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事迹材料,可以清晰地呈现特定时代所需的创新和进步的精神面貌,出色的事迹记录是展示个人魅力和实力的重要途径,写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军人简要事迹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军人简要事迹篇1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周飞虎从事的是重症医学专业。一直以来,重症医学科被称为“横跨”内、外、妇、儿的危重症病人救治聚集地。在icu,时时处在高强度、高压力下,每天争分夺秒救治各种危重患者。每天除了繁重的临床工作外,还有大量的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工作要去处理,工作非常的忙碌,晚上加班、双休日在岗已成家常便饭,很少有时间能陪陪家人。
他的父亲去世的早,他把妈妈接在北京一起居住,但也很少有时间陪老人多说会话。妈妈的身体不好,为了不给儿子增添负担,常常一个人经常去药店买些药,她周围的邻居们总是不理解,“家里有一个在301医院工作的教授儿子,为啥看病还总要跑小药店?”,妈妈总是说:“小毛病,自己吃点药就好了”,其实只是不想给自己忙碌的儿子再添麻烦。记得去利比里亚前一年的年三十(除夕),帮助同事在科室值夜班后,周飞虎早早地对妈妈“承诺”,来年春节一定陪她吃个团圆饭。但由于执行援非抗击埃博拉任务,春节又在遥远的非洲过了,再次与年迈的母亲爽约。“自古忠孝难两全”,他说他在遥远的西非时,唯有努力的工作和心里默默的祈祷祝福,来表达对母亲的歉意。
在icu病房,周飞虎只有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面摆放着一张书桌、一个衣柜和一个躺下连腿也伸不开的小沙发。饿了,他就吃一碗泡面;累了,就躺在小沙发上休息一会儿;偶尔得空,就看看书。周飞虎的业余生活看起来单调甚至有些乏味。但他的内心却是最“诗意”的。这份诗意,来自对生命的尊重。即便看多了生死,周飞虎和他的同事们从来没有轻易放弃过任何一个重症患者。正是这份“诗意”拯救了十年前在地震中被废墟压垮的一个个身躯和灵魂;是这份“诗意”让他在遥远的西非抗击凶险的埃博拉病毒;也是这份“诗意”,让他带领的解放军总医院重症医学科救治成功率始终保持在95%—97%之间;更因为这份“诗意”,成千上万曾经在死亡线上挣扎的重症患者得以走向生命的“远方”。
军人简要事迹篇2
周飞虎,男,汉族,1971年3月生,中共党员,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
周飞虎始终牢记人民军医的使命担当,在重症医学科工作18年来,先后参加汶川抗震救灾、抗击新冠疫情等国内外重大医学救援任务,用实际行动书写守信践诺、服务人民的生动篇章,被誉为“白求恩式好医生”。
听令而行、敢打硬仗。2015年1月,周飞虎参加援助利比里亚医疗队执行抗击埃博拉任务,与队友共接诊患者61例,重症病人救治成功率达80%以上。2016年6月,周飞虎奔赴马里和塞内加尔救治受伤的维和战士,详细制定伤员转运预案,将伤员安全转运回国。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他在北京会诊救治新冠疫情危重病人,为外地患者远程会诊。2020年4月,周飞虎赴巴基斯坦执行抗击新冠疫情任务,并担任赴巴抗疫专家组组长,提供专业指导。
大爱仁心、救死扶伤。周飞虎认为,病人把生命托付给我们,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这是医生的本分。2018年,一位来自山西的老红军腹部术后合并严重肺部感染、呼吸功能衰竭,在当地医院曾出现心脏间歇性停跳情况。家属抱着希望来到重症医学科,周飞虎立即组织全力救治,经过2个月的治疗,老红军不仅恢复了生命体征,疾病也得以痊愈。周飞虎精心救治每位危重患者,在病人生日时组织温暖的病房生日聚会、在病人打电话时贴心地送上一个靠枕,这些暖心动作如同涓涓细流,在病人心中激荡起爱的力量。
牢记使命、扎根奉献。周飞虎坚持服务基层、服务官兵,多次赴各地参与军内外重大抢救工作,赴外地培训指导基层军医和即将执行援外任务官兵。作为国防科技创新某重点项目主要成员及子课题负责人,周飞虎克服高原缺氧等困难,两上西藏阿里高原,参加野战医院监护病房建设,为高原官兵做好医疗卫勤保障。
周飞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荣获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最美援外医生、中国好医生等称号。
军人简要事迹篇3
在重症监护室,每天都上演着“生死时速”。“快快快!让一让!”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周飞虎一边奔跑,一边喊。在生与死的边缘,多争取一秒时间,就多一分希望。
作为一名军医,周飞虎曾执行西非抗埃、马里爆炸案维和伤员救治、赴巴基斯坦抗击新冠疫情等重大医学救援任务。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危重患者,哪里就是他冲锋的“战场”。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他作为解放军总医院新冠疫情救治专家组成员,参与救治危重症患者近百名。
在重症医学科工作18年来,周飞虎参加抢救危重症患者超过1万例。许多患者转院过来的时候,存在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症状,经过周飞虎团队的精心治疗后,最终转危为安。他说:“病人把生命托付给我们,哪怕只有一线希望,我们也要尽最大努力,这是医生的本分。”
“我的病情反反复复,但你们始终没有放弃,让我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坚定了战胜病魔的信心。”前不久,一名刚出院的小伙子给周飞虎团队寄来一封感谢信。他刚转诊入院时多脏器衰竭,查不出病因,深陷绝望之中。“每天我都会握着他的手,告诉他病能治好。”两个月,几十次会诊,周飞虎团队把小伙子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小伙子生日那天,周飞虎特意买来蛋糕,告诉他有很多人在关心他,为他加油鼓劲。
在重症监护室,时时处在高强度、高压力下,周飞虎用医者仁心温暖着每一名患者:用洗净的药瓶组成“加油icu”字样、在病人打电话时贴心地送上靠枕、盛夏时节为病人送西瓜……一件件小事温暖人心。
“不抛弃、不放弃,坚持下去就会迎来曙光。”周飞虎指导的博士后毛智说,周主任带领团队精心守护每一名危重症患者,不放弃任何一个人。
目睹过许多生离死别的周飞虎深知,危重症患者最需要的是及时、科学的救治。近年来,他带领团队致力于建设“智慧icu”,利用大数据早期预警,进行标准化规范化治疗,大大节约人力物力,提高救治效率。
病房中,智能信息采集车取代了护士手记,精准的数据信息随时提示患者的病情变化和风险,救治关口不断前移。医生可实时接收“报警”,迅速指导施救。
数据在不断积累,创新的脚步永不停歇。近年来,周飞虎承担国家、军队等省部级以上课题7项,获军队科技进步及医疗成果二等奖各1项,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荣获全国抗击新冠疫情先进个人、全国最美援外医生、中国好医生等称号。
军人简要事迹篇4
作为一名军医,周飞虎多年来在抗震救灾、抗击埃博拉、__国际维和救援、特大安全事故等急难险重任务中挺身而出、勇挑重担,使命召唤即能“冲得上、救得下、治的好”。多年来,他努力让思想紧跟战场、用精湛的医疗技术救治官兵,矢志成为“平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的卫勤尖兵,仅2016年就多次执行一些重大事件的官兵救治任务。
1、__爆炸维和伤员救治:2016年6月,随军委工作组赴__救治我受伤的维和战士。在军委工作组及其他医疗队员按期回国后,作为重症医学专家,该同志坚决服从命令,克服巨大压力,在随后的20余天里,包括端午节期间,独自一人留在塞内加尔救治重症伤员,使伤员转危为安。在伤员救治过程中,每日评估患者伤情,确定转运后,与当地医院及联合国相关部门沟通转运等事宜,并根据患者情况,充分考虑回国路途遥远环境复杂等情况,详细制定伤员转运途中的预案,确保转运过程的万无一失,将包括2名重伤员在内的4名伤员安全转运回国,受到联合国相关部门、x方医院、我驻x大使馆、军委维和办等相关部门高度肯定和赞扬,其中__军中央医院副院长姆贝伊上校专门向我驻塞使馆武官表示:“在和周医生的合作过程中,我们的医生学到了不少东西,我非常希望将来有更多像周医生这样的专家来我们医院进行指导、培训”。相关事迹多次被包括各大媒体报道,并作为全国老中青三代党员典范的代表在人民日报七一特刊及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刊播。
2、__遇袭维和伤员救治:当地时间2016年7月10日18时39分(北京时间7月10日23时39分),中国第二批赴__x维和步兵营担任难民营哨位警戒的1辆轮式步战车遭炮弹袭击,造成我维和士兵伤亡。该同志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与总医院其他科室专家一起参加远程会诊指导救治,并结合自己在马里的救治及转运伤员经验,向随后被派往非洲接送伤员的专家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方案,确保伤员转送的安全。
3、泉州180医院救治伤员:2016年3月,某特战旅发烟罐吸入十余名伤员被收治到福建泉州180医院,3月24日该同志接到命令后紧急赴180医院,参加救治包括icu内3名重症伤员(均进行了ecmo支持治疗)在内的10余名伤员,在随后40余天救治中,二赴泉州,清明、五一小长假均在180医院渡过,经过大家共同努力,除一名伤员去世外,其余均恢复正常,受到部队领导的表扬。
4、驻马店159医院救治伤员:2016年9月12日该同志接到命令后紧急赴驻马店159医院,参加救治某炮兵团3名重伤员,中秋佳节不休息,经过7天的不懈努力与精心治疗,参与救治的重伤员中,2名转危为安,1名病情稳定,受到陆军部及基层部队领导的表扬。
军人简要事迹篇5
入伍以来,何贤达始终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夜以继日地学习专业知识,加班加点苦练武器操作技术,较快地成长为一名精通发射、转载、地测、液压等专业操作多面手。他最先接触的是转载专业,经过2年的刻苦训练,被战友称为"一吊准"。1999年国庆阅兵中,何贤达圆满完成了受阅导弹的转载任务,受到上级首长的高度评价。他业余自学地测发控专业,2000年8月,部队赴某地执行训练发射任务,在地测发控号手选拔中,他以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几年来,由于他技术扎实、素质全面,先后40余次为军委和总部首长进行实装操作汇报表演。
何贤达认真研究武器装备的性能和原理,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2001年,他在生产厂家接收装备时,独自完成了多台主战装备的开箱检查,为了将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他编写了1万多字的《特装维护保养操作规程》,并在部队得到推广。某次任务中,他根据上级要求,编写了《转载后测试规程》、《地测号手操作注意事项》等操作规程,为某型装备的训练发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何贤达还非常注重钻研装备操作原理,经常向来部队授课的专家、教授请教维修技法。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指示灯状态快速识别"、"模飞数据快判读"等一系列维修方法。2008年3月,在装备验收过程中,他针对某系统存在的芯片读写故障,经过十多天的认真分析,成功排除故障。在他的建议下,部队对同类装备显示装订板进行了改进,进一步提高了某型装备的可靠性。他先后参加重大军事行动十余次,研制出瞄准三脚架夜间照明装置、弹心指示器精确定位装置等4项科研革新成果,并为部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操作手。
军人简要事迹篇6
何贤达,1979年8月出生,湖南省平江县长寿镇人。1997年12月入伍,1999年10月入党,中共党员,二级军士长。一个精通导弹发射、转载、地测、液压等多操作操作的多面手,曾任部队班长职务,被称为导弹“兵王”。何贤达先后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三等功两次,曾被第二炮兵评为“学习成才先进个人”,2009年被评为第四届“二炮十大砺剑尖兵”,曾受到中央军委领导的高度评价,他所带的班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砺剑22载,发射导弹数枚,建功苍穹;带兵20载,斩获20多项荣誉,誉满军营;从“火头军”成长为首批士官指挥长,从炊事兵成长为一等功臣…
何贤达1995年高中毕业后,曾南下广东打工,199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军入伍了。个头中等,黝黑的皮肤, 是他的特征,他曾只是百万军中的一微小兵卒,最开始的时候是从炊事员干起,但虽然看似平凡普通,但他却在自己的军旅生涯中写下了“导弹精兵”的传奇。
入伍以来,何贤达夜以继日的学习专业知识,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要求自己,曾有人统计过他的“数字人生”:当兵18年、5次立功受奖、8次发射导弹、28次执行重大任务。何贤达认真研究武器装备的性能和原理,曾经自己的经验别写成1万多字的《特装维护保养操作规程》,并在部队得到推广学习。
翻开何贤达的成长履历,作为吊控号手,他是全旅兵龄最短、业务最精的操作骨干,曾光荣的参加国庆50周年阅兵仪式;作为测号手,他是全旅第一个从事此专业的战士,曾12次夺得专业理论比武第一名的好成绩;作为发射单元指挥长,他是全旅第一取得某型号导弹指挥长资格的士官,现在的何贤达几乎熟悉导弹发射阵地的所有专业。
何贤达入伍这么多年,为了当好一个兵,带好一个班,他最对不起的就是父母和妻子。和妻子恋爱期间只能通过电话和书信交流,定下的婚期还曾因为部队需要两次推迟,说起这些,何贤达的眼睛总是含着泪花。他的这种无私奉献、专注事业、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军人简要事迹篇7
一台不间断运行的普通台式电脑、一个躺下连腿都伸不直的小沙发、摆放在显眼位置的战备包……这间狭小的空间,是周飞虎第二个“家”。
不仅仅是他的办公室,整个重症医学科走廊每隔约10步,都有一张简易沙发床。累了,医护人员就在这里小憩。
以岗为家的背后,是他们在扮演儿子、丈夫、父亲角色上的“失衡”。
“明年除夕一定陪您吃晚饭……”周飞虎总是对母亲许诺。但每一个春节除夕,他都留在病房陪伴病人直至深夜,再回家陪老人吃饺子。
“忙完了这段日子就一定……”他常常这样告诉妻子。但妻子知道,丈夫“忙”是常态,“这段日子”是永远。
一次次“失约”家人的同时,周飞虎一次次奉命出征。
在闻“埃”色变的利比里亚,他和战友们冒着酷热天气、穿着3层厚重的防护服与埃博拉病毒搏斗,重症病人救治成功率达80%以上。参与救治我国赴马里维和受伤战士时,他作为唯一的重症医学专家,临危受命留守塞尔维亚,顶住医疗设备不足等巨大压力,保障4名伤员平安回归祖国。
2020年4月,周飞虎和战友们再次披上“战袍”,远征巴基斯坦执行抗击新冠疫情任务。
一次,专家组奉命前往中部和南部疫情最严重地区协助抗疫。为避免乘坐普通飞机被感染,当地特意派遣一架小型专机接送。这种飞机飞行极易受气流影响,安全载重重量要严格控制。
从10名队员中选出4名,周飞虎面临艰难选择——
“队长,我去吧!”
“我们都行,没有问题!”
那一刻,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这些战友,有的孩子还小,有的亲人刚因重病去世,有的自己身体也不好……”
并不炎热的机舱里,周飞虎的衣领浸满了汗。“出发前‘打胜仗,零感染’是一句口号,但真正踏出国门之后,才知道这是怎样沉甸甸的责任。”既要看好病,又要平安回来,这是军人周飞虎对国家、对战友的承诺。
“她经常自己去小药店买药,怕影响我的工作。”提起母亲,长期“欠账”的周飞虎语气中充满歉疚。
军人简要事迹篇8
2015年1月,作为解放军总医院医疗队队长,参加解放军第二批赴利比里亚医疗队执行抗击埃博拉任务。利比里亚地处非洲西部,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也是非洲埃博拉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当地条件艰苦,环境恶劣,蚊蝇成群,尤其是医务人员奇缺,由于埃博拉病的流行,当地医护人员感染后死亡超过一半,使当地正常医疗救护已处于瘫痪状态。在利比里亚期间,周飞虎与队友们一起,在当地40度高温炎热天气下、穿着三重厚的隔离服,积极救治病人。每次查完房出来后全身湿透,每次进出病房仅出汗就达到1-1.5公斤。
中国埃博拉治疗病区收治的第一例确诊埃博拉病人mulubah,是当地一名小学老师,由于埃博拉疾病的流行,家里已有亲属死亡。病人除感染埃博拉病毒外,还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刚入病房时一般情况非常差,血糖高达22mmol/l。面对凶险的埃博拉病毒,周飞虎和战友们没有退缩,一次次进入病房,一次次会诊讨论病情,从重症医学角度改善受损脏器功能,终于把她从死亡线上抢了回来。
出院那天,mulubah别提多激动了,她不停地向周飞虎和同事们竖大拇指,感谢这些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医生。随后两个多月时间里,周飞虎作为重症救治专家,共参与接诊患者61例,收治埃博拉疑似和可能患者38例、埃博拉确诊患者5例,重症病人救治成功率达80%以上。
对于埃博拉防治来说,除了积极的救治病人之外,预防与防控措施也非常重要。援非期间,周飞虎充分利用自身曾留学美国、英语好的优势,作为临床专家积极与在埃博拉治疗中心的当地医护人员交流诊疗体会,同时每次查房时除常规治疗病人外,还积极与病人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减轻其心理压力,从各个方面积极救治病人,同时,根据埃博拉疫情防控需要,按照医疗队统一部署,作为主要教员之一,完成对利比里亚当地社区人员的卫生培训及宣教的教学任务,并结合救治经验,完成3篇论文,其中一篇论文被首届国际埃博拉大会录用,并在大会上做专题英文发言,提高了我军在埃博拉救治方面的国际影响力。相关事迹如《抗埃博士的情感账单》等多次被包括《 解放军报》等媒体报道,被评为全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先进个人,并作为代表之一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家和军队首长接见。
完成任务归国,周飞虎每每说起这段经历,总是轻描淡写,仿佛从未与那些致命的病毒打过交道,而是去异域风情的非洲游玩了一趟。“就算再选一次,我还是会去非洲。”周飞虎说。但他当时也没有料到,自己的第二次非洲之行很快就来了。
2016年6月,周飞虎随军委工作组赴西非马里及塞内加尔救治受到恐怖袭击的我国受伤的维和战士。在军委工作组及其他医疗队员按期回国后,根据伤员救治需要,作为重症医学专家,他坚决服从命令,克服巨大压力,独自一人留在塞内加尔救治重症伤员,使伤员转危为安。在伤员救治过程中,每日评估患者伤情,确定转运后,与当地医院及联合国相关部门沟通转运等事宜,并根据患者情况,充分考虑回国路途遥远环境复杂等情况,详细制定伤员转运途中的预案,确保转运过程的万无一失,将包括2名重伤员在内的4名伤员安全转运回国。在完成伤员救治任务的同时,还与塞内加尔中央医院、联合国相关部门积极开展相关领域交流学习,用自己精湛的技术,帮带培训当地的icu同行。受到联合国相关部门、塞方医院、我驻塞大使馆、军委维和办等相关部门高度肯定和赞扬,其中塞军中央医院副院长姆贝伊上校专门向我驻塞使馆武官表示:“在和周医生的合作过程中,我们的医生学到了不少东西,我非常希望将来有更多像周医生这样的专家来我们医院进行指导、培训”。
军人简要事迹8篇相关文章:
★ 赞军人演讲稿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