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精选7篇

时间:
Cold-blooded
分享
下载本文

经常撰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在文字组织方面变得更加灵活,提高沟通的效率,通过写读后感,我不仅提升了写作水平,还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下面是写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精选7篇,感谢您的参阅。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精选7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1

放假的日子真爽,我可以一口气读完《追风筝的人》。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仆人哈桑十分忠诚,他可以替阿米尔承担一切,他总是说:为你,千千万万遍。一次风筝比赛,哈桑不仅为阿米尔赢得了比赛,而且还为他追回了荣誉的象征——蓝风筝,使得阿米尔在父亲面前扬眉吐气。然而,在哈桑追赶蓝风筝的.过程中,受到了别人的侮辱,虽然阿米尔目睹全过程,但他始终没有挺身而出。这件事,令阿米尔感到自责与痛苦,他觉得自己无法面对哈桑。在“庆功会”后,阿米尔又把礼物手表及一部分悄悄地放在哈桑的床垫下,制造了哈桑偷窃的假象。但在父亲责问哈桑的时候,哈桑却承认是自己拿的……至使哈桑的父亲带着他走了。为了阿米尔,哈桑可以牺牲一切,付出一切,为你,千千万万遍!

因为战争,父亲带着他也逃到了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哈桑受侮辱情景无时无刻都出现在他的脑海里,折磨着他的心灵,成为他的心魔。为了赎罪,阿米尔在父亲去世后,再度踏上了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尽力,以解救他的心魔。在这一过程中,他却发觉一个惊天谎言——原来哈桑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自己生活在阳光里,可弟弟一直得不到大家的承认(父亲与仆人妻子的私生子)。当他来到久别的故乡,哈桑已经死去,只留下一个儿子,名叫索拉博,他费尽千辛万苦,在差点失去生命的情况下,把索拉博从军队武装手中解救出来,并带回了美国。

小说结尾又出现了放风筝追风筝的场面。为你,千千万万遍。这一次,是阿米尔为索拉博,无懈可击地使出哈桑的绝技,割断了最后一只风筝,终于看到了索拉博嘴角微微翘起-----微笑。斜斜的。几乎看不见。但就在那儿。虽然仅仅是一个微笑,没有别的了,它也没有让所有的事情恢复正常,但阿米尔会迎接它,张开双臂。他知道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他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2

读完了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写的是关于“我”和“我”的仆人哈桑之间的事情,故事发生在阿富汗。但是这个故事一直到“我”去美国之后还在延续。一条犯下灵魂上的罪过,以及救赎的道路。

情谊:

“我”和哈桑是从小在一起玩耍的,他是仆人,“我”是主人。但是“我”和他之间同时也是最要好的朋友。“我”经常取笑他,经常拿他的短处来博得快乐,哈桑却丝毫没有不快,依然对“我”忠心耿耿,哈桑一直都是“我”的护卫一样,在“我”遇到危险的时候,保护着“我”的安全。但是,“我”却没有在他危险的时候,保护哈桑的安全,“我”背叛了他,一条灵魂上的犯罪就此开始。

背叛:

哈桑被阿塞夫欺凌的时候,“我”却因为害怕,而不敢去保护他。甚至后来还诬陷哈桑头“我”的手表,逼着他和阿里离去,就因为“我”的懦弱,读后感.害了一个对“我”如此忠诚的人,这是怎样的一种犯罪。这一条罪伴随了“我”几十年。直到“我”结婚之后,收到来自父亲好友拉辛汗的电话: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这是一条救赎的道路,它可以救赎“我”之前所犯下的罪。

救赎:

“我”从拉辛汗口中得知了哈桑竟然是“我”父亲的私生子,是“我”同父异母的弟弟,到那时哈桑已经死去,“我”得知他有个儿子,于是只能千里迢迢去寻找他的儿子。“我”在哈桑身上犯的罪只能在他儿子身上救赎。

后记:

人的一生没有时间去弥补我们所犯下的错,有些人错过了就是一辈子的'事情,哪怕有机会去弥补之前的过错,可能已经没有机会了。只能说珍惜眼下的人和事,尽量避免自己少犯错误,尤其是那些追悔莫及的错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弥补过错的机会的。作者:诗人的盛宴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3

喜欢单曲循环一首歌,大概是因为歌词正好唱出了你当时的心情;喜欢品味一段文字,大概是因为字里行间道出与你经历类似的故事;喜欢与某类人相处,大概正是因为他们与你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

早就听人推荐过《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原以为是鸡汤美文,这几天细细读完,却发现完全不是。

放风筝,追风筝,两个男孩的友情故事从这里起,也因此而结束。风筝的脆弱正如两人关系的写照,一主一仆,身份地位的贫践永远将他们区分为不同的待遇,挣扎在兄弟情谊的边缘。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总让人心痛,他坐在树下仰头认真地听阿米尔念故事,却不在意对不识字的自己的嘲弄;他深信少爷肯定能获得斗风筝比赛的冠军,为了帮阿米尔捡回那个蓝色的风筝,被一群恶霸孩子堵在巷子里猥亵欺凌;他明知被阿米尔栽赃,却承认偷了手表,为此心痛落泪,不得不离开出生成长的家园。

或许你会说,哈桑愚忠得可笑,我却为这个孩子的赤子之心感动,因为他一直把阿米尔认作“朋友”,他们是一起吃过奶的“兄弟”,正如哈桑对阿米尔的誓言,为你,千千万万遍。无论阿米尔的要求是什么,他总是会不顾一切的去做,挡在他主人的`前面。或许你又会说,主人公阿米尔似乎有些卑劣,他懦弱胆小,遇到困难躲在哈桑的身后,看到哈桑身陷囹圄却袖手旁观地跑开,甚至为了逃避自己的罪恶感,诬陷哈桑偷窃,将他们父子赶走。我能理解他,一个完美主义的自私的小孩子,他做错了事,不敢面对自己,终日受内心的折磨,多年后最终也选择了救赎,冒着生命的危险,从战乱的阿富汗找到哈桑的儿子,并领养他。

喜欢这本书里的故事,作者描写的像是一部电视剧,通过他们的故事,我看到了主人公的成长,内心世界从狭隘、懦弱走向完整、成熟。不置可否,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每个人都犯过错,心里埋下些不为人道的秘密,也会为伤害过的人深深懊悔,背叛与救赎,失去与追寻,贯穿我们的成长。我们应该珍惜生命里每一个认真对待我们的朋友亲人,为你,千千万万遍的人,鼓起直面困难的勇气,打倒内心的邪恶,用真诚换回最美好的人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4

一本书的美好,最好能让人想到童年。

在我们都是孩子的时侯,在大家以一种无知而期盼的眼神迎接未来的时侯,在我们一天天自豪地长成大人的时侯,总有一些事不容我们忘记。那些美好的不负责任的错误和自以为是的小纠纠,无论多久,都尾随成长,永不相忘。

还记得明明是自己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花瓶,确仗着自己已能说会道而邻居家的孩子还不能利落说话而硬说不是自己,并以为真得能瞒天过海。还记得一次两个小朋友闹翻了打架被老师训斥,我违心的告诉老师是那个比我小的孩子的错,原因是我也害怕那个大个子的孩子日后找我麻烦。而不顾那个小朋友哭着离开。还记得妈妈说和我一起张大的小孩有很严重的病而不让我和他玩。我就刻意的躲避他,他总是拿很多的好吃的来唤我出去玩,久而久之,我会不耐烦的说,你走吧,我不要和你这个病人玩耍。然后我看着他迟疑着慢慢离开我家的小院,出门的时侯抹了一把眼泪。

后来,因为读书的关系,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穷乡僻壤,来到了城市开始完全不同的生活,逐渐淡忘了家乡和那些一起玩耍的伙伴。远离了童年的无知。

这就是小时侯的简单直白的自私和毫无顾及的伤害。多年以后,早已是相隔遥远,只是我依然不能释怀,依然不能原谅。虽然他们可能已忙碌的忘了这些,再次见面后是完全与以前的隔离。我们毕竟不是当初的彼此。

追风筝的人讲述一个善良,惭愧,自救,安心的故事。复杂的让人不相信的现实,在喀布尔长久笼罩的混乱中,发生着动人心魄的故事。那是在苦难中提升的至为保贵的美。

追风筝的人也许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当我们已长大,足以面对一前的时侯,在u个人学会自我省悟的时侯,看到这本书,是一种善意的提醒。为了灵魂的安宁,我们应该去找回,应该去挽救。

那么,有理由相信,作者确是给了我们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要我们去求赎。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5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小说。

小说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少年关于友谊、亲情、背叛、救赎的故事,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还对阿富汗种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有深刻的反映。

这是一个赎罪的轮回,奉安拉之名,皈依内心善良的冲动,洗刷先前的罪恶,在拯救他人的过程拯救自我。

小说以风筝为主线,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讲述了阿米尔的人生故事。

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他父亲仆人儿子哈桑之间的友情故事,作者用淡柔的文字细腻的勾勒了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

当仆人哈桑——阿米尔最好的伙伴,被其他富家少爷围困在角落里施以暴力与侮辱时,阿米尔——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却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默默注视,直到泪流满面却仍不敢挺身帮助哈桑时,我听到了心碎的声音。

可命运的指针并没有停止,阿米尔因为懦弱而极端害怕直至惭愧不已,无法面对哈桑。最后甚至栽赃他,让他永远离开了这个家。到后来阿米尔获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时,悔恨与伤痛纠结。

当中年的阿米尔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时,他却不顾危险,前往家乡阿富汗,开始了救赎。但时间是可怕的',因为它可以让一切都改变。终于回到家乡的阿米尔,目睹了家乡的变化,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同时也见到了儿时的老管家,见到了荒废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讯。哈桑死了,阿米尔的救赎却没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儿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尔儿时的宿敌手中,儿时的懦弱和愧疚缠绕着中年的阿米,一场救赎再次开始。费尽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风筝,重新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生活的大门终于又向他敞开了。阿米尔终于明白了彼此的意义——以生命为代价。

书中亲情,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无助;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

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为你,千千万万遍!"铭刻在心底的声音是永恒的忠诚誓言,哈桑坚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从一个少年的眼中直达另一个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来不停歇地煎熬拷问着懦弱的灵魂。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6

“时间很贪婪——有时候,它会独自吞噬所有的细节。”对于这句话,我是承认的。自看完这本书至今,时隔几个月,对于书中的一些细节已是模糊,但我却无法消除它留下的某种情绪。或许,不会轻易被时间带走的,才是最最珍贵的。

我一直在琢磨,《追风筝的人》给我留下的究竟是一种怎样复杂的情绪——是惋惜?是感动?亦或是欣喜?无解。我想,心境不同,感受便难相似;视角不同,情绪也会有差。为你,我仿佛有千千万万种情绪。

好长一段时间,我都在为一件事情纠结,这种茫然的情节似乎在善意提醒着我——只要青春依旧,谁都可以迷茫。迷茫貌似成了青春的代名词,我也仿佛顺理成章地拿它当作借口,以至于做了一些当时感觉起来超级神圣、而后并不被人甚至是自己认可的抉择,我惯性似的天真以为自己可以,好像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天然的自信,却少了一份“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的勇气,我甚至都不敢付出,这是一种怎样的怯懦!于是,我便找来一大堆理由让自己释怀,以让我觉得即便我得不到那种结果,也是情有可原。

然而,现实终究太过骨感。每当夜深人静,所有我说过敷衍的话便一遍一遍回荡耳边,仿佛在强调我那不可原谅的脆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负罪感被体验到“刻骨铭心”的程度,当然,我无比庆幸我还有感觉,因为,麻木,才是最大的悲哀,不是吗?拉辛汗曾在阿米尔为自己的过错无比懊恼自责时,告诉他:“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我感到来自这世界深深的暖意,原来,过错,是可以被原谅的,尽管我知道这不是终结,那真正的终结是什么呢?

“我们总喜欢给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释自己的懦弱,总是自欺欺人地去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总是去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惧,总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实总是,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给自己心灵予救赎。”好像,这是阿米尔给我的答案。是的,我正以不同的形式经历着阿米尔所经历过的那一些,好像印证了一句话:所有的过错,都是同一个本质以不同的故事演绎着。只是我比他庆幸,我有机会读到他的结局,听到他最深处自我救赎的声音,于是,我便记住了它。在“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之前,争取转化掉那些“罪恶”,我总相信有种东西叫奇迹,可以用来代替好像已成定局的“罪恶”。

除了作为晚辈,借鉴他的箴言之外,作为观众的我对阿米尔也有着别样的情感。我羡慕他,羡慕他有阿桑,有拉辛汗。我羡慕阿桑对他的义无反顾,对他的承诺:“为你,千千万万遍。”羡慕拉辛汗对他的始终如一,给他最大的安慰。我又是那么讨厌他,讨厌他的懦弱、自私和无情,讨厌他伤害阿桑…突然,我害怕起阿米尔来,我惊奇地发现我居然能感同身受,无奈与不知所措,我不单单是他的观众,我已经走进了角色,我说我讨厌他,我有什么权利讨厌他?我们是那么相似的一类人,一类软弱到不能眷顾甚至无情伤害爱自己和自己所爱之人的人,不是吗?他负了阿桑,而我,却正在辜负我的那群朋友和家人。还好他觉悟了:“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年幼的时候做过一些让自己今后感到羞愧的事,这些事可能如影子一般伴随自己一生,让你只能低着头去看它。可是时光不会掉头,自己尽力地弥补,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拯救呢?”至于我,是的,我试着觉悟他的觉悟。上帝他老人家还真偷偷地给我留了一扇窗,在尝试“觉悟”的明了:我还有机会去弥补,即坦然地承担我应尽的责任,这,才是真正的解脱。原来自我救赎最好的状态便是心安地竭尽所能。至于最后的结局,我想借用徐志摩对待爱情的观点来对待: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决定而忘了自己,不求完满,不求惊喜,甚至不求有结果,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有过那么一次义无反顾的任性和真诚。

人生总充斥着惊奇,我常这样说。为自己的事,我已忧愁了许久,难以释怀,却在“回忆”《追风筝的人》时,得到解脱,何等幸运!以前,我认为,读书可以让人的“经历”变得丰富,我可以像一位老者,看着书中的事物肆意发展而泰然自若,若稍加评论,便是极好;此刻,我发觉,原来读书真的可以让人的经历变得丰富,我需要像个小孩,跑入书中,走进角色,细细感受这一路的风雨阳光。如果恰逢男主得闲,我还可以一把篡夺女主的身份,陪他把世界观尽,还自己一个别样的世界观。

?追风筝的人》是本美好的书,里面有太多愧宝。例如,我不懂阿富汗人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我能看到的太表面,我的已有经历不支持我理解更深层次的东西,再次细读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不是吗?

觉着走近尾声,《追风筝的人》的情节还在萦绕,心血来潮的我突然构建起书中的某个场景,我望向长空那一只只被想象出来的风筝……惊觉:每个人都有一颗善于仰望天空的心。是否你的心中也有一个风筝?如果有,那么,无论它意味着什么,每当风筝起飞之际,让我们勇敢地追,为人,为己。阿桑的陪伴依旧:为你,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篇7

?追风筝的人》是一本非常精炼的书,它讲述的是“我”与父亲、朋友阿桑之间的复杂情感。它细腻地勾勒出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让人明白父与子、人与上帝、个人与国家之间的脆弱关系。在文中,“我”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而哈桑却只是家中仆人的儿子,这地位的差异注定使他们有着无望的友谊,而这无望的友谊由追风筝开始……

追风筝是中东地区的一项传统,而哈桑则是一个追风筝的好手。文中追风筝的画面是两人共有的美好记忆。“‘哈桑!’我大喊,‘把它带回来!’他的橡胶靴子踢起阵阵雪花,已经飞奔到街角的拐弯处,他停下来,转身,双手放在嘴边,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然后露出一脸哈桑式的微笑,消失在街角后。”然而,曾经美好的友谊却注定如梦易散。正如文中的“我”所说——“历史不会轻易改变,宗教也是。最终,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扎拉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这些没有什么能改变得了,没有。”在一个宗教的阿富汗,在一个动荡的阿富汗,忠诚与血缘可以被摒弃,友谊当然也可以背叛。

“我”在目睹的哈桑被人猥亵而怯于施救时,悲剧已悄悄拉开序幕。在良心的挣扎之后,“我”终究无法面对哈桑,即便他并没有怪罪;而且若让父亲知道“我”未相救,那身具阿富汗人勇敢品质的父亲必然不会承认自己有一个懦弱的儿子。在经历了痛苦的抉择后,“我”选择了栽赃,将哈桑和他的父亲以小偷的罪名赶出家门,以进一步的罪恶来逃避现实。“我”在友谊与血缘中选择了血缘,选择了背叛友谊与忠诚。他心里道,“湖里有鬼怪,它抓住哈桑的脚踝,将他拉入暗无天日的湖底。我就是那个湖怪。”

在后来,一个消息却如晴天霹雳击碎了“我”,哈桑居然是父亲的私生子。父亲高大的形象碎了,一同碎掉的还有生活美好的表象。像灯光褪去之后,生活露出了丑恶的本质。

“我”要逃避,像以往每次遇到问题一样。正在这时,战乱开始,无数有权有势的阿富汗人逃向他乡。这是一场极具宗教意味的战争,但战火下呻吟的确是普通人。“我”与父亲挤上一辆闷罐车,离开了故国,因为他不仅逃避战争,更可以逃避有着无数阴暗回忆的童年,逃避迷茫的信仰,逃避自己良心的谴责,去往美国,成为一个什么都没有的普通人,与故国与民族再也不担上什么关系。结婚,生子,用文中的话说,“我离开很久远了,久远得足以遗忘,也足以被遗忘。”

可是,这一切旧事被一个电话唤醒——“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这是一条艰难的救赎之路,“我”再次回到故国,曾以为遗忘的土地却好像并没有把“我”遗忘。

最终,像儿时追逐树顶上高高飘扬的风筝一样,“我”勇敢地去追,追逐属于自己的一份责任,追逐被背叛的友谊、亲情、信仰。“我”将故人哈桑之子索拉博带到美国,用真诚去化解孩子心灵上的创伤,最终带来了一丝春来的气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微笑。斜斜的。几乎看不见。但就在那儿。”就像儿时的哈桑一般,“我”对着哈桑的儿子说:“你想要我追那只风筝给你吗?”挂着哈桑式的微笑、转身:“为你,千千万万遍。”当人生再次画出一个圆回到原点,事情是否还能回到从前?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在主角阿密尔心里,他已经追到了那只飘荡心头几十年的风筝。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这么一个风筝。它可以是理想与信仰,可以是忠诚与羁跘,可以是亲情,可以是友情,抑或是一种飘荡的情结,如汪国真对未知,如三毛对远方,如韩少功对乡村,如梭罗对于自然,如托尔斯泰对人性。我们不断探索与追求,希冀能追上天际的脚步。

汪国真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在他心里,“到远方去,到远方去”便如一只晃悠在心底的风筝,荡荡悠悠,充满诱惑。

三毛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她为寻找“梦中的橄榄树”,到西班牙,到美国,到荒芜的撒哈拉。她的“远方”又何尝不是一直虚无的风筝?

韩少功在城市生活几十年后毅然抛弃这种他不喜欢的生活方式,去往偏僻的乡村,亲近自然,亲近质朴与原始,这是多少人想做却又做不到的,甘愿离开多姿的城市真正的追求理想,这种境界有几人可以达到?他的风筝紧握于手,紧收于心。

梭罗为了证明一个人,只有一屋一床一凳一枪也能生活的好,在瓦尔登湖边一个小木屋中生活数年,避开浮名与利诱,写出《瓦尔登湖》经典哲学。他的人生境界也正如一只风筝,引导他走往自己的路。在追风筝的路上,他了悟人生。“我宁愿坐在一个南瓜上头,也不愿坐在天鹅绒坐垫上头。我在天空垂钓,钓一池晶莹剔透的繁星。”这便是梭罗的人生境界。

一个人的追求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心中的那只风筝便是永远领航的指南。

我很庆幸,没有如《追风筝的人》主角阿密尔一样,在背叛了友谊、亲情与民族之后,才来追逐着救赎的风筝;我也只是普通人,没有高深的哲学思想,没有崇高的人生境界,不能如三毛、汪国真、梭罗那样,放飞的是那样高远的风筝。可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模糊的追求吧!

就如阿密尔被父亲旧友点醒,走向“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我们是否也需要一个人来启迪我们内心的渴望?

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抑或压根就麻木地生存着毫无梦想?

让我们随着主角一起去探索内心,在纷乱繁芜的思绪中去倾听内心的声音,明白:到底我要的是什么,到底我为什么渴求他,我该怎样去抉择,怎样迈向我要的地方。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去追。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精选7篇相关文章:

蓝风筝电影观后感6篇

蓝风筝观后感8篇

风筝小班教案7篇

画风筝作文7篇

大班《放风筝》教案7篇

一个难忘的人作文精选6篇

我最敬佩的人,作文精选6篇

关于做风筝的作文7篇

风筝800字作文推荐7篇

做风筝作文300字参考7篇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精选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1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