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观后感的写作过程是一次对于自己观看内容的全面回顾,下面是写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诗和远方观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诗和远方观后感篇1
在江河万里行的节目里看到了衡水湖的介绍,衡水湖生物多样,以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和国家i、ii级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高贵的仙鹤、美丽的天鹅、灵巧的鸥鸟、轻盈的白鹭,翩翩起舞、悠然嬉戏,衡水湖是人间的仙境,是鸟儿的乐园。同时,在美丽的衡水湖畔也有衡水三绝之一的徐氏金鱼,还有正在举办汉式婚礼的我们的华北首席汉文化主题度假酒店——琴瑟园客栈。
作为琴瑟园客栈的一员,这不是我第一次接触汉式婚礼,却是我第一次在电视上,而且是在人们心中最正统的媒体中央电视台上看到我们的汉式婚礼,那场面比现实更显隆重,也让我由衷地感到骄傲。
我们琴瑟园客栈不只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汉式婚礼,更有多种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动,例如过年的花灯庙会、衡水湖的开湖祭祀大典、六一的成童礼、十月一的乡射礼等等,这多种多样的活动既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我们的琴瑟园客栈增加了知名度和人流量,人流量多了也就带来了更多的利润,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辛苦。就像今年的正月十五,因为举办花灯大庙会,人流量很大,很多员工都忍着疲劳加班到晚上十一点。通过这些活动,弘扬了琴瑟园客栈的文化之名,也为我们以后的活动积累了经验。
我们琴瑟园客栈的'发展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天时:现在我们的国家大势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地利:我们位于美丽的衡水湖畔,是衡水湖旅游景点之一。我们的天时、地利都已经占尽,只要我们的员工团结一心,致力于公司发展努力提升自己,为客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达到人和,我们琴瑟园客栈还有什么理由不成功呢?
诗和远方观后感篇2
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推荐剧目,《在远方》终于在期待中播出了,曾经献礼剧多是以大人物大视角展开的,20xx年由潘明光和王栋拍摄的20集连续剧《大哥》同样也是献礼剧,但是摒弃了“大”的视角,从平凡的开出租的小人物一家出发,掀起了献礼剧的全新面貌。《在远方》就是延续这种小人物视角,展现出一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一群不甘平庸的年轻人如何折腾自己的生命。
当年王栋导演曾经说过,《大哥》不是拍给十几二十岁的小青年们看的,只有具有丰富人生阅历的人才能在《大哥》里找到共鸣。这句话用在《在远方》也可以,现在十几二十岁的小青年们出生在一个社会、经济富裕,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人人都有手机,沟通畅通无比,自然不会对1999年那个时代有太多共鸣,只有那些从那些岁月里走过的人才会感慨无限,“还珠格格”“澳门即将回到祖国怀抱”“第二十二届万国邮政联合大会”,都是那个时代的痕迹,而主角的服装,刘烨那卷卷的头发,使用bb机的样子都会让人看到过去的自己。现在看来是有些搞笑和滑稽,但是确实当年的潮流,历史是一步步向前进步的,十几年的变迁如同风云翻卷。
而快递行业也是最能体现时代的风云翻卷的行业,国内各大快递公司当年是如何发家的故事还在流传着,短短二十多年就缔造了千亿的帝国,这真的是一个奇迹,而《在远方》就聚焦在这个奇迹的创造上,是国内首部以快递行业为背景的电视剧。 快递行业绝对远不是我们想象的收货和送货那么简单,编剧申捷说为了让《在远方》能更好地扎根于生活,感染观众,他花了大量的时间走访快递、电商从业人员,从他们的身上获取创作的养分,将感悟融进剧本创作中。
所以在第一集刘烨就因为像耗子一样四处躲藏,十分狼狈。梦想有多远,就算很遥远,姚远都会充满激情和斗志地走下去,即使失败了也敢于从头再来,这是那个时代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人心里的一股子劲。
诗和远方观后感篇3
电视剧《在远方》,刘烨饰演的姚远,以及马伊琍扮演的路晓鸥,两人的感情线发展,似乎终于迎来了新的曙光。
此前路晓鸥、姚远以及刘爱莲,同在远方公司,很多观众对这样的剧情安排大为不满。
除了这段戏在逻辑上不够通顺以外,有些观众认为,路晓鸥爱的太卑微,替她不值。
而也有些观众,批评刘烨饰演的姚远,认为他迟迟不能在,路晓鸥和刘爱莲两个人之中做出选择,是个不负责任、自私的渣男。
而就在《在远方》最新的剧情开展之中,一名此前戏份不多,但是位置十分重要的角色,她的一个举动,其实已经为观众们解开了最大的疑惑:为什么姚远在感情问题上举棋不定,迟迟不肯接受路晓鸥?
这个角色,就是路晓鸥的母亲。因为路晓鸥父母,感情早已破裂,所以她的母亲,此前出场机会不多。
但是从《在远方》整体剧情发展来看,她对路晓鸥,以及路晓鸥与姚远两人的感情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路晓鸥的母亲,向姚远透露了路晓鸥的私人博客。这个神助攻,让姚远通过对路晓鸥三年以来心路历程的探究,发现路晓鸥对自己的爱,是真挚而坚定的。
难道姚远现在才知道吗?可以说确实是这样。其实姚远这个人,尽管表面上大大咧咧,但是心底里,一直对自己的出身、学历、社会地位有着深深的自卑。这是他情感上的致命问题。
就像他对路晓鸥父亲所说,他也知道自己配不上路晓鸥,路晓鸥待在自己身边,是拖累了人家。
其实这才是他,迟迟不肯接受路晓鸥感情的真正原因。是他心里的自卑,导致他对这份感情的犹豫。
而在他看过路晓鸥三年的博客之后,他终于将这份自卑彻底放下,他相信路晓鸥对自己的感情是坚定的,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其实在生活中,像姚远这样的人为数不少。他们对自己缺乏自信,也不敢接受别人的爱。认为似乎总有一天,眼前这个爱自己的人,会离他而去,给自己带来伤害。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姚远在此前的剧情里,一直想赶路晓鸥走,希望她离开,甚至被观众们误以为是渣男。
诗和远方观后感篇4
?远方的家》是由中央著名主持人彭祖主持,带领摄制组和两辆车队由广西边境出发,走人云南边疆,寻找边疆的美景。体验边疆旅游节目。踏上艰难的边疆行感动也自从开始。
摄制组在奔腾不息的湅沧的边上,学校、场镇却在江的对岸,听村民介绍、离这最近的一座桥也有708公里远。所以两边互相弄了绳索,这样如果你想去那边,就可以用滑轮把你滑过去,但是小孩的妈妈说:“走,赶集去,你们去不去。”他们都会很高兴的说去,每次穿戴好衣服时,来到江边就会被吓得哭起来。记者问:“这里没有修桥吗?”他们说,有是有,但是桥离这里太远了,如果要走的话,就要一天的时间才能到达,政府他们说要修桥,可是好长时间了,一直没有修桥。一位阿姨说:“这里一般很小的孩子根本不可能过来这里。”
记者看见对面有两个孩子,便滑了过去,正要快到了的时候,被卡住了,他们说这是正常现象,有时这里还发生事故坠入江里死了的事情。出现卡住的现象是因为身上带的东西很多,要靠臂力才能得救。那两个孩子都是6岁,一个叫斯那拉姆,另一个叫次仁卓玛。记者问:“你们想过去吗?”那两个孩子都想过去,可是很怕坠入江里,只好在那等着父母的到来,他们很想去赶集,但是又怕,别说去赶集,连城市都没去过,如果这里修了桥,他们又可以去玩,又可以去上学。如果说去过那个远远的桥,但是要走七八个小时才到记者又滑过来了,然后他感动的甚至哭了,说:“有些事情等你真正做到的时候 ,你才会理解它到底有多辛苦,现在我的手还很疼,但是村民们天天在这滑,他们都没有任何抱怨,这说明都有一颗坚定的心……”
尽管《远方的家》还未全部播放完毕,但是我相信后面还有更多的感动等着我,让我怀揣着一颗真城的心,跟随着节目继续寻找吧!
诗和远方观后感篇5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名叫《远去的牧歌》的电影,受到了很深的感触。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深山里的哈萨克民族一家一年四季“赶场”的生活,最后在新时代的背景影响下搬出深山、幸福生活的故事。
他们的淳朴令人难忘。
记得有一段是演哈三被派去赶羊群,在妻儿的百般劝阻下,他依然去执行了任务,走前还说了一句:“派我去我就去,哪里来的那么多事!”他走的是那样毅然决然毫不回头。可当他在雪中倒下时,他那种坚韧的品质便随着寒风一起被带走了。妻子的埋怨,女儿的哭泣,乘着风,把他送去了远方……我想,这便是山谷中,哈萨克民族的与生俱来的天性吧,舍己利人,把大家共同的利益永远放在心中的第一位。
老组长的两只动物,也让我印象很深。在影片的中后部分,在老人抉择是否要离开熟悉的家园时,给出了答案。当他把老鹰放飞后,它啄完食又回到了老人的家里,之后,又回归天空,在蓝天的怀抱里翱翔。而他的马,陪伴了他一辈子,在快死时见到主人又立刻站了起来,向远处奔去。我记得老人当时说过一句话:“去吧,去寻找你的归宿吧!”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老人与马的深情,还有万物都是自由的,都应该回归本性。就像这马儿,它终是要奔去远方的,像这鹰,它终是要去飞翔天空的。一切都会回归本质的。
而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实行了“乡村振兴”的政策,鼓励牧人搬出深山。本就支持保护环境的老人,即使心怀不舍,依旧搬了出去。他明白,草原是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他爱这土地爱的深沉,但就是这样,就更应该尊重和保护这片土地,让它也回归原来的样子。
牧歌虽然远去,但那情怀与精神永远在深山中荡漾;牧人虽然离开,但这片山这片草,永远不会忘记。
诗和远方观后感篇6
在《远去的牧歌》这部电影里,女人是以群像的方式出现的,因为她们所表现出的无一例外都是坚韧。
哈迪夏、沙乌列西都失去了丈夫,但她们并没有消沉下去,而是继续带领家族和羊群发展壮大下去。
哈迪夏是固执的,也是坚韧的。从丈夫为了阿吾勒的驼群死去之后,她始终不能原谅胡玛尔,甚至为此反对孙子和博然古丽的婚事。但当胡玛尔受伤时,她作为阿吾勒的接骨大夫,还是毫不犹豫、尽心尽力地出手救治了胡玛尔。
而沙乌列西在丈夫死去之后,拒绝了公公劝她改嫁的请求,抚养出了博然古丽这样一位大学生,她最大的愿望就是送博然古丽去城里接受好的教育。
博然古丽,则是一位出生在风雪牧场之中的姑娘,刚出生就被裹上襁褓在马背上继续转场了。她年幼丧父,和母亲、祖父生活在一起,但她的身上却没有丝毫软弱。相反,她是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她通过求学改变了命运,成为了大学生村官,代表了草原新一代的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她还坚持了古老的爱情,嫁给了青梅竹马的小伙子,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到了方向。
饰演哈迪夏的演员马尔江·巴依吐肯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是阿勒泰地区歌舞团的舞蹈演员。此前,她曾扮演《永生羊》里的乌库巴拉,这也是我国哈萨克族题材电影里的经典形象。扮演沙乌列西的丽娜·夏侃在新疆文联音乐家协会工作,拍摄这部电影时,她曾堕马受伤,最后还是坚持完成了拍摄。
想起我曾听过的那些草原故事。那些出生在转场之路上的婴儿又何止博然古丽呢?那些曾经捆绑在摇篮上随着羊群马队迁徙的孩子,早就长大成人了。而那些失去了丈夫的女人,还不是在坚韧地带领着家人继续往前吗?
诗和远方观后感篇7
在刘烨、马伊琍、曾黎、保剑锋共同主演的《在远方》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自从当年被姚远抛弃后,路晓欧就有了写日记的习惯,她把对姚远的`思念与痴爱都用文字记在了博客上。可是后来一听说姚远偷看了这些日记,路晓欧的心一下子就沉到了谷地,她毫不犹豫地立马删除了所有的博客。那么问题来了,剧中的马伊琍为何要删掉自己的日记呢?
路晓欧(马伊琍饰)当时面临的情况,于她而言其实是相当有利的。随着刘爱莲(梅婷饰)正式退出,她和姚远(刘烨饰)之间再也没有什么实质性阻碍,可以放开手脚去追逐爱情。而且远方快递此时的前景十分可观,凭路晓欧的能力和眼光,她可以帮着姚远创造商业奇迹,完全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结果却是,路晓欧删掉了自己所有的日记,然后选择离开姚远。她的做法虽然有些让人疑惑,但也并不难理解。
路晓欧由于原生家庭的关系,性格较为内向,很多事情都藏在心里,从不愿意对他人说,写日记是她心理宣泄的重要途径。所谓日记,里面包含了各种隐私,自然是写给自己看的,哪怕是亲人或者最亲密的朋友,也没有人愿意将日记分享给他们看。而路晓欧万万没想到,自己的日记不仅被妈妈偷看,甚至还间接地被姚远窥视,隐私受到侵犯,这让路晓欧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心理崩溃之余,索性将以往的日记全都删除。
另外,看过日记后的姚远出于愧疚心理,他想要弥补,所以对路晓欧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关爱。然而,这在路晓欧的眼里却是一种同情、可怜。路晓欧本身是一个骄傲的人,她想要什么会自己努力争取,不需要任何的怜悯与施舍。如果姚远仅仅是因为亏欠才接受路晓欧,那就意味着路晓欧的爱实际上一文不值,这样卑微的爱是不会有结果的,所以路晓欧才会删除日记,跟过去告别,同时也跟姚远告别。
姚远对刘爱莲是报恩,对路晓欧是同情,然而报恩和同情都不是爱,姚远心里究竟爱谁,可能只有他自己清楚。在爱情面前,刘爱莲和路晓欧都没有失去自我,始终都保持着清醒,能适时主动退出,敢爱亦敢恨,来时潇洒去也从容,实在难能可贵。
诗和远方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
★ 夜莺观后感7篇
★ 815观后感7篇
★ 里.观后感7篇
★ 讲座观后感7篇
★ 电视观后感7篇
★ 白痴观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