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观后感6篇

时间:
Lonesome
分享
下载本文

很多人认为,写观后感让他们更加关注影片中的细节和象征,观后感的表达让观众在欣赏作品后,能够与他人分享感受,形成更广泛的共鸣,以下是写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第一书记》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第一书记》观后感6篇

《第一书记》观后感篇1

"两任村官沥血呕心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这是小岗村人写的一副挽联,他们在送别相伴六年的好书记时和着泪水写下的。这也是沈浩同志的真实写照,他把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小岗村人。沈浩同志是安徽省财政厅干部,2004年2月作为选派农村任职干部,到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任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2009年11月因积劳成疾病逝在工作岗位上,年仅45岁。

看了人民的好干部沈浩同志的事迹,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大学生村官既然选择了农村,就要像沈浩同志一样放下城市的浮躁、放下空洞的理想,而是要确立扎根的思想,无怨无悔地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大学生村官只有把自己的聪明和智慧用到了工作岗位,只要认真完成了组织和群众交给的任务,就会有成就感、就会增强自信心,就会脱离无休止的抱怨声。大学生到村工作,不是昙花一现、也不是哗众取宠,而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培养党政机关后备干部的需要,是一种长期的战略任务。沈浩同志在小岗村受到过冷落、排挤,甚至挨骂、挨打,但他没有退缩、没有嫌弃,而是坚持到底、忍辱负重、不折不挠,无私地为小岗村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小岗村的面貌,最终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和信赖。沈浩的实践证明,正是他这种持之以恒的奉献精神感动了小岗村、也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大学生到村工作,要面对很多困难,克服很多矛盾,学习很多东西,需要的就是沈浩持之以恒的精神品格和力量源泉。大学生村官只有做到了持之以恒,才会有美好的收获;只要做到了持之以恒,就能成就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理想。沈浩同志能够得到小岗村民的认可,能够得到小岗村民的联名挽留,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高度认可,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他一心为民、不谋私利的'高尚情操。沈浩同志没有把农村当作市场,没有把基层当作升官发财的跳板,而是把小岗村当作了自己的家,把小岗村的村民当作了自己的亲人。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负众望,在实际工作中努力践行沈浩同志精神,做到学到心里头,做在行动上,树立新时期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立志做沈浩精神的实践者。

一是真实。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在我们现实中都可以找到,而且是不用特意去找。例如,沈浩在去小岗村之前,在省财政厅工作时,每年的考核都是基本称职,和全国大多数公职人员没有区别,影片没有把他塑造成多么与众不同的人物。当沈浩为给小岗村修通乡亲们期盼30多年的公路,要在繁忙的京沪铁路线上架桥,必须到北京铁道部找人特批时,照样拿着大包小包礼品,符合现实中的人之常情。

二是感人。沈浩用实干感动了同学、用真诚感动了小岗村村民、用业绩赢得领导的赞誉,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塑造了第一书记光辉形象。如果说挂职三年有"镀金"嫌疑的话,那么挂职六年还在小岗村第一书记的岗位上辛勤工作,"镀金"就转变为"真金"。

三是让人信服。众多影视明星在影片中再现了沈浩在小岗村第一书记的岗位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带领大家建设小岗村的生活片段,使观众信服并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万世根本是做人。

《第一书记》观后感篇2

作为一个省财政厅的行政干部能够深入农村基层任党支部书记,其精神确实难能可贵。放下架子,把自己当成一个农民,确实不容易,关键是你就算人到了基层,老百姓买不买你的帐。你毕竟是国家干部有固定工资做保障,且家又不在农村,没有后顾之忧,不怕后院起火。这就是你比农村党支部书记所拥有的特定条件,绝对不可否认。

应该承认沈浩同志确实在小岗村做出了补课否认的成绩,在身心上收到了一定的磨难,最后导致心脏病突发,不幸以身殉职。小岗村民也确实按下了一百多个手印,一届又一届的留下了沈浩,这不仅是因为他的工作能力,主要的还是他本身的特定条件。试想:一个真正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从本村村民中选举任职,人口在农村,家庭在农村,在外界毫无关系的情况下,能否顺利的要回村里建设的各项资金吗?能否因架一座桥见到上海铁路局局长和国家铁道部部长吗?能否因架桥工程让京沪线上的所有列车停止运行四十五分钟吗?

正如沈浩所说:自己作为在学校时一贯的三好学生,参加工作后又兢兢业业的工作,但总是达不到上级的提拔重用,憋着一肚子气下小岗村发展而找工作上的的突破口,况且,国家也是因为小岗村是包产到户的第一个典型村,为保住这个红色典型而做出了资助和让步。站在全国整个农村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例子真是少之又少,所具备的外在条件更是可望而不可及。

我认为要让全国全面的迈入小康社会,仍是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况且当今社会条件,全社会的贫富差别,生态环境的实地条件,都不是那么就容易改变的事实。从实事求是的观点来看,就我们国家的国情条件,要想改变现实生活中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环境差别、经济实力的差别,一定是很难,很难!

《第一书记》观后感篇3

今年七月,所里组织全体职工和学生去看了《第一书记》,由于很早就知道第一书记的沈浩的事迹,所以大家都对这部片子报以极大的期待,电影还没开演就已经坐无虚席了。影片以沈浩的猝然长逝开头,以女儿的一段深情而坚强的告白结尾。

影片最后以女儿的一段告白为结尾。影片结尾时悄悄在看了一下周围,多数人都有抹眼泪的动作,这不是导演的功劳,也不是编剧或者演员,这就是真实的力量!因为真实引起了观众们的共鸣。当然,看完电影后,也会引发大家更深的思考。这就是导演的魅力所在,我想,这部影片对我的教育目的已经达到了。

在120分钟的时间里,事先准备的纸巾并没有派上用场。有落泪却没有失声痛哭,某些细节的处理甚至是幽默的,引发观者的会心一笑。

电影制片人张旸的观点印证了我的这一感受。他说,这个电影从一开始创作,就没有定位在“苦哈哈”上,而是希望记录一个真实的人生。沈浩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想做实事,并不在乎人们是否知道。他是典范,但不应该被神化。沈浩在小岗生活的六年,不只有苦,也有成功和收获的喜悦。把这些真实地通过电影呈现出来,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观众能够接受的真实的人。因此,电影没有走苦情的路线,而是一种平实的纪录风格。这就是真实的力量。真实引起了共鸣,引发了思考。从屏幕上我看到一个真实的沈浩,一个感人的沈浩,一个无愧共产党员称号的沈浩。

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小岗村民强烈要求把沈浩留下来,20多年前集体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岗村发生。村民派了10个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组织部、财政厅要求沈浩留在小岗村,再带领他们干3年。

作为一名选派干部,他能在一个偏远的农村一呆就是六年,而且实实在在地在那里干事创业。我深深被他执着着自己的理想、忠于组织和人民感动了,被他为了农村离家六载顾不上亲人感动了,也被他把最后的时间捧给农村感动了。

当我还回味沈浩媳妇徐帆一句听似可笑、实际寓意很深的经典台词“没坑时萝卜在,有坑时萝卜不在了”,沈浩回到省财政厅联系业务,他的同事升任省财政厅副厅长,而沈浩感慨“当官的不一定做事,做事的不一定当官”。这句感慨不是他无奈也不是不平;不是自嘲也不是不屑。是他真真正正意识到当官的意义不是居高位,不是谋私利,而是为人民做实事。而且如果所有人都做守着坑等着官位的萝卜,把精力用在邀功争权,专门比空洞的政绩的话,这对社会资源是一种巨大的浪费,而沈浩到了小岗,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有了用武之地,这样才是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个人价值,也为村民带去了万世福音。

当小岗村的农民们踌躇满志的期待来年的春天时,一声惊雷将所有村民震呆了,整个村子顿时陷入悲怆的气氛中。2009年冬天,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在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去世,年仅46岁。

纵观全剧,友情出演的名角虽不及电影《建国大业》多,但能有如此众多的名角给一个小小的村党支部书记捧场,可以说明沈浩的形象和他代表着的100多万村党支部书记的形象。

银幕上打出演员表,放映厅里的灯渐渐亮了,有些观众大概公务在身,匆匆起来快步退场。我等到银幕全白才站起来,其间我想,中国确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为太多的人太多的事。我希望有一天,我有机会到凤阳去看看,一来看看朱元璋的老家明中都皇古城;二来看看沈浩带领小岗人建设了6年的小岗村。

我作为一名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青年,应该在沈浩身上学些什么呢?学习他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实干精神,学习他把群众的事挂在心上。虽然我也只是一名刚工作不久普普通通的青年职工,不能为群众谋福造利,但是我认为不管在什么岗位上,这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是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必须要有的。

《第一书记》观后感篇4

朱有勇同志是一名党员干部,他坚定信仰、情系农村、躬耕农业,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用满腔热血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为民初心和使命担当

他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对农村满怀深情。“让农民过得好一点、农业变得强一点、农村变得美一点”是他最朴素的追求。朱有勇1955年11月出生于红河州个旧市卡房镇,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娃。儿时农田旧景,是最吸引他的景色。广阔的田野在带给他诸多欢乐时光的同时,更使他对土地与农民产生了难以割舍的眷恋和热爱。1974年8月,高中毕业后的朱有勇,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与8位同学奔赴个旧市卡房公社苟街大队对门山生产队当知青,由此迈入了社会的第一站。他干活卖力,犁地、砍柴、挖石头,什么活计一到他手里,都能干得好,当地的苗族群众都很佩服他。苗族农民李明生如今已60多岁,提起40多年前在对门山生产队当知青的朱有勇时,却一下子就想了起来:“当时他们那批来的知青,数朱有勇干活最厉害,最能吃苦耐劳。”如今,回忆起当年的知青岁月,朱有勇感慨地说,那是对他人生影响最大的一段经历。四年的知青生活,使他成为农活样样在行的青年,更让他深切地感受到了耕作的艰辛、农民的不易。当他看到自己和农民们辛勤耕作一年,得到的却只是难以糊口的收成时,朱有勇内心一阵阵酸痛。他为农村的普遍贫穷感到不安,也在心底埋下了自己最朴素的人生追求:一定要努力,让淳朴的老乡们走上富裕的路子。

从异国他乡到彩云之南,从大学校园到田间地头,他渴望在家乡的土地上做自己喜欢的事情。1977年,朱有勇考入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当他静下心来钻进农学的大天地,探寻到农业世界的万千奥秘后,年轻的朱有勇不可抑制地爱上了自己的专业。1994年7月,怀着对专业的热爱,他又远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研修分子植物病理学。进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朱有勇研究的是棉花病害,表面看上去似乎和他在国内研究的生物多样性区别很大,但试验方法和技能却为他以后的植物多样性研究打下了很好的科研基础。而且,从做分子遗传学实验的国外同事那里,他还学到了很多先进的实验方法。两年的异国求学生涯,不仅为朱有勇打开了眼界,也为他日后的科研提供了更开阔的思路。,在完成悉尼大学分子植物病理学有关项目研究后,朱有勇未加思索就谢绝了悉尼大学教授对自己的殷切挽留,带着家人回到了云南农业大学。对于自己毅然选择回国工作的原因,朱有勇是这样解释的:“宾馆再好也不是家。国外条件再优越,我做得再多、再好,也是在别人的土地上为别人做事。回国后,我在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母校,按照自己的思路,做我想做的科学研究,为这片土地、为家乡人民做事,比在外国更有意义。”和国外、国内先进发达地区相比,在云南搞科研或许会有一定局限性,但朱有勇热爱这方水土,他坚信自己从事领域的一切未解之谜都能在这方山水中找到科学答案,并造福一方百姓。

他是一名共产党员,是党培养的知识分子。他把“用自己的成果实实在在解决一些农民的问题”当作自己最大的快乐和满足。1982年初,朱有勇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朱有勇看来,自己的每一步成长和发展,都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的结果,尤其是云南省委、省政府长期给予他的研究团队大力支持,为团队开展工作提供了良好平台和研究环境。1992年至1995年间,云南建设了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每个重点实验室投资都上千万元,包括朱有勇后来领衔的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在内的3个重点实验室都建在了云南农业大学。在朱有勇的心目中,个人的前途必须与党的事业、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他说:“在工作中,我很在乎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要想把实验室的工作搞上去,出成绩,出效益,我作为一名组织者、一名共产党员,就必须身先士卒,起好带头作用,在困难面前要上,在利益面前要让。自从入党那天起,我始终这样对自己说,你已经是这个组织的一员了,你必须珍惜她的荣誉,维护她的尊严。”

《第一书记》观后感篇5

沈浩同志这位“第一书记”官职不大,责任却重大,自他踏入小岗村泥土的那刻起,就决心为群众干点实事。最初他从省财政厅调到小岗村时面对群众质疑来镀金时毫不介怀,并逐家走访农户,摸清家底,给予最有困难的残疾智障家庭最及时的帮助;新农村建设复杂,矛盾重重,面对占用村里铲车却又飞扬跋扈的杨德福时沈浩书记毫不畏惧,强行收回铲车后天天和村民在工地扛水泥,拌砂浆,终于铺就了小岗村通往外界的乡村公路——友谊大道;被村霸报复殴打后仍不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热情热心;还团结起大包干带头人,一起重建了大包干纪念馆,卫生院,使村民之间的感情比以前更融洽了;为了让glg现代化工业落户小岗村,沈浩书记顶着巨大压力,饱受非议,挨家挨户向村民解释,让村民意识到小岗村的长远发展要和现代化接轨;还一次又一次不辞劳苦地奔走于各铁路部门之间,只为给小岗村开通一条铁道线路;……在他的带领下,曾经被戏称“一夜跃过温饱线,二十年迈不过富裕坎”的小岗村从新焕发了光彩,逐渐走上了现代化致富的道路。

有沈浩书记在,小岗村每天都在上映着一件又一件的感人故事,点点滴滴,平凡而又弥足珍贵。这位“全天候”村官的身影踏遍了小岗村的每一个角落,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在。三年过去了,沈浩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真心,回报了村民对他的信任,改变了从前村官“不干不好意思,干点意思意思,干多了你什么意思”的不作为作风,朴实的农民舍不得他走,唯有用98个鲜红手印挽留好书记,早已把小岗村村民当家人的沈浩默默地答应了,决心用更大的努力为村民谋利益,造幸福,同时他的心中深深感到愧对妻子和家庭。第二个三年时光倏忽而过,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小岗村村民再次用186个鲜红的手印挽留他们心目中的“第一书记”沈浩。可是,这一次,书记的身体支撑不住了,心脏承受不了,只能为小岗村村民留下一坛白骨灰,就这样,他的灵魂永远留在了小岗村……

我的心在抽动,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因为这是一个好书记,他最真实的行动令我看到了平凡共产党员最耀眼的最优秀的品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沈浩书记在最平凡的岗位上贡献了自己的最辉煌的岁月,他把村民的利益记在心里,捧在手里,是“真共产党”!我心中充满了对沈浩书记的敬佩之情,决心把沈浩书记当作人生路上的好榜样,做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干事,也许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却是我用心想做好的事!只要用心为群众办实事,在哪个岗位不可以好好干?何须一定要高官厚禄?毛爷爷曾经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坚信自己在崇高理念的指引下,一定可以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脚下的'路,一点一滴都积蓄力量,为群众干好事!

沈浩书记说的那句“我为小岗村用我最黄金的岁月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天发生的一切,让我感到交困难耐,但我仍愿担当……也许我的行动能换来小岗村真正的发展和繁荣,我无怨无悔!”早已深深地印在我脑海里,牢牢记在我的心里!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过3年就要踏入社会,我知道自己是时候用行动说话了。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用心去做每一件事,用感动和爱去回馈这个社会!

虽然沈浩书记走了,但他的小岗村还在,和他吃过饭的人、说过话的人还在,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他的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便可千世万世地流传下去,影响千千万万的人……

《第一书记》观后感篇6

七月一日,北京下起了小雨。

在去参加电影《第一书记》首映式暨图书《沈浩日记》首发式的路上,我给自己准备了一包纸巾。根据八个月前在小岗村采访的经验,这是有必要的。当时的情景,是媒体同行们集体潸然泪下,不能自已。

早就听说这部电影从主演到配角都是由知名演员来承担,首映式也果然星光熠熠。

当片头的音乐响起,凤阳县的古城墙在一个长长的写意镜头中出现时,那被明星吸引的注意力跑了回来,观影的人们安静了。

沈浩故居、房东家的厨房、小岗村的牌坊、大包干纪念馆、红手印……这些符号,很快勾引了回忆。而修路、建房、迁坟等等情节,也是熟悉的故事。

然而也有全新的感受。相对于在采访过程中听人描述、查看资料而想象的场景,电影的画面、声音等等带来的,是更直观具象的冲击力。比如,影片所呈现的没有修路、建新房之前的小岗村,与我所见到现在的小岗村的巨大反差,更让人感到沈浩工作的意义,他所付出心血的意义。

电影以沈浩的猝然长逝开头,以女儿的一段深情而坚强的告白结尾。突然发现,120分钟的时间里,事先准备的纸巾并没有派上用场。有落泪却没有失声痛哭,某些细节的处理甚至是幽默的,引发观者的会心一笑。总体来说,这个电影并不是一颗“催泪弹”。

电影制片人张旸的观点印证了我的这一感受。他说,这个电影从一开始创作,就没有定位在“苦哈哈”上,而是希望记录一个真实的人生。沈浩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想做实事,并不在乎人们是否知道。他是典范,但不应该被神化。沈浩在小岗生活的六年,不只有苦,也有成功和收获的喜悦。把这些真实地通过电影呈现出来,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观众能够接受的真实的人。因此,电影没有走苦情的路线,而是一种平实的纪录风格。

一位观众说,她之前只是在网上看到沈浩的事迹,而电影让她十分感动。

一位从北京市昌平区赶来观看电影的女大学生村官对我说,可能是同在基层的关系,她对沈浩经历的感触就更深,因为了解农村基层工作的不易。“他很值得敬佩。”对于沈浩勇于改变小岗村面貌的精神,大学生村官印象深刻。

这或许就是真实的力量。真实引起了共鸣,引发了思考。回想起在安徽采访结束准备返程的那一天,我们一群媒体同仁抓紧最后的时间,聚在一起交流对沈浩的理解和看法。没有人要求我们这样做,只是在知道许许多多关于他的真实后,心底里受到了触动。这种触动,已在采访者的生命中打下烙印;相信,会带给更多人一些精神上的力量。

《第一书记》观后感6篇相关文章:

关于昆虫记的读后感6篇

昆虫记蚂蚁和蝉读后感6篇

昆虫记第五章读后感6篇

昆虫记米诺多蒂菲读后感6篇

?w骑鹅旅行记读后感优秀6篇

昆虫记后十一章的读后感6篇

拔牙记作文6篇

名人记观后感5篇

救灾记观后感5篇

拔牙记作文参考6篇

《第一书记》观后感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