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教案需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写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班集合的教案参考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班集合的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在画好的轮廓内涂上浆糊,再用纸绳出内向外或由外向内绕出物体形象。
2、激发对纸绳贴画的兴趣,发展手指肌肉的灵活性。
3、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4、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准备:
操作材料“纸绳贴画”、纸绳贴画范例、水彩笔、浆糊、抹布、剪刀、各色纸绳活动前出教师带领幼儿搓好。
活动过程:
1、出示纸张贴画范例,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展示纸绳贴画范例并提问:这幅画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你们想用纸绳贴一副画吗。
2、结合几何图形引导幼儿学习纸绳绕贴的方法。
教师:
纸绳绕贴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出内向外绕贴,一种是出外向内绕贴。
教师在纸上画出圆形轮廓,示范讲解由内向外绕贴的方法:先在圈内均匀地涂上浆糊,拿一根彩色纸绳,找好圆心,将纸绳的一头贴在圆心上,然后顺着纸绳由里向外一圈一圈地绕。边绕边用手轻轻按压,使纸绳在纸上贴住。
一个图可以只绕一种颜色,也可以绕多种颜色。
教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的轮廓,请大家说一说,三角形改如何绕贴?引导幼儿说出:
要沿着三角形的轮廓出外向里绕。幼儿说出方法后,教师再示范讲解。在轮廓内涂上浆糊沿三角形的轮廓贴上,贴到角上时,用手指压在纸绳固定在角上,另一只手继续绕。三角形的每一个角都用这种方法绕。
3、交代要求,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
下面请大家先看操作材料“纸绳贴画”
是怎么做的。
再动手在空白处制作绳画。先画出物体的轮廓,要画得大一些,不准画得太细。然后涂浆糊,选择纸绳绕贴。用剩的纸绳要放在小框内,保持桌面整洁。
幼儿观察范例后自己操作,教师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多绕1~2副,帮助能力差的幼儿选择制作内容、勾画轮廓,讨论选用纸绳的色彩。提醒幼儿保持整洁卫生。
4、评价作品,结束活动。
展示幼儿作品,要引导幼儿评价,说出最喜欢的画,为什么喜欢有谁采用了新的绕贴方法。
(出左向右、出上向下。)
活动反思: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纸绳很细,4开的纸上频繁的弯折、黏贴,孩子们的稚嫩的小手拿捏不稳,不时自觉地扯下来重新粘。双面胶频繁的贴、撕断、刮,孩子们的手指肚、小指甲,不时的黏上胶;一会儿袖子也粘到双面胶上;一会儿手指两个、三个的的黏在一起,“哎呀,老师又黏上了”的叫喊此起彼伏。但是孩子们没有因为如此困难而放弃的,浓厚的兴趣打败了黏贴的不易,一直坚持到最后。皱纹纸绳贴画终于顺利完工,看着孩子们辛苦的劳动成果,不能不让人为之震撼。黏贴之精细、手法之多样、城堡样式之丰富多彩,效果之优完全超出我们老师的预料。大人做到如此都颇费神、费力,别说这么小的孩子了,可见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给他艺术的氛围、丰富的材料、巧妙地引导、适当的鼓励、些许的等待,孩子们都会见心中的影像慢慢的表达出来。也许构图不够合理,样式不够新颖,黏贴有些笨拙粗糙,但是独属于孩子们自己童稚的表达方式,所达到的艺效果是任何一个艺术家所不及的。孩子们看着自己的作品是相当的自豪。
大班集合的教案篇2
活动由来:
户外散步时,两名幼儿为鱼池内蚂蚁爬上叶子这一现象发生争论,并围绕“蚂蚁会不会游泳”讨论不停,这一争论引起许多小朋友的好奇。为满足幼儿对蚂蚁探究欲望和好奇心生成了此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不同材料,创设不同情境,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蚂蚁,培养幼儿自己寻找科学答案的能力,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培养幼儿喜欢对身边现象大胆猜想、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3、鼓励幼儿在活动中互相帮助、友好协作。
活动准备:
1、小碗、水、小棒、石头、纸等。
2、蚂蚁较多的场地。
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能够带着问题参与实验并寻找出答案。
难点:幼儿运用多种现场材料救助蚂蚁。
活动过程:
1、讨论:蚂蚁会不会游泳?
教师七次有的幼儿认为蚂蚁会游泳,有的说不会,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呢?
幼:小蚂蚁不会游泳,它停在叶子上是求生呢!
幼:蚂蚁会游泳,不然它怎么会游到叶子上去呢?
大家各抒己见,并且争得面红耳赤,不过多数幼儿赞同蚂蚁会游泳的看法。
2、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开始进行探索。
“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呢?”我问幼儿。小朋友说:“我们捉它看看。”“捉了放在那里呢?”我反问,幼儿说:“拿个小碗吧。”于是幼儿带着疑问拿着小碗来到操场上迫不及待地开始实验了。他们将蚂蚁轻轻放在自己的碗巾看看蚂蚁会怎样。
幼:小蚂蚁爬得太快了。
幼:是呀!它们和在地上爬得一样快。
幼儿全神贯注地关注自己碗中的蚂蚁,并且边观察,边和旁边幼儿交流着……我问幼儿这样看,能知道小蚂蚁会不会游泳吗?幼儿说,“不行,碗里没有水。”我又问:“那怎么办呢?”幼儿轻轻地说;“我们在碗里放上水就知道了。”于是……
3、把蚂蚁放在装水的碗中再次观察寻找答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
教师引导幼儿在碗里加一些水,然后再观察蚂蚁的活动。看着,看着,一名幼儿激动地把小碗举到我面前说:“老师你看,小蚂蚁会游泳,它们正在水里快乐地扭动着身体呢。”
另一名幼儿挥着手招呼旁边小伙伴:“快看,我的蚂蚁会潜水,它们在水底爬呢。”果真小蚂蚁在水底爬呢。
于是,几个幼儿聚集在一起讨论着:“小蚂蚁肯定会游泳,你们看它e水里游得多自在呀,再看水,有点像放大镜,蚂蚁变大了,看它的身体有六条腿,嘴像镰刀一样,眼睛小小的,没有睫毛。”
之后,多数幼儿激动地呼应起来:“我们赢啦!小蚂蚁会游泳。”
这时一名幼儿皱着眉头说:“我的蚂蚁不动了,快死了,我要放它出。”他的一番话,提醒了其他幼儿。于是,大家纷纷都去看自己碗中的蚂蚁,似乎都不动了。最后,大家把碗中的水和蚂蚁都倒出来了。
4、引导幼儿一起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
师:刚才我们看到蚂蚁快要死了,我们小朋友都把蚂蚁和水倒出来,帮助蚂蚁逃生,那如果蚂蚁在湖中、海里落难了,又没有办法把水0出来,咱们应该用哪些办法落水的蚂蚁呢?
幼:上次在池塘里我看见小蚂蚁爬上了叶子,往水里放些叶子,蚂蚁不会累也不会淹死了。(随后孩子们开始找叶子往里放)
师: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如果没有叶子怎么办呢?你们再仔细想还有没有别的好办法来救助小蚂蚁。
第二轮的探索活动开始了,幼儿有的放小石头(让蚂蚁在上面休息),有的放纸,有的放木棒……
幼儿:老师,我想到一个好办法,把一根长的小棒放在小碗中,棒一头在水里、一头在外面,蚂蚁顺着棒往上爬就死不了啦。
对于这个建议,大家都比较赞成,于是,幼儿再次投人救助蚂蚁的活动中。
5、:老师和幼儿一起讨论。
师:蚂蚁刚到水里是什么样子的?
幼:能够自由自在地游泳。
师:蚂蚁在水里待了一会儿之后又是什么样子的?
幼:做挣扎,然后动作就慢了下来、运动小了。
师:如果放进一片叶子(纸、棒等)会怎样?
幼:蚂蚁会自救。
师: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回去后,通过上、看图书等方式寻出答案。
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此次探索活动源于幼儿一次意外现象的发现,产生了“蚂蚁会不会游泳”的疑问。由于问题是幼儿在活中发现的,所以幼儿探索时兴趣浓厚。老师能适时引导,通过猜想、动手实验、验证猜想,使幼儿从刚开始以自我为中心的无依据猜想到根据客观依据进行猜想,培养了幼儿求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
2、活动中的不足:
幼儿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发现蚂蚁在水中待一会儿后,活动越来越少。由于怕蚂蚁死,于是就把它们放生了,为了保护幼儿纯真的爱心,因此探索活动也就此停止。因此,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幼儿还是没能通过本次实验找到科学的答案,最后只能引导他们通过上查资料、从书中寻找答案。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遗憾。
主要内容:
1、质疑:到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
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可以这样实验,幼儿以后对什么发生兴趣,就对什么进行探索、实验,那么,是不是会有很多的小动物会丧生或残疾?可以通过一些资料、影像来解答幼儿的疑问。
有的教师认为应该让幼儿去探索,当幼儿发现蚂蚁不能在水中待长时间,他们也是有爱心的,立刻便把蚂蚁放生了。这不是一次爱心教育的契机吗?
2、幼儿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亲自动手的机会,但是也要重视爱心教育。
只有幼儿亲自参与探索,才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果这次不让幼儿实验而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或看一些资料,幼儿只是对蚂蚁有一些肤浅的了解。但通过幼儿自己探索、实验,他们可以从中寻找出答案还可以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教师利用幼儿的好奇心理,引发幼儿为探索确立目标。尤其所探索的内容是从幼儿的疑问中来,所以幼儿的.探索兴趣浓厚,以至于每个幼儿都能够参与其中。
幼儿对万物都感兴趣,充满了好奇,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进行探索,还要相信幼儿有能力探索出答案,不能因幼儿小或其他原因阻止幼儿。但在有一定难度的探索活动进行前,老师要讲出注意事项,如在探索蚂蚁到底会不会在水中游泳之前,教师可以提出“如果蚂蚁在水中不会游泳,快死了,我们该怎么办?”从而让幼儿心中树立爱心意识,必要时候还可以请老师帮忙。
综合评析:
“发现问题——猜想——实验验证——发现新的问题”这一过程和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相一致,幼儿发现池塘里蚂蚁爬上叶子,便对这一现象产生兴趣,纷纷就蚂蚁会不会游泳进行猜测。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亲自拿实验工具去验证自己的猜想,在此过程中,又延伸出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由此可见,教师这一选题对幼儿有意义,不仅培养幼儿科学的探究,而且也培养了幼儿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活动很好地体现了预设和生成的结合,事先预设的目标本来是通过观察探索并寻找蚂蚁到底会不会游泳这一答案,但当幼儿发现蚂蚁在水中快死的时候都把水倒出来时,教师马上引导幼儿探索救助蚂蚁的好办法,并了相应的材料,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但生成的活动对幼儿发展有更大的价值。
小组合作反思紧紧围绕“该不该拿小蚂蚁做实验”这一问题展开,中心突出,研讨较深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表达出充分的理由,形成鲜明的两种对立观点:一方认为只有亲身实践,幼儿的认识才会更深刻,所以应该让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小蚂蚁探究。另一方则认为,不能因为幼儿对什么感兴趣就对其进行探索、实验,否则会有很多小动物丧生或残疾。通过深入探讨,大家最后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应支持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究,但在必要情况下,教师应在之前做一定的价值判断,并对探究内容做一定筛选。不仅有聚焦的问题,又有交锋的过程,最后又形成一致的认识。这是一个观点碰撞及同伴互助的过程,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和研讨。
大班集合的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能够在各种材料中,找到球体和圆柱体的物体。
2.能在观察、比较、操作中探究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
活动重点
能够在各种材料中,找到球体和圆柱体的物体。
活动难点
能在观察、比较、操作中探究球体和圆柱体的不同。
活动准备
1.四张桌子,每一张桌子上滚动的东西都相同;各种薯片桶,露露瓶,乒乓球等。
2、硬币、长方形纸、橡皮泥。
活动过程
一、找出能滚动的东西
(一)谈话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今天老师带领小朋友们来玩一个寻宝的游戏,我的宝物有一个神奇的本领——会滚动。
(二)幼儿玩准备的玩具,教师参与活动,并和幼儿进行交流
(三)请幼儿说说哪些东西会滚动,并示范给小朋友们看一看。
二、区分能滚的东西有什么不一样
(一)让幼儿再次玩一玩能滚的物品,玩的时候向不同的方向滚一滚、挡一挡,将各种能滚的物品比一比,说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二)根据特征逐一排除,最后找到球体。
小结:最后,我们找到的'宝物是球,总结球体特征。小球会滚动,放在地上可以向不同方向滚动,不管从哪个方向看上去都是圆的,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球体。
三、根据特征找出圆柱体
(一)你们找到了第一件宝物,还想找出第二件吗?它两头都是圆,从上到下一样大,竖着放看起来像柱子,请小朋友到教室的“牛牛餐厅”去找一找。
(二)老师总结圆柱体的特征,两头都是圆,竖着放看起来像柱子,从上到下一样大,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圆柱体。
四、游戏“玩一玩,变一变”
分组操作:
1.把许多硬币变成圆柱体。
2.把长方形纸变成圆柱体。
3.把橡皮泥变成球体。
五、寻找生活中的球体、圆柱体
师:今天我们玩的很高兴,你们还知道在生活中有哪些圆柱体、球体的物体?
让幼儿找一找。活动结束。
大班集合的教案篇4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夹子的仿生学原理和妙用。
2、通过探索,了解夹子不同着力点与用力大小的关系。
3、在了解夹子用途和使用的基础上尝试进行艺术化创作。
二、活动准备:
1、与幼儿共同收集夹子(如碗夹、发夹、报夹、馒头夹、衣服夹、气筒等);被夹人手一个。
2、拍摄夹子的非常规用途的录像、“夹子舞”音乐。
3、卡纸的几何图形纸。
三、活动过程:
(一)夹子的仿生学原理:
1、出示螃蟹,观察它的两只大手:看着螃蟹的'大手,你会想到我们生活中经常用的什么东西?
2、介绍夹子的来历:人们就是看到了螃蟹等动物的大手会夹东西,就发明了夹子,使我们做一些事情变得很方便。
(二)夹子的用途:
1、提问:你认识这些夹子吗,是干什么用的?(幼儿讨论后回答。)
2、看录像,了解夹子的非常规用途。
(如下雨天用夹子夹住雨披,可以防止被风吹飘:开袋的饼干用夹子夹住,可以防止受潮:骑车时裤管太大,用夹子夹住,可以防止卷进车子里等。)
3、听快板儿歌,小结夹子的用途。(儿歌附后)
“夹子的本领真大。老师把小朋友讲的夹子的用途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老师还用这被夹来打节奏呢!”
(三)夹子的杠杆原理:
1、幼儿第一次尝试探索:“小朋友用过夹子吗?今天我们来使用被夹。”(把夹子比喻成“鱼”,让“鱼”咬在自己的身上。)
2、幼儿第二次尝试探索:“夹子还有一个小秘密,请你比一比:在‘鱼’的尾巴处按和在‘鱼’的身体上按,手的感觉怎样?”(让幼儿用一只手和两只手分别按来感受。)
3、教师小结夹子的秘密。
(四)夹子的艺术化创作:
1、介绍材料,提出创作建议。“刚才大家都学会了省力使用夹子,也知道了夹子还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美的享受。今天我们就用各种各样的夹子和图形宝宝(把卡纸裁成各种几何图形)来做成你喜欢的东西。
2、幼儿创作,教师指导和帮助。
3、幼儿自己在黑板上展览作品,请幼儿来做自我介绍。
(五)夹子王国开“舞会”。
1、讨论:我们现在变成一个夹子,我们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成夹子一开一合的样子?
2、听音乐自由创编动作。
附儿歌:夹子本领大
夹子种类真不少,它的本领更不小,夹衣服、夹报纸,夹头发、夹被子,夹饼干,夹菜碗、紧急情况更有用,大家不要小看它,有了它,我们的生活真方便,有了它,我们的生活真正美,真正美!(——缪敏燕)
大班集合的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网状物品的作用及其应用情况,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述。
2、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活动准备
1、图片--手球 乒乓球2 网球2
2、收集的各类网状物品若干(如窗纱、菜罩、蝇拍、羽毛球拍、乒乓球网、网兜、捕虫网、发网等)。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这是什么?(蜘蛛。)
它们在干什么?
(织网、捕捉昆虫。)
2、蜘蛛是怎样用网捉虫的?
(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或经验讲述。)
二、讨论交流
1、教师:蜘蛛网的用处真大,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地方也都用上了网或像网的东西,
你们找到这些东西了吗?在哪里找到的?
2、请幼儿用完整的语言介绍自己看到的网状物品。
启发幼儿:
-妈妈的衣服像网
-装西瓜的袋子是网状的
-足球门像网
-乒乓球桌的中间有网等等。
3、集体讨论网状物品的作用。
教师:这些东西为什么要做成网状的?做成网状有什么好处?
教师小结:有的是为了美观,有的是为了透气,有的是为了让人们看得更清楚等。
三、了解网状物品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1.观看
-儿童公园的网状跳跳床
-电扇上的安全网
-空调上的防尘网
-洗衣机里的滤网
-围墙上的铁丝网
-网状保安窗、纱门、纱窗、各种球网等。
2.引导幼儿说说自己平时看到的网状物品,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四、设计各种各样的网
1.教师:如果请你设计,你想做一张怎样的网,用来干什么?
2.幼儿在纸上自行设计各种用途的网或网状物品。
3.小组交流所设计的网状物品及其用途
如捕捉动物的网,用作游戏的网,用于日常生活的网等。
大班集合的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萌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2.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3.探索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广口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火柴,记录表,彩笔。
活动重点
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活动难点
探索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主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个有趣的谜语,听好了啊:
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打一日常用品)
小结:孩子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谜底就是蜡烛。
师:蜡烛是做什么用的?摸上去是什么样的感觉?有什么用途呢?
小结:蜡烛是来照明用的,摸上去滑溜溜的,硬邦邦的。蜡烛点燃后可以帮我们照明。
二、教师点燃蜡烛,让幼儿观察蜡烛的变化
师:孩子们,老师点燃这根蜡烛它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请你仔细观察,看看蜡烛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
小结:蜡烛中间的细线点燃后,蜡烛中心出现了像水一样流动的液体,而且还缓缓地顺着蜡烛一侧流了下来,凝固在蜡烛侧面。
三、实验一:让幼儿初步感受空气对燃烧的作用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就请你们来做实验了,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广口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火柴、记录表、彩笔,下面就请孩子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我们一起去探索蜡烛的变化。
2.教师介绍实验一的操作步骤与方法:
实验一:点燃蜡烛,让幼儿探究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广口瓶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师:在实验之前我想先请孩子听清楚操作要求,每两个人一份操作材料,不要讲话,安安静静地动脑认真操作,当听到老师结束活动的口令后,要及时放下材料,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实验结果。说一说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广口瓶后发生了什么现象?好,现在就请孩子们把小板凳轻轻地面向小桌子,开始操作吧。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在燃烧的蜡烛上罩上广口瓶,蜡烛过一会就会熄灭。这是因为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氧气都用完了,这说明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
四、实验二:让幼儿通过实验进一步感受空气的量对燃烧时间长短的影响
1.实验二:点燃两根相同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大小不同的广口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提出要求。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巡回指导)
3.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灭了,这是因为大瓶子里面的空气较多,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长;而小瓶子里面的空气少,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短。
五、实验三:让幼儿通过实验探究蜡烛燃烧时间与蜡烛的粗细、长短以及广口瓶大小的关系
1.实验三:点燃两根粗细、长短不一样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两个相同大小的广口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提出要求。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巡回指导)
3.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粗而长的蜡烛燃烧用掉的空气多,用得快,先灭掉了。
六、出示火灾图片,教育幼儿注意安全不能乱玩火
师: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不能随意玩火和蜡烛,注意保护自己的生命和家庭财产的安全。
活动延伸
把操作材料投放在科学区,引发幼儿思考与继续探究的`愿望。如果点燃两根粗细、长短不一样的蜡烛,分别罩上两个不同大小的广口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觉得我的活动提问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问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说在大家的讨论下,提问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不仅会说了,而且还更会问了。这样的自由探索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发挥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大班集合的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图夹文的手法表现出自己对医生、护士的热爱和敬重。
2、初步地了解一些简单的书信格式。
活动准备:
绘画纸、记号笔、工种不同的人物造型、教师设计的一封信。
活动过程:
1、引出活动主题:
(1)“在地震期间,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最值得大家尊敬?为什么?”
(2)幼儿自由讲述,教师将幼儿讲到的人物用图片展示出来。
2、了解信的书写格式:
(1)出示教师写的一封信:“在地震期间老师最敬重的人是谁?你是怎么猜到的?”
(2)阅读教师信的内容,在读信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幼儿理解信的内容,知道书信的格式。
(3)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疑:“你们想对医生、护士说些什么?”
3、分组讨论信的内容:
(1) 幼儿自由结伴,分组讨论:“给医生、护士的信可以写些什么内容?”
(2) 幼儿用绘画的形式,大胆地写信。
(3) 各组介绍信的内容。
设计制作“爱心卡”(手工)
活动目标:
1、知道医生的工作与人们的关系,感受医生工作的辛苦。
2、尝试使用画、剪、粘贴等方法,制作卡片。
活动准备:
1、已收集的关于医生、护士工作时的图片、资料。
2、各种形状的彩色卡纸、剪刀、装饰材料、颜料、自制的印章。
活动过程:
1、交流:
幼儿互相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医生、护士如何工作的材料。
2、讨论:
(1) 医生的工作和人们的关系:“医生和护士是怎样关心照顾病人的?”
(2)“我们能为他们做什么?”
3、想像:
“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
“你最想送什么东西给医生和护士?”
4、 表现:
(1) 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在贺卡底版上做镂空的图案。
(2) 能运用多种材料大胆表现。
5、交流分享:
“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你制作的‘爱心卡’有什么内容?”
6、延伸活动:
将“爱心卡”送给自己最敬重的人。
大班集合的教案参考7篇相关文章:
★ 集合优秀教案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