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对待观后感的写作千万不能敷衍了事,这样是没有意义的,以下是写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辛德勒名单观后感优质7篇,供大家参考。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篇1
探寻和讴歌在特殊环境中的人性发展轨迹。
具有巨大影响的震撼力和深沉而令人痛苦的艺术魅力。
深具史诗的格局和撼人心魄的情绪力量。
?辛德勒名单》,正是一部这样的影片。
1939年9月,德军攻下波兰,纳粹下令,所有犹太人必须到小城克拉科夫登记。每一天,都有数以万计的犹太人,到德军登记员的桌前登记。克拉科夫成了犹太之城。
从家乡来到克拉科夫的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他身材高大、相貌英俊、举止风流倜傥。他在酒店及各种社交场合慷慨地很多结交德国军官和党卫军。
这天,辛德勒来到登记处,找到一个曾在利勃兹一家搪瓷厂当过会计,名叫伊扎克·斯泰恩的犹太人。辛德勒有意买下工厂,用以生产食用器皿,供应军需,发战争财。他要斯泰恩当他的会计师和助手来管理工厂。为了节俭成本,辛德勒雇佣犹太人工作,教他们生产器皿,给他们吃住,辛德勒的工人能够免被德军用卡车载走。于是,辛德勒的工厂成了犹太的天堂。
可是,这并不意味那些犹太人就能够免遭惨死。德军动一下手指,就能够把他们认为不合格的工人枪毙。而辛德勒又有什么办法?一个党卫军的高级军官对他说:“让犹太人在企业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意味着背叛。”
1943年3月13日,克拉科夫的犹太人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辛德勒和他的女伴看到了血腥的场面,哽咽着,满怀悲痛。望着空无一人的工厂,辛德勒忧心忡忡。他去找了找党卫军司令官阿蒙·戈特,让他批准将工厂定为一个附属劳役营,重新恢复生产。戈特想乘机狠狠赚一票,辛德勒自然心领神会,表示只要鼎力相助,他定会给以令人满意的报答。
辛德勒与犹太人的感情越来越深,而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越来越疯狂。
在生日那天,辛德勒举办了盛宴。不少德国军官、贵族先生女士们来参加他的生日晚会。一个犹太女孩代表全体工人,捧上一个蛋糕,以示祝福。辛德勒亲吻了这个女孩,当着所有人的面,表示感激。可他没料到,正因为此事,盖世太保逮捕了他,罪名是违反了元首的种族法规,在他生日当晚吻了那位送蛋糕的犹太姑娘。经戈特说情,辛德勒在受到一番警告后获得保释。
一天,阿蒙·戈特下令把有病的犹太人全部消灭掉。听军官说要脱衣检查身体,女人们纷纷弄破手指挤出血来涂在脸上、唇上增加血色。在火车里,呆在闷罐车里的犹太人承受着烈日的炙烤,口渴难忍。辛德勒给坐在月台上的戈特递上冰镇汽水后提议叫辆消防车来,用水笼头朝那些犹太人喷洒,以此取乐。于是,戈特吩咐士兵执行,犹太人纷纷用嘴去迎接这生命之泉。辛德勒吩咐士兵朝车顶多喷一点,注视着他的戈特突然意识到了什么,脸上的笑容收敛了起来。
1944年4月,在克拉科夫和普拉绍夫犹太人居住区中被杀害的犹太人已超过一万。阿蒙·戈特奉上级之命挖出早已埋葬的尸体焚化,并把剩下的犹太人运往奥斯威辛集中营。理所当然,辛德勒的会计师斯泰恩会受到特殊待遇。
辛德勒决定回乡。可是,但他看到斯泰恩脸上的泪水时,他的心被一种情感猛然唤醒。他决定开一个军火厂。他叫伊扎克列出几张名单,并用满满几大箱的钱买通戈特,买下所有儿童,还有一个特殊的犹太人——戈特喜爱的女佣,海伦。当然,这付出了很多。
名单上的犹太人到广场登记后,将用火车分男女两批送往军火厂所在地。妇女列车先行,车厢里一片欢腾。然而,火车却开到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妇女们被命令脱光衣服进行沐浴消毒,传说中的可怕事情最终降临到了她们身上,人们一片惊恐。
心急如焚的辛德勒赶到奥斯威辛,向集中营头子要回他的工人。在软硬兼施之下,理解了贿赂的头目想用用另外300人替换。可是,辛德勒不一样意,在他的坚持下,头目最终松口了。他还向德军士兵训话,不准他们随便开枪乱杀军火工厂的犹太工人。
整整七个月,辛德勒的工厂没有生产出任何合格的产品。与此同时,他却花数百万马克以供应他的工人以及用来对德国官员行贿,同时还用钱从军火市场买来一些炮弹作为军人工厂的产品,搪塞一下德军。这样做,使辛德勒倾家荡产、濒临破产……
战争结束了,德国纳粹无条件投降。辛德勒提议为纪念无数被杀害的无辜者默哀三分钟。临行前,辛德勒吩咐斯泰恩把厂里的东西全部分给工人。工人们把假牙融化取出银子打铸成一个质朴的戒指,上头用希伯来文刻了一句经文:凡救一命,即救全世界。
斯泰恩真切地对辛德勒说:因为他才使1100名犹太人幸免于难,他们的后代也蒙受了他的恩泽,永世不忘。辛德勒却说说:“如果我的生活不那么奢侈,我能够再多救些人,如果我再多赚点钱……我挥霍得太多了……”辛德勒泣不成声地伏在他的会计师肩上跪了下来,工人们纷纷围上前来抱住了他们的救命恩人。
辛德勒走了,人们久久地尾随着,目送着他直到尽头……
1974年10月9日,辛德勒去世,被以天主教方式安葬在家乡的兹维塔齐尔山上,每年都有许多许多幸存的犹太人及其后代来祭奠他的亡灵。
黑白的世界,在这时,最终变成了彩色。
阿蒙·戈特曾说:“今日就是历史。今日将会被永远记住。很多年以后年轻人将会对今日充满好奇。今日就是历史,并且你们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六百年前,当他们到处散播对黑死亡的谴责,所谓的大卡西米,告诉犹太人他们应当到克拉科夫去。他们来了。他们带着财产来到这座城市。他们定居下来。他们掌握权利。他们在商业、科学、教育和艺术上兴盛起来。没有他们带来的东西就没有他们的繁荣。六个世纪以来,这儿是犹太人的克拉科夫。到今晚为止,这六百年将会是谣言。他们从来没有发生过。今日就是历史。”历史否认了他的说法,克拉科夫虽不是犹太人的克拉科夫,但犹太人却也有了自我的国度。
辛德勒的人性并不是在一开始就体现出来了的,但我们在影片的每一个画面中都能够看到他人性的光辉。辛德勒说过:“什么是权力?一个人犯了罪,法官依法判他死刑。这不叫权力,这叫正义。而一个人同样犯了罪,皇帝可判他死刑,也能够不判他死,于是赦免了他,这就叫权力!”这就是历史对纳粹说的话。
影片中存在一些错误。也许是应为当时的拍摄条件的原因,连贯性不好,画面显示处理得不那么精致。辛德勒的故事是真实的,影片中加了少数虚构的成分。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看头历史中的人性。
?辛德勒的名单》一片将作为电影史上永恒的光辉而存在。它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作品。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名字也将与这部影片联系在一齐而永远流传下去。辛德勒的故事也会被人们永久地诉说。一部洋溢人道主义气息的电影,《辛德勒名单》,整容强大,让所有人都重感了一段血腥的历史。
看完影片,我不禁留下了眼泪。历史是怎样的,人性是怎样的,《辛德勒名单》为我们诠释了。世界是怎样的,在《辛德勒名单》的黑白与彩色的变换之中,我们感悟了。正如“黑色星期天”,历史有过一片黑暗:而正如影片开头的烛焰,人性闪烁着美丽的光。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篇2
人在历史中是多么的渺小,像尘埃一样匆匆而过,再无踪影。辛德勒说,有一样东西是可遇不可求的,不是运气,而是战争。是的,大多数时候历史是波澜不惊的,但当战争来临,一切都不同,历史被改变,命运被改变。辛德勒说,战争总是把人邪恶的一面挖掘出来,永远不是好的,永远是坏的。但是,他自己恰恰相反,战争,使他这个原来一心大发战争财唯利是图沉迷女色的商人,成为了一个拯救者,成为福音的象征,成为一个民族的恩人,给了多少犹太人希望,给了1200个犹太人生命。即使在世界大战的历史中,人也还是微小的,大多数人湮没在历史中,无论是被杀害的犹太人还是杀害犹太人的雅利安人,都随着历史而消逝,没有留下个体的痕迹,而辛德勒,由于和自身身份相悖的行为,又因为时间给出最终公正的结果,成为没有被历史湮没的名字。
值得祭奠的,是辛德勒;杰出优秀的,不止是辛德勒,还有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190多分钟的黑白片看下来,我的感受是,如果看此片在前,可能我对南京南京的评价就会将下来一些。斯皮尔伯格是大师,首先,他的电影很真诚,十年磨一剑,商业片的成功没有让他忘记自己,作为犹太人,他能够潜下心来做这样一部电影,发人深省,并在接到波兰官方“不要打扰亡魂”的告诫后立刻改地自搭景地,将所获奖金全部捐赠大屠杀纪念馆等,可以看出他是如何地投入自己的感情在这部电影中。其次,大师毕竟是在拍电影,在选定题材的前提下,要解决的是如何使电影好看这一问题。斯皮尔伯格非常知道观众的需求,因此即使在这样非主流商业片的拍摄中,他也很知道什么是观众需要的,没有脸谱化的人物,每个角色都有丰富的内心活动,电影中随处可见涵义深刻的细节,比如红色衣服小女孩的隐藏希望与死亡绝望,比如用血色妆点脸色,比如进入浴室害怕是毒气的恐惧和淋浴喷水的松了一口气,以及之后下一拨人进后烟囱冒出的浓烟,等等,不胜枚举。而辛德勒的塑造更是深刻,在战争和生死的考验中,一个人会流露出怎样的本性?外在被剥落,原本隐藏的自己都未察觉的心性慢慢袒露,辛德勒的转变是一点一滴的,观众全都看在眼中。而这样的人在特殊的情境下是多么的珍贵,虽然实际上是在救人,却没有救世主的面孔,要有一流的交际手腕,才能在杀人者中如鱼得水地周旋,胡萝卜加大棒才能成功,金钱、地位、良心、勇气、能力,缺了什么都不行。斯皮尔伯格也许是有功利心的,除了纪念犹太人被屠杀的历史,他可能是憋着一口气要奥斯卡肯定的,有什么关系呢?他成功了,带来一部好的作品,打动观众,留存在电影史上,这是贡献,他得到的荣誉是他应得了。
两只手的海报也很震撼,在需要的时刻,请每个人,伸出援助的手。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篇3
对于国外的书和名著,说实话我是不大爱看的,可能是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吧,读国外的书总感觉很难读懂甚至还有点枯燥无趣。教师说读不懂是很正常的,想要读懂就要先读懂国外的圣经,对此我只能投降。都说音乐是无国界的,我相信好的书籍也是,国外也有很多的名人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的。
还记得一年前,教师带我们看了一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三个多小时的片子看完后,给了我深深的思考。此刻想起来都会觉得心痛,并且再也不想看第二遍。这是一部深刻揭露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恐怖罪行的电影,影片以一种记录片的黑白色的形式展示了二战那段真实的历史。对于我这样的学生,多了对这种战争年代的体会,那就是战争能把人类最丑陋的一面抖落出来,但也能见到人闪亮期望的一面,天够黑的时候,人就能看到星星,的确是真理。法西斯的疯狂杀戮和辛特勒这个追逐利益的商人挥尽财产救下被迫害的犹太人构成整片的比较线索。整个影片让我有哭的冲动是最终辛特勒在逃亡时悲恸的说:”我还能够救下更多的人...让我很难理解的是,为何人类要分种族互相迫害,比杀动物还冷酷
喜欢辛特勒对权力的定义:什么是权力权力不是能够定人死罪,有本事赦免拯救必死的人,才算是权力!真的很感激辛德勒,从辛德勒在挥舞棍棒、疯狂扫射的冲锋队和被驱赶的犹太人之间看见了一个穿行于暴行和屠杀而几乎未受到伤害的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而当小女孩再次出现时,她已经是运尸车上的一具尸体。辛德勒的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我们同样也是。不仅仅小女孩的穿着是本电影少有的彩色,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有一种叫人性的光芒正在悄悄的燃烧,这也许是辛德勒为放弃利益救迫害的犹太人转折点。
辛德勒的名单上的名字是生命,而不是亡灵。就像影片中所说的那样:“这不是一份普通的名单,这名单是生命。每一个名字都是用巨额的金钱换来的,辛德勒舍弃了自我很多很多的东西,保护了一群生命,一个民族!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篇4
看完《辛德勒的名单》,眼泪又一次不住的落下,尽管不是第一次看,可是仍然有种揪心的感觉。看着喻示犹太人悲惨命运的黑白画面,听着夹杂在犹太儿童清澈无比的圣歌歌声极其不协调的枪声,整个影片默默地展示着那段哀伤的过往。特别是那个红衣小女孩懵懂地穿行于人群,与再次出现在运尸车上的对比更是让人悲伤。犹太民族遭遇的是一段阴暗的历史。在希特勒的领导下的第三帝国期间,根据粗略统计,约600万犹太人、数千万其他人因为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而被杀。每次读到那段历史,我读有种莫名的恐惧。但是这种恐惧却并非来自于大规模屠杀本身,而是屠杀是在极其有秩序的组织之下进行的,尽管屠杀对于人类来说确是恐怖的梦魇。不仅仅屠杀是流水线作业式的,就连从区分犹太人到送入集中营的所有程序都是国家机器高效率运转的结果。而最悲哀的是,每张把犹太人送进死亡工厂的证件都有法官的许可。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纳粹时期的司法机关都无法摆脱助纣为虐这一污点。因为纳粹所有残酷对待犹太人的法律都是在司法机关的运作中得以顺利的执行。也许有人会辩解到,因为德国法官所受到是实证主义法学的严格训练,所以只能依照法律严格执行,哪怕有违本性。可是真实中的德国法院却经常跨越制定法的界限适用法律,如1939年4月法兰克福地方法院判处仅看了一德国少女一眼的犹太画商马克斯构成“进行侮辱和当众伤害”罪,其侮辱仅由看了一眼构成,远远超越了其司法依据《保护德国血统和德国荣誉法》里对于侮辱的界定。也许还会有人辩解说,在纳粹的思想宣传下无法辨别这样的法律是不正义的恶法,更无法拒绝适用违背正义的法律,因为没有一个足以使其忽视自身可能遭受迫害的危险,义无反顾进行公正审判的环境。无可否认在很多时候确实是形势比人强,不得已而为违心之举。然而这个理由可以用于普通的德国人,却无力抹去司法的污点。的确,当时架构于优生学基础上的纳粹法学理论对于屠杀有着充分的理由,但是作为正义守护者的司法机关却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对于人类个体的尊重,这一法律的终级价值目标。在强权之下,也许无法拒绝不正义之法,却至少可以逃避,至少可以选择不同流合污。明明知道纳粹进行的是屠杀,却仍然助纣为虐,这比直接杀人者更加恶劣。无论有着怎样冠冕堂皇的理由,即使是作为执法者在执行实实在在的法律,依然最终要为此承担责任,接受制裁。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篇5
第一次听说这个电影的名字是在高二的音乐课上。可是那是音乐,当时给人很压抑的感觉!因为音乐里包含了太多的无助,失望,恐怖…从那时起我就想看看这部电影,可是终究因为各种不是借口的借口而没看…
一晃,已经上大二了!上周上课程与教学导论时,教师提到了它。最终决定看了,时间安排不太适宜,用了三次才看完!在影片中,我认识了奥斯卡.辛德勒,一个让我尊敬的“纳粹分子”!
辛德勒是个爱财的商人,他也很好色!这是我对他最初的印象。可是这也并没什么,毕竟人的本质就是自私的!纳粹的暴行,使辛德勒逐渐的远离了他的“组织”。1943年,纳粹对克拉科夫犹太人的残酷血洗使辛德勒对纳粹的最终一点幻想也破灭了!他清楚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可怖。从那时起,他仅有一个想法:尽可能多地保护犹太人,使其免受奥斯威辛的死亡!
他制定了一份声称工厂正常运转所“必须”的工人名单,经过贿赂纳粹官员,使他们得以幸存下来。他越来越受到违反种族法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了迫害,一如既往地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当运输他的女工的一火车被错开到奥斯威辛后,他又不惜花重金将她们救回了他的“工厂”!不久,苏联红军来到克拉科夫市,向在辛德勒工厂里干活的幸存的犹太人宣布:战争结束了!
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0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他们把一份自动发起签名的证词交给了辛德勒,以证明他并非战犯。同时,有人还敲下自我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子,赠送给他,在戒子上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于救全人类。辛德勒泪流满面,他为未能多救出更多的犹太人而感到痛苦。辛德勒为他的救赎行动,已竭尽所能。他的全部财产都已用于拯救犹太人的生命。大雪之中,犹太人目送辛德勒离开了城市,他的义举永远被犹太人铭记在心!辛德勒一个值得尊重的人!
辛德勒一个让我尊重的人!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篇6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是由澳大利亚作家马斯·肯尼利的同名小说改编。故事讲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与其夫人埃米莉·辛德勒夫妇在世界大战期间利用自我的工厂,事业挽救了1200余名犹太人,使他们免于遭到法西斯杀害的真实故事。
在战争纷乱的年代,生命就如同蝼蚁一样卑微,一不小就命丧在枪口,刀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如此,每一天都有人命丧生,犹太人在那个年代的生命真的可谓是“一文不值”。
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不仅仅是一部战争年代的影片,我想它更想表达出的是在人性战争面前露出的耀眼的光辉,“救人一命,就是拯救世界。”的口号让我们看到了良知的未泯,让我们看到了生命永恒的价值!
——题记
1、救人一命,就是拯救世界——《辛德勒的名单》观后感
描述二战的电影我们都看过很多,可是如果要我们在记忆里找出最经典的,《辛德勒的名单》必在其数。它以辛德勒的故事,向我们揭露了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恐怖罪行,表现的震撼而又发人深省。
一开始,主人公辛德勒是一个地方上有名的纳粹中坚分子,是一个善于利用各种关系攫取最大利润的投机商。他的工厂雇佣很多的犹太人不是为了要时他们获救,而是因为德军占领波兰后,犹太人是最廉价的劳动力。这样他才能聚敛更多的金钱。
至于他如此的行为在客观上保护了工厂里的犹太劳工作为战需物资的生产者而免受屠杀毫不关心。他只研究自我一天能赚多少钱,他为计算有多少个工人在为他创造财富而欢心鼓舞。他感激残酷的战争,因为是战争才令他暴富。他面带微笑,展开双臂来欢迎犹太人,但心里却算计着这些人等于多少利益。然而即使是这样,犹太人还是将他的工厂视作天堂,那里能使他们在严酷的环境里免于一死。德军的屠杀从来没有中断过。
二十分钟的屠杀场面足以使电影观众触目惊心,更何况是当时身处其境,每时每刻都在经历血腥的辛德勒。他被金钱掩埋的人性从灵魂最深处爆发。
在清洗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时,辛德勒在挥舞棍棒、疯狂扫射的党卫队和被驱赶的犹太人之间看见了一个穿行于暴行和屠杀而几乎未受到伤害的穿红衣服的小女孩。
这情景使辛德勒受到极大的震动。斯皮尔伯格将女孩处理成全片转变的关键人物,在黑白摄影的画面中,仅有这小女孩用红色。在辛德勒眼里,小女孩是黑白色调的整个屠杀场面的亮点——之后女孩子又一次出现——她躺在一辆运尸车上正被送往焚尸炉。这一画面成为经典之笔它的摄影的深层内涵和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电影作品。从此,他再不是一个为金钱泯灭良知的奸猾商人,而成为了一个无时不在想尽办法利用自我手中的才货来挽救尽可能多的犹太人的生命的正义之士。他商人的聪明才智与赌徒的行使作风在此时发挥了淋漓尽致的作用。使他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刻,也能控制大局,转危为安。正是辛德勒的这份名单,承载了1100个犹太人的生命,使他们得以在德国纳粹屠杀600万犹太人的悲惨历史中幸免。这是对整个犹太民族的功绩,也是为所有纳粹党徒的赎罪。他的壮举又告诉我们,“救人一命,就是拯救世界。”只要一个人留有足够的道德底线,将可能拯救多少人的生命,拯救这个世界,同时拯救自我。
他最终也得到了犹太人的永远的纪念。
很喜欢《辛德勒的名单》那款经典的海报,一只手从上握住一只向上的手,想这也是这部电影超越二战背景的人道主义精神。当希特勒鼓吹着德国人的高贵和犹太人的低贱时,在风雨如晦的日子恰恰上演了这一出反希特勒意图的拯救和自救,这正是其鼓舞人心的地方,任疯狂的极端主义思想一时横行,总有人道主义的光芒照耀前方。它不需要你有如何的道德高度,不需要你已走过的人生路上毫无瑕疵,只要正视当前的现实,抵御将自我道德下拉的力量,就足以坚持良知,并成为社会理性运转的一份力量。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篇7
这是一部以二战为背景,具有巨大震撼力、深沉而令人痛苦的电影。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是烛光。一根火柴点亮了蜡烛,犹太人在祷告,赞美诗结束后烛光慢慢熄灭,变成一缕青烟,然后四周变得黑暗。
特有的黑白色画面增加了影片的厚重感,也象征着犹太人的黑暗时代。在黑白摄影的画面中,只有一个小女孩用红色,这个小女孩是黑白色调的整个屠杀场面的亮点,之后女孩子又一次出现——她躺在一辆运尸车上正被送往焚尸炉。我想正是这个小女孩触动了辛德勒,使他从最开始的一个趁机想发大财的商人,转变成一个有良知有人性的人。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强与弱、野蛮与良心的之间的冲击。
那些名单上的犹太人是幸运的,就像斯坦恩说的:“这份名单是生命,名单之外就是深渊。”。但,有更多的犹太人惨遭屠杀,这是那个时代的杯具。历史是苍白的,没有人能够篡改它黑色基调——沉重而哀伤。但是,此刻却仍然有很多人生活在炮火之下。
在中东的土地上,孩子们十几岁便放下课本,拿起路边的石块练习着打倒敌人。很难想象在贫民区的矮墙、砖块中他们的童年是多么的悲哀。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欧洲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同时,中东地区的人口图却是个标准的正三角形——青年人口比例大大高于老年人口比例。他们的平均年龄甚至不到30岁!
这正是连年不断的战争造成的!新闻里常听到:“以色列对加沙实施新一轮空袭,造成巴勒斯坦6人死亡12人受伤”等等的战报,我们都早已习以为常。当这些人的生命化为一个个数字的时候,没有人哀伤。他们是战争的牺牲品,是战争的受害者。但是然后呢?没有然后了!有的只是报复,又是死伤!
记得政治书里有句话:当今世界的局势是大多数地区和平,少数地区战争。
这是一句令人可悲的话语,透露着整个世界的无奈。人性在那里早已被泯灭,拥有的只是对生命的渴望。
辛德勒名单观后感优质7篇相关文章:
★ 短观后感优质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