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要让自己写出的观后感是有价值的,我们就必须认真推敲节目的内容,每个人观看电影后的感悟都不一样,可以通过写观后感来记录,写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血战台儿庄》的观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血战台儿庄》的观后感篇1
它是抗日战争中最光辉璨烂的一页,它是中华不屈灵魂中不朽的篇章,它就是《血战台儿庄》这一不朽的历史。它再现了中国军队在李宗仁的指挥下,在台儿庄阻击妄想进攻徐州的日军。在这20天的意志与耐力的抗衡中,中国军队怀着杀敌报国的志愿,靠着惊人的拼搏精神,最终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当日军对台儿庄的中国军队发起猛烈进攻时,飞机、坦克、大炮等武器一齐指向我军阵地,炮弹带着呼啸满地炸,子弹带尖叫满天飞,叫喊声响彻云霄。在敌强我弱、援军迟迟未到的情况下,驻守在台儿庄的中国军队已伤亡过半,可是战士们依然坚强的支撑着,那一张张血肉模糊的脸上依旧展现着坚强的意志,那一双双深遂的眼睛里依旧闪烁着爱国的光芒;那一颗颗火热的心燃烧着反抗的怒火。一批批战士倒下了,但他们的灵魂却没倒下,并且激励着活着的战士更加英勇的杀敌,最终我军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是“因为回顾战争,所以我们珍惜和平”。今天的安定和谐、繁荣富强的中国,谁能说不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不会忘记这一民族之魂。《血战台儿庄》就是他们的一枚勋章,它将永远伴随着革命先烈的英灵,伴随着永不逝去的历史,伴随着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每当我生活在这片晴空下,仰望天幕,就会感到无数革命先烈屹立在眼前, 他们是多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眷恋自己的亲人。而我们也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站在人生的起点的我们要在这黄金时期发奋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准备着为祖国蓝图添上美丽的一笔!
《血战台儿庄》的观后感篇2
?血战台儿庄》我已看过多次,每次都热血澎湃。这部电影是国内抗战题材拍得最好的,最大的感人之处便在于通过人性的画面反映战争的残酷。
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最惨烈的一场战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第一次巨大胜利。
电影中,白发苍苍的老者和朝气蓬勃的青年在同一战壕中。当日本侵略者的飞机散下劝降的传单时,老者拿起一张传单,轻蔑地瞧了瞧,然后从口袋里拿出家乡的烟草,用传单卷起来,做成卷烟,递给旁边的年轻战士。几位战士抽着卷烟,似乎回味无穷。一位年轻的小战士用树枝拨弄着战壕上的蚂蚁洞,挑着蚂蚁玩。这一场面令人热泪盈眶。我们和他同样年龄的时候,能幸福地读书和游戏,而他却要上战场。在战争激烈的时候,战士们并没有畏惧,而抽着自己用家乡的烟草做的卷烟,回忆着自己可爱的家乡和亲人。如果没有战争,他们是多么的幸福,可以在家里和妻子儿女一道享受着人间的欢乐,可以赡养父母以尽孝敬之道。但残酷的战争逼迫他们上了战场。老者拉响自己身上所有的手榴弹,小战士哭着也拉响自己身上所有的手榴弹,炸毁了耀武扬威的侵略者的坦克,气壮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永存人间!
当上级命令组织敢死队时,大家踊跃参加,当敢死队津贴几十块银元发到大家手上时,大家把银元都扔了,说:“命都不要了,还要钱干什么?”一名身受重伤而不得不撤退的军官说撤退是为了“保留西北军的种子”,西北军的师长愤怒地说:“国家若不在了,还要西北军的种子有什么用!”说罢忍痛枪毙了这名军官。这名军官至死无怨,还说来世还要跟着这位师长作战。在国家危亡在即的艰难岁月,可歌可泣的爱国将士把个人生命和派系利益置之不顾,一切为了亲爱的祖国和人民!
望着电影中惨烈的战斗,不禁想起短暂而又激烈的南京保卫战中的那一幕。将士们接到上级要求撤退的命令,但并不愿撤退,大家说:“这里是我们祖国的首都,我们决不会轻易留给侵略者!”大家坚决抗击侵略者,子弹打完了,就拼刺刀,战士们的鲜血流进了旁边的沟壑,沟壑里的水都被染得鲜红,冒着热汽。这是伟大的汉民族精神,无数汉族优秀儿女为了捍卫自己民族之尊严而战斗到最后一刻,宁可战斗而死,也不苟且偷生!南京保卫战的惨烈场面使我想起了明朝末年中国人民抗击满清侵略者的扬州保卫战,嘉定保卫战,江阴保卫战,虽然城市沦陷了,但中国人民的伟大精神永远不会沦陷!几千年来,一切为捍卫我国家和民族之尊严而战的英雄们,不朽!
血战台儿庄观后感小学生范文5篇3
今天在家里看了电视里面放的电影《血战台儿庄》。以前的我总喜欢看动画片,这些故事片都是看热闹,只知道里面那些好人同敌人怎么打的很热闹,不知道具体的意思。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慢慢看懂了。
为了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有两位将军不计前嫌,同仇敌忾,指挥自己的兵士同敌人英勇作战,狠狠的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当看到士兵们把长官发的钱都扔在地上说::“弟兄们连命都不要了,要这大洋有什么用呢?只求长官在日后给弟兄们立块碑吧。”然后就冲向战场,我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泪,深深的敬佩这些铁铮铮的硬汉,敬佩他们那种视死如归的英雄品质,是他们在前线英勇抗战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生活。我们今天能坐在安静漂亮的教室里上课,能快快乐乐的和小朋友一起玩耍,这些都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
看完电影我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快快长大,成为对社会祖国有用的人才,用自己的劳动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不愧对先烈,让他们在九泉之下看到祖国的繁荣强大,再也不受外族的侵略蹂躏。
《血战台儿庄》的观后感篇3
摘要:这部影片,拍出了两个人物的形象:一个是在银幕上拍出国民党官兵当年抗战的形象;另一个是在银幕后的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博大、高瞻远瞩、实事求是的形象。”为缓解当时紧张的两岸关系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观《血战台儿庄》有感 《血战台儿庄》的编剧,是田军利和费林军这两个年轻人。剧本刊登在《八一电影》杂志上,发表已三年却无人问津。1985年3月,陈敦德在北京见到了两位编剧,用当时的高价——3000元买走了剧本,并从八一电影制片厂“借”杨光远出任导演。杨光远是一位集导演与摄影于一身的著名电影艺术家,他担任摄影的影片《归心似箭》、《花枝俏》、《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以及他导演兼摄影的影片《再生之地》、《老板哥和电妹子》等,都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影片讲述的是: 1937年,整个中国都笼罩在国破家亡的气氛当中,7月29号北平沦陷,11月12号上海沦陷,12月13号南京沦陷。神州萧条,生灵涂炭。这个时候的中华大地太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了。可是日军却不给中国任何喘息的机会,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了徐州。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在分别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打通津浦路,使南北日军连成一片先后集中8个师团,5个旅团约24万人于1938年1月下旬,开始南北对进,夹击徐州。其中在日军少壮派板垣征四郎,矶骨廉介亲率2个精锐师团。七八万兵力企图会师台儿庄,策应津浦路南端日军攻势,并一举拿下徐州。日军来势凶猛大有一举围歼中共军队之势。
日军对第五战区形成了南北夹攻之势。坐镇徐州的李宗仁知道接下来将面对的必将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恶战。他先调原西北军的老将庞炳勋,防御东路的临沂。调原西北军的孙连仲在台儿庄附近驻防并安排当时背负着汉奸污名的张自忠部防守淮河。就连在山西犯事,无人愿意接纳的川军也被他收入帐下。 1938年3月底,日军第2军矶骨师团濑谷支队在攻占了临城及滕县之后,骄狂无比,继续沿津浦路南进,不等南段的日军北上呼应,孤军直扑徐州,想夺打通津浦路线的首功。而此时的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则已经在台儿庄想好了一个“瓮中捉鳖”的方案。 1938年3月21号,汤恩伯的20军团在津浦线上与日军做短暂接触后,即奉命陆续让开正面,退入东南山区,矶骨师团果然不出李宗仁所料,舍汤恩伯军团不顾,尽其所有,沿津浦线直扑台儿庄。3月23日凌晨,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前线,与南下的日军部队遭遇,从而打响了台儿庄主战场的战斗。
1938年3月24日,日军矶骨师团开始猛烈炮轰,台儿庄的防御工事,战斗异常激烈,国民党第二集团军阵地每日落下的炮弹有六七千发之多,按照当时的武器配备,日军一个团的火力配备,竟超过了中国军队一个普通师的水平。台儿庄城下的苦战整整进行了三天三夜,日军坦克和重炮,轮番对城内进行猛攻,很快日军几乎占领了庄内的三分之二,中国军队只能依靠一些据点,阻挡日军一轮轮进攻。由于战况异常惨烈清真寺的战斗一直持续到深夜,肉搏后的战场尸横遍野,几乎变成了人间地狱。 孙连仲部队对日军的消耗伤亡很大,台儿庄守军原本只需要坚守3天。
但从3月23号开火到29号,三天早已过去。本来说好从日军后方展开合围的汤恩伯部队却迟迟不见踪影(汤恩伯为了保存实力正在枣庄一带的山区来回折腾)。直到蒋介石发电报催促之后,汤恩伯部才出动。李宗仁将6号定为大反攻的日子,为了与汤部里应外合,李宗仁命令固守台儿庄的孙连仲,于5日夜里对日军发动一次偷袭。孙连仲悬赏十万大洋组成一支敢死队。
敢死队将士绑着手榴弹,手握西北军特有的大刀,义无反顾得冲入敌阵。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日军丢下60多具尸体,狼狈退逃。中国敢死队员以44人牺牲,仅13人幸存的代价,给予台儿庄的日军以极大的打击,奠定了台儿庄大战胜利的基础。4月6日,汤恩伯的部队最终如期加入了战斗日军第十师团,第五师团这两支号称精锐的部队,在中国军队的包围攻击下,仓皇退逃,连大批重型武器,军需物资和士兵尸体都不得不遗弃战场。台儿庄战役,中国投入兵力二十多个师计十二万人,日军投入两个师8个团约三万人。中国军队以损失近两万人为代价,取得歼敌万余人的战果。 1985年,正值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际,广西电影制片厂将抗战初期震惊中外的台儿庄会战搬上银幕,为世人展示了一幅振奋中华民族精神的、惨烈而悲壮的历史画卷,令人耳目一新。
这部影片的上马,不能不说这是抗战题材影片上的一个突破。 早在1965年,李宗仁从海外归来时,周恩来亲自到机场迎接,并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在宴会上,周恩来对应邀出席宴会的著名导演成荫说:“今天李先生从海外回来,我看他有两件事今后可以拍电影。一个是1938年李先生指挥国民党杂牌军在徐州会战中的台儿庄大捷,一个就是今天李先生归根。” 投拍《血战台儿庄》一开始,有些人就认为:“共产党怎么能去表现国民党抗日?而且还打了胜仗呢?”也有人担心:“拍这样的影片不仅经济上冒风险,政治上恐怕也难得通过的。”于是,电影局局长石方禹在北京京西宾馆主持召开《血战台儿庄》剧本座谈会。
中宣部、文化部、军事科学院等一些负责人、专家,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先生以及郑洞国、覃异之等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应邀出席了座谈会。 作为两国军队武力的残酷争斗和两个民族意志的顽强较量,台儿庄大战的惨烈程度不容回避。一个“血”字贯穿全剧,从临沂之战、滕县之战到台儿庄保卫战,影片选取的每一个会战关节,无不是血染的画面。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的结尾,那个表现“血肉长城”意境的长四分钟的镜头。在《义勇军进行曲》的前奏响起三次的同时,画面进入残破的城墙一隅:城头,水边,日军丢弃的铁甲坦克旁,成百上千具尸体铺成一条血路,中国军队的灰色军装和侵华日军的黄色军装几乎斑驳难辨;余火还在燃烧,浓烟还在弥漫,一面残缺不全的青天白日旗,飘扬在城墙的最高点„„ 当时,适逢已80岁高龄的荷兰著名电影导演伊文思访华。
听说有个关于台儿庄会战的剧本座谈会,他刚下飞机,就要求参加会议。伊文思向主创人员介绍了自己47年前在台儿庄的情况:他从西班牙前线来到中国,在武汉见到了周恩来。台儿庄战事接近尾声时,他和爱泼斯坦等外国记者一起探访台儿庄,用摄像机为中国抗战留下了宝贵的史料。后来,他把在台儿庄会战中拍摄的那些镜头,编辑到纪录片《四万万同胞》里面,在世界各地放映。《血战台儿庄》中诸如“人梯渡桥”、“运河鏖战”等许多动人的场景,都取材于这部著名纪录片的真实镜头。 其实,影片结尾原本是“全国人民敲锣打鼓庆祝胜利”,杨光远和剧组人员却总感到这样的结束分量不够。“眼前是一幅残垣断壁的景象„„到处一片狼藉”剧组在台儿庄发现了一个小册子,里面有当时曾访问台儿庄的《新华日报》记者陆诒的文章。杨光远由此受到启发,将结尾改为“血肉长城”——对于血战的胜利,悲壮比欢乐更有力量。 1986年6月,李宗仁将军惟一的儿子李幼邻先生在美国得知拍摄《血战台儿庄》的消息后,马上从美国赶回祖国探亲。飞机一落地,就说:“我先不去宾馆,现在就带我去看《血战台儿庄》。”
陈敦德告诉他:“电影正在最后制作之中,音乐还没有最后合成。”李幼邻急不可待地要求说:“没关系,我就想马上看到。”在得到电影局同意之后,他观看没有音乐剪辑合成的样片。看了不到十分钟,他的眼泪就哗哗地流下来,紧紧握住李宗仁的扮演者邵宏来的手,连声说: “太像我父亲了,太像我父亲了!” 蒋经国听说后,马上对谢忠侯说:“找一个拷贝来看看。”
于是,谢忠侯就找到新华社香港分社。新华社立即报告了中共中央,并很快得到了中共中央的同意。于是,广西电影制片厂就复制了一盘录影带,送给谢忠侯。台湾方面收到拷贝后,宋美龄和蒋经国都观看了《血战台儿庄》,并请国民党中的全体人员观看。看完后,蒋经国说:“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不久后,蒋经国决定同意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海峡两岸同胞在骨肉分离了37年后,终于把苦苦的乡愁化做了喜悦的重逢,从而揭开了海峡两岸公开互动往来的序幕。 影片中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形象。 其中,“逃跑将军”韩复举在与矶骨廉介派来的气焰嚣张的使者谈判时表面泰然镇定,其实内心弱小,早已被吓破了胆。37年12月27日,身为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兼山东省主席的韩复举擅自放弃了津浦路北线重镇济南,为日军进犯敞开大门。最终背上骂名,于38年1月24日被枪决。 又有汤恩伯所率嫡系王牌军,竟在总攻击的关键时刻,率领重兵,以身后有日军部队,贸然出击会暴露军队主力为由,不肯出兵完成预定围剿任务,致使台儿庄孙连仲所率守军损失惨重。诶,堂堂嫡系主力军竟在这胜负关键时刻干出此等蠢事。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正义凛然,公私分明,识大局的张自忠,虽是身负骂名,但依旧遵从军人的原则,在国民党军队正需要用人之际,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艰巨任务,面对曾经有过摩擦的庞炳勋,没有任何刁难之意,全身心投入到对抗日军的战斗中去。在日军和国军伤亡惨重的情况下执意拒绝后撤保存实力的建议,带着手枪营前往180师第一线指挥战斗。其出色的军事领导才能以及临危不惧的精神值得学习。当第180师成功增援临沂,张庞紧紧拥抱冰释前嫌的那一刻,我感动不已。在民族大义面前,面对自己的生死仇人,张军长如此的气度让人敬佩。平日里就被宠坏的汤军与此相比,实在相形见绌。 其中足智多谋的将领孙连仲也是让人佩服的。我至今还不能忘记那句斩钉截铁的话“要是你敢后退一步,就提着人头来见我,我提着人头去见李长官”。
好一个铁杆司令! 最值得一提的是总指挥李宗仁将军,他力排众议,任用张自忠,收编杂牌王铭章部队。利用特殊的地理优势采取瓮中捉鳖的战略部署,为台儿庄战斗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出色的才华自不用多说。 蒋介石形象是这样一个情节:国民党师长王铭章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后,蒋介石亲自主持了追悼会。这时,天空上有日本侵略者的战机飞来扫射轰炸。面对危险,蒋介石临危不乱,发表讲话,镇定自若。而这个经典的镜头画面,与大陆此前反映蒋介石的影片,确实有着显著的不同。
这部影片,拍出了两个人物的形象:一个是在银幕上拍出国民党官兵当年抗战的形象;另一个是在银幕后的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博大、高瞻远瞩、实事求是的形象。”为缓解当时紧张的两岸关系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海峡两岸和平发展并最终实现和平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而三十多年前,故事片《血战台儿庄》为打破因历史和政治缘故所导致两岸同胞“老死不相往来”的樊篱,起到了意料不到的促进作用,也为海内外所有的中国人找到了一个共同的语言——“爱国”。因为两岸只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血战台儿庄》的观后感篇4
8 年抗战,3 年内战。1937 年 7 月,自从日本——这头凶猛的野兽吼叫着踏进中国土地时,中国人有那一天是安宁着度过的?当 1945 年 8 月,日本宣告投降。这 8 年里不就是战士们英勇拼搏,用不放弃最后一秒的顽强意志打下来的吗?今天我要重温过去重温那悲痛的历史······
1938 年 3 月,日军矶谷师团孤军南下,进犯徐州。李宗仁决定在徐州以北的要塞台儿庄与日军展开大规模会战。他命令孙连仲部、张自忠部、汤恩伯部完成对日军的合围,并炸掉运河浮桥。当日军对台儿庄的中国军队发起猛烈进攻时,飞机、坦克、大炮等武器齐刷刷地指向我军阵地,炮弹带着呼啸落在了地上顿时浓烟滚滚;子弹带尖叫满天飞,叫喊声响彻云霄。在敌强我弱、援军迟迟未到的情况下,驻守在台儿庄的中国军队已伤亡过半,可是战士们依然坚强的支撑着,那一张张血肉模糊的脸上依旧展现出坚强的意志,那一双双深遂的眼睛里依旧闪烁着爱国的光芒;那一颗颗火热的心燃烧着反抗的怒火。我军消灭了几万余人敌军士兵。几百名日军伤残士兵绝望地剖腹自杀,引火自焚。台儿庄之战大获全胜。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第一次伟大胜利。
中国军民反抗外侮的坚强意志使得周恩来对此高度评价:“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虽然在一个地方,但它的意义却在影响战斗全部,影响全国,影响敌人,影响全世界!”毛泽东曾经说过: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势!台儿庄战役正是这句话的绝佳体现!
在抗战年代,日本侵略军肆意蹂躏着中华民族的土地,毫无人性的残杀中国同胞。这样的仇恨,这样的记忆,用任何艺术手段都无法极致的表现。只有我们切身处地的去感受历史,回忆历史,去聆听那些饱受日本侵略军摧残的幸存同胞的倾诉,去倾听那些写实的纪录片的倾诉,才能真正的了解历史,了解过去,了解两个民族间无法用时间消磨掉的仇恨。我们中国人不会让我的子孙忘记这段风雨沧桑、血浪滔天历史!时光的潮流是不会冲淡我和我的后代对整个日本民族的仇恨。甚至,我要用我自己的行动来告诉身边的人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永远都不能忘记,曾经,日本人在中华大地上掠夺我们的财富,欺压我们的同胞,奸杀我们的妇女······
以史为鉴,牢记历史,不再让同样的历史在后代身上重演!我们要用我们的行动告诉日本人民:我们中国人绝不是东亚病夫!
《血战台儿庄》的观后感篇5
抗日时期——那是一个耻辱的时代,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是一个让所有人都悲痛欲绝的年代。今天,我们通过电影得以知道、得以认识那个年代,《血战台儿庄》也是其中的一个。
它再现了我军战队在李宗仁上将的指挥下,在台儿庄战役中抵抗住了妄想进攻徐州的日军。在这二十天意志与耐力的斗争中,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交锋中最大的胜利。
在疯狂的日军进攻台儿庄时,飞机、坦克、大炮等先进武器一齐指向我军阵地,飞机在台儿庄上空肆意地盘旋,投下一颗颗尖叫着的炸弹,坦克、大炮也嚣张地用炮弹在台儿庄上方划过一道道罪恶的弧线。敌强我弱,援军迟迟不来,驻守在台儿庄的士兵们死伤大半,但这并没有让他们屈服,亦或者是逃亡。一张张带血的面孔,一双双坚毅的眼睛刻在了我的心中,他们永不退缩,他们是保家卫国中最美的人!
这部电影中,一个镜头令我记忆深刻。一位国军将领给士兵们发了十万大洋,可士兵们非但不要,还将大洋全扔在了地上。一位士兵高声喊道:“弟兄们连命都不要了,还要这大洋有什么用!只求长官日后能给弟兄们立块碑吧!”说罢,就冲到了阵前。大家都知道,在他们眼前只有两条路:退缩,或是冒死向前,再也没有其他的选择了。危难时刻,所有战士都拼死战斗,没有退后一步。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是由无数抗日英雄的鲜血换来的。”谁说不是呢!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现在就会仍然每天在水深火热之中,过着提心吊胆、痛不欲生的生活。不敢想象,如果没有他们,整个中国将变成什么样!
作为一位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我呼吁大家:勿忘国耻,重振我中华威风!在这里,我也要向那些在战争中壮烈牺牲的烈士们由衷地说一声:谢谢!
《血战台儿庄》的观后感篇6
今天,我看了一部正面反映国民党军队参与抗日的影片《血战台儿庄》,影片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那种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令我十分感动。
当电影放到庞炳勋军团由于正面受敌,伤亡惨重,张自忠将军奉命率领部队增援。庞张二将虽然以前积怨很深,但张将军能不计前仇、顾全大局,及时赶到,合击敌人,共同的奋斗目标使他们成为了生死之交。看到这儿,我不禁心潮起伏,想到了那件事:那天,我和朱建云因包干区的打扫分工意见不一,而搞得不欢而散,可是“屋漏偏又遇连雨”,就在那天下午,正好学校要举行一次大扫除,班主任又外出有事,同学们都看着作为正、副班长的我俩,可我俩却谁也不理睬谁,过了好长一段时间,我抬头看看同学们那心急如焚的样子,心想:如果我俩一直这样,就会给学校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班级的荣誉就会受到损失。想到这儿,我便立刻动身去向朱建云道歉,并和她一起商量,一起分工,朱建云也很乐意地接受了。在我俩的共同努力下,教室很快就被打扫得焕然一新,得到了校领导的一致好评,我俩会心地笑了,以前的恩恩怨怨也随着笑声被抛到九宵云外了。想到这里我暗下决心:集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我们应该向张将军学习,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顾全大局。
战场上几经拼杀,池峰城破釜沉舟,炸毁了唯一的退路运河浮桥,想决一死战。凶狠的日军步步进逼,占领了守军的大部队阵地。关键时刻,李宗仁严令他率部从日军后侧发起冲击,台儿庄守军也奋起反攻,敌军又一次陷入重围,中国军队乘胜追击,歼敌万余,以沉重的代价取得了会战的胜利。这段影片让我懂 得了只有有勇有谋,不怕牺牲,坚持到底,才能取得胜利。不是吗?那次跳“山羊”测验,前面的同学一个个都过关了,可我生来就胆小,看看“山羊”那么高,自己才比他高一点儿,怎么跳得过去呢?再说,如果跳不过去,万一摔跤,还得受伤,这可不划算,可为了我的体育成绩能够达标,我也只好牺牲一切了。于是,我闭着眼,咬紧牙冲过去,然后猛地一跳,过了!操场上立即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我睁开眼睛一看,我真不敢相信自己,居然用勇敢战胜了困难。今天,看了这部电影后,更让我深信:“勇敢”和“不怕牺牲”对于战胜困难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在抗日战争的血与火中诞生的《义勇军进行曲》,是全民族在最危机的时候吼出的正气歌。《血战台儿庄》犹如正气歌中的一段悲壮乐章。
《血战台儿庄》的观后感6篇相关文章:
★ 地球的观后感6篇
★ 天坛的观后感6篇
★ 大雁的观后感6篇
★ 夺冠的观后感6篇
★ 创业的观后感6篇
★ 初二的观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