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篇

时间:
Monody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和提问,读后感是一个反思自己的机会,通过它我们可以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写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篇1

耗时一个半月或者两个月,终于读完了。有的地方很能引起共鸣,有的地方就不是太懂。刚开始看的时候,被一系列名字完全绕晕了,什么斯捷潘·阿尔卡季奇·奥布隆斯基、达里娅·亚力山德罗夫娜、安娜·阿尔卡季耶夫娜·卡列宁娜、阿列克谢·亚力山德罗维奇·卡列宁、阿列克谢·基里罗维奇·弗龙斯基、康斯坦丁·德米特里奇·列文,尤其是安娜的丈夫和情人一个名字,我就更晕了。好在多背几遍名字再结合人物关系图,总算是理清了。

开局是斯捷潘的出轨和达里娅的原谅,再就是花花公子弗龙斯基甩掉基蒂后与安娜相恋,最不能理解的是安娜为了追求自己的爱情自由竟然抛下丈夫和儿子走了,虽然安娜在书中是美丽的贵妇,但我还是对她这种不忠的行为接受无能。

不过最后她卧轨自杀是我没想到的`,可能是深陷放大的痛苦无法解脱吧。列文对于农业和农民的思考是亮点,可惜他土地承包制带领农民致富的洪伟愿望被别人的不理解和质疑以及他晕陷在爱情里的愚蠢行为搁置了,感觉挺遗憾的。总体感觉这本书我连一半都没有读懂,但是这是一本巨著无可否认。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篇2

耐着性子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书,简直可以说是磨练人耐性的一本书。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看完这本书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吃饭时候还在思索,却感到头脑混乱,只是清晰记得安娜死了,而且是卧轨自杀的,很残忍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方法。无异于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以蛇自杀,这些可怜的人啊!都说红颜薄命,一些不假的,这些红颜几乎都是兰心惠质,沉鱼落雁。哎,可叹,可惜,可怜……

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笔十分之细腻,以至于让我觉得有些情节和话语很繁琐,描写上流社会晚宴和沙龙情景,浓彩重墨,铺展开来,一点不逊于曹雪芹,故事的情急安排得很是巧妙,前后呼应。比如安娜第一次遇到弗龙斯基是在火车站,并且看到了一个卧轨自杀的女人,安娜表现出莫名的忧伤,因此弗龙斯基给那个自杀的女人家属给了些安葬费,从此两人倾慕彼此,故事的末尾则是安娜自己卧轨自杀,弗龙斯基奔去火车站见她最后一面,相逢和诀别都在火车站,此种笔触相当独到,不过未免使故事更具悲伤性。

安娜,弗龙斯基,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尔卡季奇,多莉,基季,莱温。这七个人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安娜嫁给了亚历山德罗维奇,并且生下一子,后来在调节表哥阿尔卡季奇与其妻子多莉之间婚姻矛盾时候遇到了阿尔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龙斯基,两人相见恨晚,彼此一见倾心,坠入爱河。后来经过安娜的调节,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己却因此陷入了尴尬境地。阿尔卡季奇的好友莱温喜欢基季,而基季一直喜欢弗龙斯基,安娜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基季因安娜“夺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莱温则因为弗龙斯基的出现被基季拒绝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龙斯基也没有放弃他们之间真挚而热烈的爱恋。但是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确实不当,当然她没有抛弃自己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这就是惩罚,以至于她的惨死也成了宗教惩罚的象征,对这种违背道德做法的惩罚。即便安娜对大她20岁的丈夫没有一点感情,而对弗龙斯基是真正的爱恋,也为世俗和上流社会所不容。安娜处在夹缝中,后来安娜怀孕生女儿时险些送命,之后两人去了国外,几年后回到莫斯科,在弗龙斯基一再劝导下,安娜给丈夫写信要求离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儿子看不起,被上流社会摒弃。在这种状况下,她不断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乱,怀疑弗龙斯基对她的爱,于是她毁掉了自己……

基季最后与莱温成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弗龙斯基则伤心欲绝,为了处理掉没有意义的生命,他自费带着一个连队去前线参加了塞尔维亚战争。亚历山德罗维奇的不忠,使得多莉差点与他离婚,而最后多莉变卖自己的家产还帮他还了高利贷,于是和好如初……

看完这本书,真的很想见见列夫托尔斯泰,很想问问他,为什么选择安娜作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自由恋爱的提倡?还是上流社会的讽刺批判?抑或是对女性不忠的宗教审判?但为什么描写安娜的时候又着重描述了莱温的生活、思想。而这两个主人公在整个故事中都没有什么关系纠葛,只在最后,见了一面。以后有机会去莫斯科寻找一下答案吧。

或许我该看看列夫托尔斯泰的传记,了解一下他那个时代的整体状况。

安娜和弗龙斯基的爱情,让人看得很揪心,彼此放弃了上流社会的地位,放弃了好名声,好前程,因为爱情,陷入了一种万人不容的状态,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毁灭……

爱是什么?何以有如此魔力?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篇3

当初抱有一种不太情愿的心情读这本书,因为关于爱情的故事看的太多了,并且感觉自己已经不太适合看这类故事了。不过由于托尔斯泰的大名,我还是坚持看了下来。而看完之后,不得不感慨:一部艺术精品,太值得一看了。

其实和大部分读者一样,我也觉的安娜罪有应得,并且对她的故事不太感兴趣,反而是列文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当我读到他在上流社会那种笨拙的行为时,便充满鄙视的态度。他看上去是一个很有思想,很顽固的一个人,但无法适应社会规则,结果就是被社会淘汰,我一点也不同情他,反而更认可风流潇洒的奥勃朗斯基。奥勃朗斯基在我看来更懂得生活,既有稳定的家庭,又有上流社会的地位,还有情人。这才是社会的产物。

不过如果这本书只能带给我这种感受就算不上名著了。越到后来,我越被列文的内心活动所吸引,并开始敬仰那纯洁的灵魂,他不为世俗的观点左右,他接受一个观点必须要说服自己,所以他甚至反对为农民开展教育,以至于他总被别人认为是一个怪人,甚至是故意搞怪,甚至只是固执已见。其实不然,他一直致力于解决实际农业问题,并且在寻找自己存在的原因。他不但为社会做出卓越的贡献,并且知道如何让自己的变得充实。那是一种超脱的境界,是我们这些凡人无法达到的。

在结尾处,列文说:真理一直与我们同行,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这让我想起来阳明学说,或者陆九渊提出的心即理。其实上天在我们存在的时刻起已经将真理赋予我们,所以说人的内心比大海还要深,这样就可以得出结论:重要的不是如何急功近利的去寻找真理,而是修炼自己的内心。列文是如何修炼的呢,通过割草之类的劳动,他在劳动中体会到了真理。

总结一下:我们中国的儒家学派在千年前提出的真理与托尔斯泰提出的真理不谋而合,不同的是儒家信仰天,托尔斯泰信仰上帝。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篇4

书中介绍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位上流社会的贵妇,她讨厌所谓的交际的宴会,她只是安于本分的照顾儿子和丈夫。这在遇见渥论斯基后都变了,最后安娜被丈夫卡列宁遗弃,被上流社会鄙视而卧轨自杀。

初读这本书时,并没能安娜的性格和追求。开始,她是过上了上流生活,可在情人渥论斯基的追求下,她放弃了自己的家庭,愿意和渥论斯基一起离开。但她在要求和丈夫离婚时,她还是去看了看她朝思暮想的儿子。这种爱不亚于她对渥论斯基的爱。从此还可以看出她敢于同资本主义的上流社会做斗争,努力追求自己向往的爱情。但是列夫托尔斯泰却将她的命运结束在火车轨上。这样的结局令人悲哀,同时又将资本主义的上流社会中的名媛/绅士们丑恶的心灵和束缚的思想跃然纸上。

书中一号男主角渥沦斯基是一个英俊潇洒的贵公子。他不仅虏获了安娜的心,还让公爵的女儿吉蒂为他着迷。但是他在开始时钟情于安娜的美丽与贤惠。我觉得他对安娜的感情不可说是十分认真也不可否认这份感情。开始,他爱上了安娜,在安娜死后,他又重返上流社会的交际圈,仍然不务正业,很快忘记了安娜。这也许就是他的虚伪之处。不可否认他的痴情也是无可挑剔的。从文中大量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又似乎真的沉醉于甜蜜的爱情之中。他是复杂的。

书中安娜的丈夫卡列宁是一个冷静/独裁的家长,从书中大量侧面描写可以看出他深受上层社会思想的禁锢。他和安娜原本是没有感情的结合在一起的,面对安娜的背叛,他又给了安娜一次机会,让她重回家庭。从一方面说他可能慢慢爱上了安娜,从另一方面说他也是在维护他在上流社会的地位和荣誉,最终导致他听信别人对安娜的。

和卡列宁一样吉蒂也深受痛苦和煎熬。他误认为沃伦斯基是爱她的。直到希望破灭后,他悲痛万分,凭借自己的勇气最终从悲伤中走了出来。她又是幸福的。

我哀痛安娜的结局,更憎恨当时黑暗的社会。列夫托尔斯泰从侧面塑造了吉蒂幸福的形象,揭露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次沉醉在大师的笔墨间吧!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篇5

我阅读《安娜·卡列尼娜》的经历与阅读其他书有很大的不同,这本书带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这本书主要写了面容姣好,心地善良的安娜·卡列尼娜为了追求爱情,毅然离开了丈夫卡列宁,与伏伦斯基结合,却因为上流社会人们的鄙视和伏伦斯基的渐渐冷淡而选择卧轨自杀的一场悲剧。

其实刚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更加喜爱列文一家和陶丽,因为我觉得列文一家是那种朴朴实实,白头偕老的幸福家庭,而陶丽之所以能在安娜的劝导下原谅奥布朗斯基,不仅仅是因为普通的爱,也许还有一种在每天平凡的生活中积累下来的更厚重的感情,也许是亲情吧。而我觉得安娜虽然心地善良,可亲可爱,但我始终不能理解她抛夫弃子的行为。

之后我看了一些别人的读后感,又重新读了读这本书。我发现卡列宁的心中根本没有什么爱情,只要能保全自己的声名,安娜对他忠不忠心,他根本无所谓。安娜是个好女人,她成功调解了奥布朗斯基一家,也征服了原本不喜欢她的列文。她很爱自己的儿子,但是她已经受够了没有真正纯粹爱情的家庭和虚伪的上流社会,所以她是为了自己生活的意义才会这么做的,她想要纯粹的爱情。

从阅读中,我感受到安娜十分没有安全感,一直抓着伏伦斯基不放,然而伏伦斯基却慢慢地待她冷淡了,最终安娜绝望地卧轨自杀。但是最后读到安娜对自己的举动害怕了,但是火车已无情碾过的时候我发现我之前一直觉得鲜活动人,努力反抗的安娜原来竟然如此弱小,她只是想得到她想要的,她为此放弃了原有的安定生活,因为这些遭到侮辱,但最终令她失去最后一丝希望的是伏伦斯基。她有错吗?也许有一点,但是错的更多的是社会,是整个上流社会让安娜感到绝望。

把这本书看完,我感觉心脏都在隐隐作痛,这场悲剧实在令我痛心。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灰色的旅程读后感5篇

豺王泪读后感5篇

荒原上读后感5篇

项链小说读后感5篇

《一本好书》的读后感5篇

读感恩故事读后感5篇

英语读后感模板5篇

《平凡》读后感精选5篇

乡心巴金读后感5篇

蚂蚁搬西瓜读后感5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6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