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准备好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可能出现的教学困难和问题,为了实现个性化教育,我们需要在教案中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学习资源,写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画鸡》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画鸡》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感知汉字与拼音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朗读、背诵课文
学习公鸡勤劳、不懒惰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这首诗歌的学习,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培养自己勤劳的习惯
通过对本课生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拼音对我们识字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词、听读识字。
2、利用生字,引导学生体会拼音与汉字的关系
教具准备
挂图、小黑板、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拼音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下面老师像考考大家拼音学的怎么样,老师呀,想和同学们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我说你猜”。
(圆圆脸蛋梳小辫a一根小棍l一把椅子h
左上半圆q右上半圆p左下半圆d右下半圆b)
同学们真棒!(出示字母卡片j)同学们认识这个拼音吗?(出示生字卡片鸡),认识这个字吗?今天,有一只大公鸡也走进我们的课堂,要和我们一起学习呢!
二、运用实物,创设情境
新课开始时,教师出示一只大公鸡图片,用逗趣的教学语言提问: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2)它有哪些生活习性呢?(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大家说的真好,古时候有位诗人叫唐寅,写了一首诗叫《画鸡》。这首诗写的就是这只大公鸡,你们想学吗?想学就请大家把书翻到47页(这样导入新课,真实具体,形象直观。)
三、初读古诗,趣学生字
(1)听课文录音,把不认识的字圈下来
(2)指名学生读,学生齐读
(3)认识生字:画鸡雪生千门平户??
(汉字结构复杂,难学难记,因此,在识字教学时,教师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识字。)
例如:1、猜字谜。平:一字五笔,有些出奇,六十又差,八十有余;千:一个字,有十撇。
2、编故事。生(牛一):它是牛小壮,在跑道上奔跑。
3、看实物。门:观察教室的门框,学习“门”字。
4、练习,填生字。
画鸡
头戴红冠不用裁,
满身()白走将来。
()不敢轻言语,
一叫()门万()。
(4)学写生字:平户??
学笔顺
平:一笔横,二笔点,三笔撇,四笔横,五笔竖
户:一笔点,二笔横折,三笔横,四笔撇
开:一笔横,二笔横,三笔撇,四笔竖
(5)学生练习写生字,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四、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激疑:同学们读了这首诗,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2、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归纳并板书。
样子:头上红冠
大公鸡颜色:满身雪白
打鸣:一叫门??
3、出示表格练习(口答)。
五、品词赏句,感悟诗情
1、自由读第一句,看图想一想:这只大公鸡的冠子和羽毛有什么特点?(头上红冠,满身雪白。)
(1)出示图片,让学生看一看大公鸡的冠子和羽毛,理解“头上红冠”和“满身雪白”。(2)指名表演大公鸡“走”的神态。(3)教师小结: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这只大公鸡,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见过大公鸡的叫声吗?有谁知道它一般在什么时候叫?我们学习第二句就知道了。
2、指名读第二句,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大公鸡怎样叫?
(1)理解“叫”。
(2)提问:大公鸡一叫,人们就去干什么?农民伯伯就要起床干活了,农民伯伯勤劳吗?那么,大公鸡比农民伯伯起的更早,同学们,你们觉得大公鸡勤劳吗?那么,我们小朋友要不要学习大公鸡这种勤劳的品质啊?(学生据古诗内容回答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
(3)说一说这句诗的大意。
(4)体会大公鸡的.勤劳:这首诗的作者喜欢这只大公鸡吗?为什么?
六、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七、总结全诗,简笔作画,激发兴趣
唐寅看到大公鸡很喜欢,就为大公鸡做了一首诗。老师呀,也很喜欢这个大公鸡,可是老师不会作诗,老师就把它画下来了,(出示图片),那么同学们,你们喜欢公鸡吗?那让我们也动手画一画吧!
八、作业布置
1、学写生字:平户??
2、背诵《画鸡》这首诗。
板书设计
画鸡
(明)唐寅
《画鸡》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技能目标:学会6个生字:平、生、千、门、万、户,认识笔画横折钩。
2.知识目标:会认6个生字:鸡、满、雪、轻、言、语。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古涛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要求学会的字和会认的字各6个。
教学准备:
生字卡,教学挂图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运用实物,创设情境
新课开始时,教师出示一只大公鸡,用逗趣的教学语言提问: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2)它有哪些生活习性呢?(学生能说多少是多少)
(3)你们能把它画下来吗?(这样导入新课,真实具体,形象直观。)
二、简笔作画,激发兴趣
1.教师发给学生画有圆点虚线的公鸡轮廓图。
2.指导学生从公鸡的头、身、尾、脚沿虚线逐步添画。
3.教师启发渲染:你画的这只大公鸡好看吗?请你与古诗插图中的大公鸡比较一下,看哪一只公鸡画得好,好在哪里。
4.有位诗人叫唐寅,写了一首诗叫《画鸡》。这首诗写的就是同学们画的这只大公鸡,你们想学吗?
三、初读古诗,趣学生字
汉字结构复杂,难学难记,因此,在识字教学时,教师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识字。
例如:1.猜字谜。平:一字五笔,有些出奇,六十又差,八十有余;千:一个字,有十撇。
2.编故事。生(牛一):它是牛小壮,在跑道上奔跑。
3.数笔画。万:一笔横,二笔撇,三笔横折钩,一共有三笔。
4.看实物。门:观察教室的`门框,学习“门”字。
5.找朋友。户:“尸”字上面加一点,就是“户”字。
四、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激疑:同学们读了这首诗,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2.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归纳并板书。
样子:头上红冠
大公鸡颜色:满身雪白
打鸣:一叫门??
3.出示表格练习(口答)。
五、品词赏句,感悟诗情
1.自由读第一句,看图想一想:这只大公鸡的冠子和羽毛有什么特点?(头上红冠,满身雪白。)
(1)出示实物,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大公鸡的冠子和羽毛,理解“头上红冠”和“满身雪白”。
(2)指名表演大公鸡“走”的神态。
(3)教师小结: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这只大公鸡,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见过大公鸡的叫声吗?有谁知道它一般在什么时候叫?我们学习第二句就知道了。
2.指名读第二句,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大公鸡怎样叫?
(1)理解“叫”。
(2)提问:大公鸡一叫,人们就去干什么?(学生据古诗内容回答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
(3)说一说这句诗的大意。
(4)体会大公鸡的勤劳:这首诗的作者喜欢这只大公鸡吗?为什么?
六、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七、回读古诗,完成作业
画只大公鸡,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在画的左上角题上《画鸡》这首诗,左下角写上自己的名字。
八、课外延伸,积累语言
(1)教师在语文活动课教学时,把学生带到学校附近的农民家中或养鸡场参观。
(2)读一读唐朝诗人崔道融的《鸡》,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3)选择一种动物,介绍它的样子。
《画鸡》教案篇3
?教材简析】
?画鸡蛋》介绍的是著名画家达·芬奇小时候学画的一件事。文章开头简洁介绍了他是个著名的画家。接下来具体介绍他学画鸡蛋的整个过程,从开始画得不耐烦,之后听从老师的话,用心画鸡蛋,最后无论画什么,都能画得又快又像。凭着自己些许的语文意识,发现了文中的一些特殊语言,如“画了一个又让画一个”“画了一张又一张”,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并进行拓展;“画得不耐烦、画得熟练、画得又快又像”可以强化二年级学生对“得”的正确使用。所以,我力图抓住二年级学生和这篇选学课文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语文实践,从而感受达·芬奇的用心和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能从“画得不耐烦、画得熟练、画得又快又像”等词中感受“得”的用法,以及达·芬奇的学画过程。
2.感受“画了一个又让画一个”与“画了一张又一张”的区别,并拓展文本的这一特殊语言。
3.通过充分品读和材料补充来感受达·芬奇从不耐烦到用心画鸡蛋,是源于听懂老师的话,做任何事都要用心,打好基础。并能通过感情朗读表达出来。
?教学预案】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人,他叫达·芬奇,外国人的姓名和我们中国人的排列顺序不同。达是他的名,叫叫他的姓名。
2.出示达·芬奇图片,你对他有多少了解?
3.出示第一段,自由读,现在你又有何了解?抓住“四百多年前”和“意大利人”从时间和空间上感受达·芬奇的著名,再适时补充作者简介和作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的一件事:画鸡蛋。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
2.指名读自己认为最难的一段。随机正音。
3.出示词语:画得不耐烦画得熟练画得又快又像
(1)你们有什么发现?感受“得”的用法。达·芬奇的学画过程就是这样从画得不耐烦——画得熟练——画得又快又像的。
(2)质疑:达·芬奇为什么开始画得不耐烦,后来却画得熟练,又快又像呢?
4.根据质疑,再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
三、品读课文
板块一:画得不耐烦
1.出示句子:达·芬奇开始学画的时候,老师先让他画鸡蛋,画了一个又让画一个。他画得不耐烦了,就问老师:“老师,您天天要我画鸡蛋,这不是太简单了吗?”
2.你从哪里感受到达·芬奇的不耐烦?——“画了一个又让画一个,天天,太简单,以及‘这不是太简单了吗?’反问的`语气”。——朗读句子。
板块二:画得熟练
3.出示句子:达·芬奇听从老师的话,用心画鸡蛋,画了一张又一张,每一张都画了许多形状不同的鸡蛋。
4.抓重点词:用心画鸡蛋——画了一张又一张,每一张都画了许多形状不同的鸡蛋。
5.比较词句“画了一张又一张”和“画了一个又让画一个”——拓展词语。
6.补充材料:《达·芬奇传》
达·芬奇每天一大早就对着鸡蛋画起来,直到夜深人静了,仍然对着鸡蛋画,这样整整经过了3年的努力。
7.听从老师的话:老师严肃地说:“你以为画鸡蛋很容易,这就错了。在一千个鸡蛋当中,没有形状完全相同的。每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形状也不一样。我让你画鸡蛋,就是要训练你的眼力和绘画技巧,使你能看得准确,画得熟练。”——他不仅听从了老师的话,更是听懂了老师的话。他都听懂了什么?
8.再读老师的话,选择下面的一两句写一写。
因为,所以画鸡蛋并不容易。
因为,所以我让你画鸡蛋。
因为,所以。
9.交流写话——指导朗读。
板块三:画得又快又像
10.正是因为画鸡蛋训练了他的眼力和绘画技巧,给他打好了基础。出示句子:后来,达·芬奇无论画什么,都能画得又快又像。
11.欣赏达·芬奇的作品。——回敲“用心”的句子。
12.拓展阅读:《达·芬奇传》和他的作品。
《画鸡》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画鸡》这篇课文是一首古诗。通过对一只大白公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公鸡的赞美与热爱之情。这首古诗以“画鸡”为题,从绘画的角度写“公鸡”,通过描绘的过程,赞美公鸡的美丽和贡献,培养儿童喜爱大公鸡、学习大公鸡的思想感情。全诗共四行两句,分两层。第一层(1~2行),具体描绘公鸡威武神气的样子。第二层(3~4行),点明公鸡言行作用。在教学这首古诗时,我抓住古诗的特点,以读贯穿始终,注重学生个性的感知、联想、体验等心理活动,努力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此发展学生语言,启迪他们的智慧,让他们的心灵和情感受到美的熏陶。一是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外表;二是通过语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这一阶段的学生已开始比较系统地学习汉语拼音l,能够借助汉语拼音试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够感兴趣的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能用口头或图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三、教学目标:
1、认识5个要求认识的字,会写3个字。
2、学生能理解诗意,能背诵全诗。
3、体会学习拼音识字的乐趣,加深理解字与拼音的关系。其中,学生能初步运用拼音试读古诗,学习生字词。
四、设计理念:
主体性教学理论。从教学角度来看,学生是认知和发展的主体。教育的本质就是唤起学生主体内在的需要、动力,创设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情境,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不断创造新的自我。我们应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即“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要注重兴趣的培养、情感的激发、语言的感悟积累、学习方法的习得、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等。
五、教学流程:
(一)引入:
首先,我以看图说话的方式导人,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让学生谈自己对公鸡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画鸡。这时我用拼拼音的方法,让学生试读生字,拼读生字。其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对拼音的注意。接着,通过引导激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另一方面以拼音为凭借认识相应的生字词,并顺利过渡到试读古诗。
(二)初读古诗,趣学生字
1、指导试读古诗,学习生字:
1)让学生试读古诗,初步运用拼音来学习生字;同桌间互读古诗,相互帮助学习生字。
2)用手指着书,跟着录音读古诗。从而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学生记忆字形、位置,纠正字音。
3)检查,指名读,引导学生评价。
4)小老师带读,利用学生之间识字量的差异,让识字量大的学生当小老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5)同桌合作,相互读。因为,这是初入学儿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
6)师生接读,这是帮助学生记忆熟悉语言的一种方法,有助于儿歌的整体输入。
7)全班齐读
8)分组比赛读
2、教学生字词:
1)缩小语境,提出词语。
2)再从词中抽出生字。
3)灵活运用生字卡片,通过“开火车”、“抢答”等多种游戏活动,使单个生字反复多次,不断与学生见面,激发学生兴趣,动静结合,最终达到准确快速认读的程度。多种方法学习生字。
4)教师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对生字进行多种方法构建、学习。
例如:a、猜字谜。平:一字五笔,有些出奇,六十又差,八十有余;千:一个字,有十撇。
b、编故事。生(牛一):它是牛小壮,在跑道上奔跑。
c、数笔画。万:一笔横,二笔撇,三笔横折钩,一共有三笔。
d、看实物。门:观察教室的门框,学习“门”字。
e、找朋友。户:“尸”字上面加一点,就是“户”字。
f、出示生字,多种方法识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领读)
g、给生字戴帽子:拼音作帽子,找准生字给戴上。
总之,通过以上多种形式,大面积,分层次的听读、识字活动,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对古诗的整体记忆,发展儿童了的语言;同时,利用拼拼音的方法和无意识的识字作用,达到识字的目的。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激疑:同学们读了这首诗,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2、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归纳并板书。
样子:头上红冠
大公鸡 颜色:满身雪白
打鸣:一叫门??
3、出示表格练习(口答)
4、突破难点,学习最后两行。通过认识祖国的地图,教读祖国的名字和欣赏祖国的风景图片等方式,学生情感得到了熏陶,入情入境,从而达到与作者、教材情感的共鸣。
(四)、品词赏句,感悟诗情
1、自由读第一句,看图想一想:这只大公鸡的冠子和羽毛有什么特点?(头上红冠,满身雪白。)
(1)出示图片,让学生再次看一看大公鸡的冠子和羽毛,理解“头上红冠”和“满身雪白”。(2)指名表演大公鸡“走”的神态。(3)教师小结: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这只大公鸡,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见过大公鸡的叫声吗?有谁知道它一般在什么时候叫?我们学习第二句就知道了。
2、指名读第二句,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大公鸡怎样叫?
(1)理解“叫”。(2)提问:大公鸡一叫,人们就去干什么?(学生据古诗内容回答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3)说一说这句诗的大意。(4)体会大公鸡的勤劳:这首诗的作者喜欢这只大公鸡吗?为什么?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因为学生预习时,大多已经将古诗背诵会了,所以该环节只需要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诵读即可。
(六)、回读古诗,完成作业
1、按古诗原文填空。
不敢轻言细语,一叫开。
大公鸡
样子颜色打鸣
2、画一只大公鸡,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在画的左上角题上《画鸡》这首诗,左下角写上自己的名字。
(七)、课外延伸,积累语言
选择一种动物,介绍它的样子,从而将课堂延伸至课外,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继续保持,并促进了学生间,学生和家长间的交流、沟通。
《画鸡》教案篇5
教材分析:
?画鸡》是明代著名画家唐寅为表达自己对鸡的喜爱与赞美,写的一首咏物诗,语言浅显易懂。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鸡并不陌生,对于写鸡的古诗,学生乐于学习。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鸡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3、会认写本课生字。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品读诗,理解意,感悟情。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动物的古诗。
教学过程:
1、小朋友们很有礼貌?今天,老师作为奖励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你们猜是什么?(出示谜语,打动物名字。)
红冠子,白外衣,
每天早上喔喔啼,
它叫人们早早起。
2、你见过大公鸡吗?什么样子?你们喜欢它吗?
3、我国明代杰出的大画家大诗人唐寅,他也喜欢大公鸡,为它画了一幅画,还为它写了一首诗,名字叫《画鸡》。
4、说到这老师突然想起前几天我们也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大诗人骆宾王,他也写了一首描写小动物的诗是什么?齐诵《咏鹅》
5、我们接着来了解一下今天走入我们课堂的大诗人唐寅,课件出示。
6、(大屏幕出示大公鸡的图片)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图,你看到什么?(从感官上感受大公鸡的美。)
共学:
一、读诗,整体感悟。
1、指名读。学生互相评价。
2、读给同桌听。
3、教读
4、齐读诗歌。
5、再次听读画出诗的停顿,课件出示对照齐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听,读出了古诗的韵味。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诗
句,感受唐寅对公鸡的喜爱。
二、品读诗,感悟情。
1、出示前两句。
(1)指名读前两句诗。思考:读了第一句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回答。 板书(红冠)。看到红冠你想到了什么?观察鸡冠花图片,对比,感受公鸡的美丽。
(3)第二句诗人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雪白)。你能描述一下“雪白”吗?
( 4 )像“红冠”里的“红”和“雪白”这样的.词语就是表示什么的词语(颜色的词语)用波浪线画出,你还能说说这样的词语吗?
师:大公鸡头上长着红红的冠子,满身羽毛像雪一样的白,它正向我们走来,我们一起来夸夸它。这真是一只( )大公鸡。来,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一读第一句吧。(读出公鸡的美丽。)
过渡:公鸡不仅有红红的冠子,雪白的羽毛,非常漂亮,而且它还会叫。
(1)谁知道公鸡怎样叫?(模仿做动作)全班模仿
(2)公鸡什么时候才叫?公鸡一叫就怎么样呢?平时公鸡乱叫吗?所以诗人说——
2、出示后两句
(1)朗读后两句。
(2)公鸡叫,人们就知道天怎么了?就把门怎么了?
(3)大家知道农民伯伯很勤快,但公鸡比农民伯伯起得早,你们想想这是一只怎样的公鸡?课件出示填空
(引导学生体会公鸡的可爱、勤快。板书:勤快)
(4)指导朗读后两句。(读出勤快)
三、探究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自由认读扩词。
2、检出认读,开火车认读。
3、说说你用什么办法记住了哪个字?
4、学写字(先观察再动笔)平和开。板书演示。
5、学生描写。
四、整体感知,齐背古诗。
五、作业。
《画鸡》教案篇6
设计意图:
鸡,是孩子们最常见的家禽之一,品种很多,随处可见。所以我选择了这一内容进行创意水墨画教学。雄鸡肉冠大,尾长,腿高粗,脚爪大而有力度,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鸡的爱好不怜笔墨,不乏名人。例如,明代“四才子”之一的唐寅就有《画鸡》诗曰:”头上红冠不用带,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活动目标:
1、愿意用水墨画的形式表现鸡的外形特征。
2、提高创新意识。
活动准备:
范例、水墨画材料
活动流程:
引起兴趣——观察分析范例——幼儿作业,巡回指导——评讲小结。
活动过程:
一、语言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二、观察分析范例
1、看一看,画上是谁?长得怎么样?
2、你们知道鸡是用什么笔法画成的?(中锋、侧锋)
3、分析浓淡墨的运用。(头部轮廓线为淡墨、五官深墨、身体与脚浓淡墨结合)
4、幼儿根据自己的绘画能力提问,教师请能力强的幼儿示范或教师示范解决。
四、幼儿作业,巡回指导
1、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大胆创新,绘画出与别人不同动态的鸡。
2、中等幼儿初步表现浓墨与淡墨的不同效果。
3、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完成作品,体验成功。
五、评讲小结
《画鸡》教案篇7
预习提示:
1、手指读《画鸡》诗歌两遍。
2、再读诗歌,在课文中圈出二类字,并熟读两遍。
3、熟读诗歌用直线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
4、书空生字,并口头组1至2个词语。
5、试背诵古诗《画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要求认识的字,会写3个字。
2、学生能理解诗意,能背诵全诗。
3、体会学习拼音识字的乐趣,加深理解字与拼音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初步运用拼音试读古诗,学习生字词。
教具准备:
生字卡、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文结合,初感诗意。
1、出示插图,请大家猜猜图上画的是什么?(引出鸡)(出示公鸡图)
2、鸡在干什么?(叫)
3、认真观察图上的鸡是什么样子?(雪白、红冠子)
4、有位诗人叫唐寅,写了一首诗叫《画鸡》。这首诗写的就是同学们画的这只大公鸡,你们想学吗?
二、初读古诗,趣学生字
(一)1、试读古诗,初步运用拼音来学习生字。同桌互读,相互知道学习生字。
2、听读古诗,纠正字音。
3、指名试读古诗,注意生字词的发音。对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4、小老师带读,利用学生之间识字量的差异,让识字量大的学生当小老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5、同桌合作,相互读。因为,这是初入学儿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
6、师生接读,这是帮助学生记忆熟悉语言的一种方法,有助于儿歌的整体输入。
7、全班齐读
8、分组比赛读
(二)教学生字词:
1、缩小语境,提出词语。
2、再从词中抽出生字。
3、灵活运用生字卡片,“开火车”、“抢答”等多种游戏学习生字。
4、其它方法识字。
(1)猜字谜。平:一字五笔,有些出奇,六十又差,八十有余;千:一个字,有十撇。
(2)编故事。生(牛一):它是牛小壮,在跑道上奔跑。
(3)数笔画。万:一笔横,二笔撇,三笔横折钩,一共有三笔。
(4)看实物。门:观察教室的门框,学习“门”字。
(5)找朋友。户:“尸”字上面加一点,就是“户”字。
(6)出示生字,多种方法识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领读)
(7)给生字戴帽子:拼音作帽子,找准生字给戴上。
——————课间休息,唱“大公鸡”及校歌——————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激疑:同学们读了这首诗,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2、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归纳并板书。
样子:头上红冠
大公鸡颜色:满身雪白
打鸣:一叫门??
3、出示表格练习(口答)。
四、品词赏句,感悟诗情
1、自由读第一句,看图想一想:这只大公鸡的冠子和羽毛有什么特点?(头上红冠,满身雪白。)
(1)出示图片,让学生再次看一看大公鸡的冠子和羽毛,理解“头上红冠”和“满身雪白”。
(2)指名表演大公鸡“走”的神态。
(3)教师小结:同学们已经认识了这只大公鸡,你们在日常生活中听见过大公鸡的叫声吗?有谁知道它一般在什么时候叫?我们学习第二句就知道了。
2、指名读第二句,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大公鸡怎样叫?
(1)理解“叫”。
(2)提问:大公鸡一叫,人们就去干什么?(学生据古诗内容回答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
(3)说一说这句诗的大意。
(4)体会大公鸡的勤劳:这首诗的作者喜欢这只大公鸡吗?为什么?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六、回读古诗,完成作业
1、按古诗原文填空。
不敢轻言细语,一叫开。
大公鸡
样子颜色打鸣
2、画一只大公鸡,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在画的左上角题上《画鸡》这首诗,左下角写上自己的名字。
七、课外延伸,积累语言
选择一种动物,介绍它的样子。
《画鸡》教案7篇相关文章:
★ 小白船教案7篇
★ 大班语言教案7篇
★ 儿歌教案参考7篇
★ 小放牛教案7篇
★ 小学体育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