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是我们对电影中所展现的人生哲理和情感的感悟和领悟,观后感是我对电影的真实反应,它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和想法,下面是写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中国的故事观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中国的故事观后感篇1
为讲好中国奋斗故事,使微纪录片呈现完美的效果,主创人员深入档案馆、资料室,接触当事人,寻找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精心筛选素材,挖掘感人至深的新闻故事,每一集的剧本都数易其稿,有的甚至改了十几遍,力争讲得曲折动人。
?中国造“星”记》和《那一眼,看破星辰》,讲的都是科学领域重大成就。一个讲的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另一个讲的是“中国天眼”fast提出者、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从字面上看,一个讲的是物,一个讲的是人,但其实都是中国科技成就背后的人文故事。
不管是“东方红一号”还是南仁东,都是各家媒体已经反复报道过的题材。当记者和中科院对接时,对方一开始也有疑问,还有什么新的报道空间?
一位关心节目的领导在和节目组讨论时说:我们当然可以说,节目有穿越设计的新意,但当用户看完一期节目之后发现,很多东西他之前都知道,那就会对节目丧失兴趣。“新闻新闻,你不新,别人怎么会愿意闻?”
对撰稿人来说,挖掘出旧题材中的新内容,筛选出旧故事中的新角度,就成了重中之重。“务去陈言”四个字,被传达给每一位团队成员。
?中国造“星”记》前期团队进行了两次深入采访。一次前往北京郊区的航天城,采访造卫星的航天五院的相关同志。遗憾的是,只得到一些间接线索,并确认当年造卫星的这家科研单位并不具备影像录制的能力。第二次采访是在一位参与造卫星的老人家里。聊到一些比较鲜活的故事,也翻拍了很多老照片。可惜,这位老人的故事和整体脚本并不完全契合,最终不得不舍弃。
通过这两次采访,记者发现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就是东方红卫星升空之后,人们抬头睁大眼睛找寻的这颗中国“星”,并非卫星,而是它的“围裙”——观测体。和团队交流之后,发现用户对这样的细节挖掘非常有感觉。
顺藤摸瓜,发掘了类似其他细节。比如当年为了保障通信顺畅,出动60万民兵,每一根电线杆底下都站着一位民兵。这样的细节,这样的影像,就是那个年代中国集中资源干大事的最好写照。
“铁人”王进喜也是一个被反复报道的老选题。最初的脚本设计是描述大庆三代“铁人”的传承,从而展现新中国石油事业发展的辉煌历程。记者查阅了大量石油产业数据,读了行业论文和中石油、中石化的年报。讨论剧本时,“砍”掉了其他所有副线,只保留了王进喜一人的故事。而他在鞋子里藏了300元钱,临终前交给弟弟,嘱咐他“给母亲买些奶粉”的感人细节,是从大庆博物馆提供的上百张资料照片中发掘出来的。
为了写好南仁东的故事,记者读了有关南仁东的报告文学、南仁东报道集,看完10多部长短不一、总时长将近20个小时的纪录片,终于找到一个此前未被聚焦的细节——“小飞人”试验。那一年,南仁东69岁,主动要求被吊到半空中,第一个做这项关乎着“天眼”锁网成败的试验。节目组好不容易找到当时试验现场仅有的两张照片,并对照片进行技术处理,把静态的照片变成动态的,还原了南仁东做试验的现场。
参与的记者们都很感慨,《中国有故事》是一个融媒项目,但好新闻的本质“万变不离其宗”,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综合素质。最让人感动的细节或者故事,很可能还是“带着泥土味儿”的,一定是用脚板“踩”出来的。
中国的故事观后感篇2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020年的春节,祖国的上空乌云密布,大地一片肃杀与冰冻。我听不到往年鞭炮的炸裂,也看不见大人们的笑脸。每一个跳动的数字都让我不寒而栗,这段时间我一直关注着新闻,也一直关注着您......
84岁的您,满头银发,一丝不苟,镜片的背后是您坚定的目光和刚毅的脸,看了就叫人肃然起敬,爸爸说,“国士”也!
这个春节疫情肆虐,不外出,不瞎逛,安安静静地读一本好书,不给大人们添乱,我想,这也就是我唯一能做的。
这个寒假我重读《小王子》,一直认为这是一本肤浅的书,这次重读,我从字里行间读出了它的深刻,明白了它是一本优秀的哲学童话名著。名著的价值就在于,每个人都可以从各个角度解读,每个人都可找到故事中自己的影子或启示。
再读《小王子》,我读出了四个字“协同成长”,在我的生命里,父亲就是我的小王子,我就是他可爱的小狐狸,我真心的感谢父亲的驯养,父亲的陪伴!
2020年2月4日,立春,而张家口的春天格外的寒冷。这天,我没有睡懒觉,早早的起来和爸爸一起剪“春”字,一朵、两朵、三朵、四朵....。一朵朵鲜红的“春”字,就像一朵朵娇艳的红梅,落在了我的书桌上,也落在了我的心里。
我双手合十,在心中默念,立春,愿阳光驱散阴霾,还我一个春暖花开的中国,还我一个樱花灿烂的武汉,还我一个明媚的张垣!当我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双眼噙满了泪水......
父亲说,钟南山爷爷是“国士”。国之士,栋梁也,勇士也!再战肺炎,84岁的您依然坚毅不屈,依然老当益壮。国之士也,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不亦重乎?不亦远乎?
向钟爷爷致敬,这是我写给您的一封信,一封您收不到的信,因为我已经把它永远地存封在了我的时间胶囊里,时刻的读一读,时刻的看一看,我今天所写下的文字。
于是,在日记里写道,2020年2月7日,晴,张家口万里无云。
中国的故事观后感篇3
周秀芳是宁波市鄞州区的一名退休教师。2015年,她怀揣支教梦想、不远千里,从宁波来到溆浦山区支教助学。三年多时间里,周秀芳发起爱心接力,将宁波、上海、杭州数万市民的爱心和物资源源不断地搬运到溆浦山区,累计捐建希望小学22所,目前已建成16所,正在建设6所,让近400名贫困生得到结对帮扶,建校和资助贫困生累计捐献款物达2000余万元。
周秀芳虽非湘人,却早已融入了溆浦,融入了这方异乡的土地。 今年已是71岁高龄的她风湿关节炎越来越严重,但她表示,只要腿还能走,她就会继续当好爱心“搬运工”,还特地嘱咐儿子:“如果我走了,就把我埋在首次捐建的希望小学旁。”周秀芳的爱心事迹在溆浦和家乡宁波两地都引起了强烈反响,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支教奶奶”。她先后获评“2016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人物、“浙江好人”、湖南省“最美湘女”等称号。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后,周秀芳激动不已,她说:“我是一名小学退休教师,能获得这么高的荣誉,要感谢那些在我支教途中默默支持帮助我的幕后英雄们,是他们的支持帮助和对贫困孩子的爱心,让我走上了领奖台。”周秀芳表示,只要身体允许,她会继续支教扶贫之路,把更多的爱心搬运到贫困山区去。
中国的故事观后感篇4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我们从2018年12月19日起开设专栏,刊登部分受表彰人员的先进事迹,用鲜活的事例讲好改革开放故事,讲好新时代社会主义故事,充分展现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成就,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全社会致敬先锋,见贤思齐,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汇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磅礴伟力,坚定不移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这里是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工作地。17年前,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席卷全球,这里曾是战场的前沿阵地。时年67岁的钟南山,就是一名牢牢坚守的战士。
2003年,疫情来势汹汹,广州好几家专门接纳“非典”病人的医院已经不堪重负。
这时,钟南山带着他的呼研所站了出来。“把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在他的指挥下,呼研所率先摸索出一套有效的防治“非典”的方案。这一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对全世界抗击“非典”有指导意义,后来成为通用的救治方案,钟南山也成为“抗击非典的功臣”。
“非典”过后,钟南山依旧致力于呼吸系统疾病领域。他主动承担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代言人的角色,向公众普及卫生知识,推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
“呼吸系统疾病是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需要应对的最主要疾病。目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建立了全国广泛的监测体系。”钟南山说,“非典”之后,全国陆续设立了几百个疾病监测点,能够及时监测到公共卫生事件的实况,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此后的h1n1、h7n9等疾病,医护人员和防疫机构都能够快速找到病原并进行防控。2015年,广东省仅用两个多小时就将首例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输入病例追踪到位。
“院士门诊”“院士查房”、做科研、带学生,这位精神焕发、步伐矫健的八旬院士,至今仍在看病出诊一线工作。
“接下来我还有两个愿望,一个是希望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像高血压和糖尿病一样可以早发现、早治疗,另一个是希望自己和其他科学家一起研制了26年的抗癌药可以早日推出。”钟南山说。
中国的故事观后感篇5
“是最好的扶贫,我所做的这些都是为了孩子。”周秀芳说。三年多来,在她牵线下,为湖南溆浦山区捐建了22所希望小学,目前,已经建成16所,在建5所,还有1所,就是5000余名爱心网友众筹的红花村希望小学,即将在月底竣工。“从北京回来,我就会去湖南,这次去参加红花村希望小学落成典礼,顺便会带这边的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老师到溆浦那边去开讲座,上示范课。”
此次进京参加表彰大会,周秀芳心里最牵挂的还是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周秀芳爱心工作室募集了3大卡车的物资,她筹划着要运往到延吉和溆浦;知道此次获奖人士中也有建了很多希望小学的爱心人士,她希望有机会多和那位爱心企业家交流:“溆浦那边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有些学校男生没有宿舍住,只能睡走廊,看着真是令人心疼。”
在捐建希望小学,助学结对贫困学子之外,周秀芳也致力于产业扶贫。在她的努力下,象山“红美人”柑橘有望免费在溆浦尝试100亩的嫁接;浙江茶叶协会会长毛立民两次到溆浦考察后,将于明年4月,到北斗溪镇宝山村,帮助那里的茶农们在采茶、销售等品质提升上帮扶一把,进一步推进茶叶产业的发展。
上周,周秀芳参加了央视扶贫攻坚表彰特别节目录制,节目以“庄严的承诺”为,通过视频短片、现场颁奖、情景mv、光影表演秀等方式,对2018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的99位先进个人和40个先进单位做一次集中展示。节目将在17日晚上播出。
在录制节目的过程中,周秀芳认识了获奖人士中安吉白茶生产基地的相关人士,她努力牵线,希望能够把安吉白茶引进到溆浦去,继续拓展产业扶贫的力度。16日晚上,她还和参会的延边州一名扶贫干部,商量运送爱心物资的事宜。
周秀芳告诉记者,上周的央视节目录制和这一次表彰大会,让她对脱贫攻坚事业又有了新的认识:“很多人致力于脱贫攻坚事业,有的献出年轻的生命,有的患了癌症还继续在扶贫的岗位,对比他们,我做得还太少太少。”
中国的故事观后感篇6
11月7日,《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播出第三期。节目跟随经典电影《英雄儿女》重温英雄岁月,聆听英雄颂歌。当再度听到舞台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英勇呐喊,不少观众感动到不能自已——现实中的英雄,比文艺作品中更伟岸,更震撼。文艺作品的时代性、永久性、经典性,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对时代生活的写实记录和生动描写。从第一季以来,《故事里的中国》之所以能不断让经典文艺穿越时空,迸射出动人心魄的精神回响,本质上在于那些作品本身与国家和民族的记忆紧紧维系、休戚与共。
从《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已经播出的三期来看,节目在第一季经验积淀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节目聚焦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从《十八洞村》《扶贫路上》到接下来的《钟南山》《南仁东》等,主创团队把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作为使命,竭力创造新的经典;另一方面,节目继续演绎经典,传承经典,但从《英雄儿女》来看,节目进一步强化了细节真实和表演真实,从而实现以艺术化手法回顾历史、记录历史、致敬历史的独特意义。
本期节目中,戏剧总导演田沁鑫以“坚守”为创作核心,带领于毅、姜梓新等演员再现《英雄儿女》当中的动人情节。和《扶贫路上》邀来黄文秀的姐姐参与角色沟通异曲同工,这一次节目将84岁的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曹家麟请到现场参与指导,曹老向大家讲述了真实的战争故事。排练时,他特别点赞了演员们略带沙哑的嗓音:“就是那种在战壕里面坚持战斗了很长时间之后的感觉,喝不上水,休息不好,这是那种状态!”
能得到历史亲历者们的肯定,离不开主创团队的用心、用情和用功。在围读会环节,演员们字字揣摩、句句斟酌每一处的语气与情绪,力求还原抗美援朝战场上那威震世界的血性铁骨。
在舞台表演中,长达八分钟的战争戏被演员们一气呵成,战火纷飞,炮声隆隆,一群鲜活的生命把热血洒在了土地上,哪怕倒下,他们也眼望前方,保持着冲锋的姿势,当于毅嘶吼着喊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曹老特别激动:“这不是演出,这是战斗历史的重现,使我回忆起了那段在抗美援朝战争当中,无论幕后创作还是台前表演,《故事里的中国》都表现出对历史的高度敬畏和作品的无比真诚。足以看出,节目在观众看不见的地方下足苦功,从脚踏实地的采访、查阅、求证、体察,到紧扣细节的生动还原、全情演绎,因为它极尽可能地体现了历史层面的令人信服,从而拥有了直抵人心的艺术真实。我们那些英勇的志愿军战士们和敌人拼杀的场景,我感谢你们!”
中国的故事观后感篇7
从《十八洞村》到《扶贫路上》,从《英雄儿女》到《钟南山》,每一期的节目都与时代主旋律紧密结合,除了对新中国经典作品的演绎,更着力讲好新时代动人心弦的中国故事。对于这些有着真实原型人物的故事,在影视化、综艺化的过程中如何做到艺术与真实的平衡,亦是节目组在创作中面对的一大挑战。
两季以来,《故事里的中国》一直坚持从创作者、亲历者与演绎者出发,多视角叙事,在真实与艺术的相互糅合下,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才得以呈现。
在最新播出的《钟南山》中,节目通过传记作者叶依,钟院士的秘书苏越明、学生张挪富、长子钟惟德等多重视角,具象刻画了钟南山在不同角色身份下的人物形象。话剧舞台刚好借由苏越明秘书的视角,通过演绎他跟随钟院士赶赴武汉的所见所感,讲述钟院士两次逆行出征的英雄壮举和热血人生。当颇有年代感的照片报纸、密密麻麻的行程表,以及从未面世过的视频相继出现在荧幕上,加上创新舞台的逼真演绎,观众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钟南山院士。
而在《英雄儿女》中,节目组则是邀请了电影编剧之一毛烽先生的女儿毛白鸽女士,亲历过抗美援朝战争的四位长者,以及“王成式的战斗英雄”赵先有烈士的孙子赵新民先生一起讲述“英雄女儿”的故事。
“把在朝鲜战场上这些经历融入到剧本里,这就是最好的创作经验。”《英雄儿女》编剧之一毛烽先生的女儿毛白鸽女士告诉大家,正是武兆堤的这句话使得她父亲决定参与《英雄儿女》的剧本创作。在节目中,毛白鸽以创作者后代的身份,分享了这一作品幕后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包括王成这一人物的塑造过程、《英雄儿女》这一片名的来源等等,让观众对于《英雄儿女》这部影片有更多的背景认知。
?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在内容上与时代相呼应,取材于当下最火热、最鲜活的人物形象或者中国故事,在创造上着力体现了人物的精神基点、人性亮点和情感的爆点。更重要的是,在多重视角的塑造下,节目真正做到了在艺术与真实之间保持最大化平衡,从而使得作品拥有了直抵人心的艺术真实。
中国的故事观后感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