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读后感更具深度,我们需要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写读后感的过程,是让书中的观点在思考中不断深化、完善的过程,以下是写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5本书读后感模板8篇,供大家参考。
5本书读后感篇1
我16岁考上了进士,离开了家乡。出门前,父母和乡亲们一同给我告别,我挥泪与他们告别,告别家乡的一切。
我一生平坦,升官加职很快。即使给父母写了很多书信,也不能表达我对父母、对家乡的爱。
七十年后,我已是八十六岁的老人了。年老体弱的我不能再做官了,皇上赐我礼部尚书,让我回家养老。再回乡中途,我想:不知父母亲是否还在?不知我的伙伴是否还在?不知我当时掏的鸟窝是否还在?踏进村门,我吸收着生我养我地方的新鲜空气,望着熟悉的环境,让我感到非常幸福。我抚摸着那棵大柳树,品尝着那条小溪,踩踏着家乡的家门,十分舒心。
我看到在一旁玩耍的孩子,不禁想起了儿时与伙伴们追蝴蝶、套蜂窝的情景。一位穿着红色肚兜的小孩子蹦蹦跳跳的跑过来对我说:“爷爷,您是哪里人?来这里要做什么呢?”我听了非常惭愧,脸羞红了,尴尬地说:“小朋友,我和你一样,都是本地人。”“那我以前怎么没见过您呢?”小孩子一脸疑惑的问。“我儿时便去外地做官,几十年没有回来了,也难怪你不认识我。”说罢,我便伤心地离开啦。
来到家,我看到熟悉的.房屋,却没有看到父母那忙碌的身影,十分疑惑。问了旁人才知,父母在几年前就因病去世了,我痛哭不已。大哭一阵后,我自我安慰道:人总是要死的,爹娘,你们安息吧。我感到一股诗意油然而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5本书读后感篇2
前天晚上,亚马逊向我推送了日本作家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推送语写得颇为吸引人:日本畅销书作家独创的超实用笔记读书法,彻底改变你的读书方式,让你的读书效率最大化!
因为免费借阅这本书,出于好奇,我当即下载,并在昨天用吃饭、上厕所、午休等碎片时间翻完了这本书。大概是为了出版需要吧!这本书有251页,其中大多数是废话、套话。
真正有价值的其实就书中的几张插图和几句话。我把它们摘录整理如下:
核心方法:
奥野宣之最核心的读书方法可以概括为一个词:笔记。
用随想笔记选书,用读书笔记阅读。
他将读书的过程分为五部,并将他的笔记读书法和普通读书法进行了比较,具体见下图:
选书:
在选书阶段,奥野宣之的方法是做随想笔记。随时随地记录下想要阅读的内容。这一内容可以是只言片语,也可以是突发奇想。读后感内容来源可以是广告、书籍、电视、他人推荐等。然后进行网络检索,找出相关书籍。由于相关书籍可能很多,所以还需要通过查看书评等方式进行筛选,找出真正有价值的目标书记。
最后将书名、作者、出版社写在购书清单上,就可以去书店购买了。
标记:
奥野宣之将读书过程分成三个阶段:通读、重读、标记。他不建议在通读阶段就用笔做标记,认为这样会造成紧张感,破坏阅读的快感与连续性。
活用:
在读完一本书并做好读书笔记之后,奥野宣之建议做以下三件事:
1.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和别人的书评进行比较,从而得到新的`观察角度。
2.对自己非常感兴趣的,要选择三本书来读,整理归纳三本书对同一的不同观点,防止偏听偏信,进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3.对笔记做好索引,方便日后查找翻阅。
个人感受:
奥野宣之的笔记读书法其实就是任务驱动法。即带着做好读书笔记的目的去读书,并在此过程中不断筛选、归纳信息,最终将外部信息内化为腹中所学。
5本书读后感篇3
?平凡的世界》对我的影响也许我现在还无法预测,有一点时肯定的,它给予我一种来自灵魂的震撼。它改变了青春时期的我。我的思想,我的行为,我的态度。真的事无法言语,只记得那段时间自己好像很麻木,就像回到了那个时代,内心充满着各种幻想。我开始变得多愁善感了,我感觉世界事多么的美好。
生活没有如果,他们的命运告诉了我们许多道理,在人生中,会遇到许多坎坷荆棘,但要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怀揣梦想,一直前行,无所畏惧的前行,它会将你带进一个崭新的人生,崭新的世界。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但从中得到的是要拥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态度,走属于自己想的路,不论旅途多么遥远,这就是人生。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生,而在平凡的人生中享受着一个不平凡的自我,懂得生活中的不易,学会珍惜,在痛苦与欢乐中前行,让自己的人生充满色彩,是我的.的收获。读过之后,觉得大学中我需要做的真的很多,需要学习的也很多,用自己的思想来装饰自己的梦才真正有意义,在大学中,做一个完整的自我,过理想的生活。
5本书读后感篇4
认识这本书由来已久,因为曾经有人向我推荐过。以前在图书馆也曾浏览过几页,但因为内容的枯燥,没有一睹为快的冲动。这次,去图书馆讲故事,再次遇见他。心想,读书这么多年,却连怎么阅读一本书也不甚了解,如何去指导学生去阅读一本书呢?趁着暑假,好好脑补一下!于是,借来了这本书。
不过,我这个人看书经常会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看了几页,扔在某处直至尘埃遍布,书本尽受冷宫之寂寞。因此,这次出门,为了弥补对他冷落的愧疚,决定携他同行,一起到动车上耳厮鬓摩,享受一番“卿卿我我”的二人世界。
一上车,手机卡恰到好处的坏掉了。百无聊赖之中,捧着这本书假装很认真地阅读。不过,旅行途中和这么一位高深莫测的先生对话,实在是一件很累人的`事。几次想扔下他与周公约会去。但为了不辜负他追随自己的一片忠心,小憩片刻后,强打精神,对着他继续尬聊。
来回两趟,竟然把这本书囫囵吞枣地读完了。读完了,总得留下点痕迹,不然,正如朱自清在《匆匆》里所言:“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
书中讲到,阅读一本书应该像是你与作者这间的对话。在书上做笔记,其实就是在表达你跟作者之间相异或相同的观点。这是对作者所能付出的最高的敬意。
因此,姑且摘录书中的一些要点,以便将来能温故知新。
5本书读后感篇5
本书感觉太过冗长,不知道是不是译者在翻译的时候给自己加了很多戏;且文章的结构条条框框要求太多,个人认为读书不该有这么多的限制和指引。
童年凭兴趣读了很多书,喜欢的书也会读很多遍,厚厚的安徒生全集重的连当时的自己抬起来都费力,没人指导,没人要求,纯粹依靠兴趣,这样的读书和学习或许是更自然且效率更高的吧。
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
其实任何学习都不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该死气沉沉。
不管你学到的是有关这本书的知识或有关世界的知识,如果你运用的只是你的记忆力,其实你除了那些讯息之外一无所获。你并没有被启发。要能被启发,除了知道作者所说的话之外,还要明白他的意思,懂得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如果你问一位活生生的老师一个问题,他可能会回答你。如果你还是不懂他说的话,你可以再问他问题,省下自己思考的时间。然而,如果你问一本书一个问题,你就必须自己回答这个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本书就跟自然或世界一样。当你提出问题时,只有等你自己作了思考与分析之后,才会在书本上找到答案。
受教或是能学习是一种极为主动的美德。一个人如果不能自动自发地运用独立的判断力,他根本就不可能学习到任何东西。或许他可以受训练,却不能受教。因此,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
5本书读后感篇6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如何阅读一本书》,我们今天继续第一篇的内容:了解书中每个部分的意义及它们是如何连接起来的,以及它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整体之间的关联,下面请看第三篇、第四篇、附录(一、二)、索引的介绍:
如何阅读一本目录层次的思维导图?
一、第二篇内容、与其余篇章的联系、与本书之间的联系
1、内容:介绍了分析阅读的基本概念、理论知识、程序目标、前期准备、运用方法、使用步骤、注意事项
2、与其余篇章的联系:承接第一篇总论对“分析阅读”进行了具体介绍
3、与本书之间的联系:是即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中最重要的一项方法论,也是本书作者着重笔墨向大家推荐的一种阅读方法
二、第三篇内容、与其余篇章的联系、与本书之间的联系
1、内容:介绍如何将分析阅读的理论知识运用在实践当中(即在各类书籍中的应用)
2、与其余篇章的联系:是第二篇内容“分析阅读”的如何进行使用的`方法论和实践论,主要告诉我们如何在不同类型的书籍中运用“分析阅读”
3、与本书之间的联系:是对即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中最有效的实践方法的介绍
三、第四篇内容、与其余篇章的联系、与本书之间的联系
1、内容:介绍了“阅读”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论
2、与其余篇章的联系:对之前三种阅读层次一种归纳总结,进而引申出一种难度最大但效果最好的阅读方式“阅读”
3、与本书之间的联系:是对即如何有效阅读一本的一种更高层次的阅读方法的普及与传授
四、第附录、索引内容、与其余篇章的联系、与本书之间的联系
1、内容:提供了强化以上几种阅读层次的练习题(不含阅读),提供了作者认为是我们需要去阅读的“经典书单”,并做书中的内容进行了索引简介
2、与其余篇章的联系:对本书三种阅读层次的做了一次结合练习题的整体复盘(除阅读之外),并为我们指明了伟大作品---作者的书单
3、与本书之间的联系:是对即如何有效阅读一本的的实践方法做了进一步的深化,让我们可以更好的将作者的理论变成指引我们行动的方法
5本书读后感篇7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每个人的独特的风采。高兴也好,辛酸也罢,那都是一段段珍贵的回忆。那著名高尔基所描述的他的童年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品读名人的童年吧!
主人公高尔基,全名为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出生于俄国下诺夫戈罗德城。他自幼丧父,被母亲寄养在外祖父家,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在这期间,他见证了两个舅舅因为分家产,不顾及昔日的兄弟情而打了起来;见证了他许多亲朋好友的死亡;还见证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
母亲的去世、外祖父的家道中落,高尔基不得不离开亲人,来到城镇为他人工作,倍受排挤和欺负。但是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追求,还接触到了书籍,沉浸在书的世界里。后来,高尔基独自一人来到喀山求学,在俄国政治和革命的暗流涌动,以及一群进步人士的熏陶下,他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也为后来成为名人打下了优良的基础。
高尔基这种对生活抱有热情、努力奋发学习的感情激励了我。回想我们敬爱的毛泽东主席,年幼时无论多晚回到家,都坚持着练一百个大字。他可不是随随便便写完一百个大字就行了,而是认认真真地写完,没写好就再重写几遍,练好了才肯休息。他成年后,也都随身携带着一本书,有时间就拿出来阅读。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搬家是常见的事,他每一次搬家,都必定把所有书都带上。
“我读的书愈多,就愈亲近世界,愈明了生活的意义,愈觉得生活的重要。”从高尔基所说的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得知学习和读书的重要性。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们应该要像高尔基那样对生活抱有热情,努力奋发学习!
5本书读后感篇8
严耕望先生在学界一直以治学一丝不苟,规模宏大且考证精密著称,被誉为“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治史三书》就是严先生传授治史经验的三本小书的合集,分别是《治史经验谈》、《治史问答》、《钱宾四先生和我》,前两个部分主要是谈及一些治史的经验,最后一部分是回忆作者跟随钱穆宾四先生学习的日子。
全书的第一部分为《治史经验谈》,这部分主要是谈一些研究的方法、原则,使用史料的注意事项及论文写作的一些内容。作者以其自身的体验告诉我们治史的原则在于: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以具体问题为先着,从基本处下功夫;固守一定原则,不依傍,不斥拒,能容众说(包括各种理论与个别意见),随宜适应,只求实际合理,不拘成规。而方法就是:坚定意志,集中心力,以拙为巧,以慢为快,聚小为大,以深锲精细为基础,而致意于组织系统化。目标在:真实,充实,平实,密实,无空言,少皇论,但期人人可以信赖,有一砖一瓦之用;若云文采,非所敢望,光辉则心向往之而已。这些都是作者一生治学之经验,意在告诉我们做学问一定要踏实,细心,不可急功近利;史学意在求实,不可妄自臆断。首先作者谈到了“专精”与“博通”的问题,作者认为二者应该同时具备,史学本身的博通于史学专精的研究是很重要的。而对于断代研究作者认为不能把时间限制得太仓促,研究一个朝代,至少要对三个朝代有着很深刻的了解。作者还通过大量的例证告诉我们如果断代研究只局限了一个朝代那这很有可能会出现致命的错误。历史学是一个联系的整体,所以作者强调要集中心力与时间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立“点”的研究,要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不要跟风抢进。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历朝历代所修正史即为基本材料。作者认为对于正史是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通读的,只有这样才能对这一个时代的历史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而且不易遗漏一些重要的史料。作者治学一向以严谨著称,而作者最值的我们学习的地方就是他肯踏踏实实的将正史通读,而从正史中寻找问题。作者强调要看人人所能看到的书,说人人所未说过的话。新的史料极其难得,我们不能总是寄希望于新的史料,而是要善于在旧的史料中寻找出新的问题。我们要注意普通史事,即历史上一般现象,不要专注意特殊现象,普通现象才是社会的群像,历史的主流,应为史学家所把握。作者还强调原始史料的重要性,在利用史料时要尽量引用原始史料,而不是经过人为改写或转写过的史料。
通过对严先生治史经验的总结,我们不难看出,先生一生治学都是用一些在常人看来是很笨拙的办法,却做出了很多自认为聪明的人永远也无法超越的成绩。先生肯坐冷板凳,肯一字一句的去通读正史,这都是很多人不屑去做的事情,可最后事实证明只有这样踏踏实实的方法才是史学研究的正道。
在接下来的《治史问答中》,先生就前一部分的观点又做了深入的解答,而且谈到了一下自己的兴趣点,而且作者还认为宋史可以是青年大展拳脚的园地。这部分仍是关于治学的一些方法、建议,但核心思想和第一部分是一样的,所以这里就不再赘述。
第三部分是《钱穆宾四先生与我》,主要讲的是作者跟随钱穆先生学习的经历和一些感悟。严耕望先生一生一直跟随着钱穆先生,所以很受先生器重,在作者的笔下让我们认识了一个身为人师的钱穆宾四先生。在这里我们同样看到了民国时期史学界的繁荣景象,看到了那时思想的自由。那是的北大同一门课可以有很多教授开设,然后每位教授都会讲述自己的观点,一种百家争鸣的氛围中,钱先生的《国史大纲》就是在北大讲义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可谓中国通史著作中的精品。据作者回忆在钱先生的第一节课时,就说历史学有两只脚,一只脚是历史地理,一只脚就是制度。中国历史内容丰富,讲的人常可各凭才智,自由发挥。只有制度与地理两门学问都很专门,而且具体,不能随便讲。但这两门学问却是历史学的骨干,要通史学,首先要懂这两门学问,然后自己的史学才有巩固的基础。正如先生所说制度和地理正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敲门砖,只有充分把握这两个领域才有能力去做其他方面的研究。
总之,本部书对于历史学习者是一笔财富,作者以其一生的治学经验为我们讲述历史研究的方法,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求实,永远都是历史研究者应该追求的;严谨,永远都是历史研究者应该具备的品质;踏实,这是历史研究的根基。
5本书读后感模板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