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对作品的感悟和反思,可以让我们在阅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一篇精心撰写的读后感可以准确地描绘书籍的特点和亮点,吸引更多读者关注,以下是写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情人书读后感7篇,供大家参考。
情人书读后感篇1
?儿子与情人》是英国作家劳伦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中的父亲莫雷尔是一名矿工,遇到其妻子两人相爱并结婚,但婚后不久,由于长期的沉重劳动和煤井事故使他脾气暴躁,夫妇两人经常发生争吵,慢慢发觉原来两人之间的爱情只是昙花一现。母亲开始将自己的全部感情都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一开始,母亲最看好长子威廉,希望他能出人头地,但是威廉在去伦敦当律师的时候过度劳累致死。大儿子去世后,莫雷尔太太则把全部希望寄予在小儿子保罗身上。围绕着保罗的除了母爱,还有和米莉安、克拉拉的爱情,在恋爱的过程中,保罗因一直爱着自己的母亲而无法真正地爱上其他女人。他和米莉安兴趣相投、渐渐擦出火花,然而米莉安想在精神上占据保罗使他喘不过气,莫雷尔太太也对她没有好感,保罗进退两难,最终放弃了米莉安。和米莉安分手后,保罗又与克拉拉相恋,但两人之间的爱情不是灵魂的结合,只是肉体上的狂欢,短暂的激情过后注定要破灭。
母亲在保罗的身上倾注了太多母爱以至于这种感情变得畸形,一定程度上也在摧毁保罗,在母亲的影响下,保罗无法做出自己选择、走自己的道路,一直到母亲去世,他才挣脱束缚,真正长大。
小说除了描写这一畸形的感情,还批判了英国工业社会中的物质文明,强调人应坚持原始的本性。
情人书读后感篇2
情人,若只是一种欲望交流意义上的情人,会简单也肤浅的多。若已经关乎灵魂上的东西,就变得复杂和不好收拾了。欲望本身不是真正的痛苦,是欲望被人赋予道德意义上的评判,道德一旦否定某些事,就痛苦甚至令人绝望。
早熟的杜拉斯在15岁那年,站在湄公河一条渡船上,船的旁边有一辆黑色的轿车,这位比她大12岁的华裔男子主动送她去学校,于是故事开始。他们在一座单间公寓私会,她奉献她的童贞,之后常在此幽会。男人疯狂的爱着她。第一次,她对他说:我另可让你不要爱我。即便是爱我,我也希望你像和那些女人习惯做的那样做起来。对她而言,她需要的是他的钱,而已。这个安然的女人生活在如此怪异扭曲的家庭背景下,一个绝望病态的母亲,一个嗜赌如命可怖的大哥哥,一个“什么都不理解而什么都怕”的小哥哥。母亲如此羞耻与她女儿的不堪行为,却满足于女儿这种方式下的金钱供应。人生不只是如初见,过程只是为结局做铺垫。中国男人最后与素未谋面的中国姑娘结婚,作为情人的她也是结了婚、生育、离婚并开始写作。当她已经老了,这个男人对她说: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我享受绝望的东西,它有无力之感,变得凄美,它不再落入世俗的冷眼旁观之中,好像绝望的事情本身已经为此付出代价,甚至超乎那种代价了。
语言很破碎、随意,就像破碎、随意的灵。但是这一切又不是失控的,似乎增添了很多维度。不用投以同情或绝望的目光对情人,情人将人之性欲释放出来,把羞耻刺穿剥落交给爱情。罪恶是可以被善所包容。人回归到原本可以获得的欢乐之中。“吻在身上,催人泪下。流泪哭泣竟是对过去、对未来都是一种安慰。”“他呼吸着她的面容。他呼吸着眼前的一个孩子,他两眼闭着呼吸着她的呼吸,吸取她身上发出的热气。”“他怎么说,就让他照他所说的去做,去寻求,去找,去拿,去取,很好,都好,没有多余的渣滓,一切渣滓都经过重新包装,一切都随着急水湍流裹而去,一切都在欲望的威力下被冲决。”
矛盾只是矛盾,似乎不会溶解不会顺应规律循环。的确,这种爱情很新,很强烈,强行的现世力量,打破的只是爱情的形式,却内化了爱情的内容。小小的情人是个爱玩火自焚的人,厚颜无耻和纯洁无暇都是内涵。按照她的绝望,我也只是短暂寻找一点虚妄的情欲。
情人书读后感篇3
顶多两三天的时间,我就看完了《儿子与情人》这本书,写的不错。看完之后就发现自己睡不着了。躺了一会儿,觉得与其睡不着干躺着还不如起来做点事情。嗯。趁着还记得到底是什么情节,赶紧写下我的读后感吧。
这本书相对于《查泰来夫人的情人》而言,描写性爱的情节要少得多,更多的是单纯地叙事。小说从莫雷尔夫妇的相识讲起,讲到了他们之间后来矛盾不断的婚姻,讲到了莫雷尔夫人的大儿子威廉的生活和最后他的死,讲到了二儿子保罗的成长经历和他与母亲特殊的感情。保罗算是书中的主角吧,毕竟书的后半部分全部围绕他展开。他有一个很爱他的女朋友,但是他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去爱她;同时他的母亲非常反对他的女友。后来保罗为了另外一个女人离开了他的女朋友,但是他也无法真正爱上这个女人。后来他的母亲莫雷尔夫人得了肿瘤,她自己痛苦不堪的同时也非常折磨保罗和他的姐姐安妮。于是他们两个人由保罗主使,给他母亲服用了大量的毒药,送走了他的母亲。但是莫雷尔夫人走了之后,保罗的生命就仿佛没有了意义。在这个时候,他的前女友愿意和他结婚,拯救他的生命。但是他仍然没有办法完全摆脱他母亲对他的影响。最后他在纠结痛苦中走向了大城市的生活。
怎么说呢,我觉得这本小说描写出了英国工业革命期间一个普通矿工家庭的生活。从文学上来讲,劳伦斯塑造人物塑造地很好,某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是符合他的性格特征。他的叙述很平淡,是那种细水长流的感觉。所以也没有特别让我觉得情绪激动,印象深刻的地方。作为牛水莲老师提到过的作品,还是不错的吧。
情人书读后感篇4
昨天看完了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作品,《情人》,感觉整本书就是一个很普通的情感故事.没有千折百回的情节,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亦没有精彩华丽的语言,因它的平淡无奇,这本书曾被我几度搁起,薄薄的页数十来天才得以读完.
仔细揣摩这个带有作者自传色彩的故事和它的个中内涵,体会到了一些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女主人公,一个白人少女,家境贫寒,家人间亲情淡陌,唯一和她感情挚深的二哥也很早就去世了.就是这样一位从小没有感受到家庭温暖,孤独寂寞的女孩儿,和一位家境富有的华裔少爷之间产生了朦胧的爱情.她在他身上感受到了被爱和温情,迷失在两人这种小小的快乐中并曾一度为了这段爱情奋不顾身.
可是,由于两人家境背景的悬殊,最终两人还是劳雁纷飞,各奔西东.作者在描写少女对待华裔少爷的感情和态度时,语气平淡乃至淡陌,这种淡陌,我理解成是作者的超然和淡定,在这种超然和淡定的背后,我看到了她对这段无望爱情的深深地无奈和恋恋地不舍.毕竟,他是第一个带给她温暖,体贴和爱情的人,也是后来带给她切肤之痛的人.
联想到人世间各种各样的爱情,有希望的,没希望的,轰轰烈烈的,平淡无奇的,只要是赋予真心,认认真真的爱了,无一例外会让人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情人书读后感篇5
除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记忆中很少读法国作家的作品吧,这两周抽时间读完了杜拉斯的《情人》一书,虽不甚明白,但终究还是稍有体会。正如译者所言,杜拉斯的作品是深涩难懂的,时间空间人物的转换过快,往往使得读者迷惑而不知其所言何物。
我已经老了。简单的开头,却不知承载了多少岁月的沧桑,世事的煎熬,容颜的摧残;又不知有多少的自悦自喜,心醉神迷,流连忘返,恐怕只有杜拉斯自己能够明白其中的滋味吧。冷漠的母亲,贪婪的大哥,懦弱的小哥,绝望是那么的彻底。然而,终有一天,她遇见了自己的情人,自己也不清楚到底存不存在爱情的情人,只是知道,她需要他,而他也需要她。当白日已尽,他们在一起相互取暖,相互慰藉;有时,她会莫名觉得眼前这人像是自己的父亲,但就是这样他们彼此拥有。可是后来,他们不能在一起。港口消失了,接着,陆地也消失了。航船横越大洋,她最后还是走了。再后来,经历几次结婚,生孩子,离婚;最后,他带着他的女人来到巴黎。他给她打来电话,她一听声音,就听出是他。他说:我仅仅想听听你的声音。她说:是我,你好。后来他不知道和她再说什么。故事到此为止,仅此而已,你不知还会发生什么,但那不重要了,是吧?毕竟往事已成追忆。总体来说,小说大多关于爱情、死、希望这些观念。没有爱的爱情,爱的对象便变成了“物”。“继而引出极度的痛苦,深可悲戚的情景,而运笔又偏于枯冷,激情潜于其下,悲剧内容既十分沉重又弥漫全篇,很是低沉悲伤。” ——王道乾
情人书读后感篇6
今天我阅读了《意外的情人节》这本书,书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课间休息的时候,小熊妹妹和它的伙伴们正在跳绳。忽然,小熊妹妹最讨厌的比利走了过来,它跟小熊妹妹一起跳绳,比利不小心被绳子绊倒了,几个人摔做了一团。小熊妹妹正想去追比利,突然,上课铃响了,大家都回到了各自的教室。珍妮老师说:“同学们,情人节就要到了,我们要举办一场情人节派对,大家要互相赠送情人节贺卡。”“太棒了!”全班同学都欢呼了起来。小熊妹妹想:“我该给最讨厌的比利送什么样的贺卡呢?
等回到了家,小熊妹妹想:“我该给比利的贺卡上写什么?是玫瑰花是红色的,紫罗兰是蓝色的。你这样的大傻瓜是没人要的。还是水仙是黄色的,玫瑰是红色的。脑子进了水,我也不会要你的。”“你在想什么?”熊妈妈问。小熊妹妹说:“我只是在想要送什么样的情人节贺卡给比利。”熊妈妈问:“比利是你的朋友吗?”小熊妹妹说:“不是朋友,我跟他有仇。”小熊妹妹开始做贺卡了,它在贺卡上写:怪物可以是奇形怪状的。但要说最吓人的,那就非你莫属了。猜猜我是谁?
然而,当比利打开贺卡时,小熊妹妹却忘了看,因为在它收到的贺卡当中,有一张让它惊他不已,那张贺卡上挂满了爱心和鲜花,上面还写着:你愿意跟我做朋友吗?这时,比利走了过来,它说:“小熊妹妹,这是我攒了几个星期的零花钱给你买的贺卡。”小熊妹妹很惊讶,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说了一声“谢谢”。第二天学校开会,它们两个坐在了一起。
读了这个故事我学到了人虽然有坏处,但是也要看别人的好处,就像小熊妹妹和比利一样,比利最后不是变好了吗?
情人书读后感篇7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仅仅几句话的开端就把我吸引住了,不太喜欢看外国的作品,因为翻译者已经按照自己的感觉把作者原来的情感改变。而《情人》的开端被杜拉斯寥寥几语诠释的深厚而浓烈。
自此喜欢情人,喜欢杜拉斯。
?情人》可以说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至少具有浓郁的自传色彩 。小说以一个年仅十六岁的法国少女,在渡江时与一个中国富家少爷邂逅开始,沿着这条叙述线索,渲染出一幕疯狂而绝望的爱情悲剧。
浓厚的自传色彩,不同凡响的爱情叙述,使杜拉斯成为当代法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家。小说《情人》以一个法国少女与中国少爷在越南西贡偶遇的经历为叙述线索,它通篇渲染了一种疯狂而悲绝的爱情,蕴藏了生命最大的激情。她在引导着读者进入一个生活与艺术交织的空间,领略着异国情调,承受着生命中最沉重、最美好的压抑……在充满黑色的情绪流淌中,最为重要的是她突然就唤醒了你的记忆,往昔的一切如花朵在脑海里开放出绚丽的姿容。这里记录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奇特的经历,特别是在黑夜降临的时候,我们正在沉睡,这种经历就像无声的音乐,覆盖了我们赤裸而美好的肉体,在心灵的底层静静地睡着。我们以自己苍白的经历,去呼应着来自《情人》里“冻结在那冰块里面”的救援之声。
我需要他的钱为卧病在床的母亲治病,我需要他的钱供荒淫无耻的大哥寻欢作乐,我需要他的钱改变这穷困潦倒的家。这位黄皮肤的情人带着我
们全家人,去上高级餐馆,去逛夜总会,满足我们可悲的虚荣和自尊。
我生活在一个支离破碎,怪异扭曲的家庭中,纯朴、刚强却被世人欺骗,最终绝望的母亲;残暴丑陋、恶魔般的大哥;倍受屈辱而默默忍受的小哥哥。他们虽然瞧不起我的中国情人,极力反对他,却无耻地以我的肉体作交易,满足他们的金钱欲望。我的爱,从做童妓的时候就被人偷走了。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们不断地幽会,尽情地满足情感和欲望的需要。
但这段感情终究还是一段感伤绝望的爱情。我不能战胜肤色和民族的偏见,不得不离开印度支那,回巴黎定居。他也挣脱不了几千年封礼教的羁绊,不得不尊从父母之命,与一位素未谋面的中国姑娘结婚了。
许多年过去了,我结婚、生育、离婚并开始写作,他和他太太来到巴黎并给我打了电话。他说他和从前一样,还爱着我,他不停止对我的爱,他将爱我,一直到死……
杜拉斯在道德上是反对派,在既定的社会规则安排之外去占卜自己的命运,不仅是行动上的,不是被迫的,而是毫不费力地抛除道德的心灵枷锁,以自主的思考自决地审视内在的欲求,采取自觉的行动。从个人生命欲求的角度发现现实思想规则、行为规则的冲突。深刻的角色特征成为小说突破文本局限唤起广泛反应的内在要素。
?情人》中叙述者“我”与其类同幻象的相互认同,及在其它作品中的不断认同,构造出社会背景中的道德张力:“这位夫人和这个戴平顶帽的少女都以同样的差异同当地人划分开。她们两个人都是被隔离出来的,孤立的。是两位孤立失群的后妃。她们的不幸失宠,咎由自取。她们两人都因自身肉体所富有的本能而身败名裂。她们的肉体经受所爱的人爱抚,让他们的口唇吻过,可以为之而死的死也就是那种没有爱情的情人的神秘不可知的死。问题就在这里,就在这种希求一死的心绪。”(王道乾译)异样的道德意识产生于这样的道德环境,只要这样的道德环境还在带来痛苦,文本中另类的道德便有它存在的意义。
她哭了,因为她想到堤岸的那个男人,因为她一时之间无法断定她是不是曾经爱过他,是不是用她所未曾见过的爱情去爱他,因为他已经消失于历史,就象水消失在沙中一样,因为,只是在现在,此时此刻,从投向大海的乐声中,她才发现他,找到他。” 思考?回忆? 否定的道德曾经预示了爱情的不可能性,可真切的爱的感觉将预示新的道德的可能性,作者用道德心理将自我与社会联结起来。抛弃道德的庇护是为了抨击社会中的虚伪,抗争一种压抑人的伪善。 观照了道德主体与道德环境,接下来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探讨小说中体现的道德心理的意蕴。
杜拉斯以非常平静的语气讲叙道德边缘地带人们的生活。矛盾仅仅是矛盾,痛苦仅仅是痛苦,没有对错,只有善对人们造成的摧残,恶却使人们回归精神安宁的历史。人们没有思考,只有记忆,没有反抗,只是自然而然地行动,因为不曾思考,所以不曾屈服。传奇式的恋情沾染着深深的悲剧色彩,却又那么纯洁动人,不带有任何理性因素,就是那样一种一旦开始就要不可遏制地进行下去的爱情,快乐而无害,爱是无辜的,却被社会不容,被道德谴责。权势、歧变、
战争,它们设定一套道德凌驾在真情实感之中,有这样一些无知的人坚持自己的真情实感,它们的真诚意味着对道德的重新设定。从人的需求、人的尊严的角度来设定道德,还是从社会、从政府的角度来设定道德,这是产生冲突的症结所在,这里可以自然地引出是人具有终极的意义还是道德具有终极的意义的问题。我想,杜拉斯一定是同意前者,并且将悲剧之美赋予那些与主流道德不合的人物,以历史性的追求来展示对道德的另外一种理解。审视社会以及形成社会的文化。杜拉斯的小说中,社会作为与个体保持距离的背景,只是一些流淌不已的概念,从不表明自己的独特之处,外界之物都是历史地存在,象时间一样不能区分,不可阻挡。
情人书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