要提醒幸福。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你们感到幸福吗?相信同学们都参加了我在网上对全校同学进行的民意调查,你们想知道我调查的结果吗?(flash出示调查数据)

我很幸福: 15%

我不幸福: 48%

没感觉: 37%

小时候我们曾经唱过的一首歌:“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幸福,我们的学习,是多么快乐。”但告别了童年的我们,正如上表中所列的,却很少能感受到幸福。今天我们慈祥可亲的朋友毕淑敏告诉我们,幸福是需要提醒的。那么就让她来提醒我们: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吧。

(二)幸福是什么?

1、比较阅读

这是本课要重点解决的一个问题,为了让大家容易把幸福什么是幸福,在分析课文之前,我先请大家听一首老歌,比较一下,作者在文中所写的幸福与歌中所唱的幸福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歌曲是用flash动画制作的,运用音乐画面达情法。)

提问:请一位同学概括一下,歌中所唱的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呢?

生:幸福在辛勤的工作中,在艰苦的劳动里,在晶莹的汗水里,在艰辛的耕耘中,在知识的宝库里,在闪光的智慧里。

讨论后归纳:歌曲要告诉我们——劳动着是幸福的,学习着是幸福的。

引导学生运用搜求式阅读法速读课文,找出能体现毕淑敏的幸福观句子。

学生讨论后整理如下:

①去苦难之后的时间是什么?那就是幸福啊!

②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

③幸福是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字条,这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

④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我们要对自己说,这是春天啦!心里就会泛起茸茸的绿意。

⑤丰收的季节,我们要和朋友们跳舞唱歌,渲染喜悦。

⑥从天涯海角相聚在一起的时候,让我们一起举杯,说:我们幸福。

⑦守候在年迈的父母膝下时,你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很幸福。

⑧我很幸福——因为健康的身体、一颗健康的心、曾经生活过。

师:总结:从这一段里对幸福的定义与解说可以看出,毕淑敏所举出的几乎都是平凡的人和事,而她以为幸福就正是被这些平凡的人事所包含的。

生:讨论两者的异同,讨论后归纳:

同:两者都感受到了幸福,而且告诉我们要去把握幸福,珍惜幸福。

异:《幸福在哪里》:希望我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勤奋学习,用自己双手去创造幸福,强调的是劳动给大家带来的幸福,其范围相比而言要狭窄些;

?提醒幸福》中毕淑敏对幸福的理解要宽泛得多,生活中每一件平凡的小事都可以包含幸福。关键是要你自己学会倾听,学会感受。

教师总结:正如一位作家曾说:”幸福是一个谜,你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每个人对幸福的感觉都是不同的。

2、众说纷纭话幸福

师:我在课前布置过一个预习作业,要大家在网上查询人们对幸福的不同理解,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成flash动画,以加深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同学们都查找得很认真,不少小组动画作品质量很高,现在我选择了其中的两个,请大家欣赏:

播放第一个flash动画,:幸福小站

播放第二个flash动画,:幸福abc

师:同学们的作品都道出了自己或众人对幸福的理解,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请几位同学谈谈看了这些画面之后的感想。

生:讨论后归纳:

a、幸福无处不在;

b、关键在于你平时是否用心去感受;

那么怎样才能时时感受到幸福,从而去更好的享受幸福呢?

(三)感受幸福

1、对比之中见幸福

师:毕淑敏说,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把把握幸福的征兆。征兆就是特征的意思。这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能更快更形象的感受幸福,请同学欣赏两组画面。(屏幕显示flash画面)

第一组:贫困山区的儿童在破旧的教室上课;我们班同学在崭新的学生机房上机。

第二组:战争留下的废墟;我们学校的校园一景。

师:这是两种生活、两种情景,同学们,你从中读到了什么,请用你自己的语言表达你此时的感受。

生:看到了贫困和战争,对比之中让我感到不经意的平凡生活其实就是一种幸福。

师:但是,在战争中的儿童,贫困山区的孩子就没有幸福了吗?

(出示flash画面)

第一幅:战争中的儿童在武器上开心的玩乐。

第二幅:贫困山区的儿童那对知识的渴求。

生:讨论后总结:幸福是无处不在的。

2、请同学们运用搜求式阅读的方法,在文中找出能够体现幸福征兆(特征)的语句。

生:讨论后明确:

①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它多半只是悄悄地扑面而来。

②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

③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常在暗淡中降临。

④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

⑤幸福有时很短暂。

⑥幸福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

师:总结后归纳:幸福就是需要我们用心去理解,用情去感受,才能够切实的体会到,所以我们要特别留意我们身边的平凡的小事,珍惜身边看似平凡的幸福。

(四)第一课时小结

写作思路:提醒幸福——感受幸福——珍惜幸福。

(五)课后思考

请大家课后欣赏课文朗读的flash,用心感受毕淑敏所描绘的幸福,思考下列问题:

1、找出并理解课文中比喻排比句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

2、以”平凡的幸福”为题,准备3~5句话来描述你对平凡幸福的珍惜。

初中诗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使用地区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从图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并能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增强民族荣誉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

2、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建筑。

?教学难点】

1、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的分布。

2、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人在囧途》到《泰囧》再到《港囧》,徐铮导演每一部“囧”系列电影的票房成绩都十分傲人。《港囧》上映期间徐铮曾表示,他会延续囧系列搞笑风格,把“囧”做成品牌,他的下一部“囧”系列电影也正在谋划中,可是一些问题始终困扰着徐铮:

1、跟《泰囧》、《港囧》一样,下一部“囧”系列电影的拍摄地选在哪里?

2、剧情该怎样编写才会更有趣,也更加真实?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徐峥剧组决定来我们班招募一批对世界各地的语言、宗教等文化比较精通的人进剧组共商事宜。

活动2【导入】组织教学

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小组代表每回答正确一个问题,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最终选出得分的小组。

(设计意图:借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电影及剧组招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小组竞选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

活动3【讲授】一、世界的语??

提问:1、假如剧组派你去采访并邀请下列人物来友情客串,你该说什么语言?

展示人物图片:1奥巴马2齐达内3普京4阿拉伯人5梅西6姚明

提问:2、联合国的工作语言都有哪些?

学生回答。

活动4【活动】合作探究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探究步骤:

1、在“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的图例中,找出本组语言的代表颜色;

2、根据颜色在图中找出本组语言的分布范围,并用彩笔在导学案上的“世界轮廓图”中画出该语言的大致分布地区;

3、参照“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用大洲名称及方位词归纳本组语言的分布地区,完成课本p79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找出六大语言的分布范围,给予学生明确的探究步骤,引导学生将语言的分布范围画在导学案空白图中,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分布地区的直观印象。)

活动5【活动】小组代表展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分小组派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画出的语言的分布地区示意图;

小组代表结合展示画出的示意图说出本组语言的分布地区;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六种语言的分布地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展示,找出六大语言的分布范围,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分布地区的记忆。)

思考:哪种语言使用范围最广?哪种语言使用人数最多?

过渡:边展示泰囧电影中关于佛教的图片,边提问学生能不能看出泰囧中反映了哪一个宗教的'文化?——佛教。世界上共有3大宗教,除了佛教以外,还有两个。__

(设计意图:借泰囧电影中的佛教文化过渡到世界的宗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仅跟课堂导入时的情境相呼应,也可以再次借泰囧电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知识。)

活动6【讲授】二、世界的宗教

播放视频:关于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分布地区、建筑类型及一些习俗的介绍

学生边看视频,边完成导学案上的表格。

教师小结:

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分布地区、建筑类型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更形象更直观,便于学生记忆这部分知识,比教师一味的灌输效果好。)

总结:1、世界主要六种语言的分布地区

2、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及建筑特点

活动7【练习】课堂练习智勇大闯关

1、选择去教堂结婚的人多信仰()

a、道教b、佛教c、__教d、伊斯兰

2、到西亚、北非去进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会()

a、法语b、德语c、阿拉伯语d、英语

3、下列国家中,主要信仰__教的是()

a、伊拉克b、印度c、英国d、中国

4、下列国家不是以英语为主的是()

a、澳大利亚b、美国c、加拿大d、日本

5、下列语言中不是联合国工作语言的是()

a、西班牙语b、阿拉伯语c、俄语d、葡萄牙语

6、发源于阿拉伯半岛的宗教是()

a、犹太教b、佛教c、__教d、伊斯兰

7、看投影出的人物图片,他们分别信仰什么宗教?

8、从便于语言交流的角度解释这三部电影分别在中国内地、泰国和中国香港拍摄的原因?

9、结合“世界语言的分布”,从便于语言交流的角度为下一部“囧”系列电影剧组推荐理想拍摄地。

闯关形式:学生抢答,教师给小组加分,最后算总分,评选出获胜小组

初中诗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认知要求

1、回顾收集数据的方式、

2、回顾收集数据时,如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3、回顾频率、频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4、回顾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5、能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熟练掌握本章的知识网络结构、

2、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3、经历调查、统计等活动,在活动中发 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发展学 生用数学的意识、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

2、体会收集数据的方式,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频率、频数及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 计量在实际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收集数据的方式、抽样时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频率、频数、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章的内容已全部学完、现在如何让你调查一个情况、并且根据你获得数据,分析整理,然后写出调查报告,我想大家现在心里应该有数、

例如,我们要调查一下“上网吧的人的年龄”这一情况,我们应如何操作?

先选择调查方式,当然这个调查应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因为我们不可能调查到所有上网吧的人,何况也没有必要、

同学们感兴趣的话,下去以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调查,然后再作统计分析,然后把调查结果汇报上来,我们可以比一比,哪一个组表现最好?

二、讲授新课

1、举例说明收集数据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2、抽样调查时,如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举例说明、

3、举出与频数、频率有关的几个生活实例?

4、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有 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举例说明、

针对上面的几个问题,同学们先独 立思考,然后可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然后我们每组选出代表来回答、

(教师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发现同学们前面知识掌握不好的地方,及时补上)、

收集数据的方式有两种类型:普查和抽样调查、

例如:调查我校八年级同学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我们就可以用普查的形式、

在这次调查中,总体:我校八年级全体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个体:我校八年级每个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

用普查的方式可以直接获得总体情况、但有时总体中个体数目太多,普查的工作量较大;有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行普查;有时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普查,此时可用抽样调查、

例如把上面问题改成“调查全国八年级同学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由于个体数目太多,普查的工作量也较大,此时就采取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通过样本的特征数字来估计总体,例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极差、方差等、

上面我们回顾了为了了解某种情况而采取的调查方式:普查和抽样调查,但抽样调查必须保证数据具有代表性,因为只 有这样,你抽取的样本才能体现出总体的情况,不然,就会失去可靠性和准确性、

例如对我们班里某门学科的成绩情况,有时不仅知道平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占多少,80到90分之间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这时,我们只要看一下每个学生的成绩落在哪一个分数段,落在这个分数段的分数有几个,表明数据落在这个小组的频数就是多少,数据落在这个小组的频率就是频数与数据总个数的商、

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有极差、方差、标准差、它们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稳定性的、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例如:某农科所在8个试验点,对甲、乙两种玉米进行对比试验,这两种玉米在各试验点的亩产量如下(单位:千克)

甲:450 460 450 430 450 460 440 460

乙:440 470 460 440 430 450 470 4 40

在这个试验点甲、乙两种玉米哪一种产量比较稳定?

我们可以算极差、甲种玉米极差为460-430=30千克;乙种玉米极差为470-430=40千克、所以甲种玉米较稳定、

还可以用方差来比较哪一种玉米稳定、

s甲2=100,s乙2=200、

s甲2<s乙2,所以甲种玉米的产量较稳定、

三、建立知识框架图

通 过刚才的几个问题回顾思考了我们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下面构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

四、随堂练习

例1一家电脑生产厂家在某城市三个经销本厂产品的大商场调查,产品的销量占这三个 大商场同类产品销量的40%、由此在广告中宣传,他们的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的销售量占40%、请你根据所学的统计知识,判断该宣传中的数据是否可靠: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分析:这是一道判断说理型题,它要求借助于统计知识,作出科学的判断, 同时运 用统计原理给予准确的解释、因此,该电脑生产厂家凭借挑选某城市经销本产品情况,断然说他们的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的销量占40%,宣传中的数据是不可靠的,其理由有二:第一,所取样本容量太小;第二,样本抽取缺乏代表性和广泛性、

例2在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非典” 的斗争中,疫情变化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请根据下面的疫情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1)图10是5月11日至5月29日全国疫情每天新增数据统计走势图,观察后回答:

①每天新增确诊病例与新增疑似病例人数之和超过100人的天数共有__________天;

②在本题的统计中,新增确诊病例的人数的中位数是___________;

③本题在对新增确诊病例的统计中,样本是__________,样本容量是__________、

(2)下表是我国一段时间内全国确诊病例每天新增的人数与天数的频率统计表、(按人数分组)

①100人以下的分组组距是________;

②填写本统计表中未完成的空格;

③在统计的这段时期中,每天新增确诊

病例人数在80人以下的天数共有_________天、

解:(1)①7 ②26 ③5月11日至29日每天新增确诊病例人数 19

(2)①10人 ②11 40 0、125 0、325 ③25

五.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回顾与思考这一章的重点内容,共同建立的知识框架图,并进一步用统计的思想和知识解决问题,作出决策、

六.课后作业:

七.活动与探究

从鱼塘捕得同时放养的草鱼240尾,从中任选9尾,称得每尾鱼的质量分别是1、5,1、6,1、4,1、6,1、3,1、4,1、2,1、7,1、8(单位:千克)、依此估计这240尾鱼的总质量大约是

a、300克 b、360千克c、36千克 d、30千克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秘范文为大家整理的8篇《初中数学教案设计》,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初中诗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3、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

教学重点:

归纳一元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能猜出你们的年龄,相信吗?

只要任何一个同学回答我一个问题,我就能马上猜到他的年龄是多少岁,我们来试试吧。

问:你的年龄乘以2加3等于多少?

学生说出结果,教师猜测年龄,并问:你们知道我是怎么做的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

二、知识探究:

1、方程的教学(投影演示)

小彬和小明也在进行猜年龄游戏,我们来看一看。

找出这道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大家观察,这两个式子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回答:什么是方程?方程有哪些特点?

2、 判断下列式子是不是方程?

(1)x+2=3(是)(2)x+3y=6(是)

(3)3m-6(不是)(4)1+2=3(不是)

(5)x+3>5(不是)(6)y-12=5(是)

三、合作交流

1、如果告诉我们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大家能够自己列出方程吗?(投影演示)

情景一:小颖种了一株树苗,开始时树苗高为40厘米,栽种后每周树苗长高约15厘米,大约几周后树苗长高到1米?

你能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吗?怎样列方程?由此题你们想到了些什么?

情景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20xx年3月28日新华社公布)

截至20xx年11月1日0时,全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3611人,比1990年7月1日0时增长了%

1990年6月底每10万人中约有多少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情景三:西湖中学的体育场的足球场,其周长为200米,长和宽之差为12米,这个足球场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下面是刚才根据几道情景题所列的方程,分析下列方程有何共同点?

2x–5=21

40+15x=100

x(1+﹪)=3611

2[x+(x+12)]=200

2[y+(y–12)]=200

在一个方程中,只含有一个未知数x(元),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这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

问:大家刚才都已经自己列出了方程,那个同学能够说一下你是怎样列出方程的,列方程应该分为那几步呢?

生:分组讨论,回答列方程的步骤(1)找等量关系(2)设未知数(3)列方程

四、随堂练习

1、投影趣味习题,

2、做一做

下面有两道题,请选做一题。

(1)、请根据方程2x+3=21自己设计一道有实际背景的应用题。

(2)、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年龄编一道应用题,并列出方程。

五、课堂小节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六、作业:

分组布置

初中诗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重点和难点:

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准备:

1、小地球仪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第一时:

导入:

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谁?

(原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

他到了太空,回头看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么样的?

(地球上大部分都是水,在太空中地球是如此的蔚蓝美丽)

提出问题:

那么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世界大洲和大洋的知识

板书:一、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1、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

对地球面貌的探索,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其中有许多著名的探险家为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就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他们对人类所作的贡献。

(学生介绍的过程中用向学生提供古“丝绸之路”路线、郑和下西洋路线、哥伦布及麦哲伦航行路线等示意图)

学生分组活动:

1、丝绸之路

2、马可波罗游记

3、郑和下西洋

4、哥伦布地理大发现

5、麦哲伦环球航行

(学生互相评价)

(1)组织活动

①指导学生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平分成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比较海洋和陆地面积的大小

②指导学生先把地球仪按自转方向转动,闭上眼睛,让地球仪停止转动后用一个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然后统计分别陆地和海洋的人数并计算所占的比例。

(2)但是,由于我们只有40多人,所以我们算出的海陆面积是不准确的,那么根据科学家的计算,海洋和陆地各占全球面积的多少呢?

(出示教材图2.2“世界海陆面积比较”)

学生活动

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按照要求参与活动,计算出陆地和海洋的比例

学生回答

71%为海洋,29%为陆地。概括说就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板书:2、全球海陆分布比例

(3)问:所以加加林在太空中看到地球时认为它应叫什么?

提问:

同学们,你对地球的名称有什么看法?

(鼓励学生)(水球)

(这是由于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的结果;人们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的“地球”了,没必要再改成“水球”。)

提问:

这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均匀地分布于地球表面吗?显然不是。看手中地球仪,南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有何不同?

(展示南北半球图及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比例,帮助学生总结海陆分布特点。)

板书:3、世界海陆分布特征

学生活动:

观察地球仪说明,并总结出海陆分布的特点为: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板书: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从地图上看,全球的陆地都被海洋围着,并被分割成几块面积广大的部分和许多面积较小的部分;面积广大的海洋也被陆地分割成几大片。我们经常听到大洋、大陆、半岛、岛屿、海、海湾、海峡等众多的称谓,究竟是怎么回事?请看图(用展示某地区的立体示意图和平面轮廓图,两图均标注注记),自学上述地理名词的意义

2、我们把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成为大洲。看教材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回答:

①世界上有哪几大洲和哪几大洋?

②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

(太平洋沿岸有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北冰洋沿岸有亚洲、欧洲、北美洲。)

③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大洋洲、亚洲、欧洲、非洲)

④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南、北美洲)

⑤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的陆地

(南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

⑥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和大洋?

(亚洲、太平洋)

⑦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和大洋

(大洋洲、北冰洋)

⑧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欧洲、北美洲)

⑨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

(南极洲、北冰洋)

⑩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

(南极洲、北冰洋)

3、有些大洲是相连的,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到这些大洲及其分界线,并把分界线描绘出。重点指导学生读2.7,找到亚、欧、非三洲的分界线,并描绘说明。

学生活动:

通过两图对比,明确其地理意义。

边查图边回答,进一步熟悉巩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巩固练习:

1、填图:在教材图2.1中填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绘图:在教材图2.9中,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出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并注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初中诗教案篇6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连通器的特点和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2.用“假想液片”法分析连通器中液体静止液面总相平方法较抽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有条件的可自带一茶壶

2.教学器材:u形管、关于船闸录像带、自制的可移动u形管、茶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课题

连通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 1 )了解连通器的构造特点.

( 2 )了解连通器的原理.

( 3 )了解一些连通器的应用实例,了解船闸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2.过程和方法

( 1 )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 2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 3 )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思维的飞跃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 1 )在探究连通器原理的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

( 2 )通过对连通器的应用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简单的物理原理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大问题,培养学生把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为人类服务的意识.

( 3 )通过介绍葛洲坝船闸让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

连通器的特点和应用

教学难点

用“假想液片”法分析连通器中液体静止液面总相平方法

仪器材料

两个小车、长木板、刻度尺、小木块、秒表

教学方法

讲授、探索试验、讨论相结合

板书设计

连通器

什么是连通器?

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连通器的特点

如果连通器中只装一种液体,则液体静止时连通器的各容器中液面总相平.

分析:设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个液片

液体静止-----液片处于静止状态-----液片两侧所受压力相等

----液片两侧所受压强相同-----两管液面高度相等-----两管液面相平

连通器的应用

茶壶、洗手池的回水管、水塔的供水系统、电热水器的水位计、牲畜自动饮水装置、船闸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从学生熟悉的物品引入课题,使学生感到很亲切,引起学生兴趣和热情

引入:

师:请大家观察老师手中的茶壶,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象茶壶这样的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师:生活中还有那些容器是连通器?

学生回答

师:老师手中的这个玻璃器皿是不是连通器,为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生:是连通器.因为它是上部开口、底部连通的.

它的特点是组成连通器的各个容器长短、粗细、形状各不相同.

师:猜想一下,若在这个连通器中倒入水,当水静止时,各容器中的液面会不会平?

学生猜想

教师演示实验

师:为什么各容器的液面是相平的?

学生提出自己的理由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原因

设想u形管最底部有一个液片

因为液体静止,所以液片处于静止状态,则液片两侧所受压力相等 f 向左= f 向左

又因为液片两侧的面积相同根据 p=f/s 可得

液片两侧所受压强相同.有 p= ρ gh 可得,当 ρ 一定时, p 相同则两管液面高度相等,即两管液面相平.

师:如果连通器各容器中装的是不同液体,液面还会相平么?

教师演示实验

生:液体密度小的那个容器液面高.

师:为什么?用刚才的方法分析.

师:如果连通器中装有同种液体,但是连通器处于运动状态,液面会相平么?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生:这时液面不相平.

师:课本中图8—12中的物品是连通器么?说说它们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叙述工作原理,教师补充.

师:连通器还有一个重要应用---船闸,你能根据图中的情况说明船闸的工作过程么?

放船闸的录像带,增加感性认识

学生叙述,教师补充

观察、讨论

学生观察、讨论

学生猜想

观察

讨论、分析、推理

课后作业

教学反馈

本节课的设计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首位,让学生猜想、观察、思考、分析,层层深入,逐步得出结论.

本节课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初中诗教案精选6篇相关文章:

初中班会课教案6篇

2023初中教师教学反思精选6篇

初中教研处工作计划精选6篇

初中年度个人总结精选6篇

初中教师2023工作计划精选6篇

升初中心得体会精选6篇

初中8年级语文教案6篇

2024初中数学教案优秀6篇

初中作文我的梦想600字精选6篇

500字作文初中作文精选6篇

初中诗教案精选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7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