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准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有了一篇教案以帮助教师与同事进行教学交流和分享,促进教学经验的互相借鉴,下面是写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小学雷雨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小学雷雨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会认“压”等4个生字,会写“垂”等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3.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课前准备
1.教学挂图,有条件的可制作反映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课件。
2.生字词卡片。
第 一 课 时
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
(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揭示课题,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老师巡视,有重点地对读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认读词语卡片。(黑沉沉、乱摆、迎面扑来、彩虹、蜘蛛、蝉、越来越响、垂、压)
3.生字组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a.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b.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c.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d.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4.同桌相互听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在读中巩固识字,学习新词。
朗读感悟,理清文脉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老师引读。(雷雨前: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忽然一阵大风……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雨停了……)
3.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时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
4.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分别读好这三个部分,用心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5.分组朗读,老师随机指导。
第 二 课 时
默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分段读议
1.雷雨前:指名朗读,读后说说,雷雨前,我们看到了什么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2.雷雨中:指名朗读,读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雷雨时的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雨声和雷声从大到小
天色由暗到亮,空气清新
3.雷雨后:齐声朗读,感受雨后的美景。
填词比较词句
1.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____________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_________下来,逃走了。蝉一声也不叫。
2.雷雨后:一条彩虹__________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_____________在网上。
比较“压”“挂”“垂”“坐”四个字的用法,体会这四个字用得确切之处。
巩固识字
1.出示本课生字和要求会写的字,指名、集体认读。
2.同桌交流记字方法,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课堂练习
1.指导写生字。
2.完成课后习题“读读抄抄”。
课外延伸
1.留心观察天气变化,写一篇观察日记。
小学雷雨教案篇2
一、谈话导入,揭题
(1)、教师板书“雨”,念作——雨,能用上雨说几个词吗?
(2)、随机出示四字词语,齐读词语。
师:雷雨是夏天的好朋友,一场雷雨带来凉爽,我们大家可喜欢啦!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雷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放声朗读,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小贝壳,小蜗牛,自然段比较多,可以标标小节号。
2、检查:知道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吗?指名读
(1)、第一位孩子读1-3段。(小眼睛可真尖,没错就是8小节。现在老师要看看谁能眼、口、脑并用,来读读1——3自然段。小评委们听听他是否读准了。)
第二段:藏着好几个生字朋友,读一读:
压(压下来)——指名读字、词
乱(乱摆)——指名读字、词,男女生读。
垂(垂下来)——读字、词。
(2)、第二位孩子读4-6段。(刚才他读得真棒,你们也听得很认真,老师还发现读词语时这个小朋友的小眼睛睁得大大的,可专注了,我把4——6小节奖给你读)
第五段:指导“树哇、房子啊”变音,教师示范,指名读,齐读。
(3)、第三位孩子读7-8段。(读得真好听,我还想听我们班的小朋友读,谁来读7、8两小节)
第八段:鼓励孩子发现并读通长短句。指名读,齐读。(发现了吗,句子特别多,有些句子只有三个字,五个字,一起来读读好吗?)
3、梳理课文:响亮的告诉大家他们分别读了哪几个自然段,猜猜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别急,快速默读课文,看谁能发现这个秘密?
再次自由默读全文。
交流反馈: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
小结: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雷雨前……的景象。
三、品读
(一)学习1——3自然段
1、出示第1——3自然段,师范读,生放电影,问感受到了什么?(老师读,你们闭上眼睛,放放电影,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a、指名多位读句,说感受。(这么多的乌云,一片连着一片,一层叠着一层,笼罩在我们头顶,怪不得课文中说黑沉沉地——压)
b、压——体会“闷,难受”(这样的天气,你觉得人怎么样)
树上的叶子也和小朋友一样,一动也不动,就连最爱唱歌的蝉——一声也不叫。
c、齐读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1)、忽然一阵大风吹来,吹得树枝乱摆。
a、媒体播放风声,(你听,风来了?小朋友来做做风中的小树吧?)
师采访:小柳树,你在大风中都怎样啦?
b、理解:乱摆。(这就是课文中学到的一个新词——乱摆)
读词——读句
好大的风,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出示“狂风大作”,读。
(2)、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a、师生合作接读,引出句子:这么大的风,织网的小蜘蛛——从网上垂下来。
b、教师借图片演示“垂”。
c、指名读句子,教师点评,指导读句。
第三自然段
(1)、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a、 指名读句(2个)
b、教师读,故换句子前后顺序,为什么不行?
师:电婆婆和雷公公比赛,总是电婆婆跑得快……所以啊应该是“电闪雷鸣”,成语中包含很多知识呢。
齐读句子。
c、眼前除了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你看刚才的乌云越 越 。
气越 越 。
越 越 。
齐读1-3段(眼前这景象令人慌成了一团,看样子雷雨马上就要来了。我们一起来读读1、2、3自然段)
(二)、学习7、8自然段
1、雷雨来得快,去得也快,不一会儿,雨过天晴,让我们推开窗户,对着窗外深深地吸一口气——
指名读“打开窗户,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齐读。
2、说话训练:打开窗户,清新……打开窗花,外面的景色真美啊,你看到了什么)
3、诗化读第八段:教师范读,指名读,配乐齐读(2遍)(你看……
4、诗里有很多小动物,和他们打打招呼吧——蝉 蜘蛛 青蛙
5、教师引导雷雨前后的对比
四、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蝉、蜘、蛛”(咦,老师发现他们都是……为什么都是“虫”?)
2、讲述“虹”的演绎。(这里还有一个也是“虫”,——虹,难道“虹”也是虫吗?)
反思:
?雷雨》是第四册的看图学文。《雷雨》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我班学生的教学方法,巧妙地运用课文配乐朗读磁带创设生动、形象、多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描摹景物时用词、造句的生动、形象。
1、积累与“雨”有关的词语、古诗,让课堂充满语文味。课开始,就让学生猜谜语,引出“雨”字,再用“雨”字组词,然后归纳:小雨有细雨如丝、牛毛细雨、蒙蒙细雨、和风细雨、绵绵春雨;大雨有倾盆大雨、瓢泼大雨、大雨如注、狂风暴雨。课中,逐段赏读后,叫学生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个画面,很自然地积累了 “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倾盆大雨”、“雨过天晴”。背诵积累的与“雨”有关的古诗,然后归纳:小雨有细雨如丝、牛毛细雨、蒙蒙细雨、和风细雨、绵绵春雨;大雨有倾盆大雨、瓢泼大雨、大雨如注、狂风暴雨。课中,逐段赏读后,叫学生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个画面,很自然地积累了“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倾盆大雨”、“雨过天晴”。还背诵了与“雨”有关的古诗,让课堂充满语文味。
2、品读词语,形象生动。文中有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我抓住“压”字,先让学生做个“压”的动作,然后问:现在有满天的乌云慢慢地、慢慢地向你压下来,好象就要压到我们头顶了,压地你——,朗读时,学生自然读出了那种压抑、闷热。再如:“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用动作演示“乱摆?”而“垂”字采用了换词法,让学生知道这是一只害怕的、慌忙而逃的小蜘蛛。
3、训练语言,指导朗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把欣赏雨前、雨中、雨后美景的感受表达出来,是语言训练的教学目标之一。我通过创设情境(配上风声、雷声、音乐声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指导朗读描写雷雨前的语言片段时,先让学生看录像,了解雨很大,雨是由大到小慢慢停下来。再引导学生理解“哗,哗,哗”的声音,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停顿短一点。“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而描写雨过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语言片段非常美,我让学生仔细看雨后初晴的画面,把画面中描绘的雨后美景找出来,在寻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审美的情趣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欲望。
4、课外拓展,积累运用。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能够“运用”。本课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在学生读透课文的基础上,在拓展练习中,我先让学生交流与“雨”有关的好词好句,通过交流,加深对雨中的理解,从中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然后播放大雨时的课件,有效地组织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有情有趣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把大雨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
5、迷茫之处——生字的教学
生字教学也是低段语文的教学重点,但是我却常常把握不好教学的火候:费时又低效,方法也比较单一,强调一下读音,分析一下字形,再组几个词。如何抓住生字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记得快又记得牢,这是今后要努力探索的。
小学雷雨教案篇3
一、导入。
1、出示——雨。
2、都认识,那大家一起来读。
3、读的很准,哪位同学能想到和“雨”有关的词语?
4、课外积累也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好方法。
**大家听得真仔细,打雷下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尤其是夏季经常出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课题就是——雷雨(板书)。课文中所描写的这场雷雨是怎样的呢?通过学习你一定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初读课文,识字。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
2、指名读开火车读分组识字、读词语。
3、请三个同学读全文。(1—3)、(4—6)、(7—8)。
**读地很流利,现在我们也来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场雷雨的?
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畅谈。
(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三、细读,品味
??1、指名读1---3段,其他的同学边听边想:雷雨前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2、学生回答,老师引读(板书:蝉不叫、大风蜘蛛、闪电雷声。)
3、现在我们知道了雷雨前会出现这些景象,那么你觉得作者用哪些词语把这些景象写的更具体的呢?我们一块来读一读,找找看吧!学生自读。
*边引导学生理解词义,边指导朗读。
a、黑沉沉:abb式、你能说出像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b、压下来:说明乌云来得快而且凶猛。(板书:压)
c、一动不动:说明当时一丝风也没有。(板书:不动)
d、乱摆:什么乱摆?(树枝)说明风特别大。
e、垂下来:风很大,蜘蛛顺着蛛丝掉下来逃走。说明蜘蛛心里害怕。(板书:逃走)
f、越来越亮*响:一次比一次亮,一次比一次响。(板书:亮响)
(为什么先写闪电,再写雷声呢?)
4、刚刚我们知道下雨之前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闪雷鸣的,除了这些,你能想到还有哪些其它的现象也是表示要下雨了呢?
提示:①燕子低飞。燕子拍拍翅膀低飞。②蚂蚁搬家。蚂蚁搬家。
(可联系课文《要下雨了》。)
5、乌云压下来了,叶子一动不动,蝉不叫了,蚂蚁都在忙碌地搬家,燕子在低飞。让我们想象着雷雨前的景象,有感情的朗读这三段吧!
先学生自由读,然后指名读。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哗哗哗,雨下起来了。(出示课件:第一幅插图)
1、看图,说: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随机板书:雷雨中雨大、看不清。)
2、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写的,把描写雷雨中的段落读一读。
3、指名读,指导学生把雨中的变化读出来。(雨下起来---雨越下越大----雨渐渐变小。)
??*雨的变化可真大,一下子哗哗哗地下起来,来得急,而且越下越大,可没一会儿工夫,雨渐渐地小了,嘿,天晴了!雨过天晴的景色可美了,赶紧来读一读吧!
1、指名读。
2、你觉得你最喜欢哪一句,就读哪句吧!
(师随机板书:雷雨后:雨停太阳出来蝉叫了、蜘蛛坐青蛙叫、彩虹。)
3、引导联想:雷雨前蝉是怎样的呢?蜘蛛是怎样的呢?
*你的观察真仔细,雷雨前蝉是一声也不叫,而雷雨后蝉叫了;雷雨前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而雷雨后蜘蛛却非常悠闲的坐在网上;雷雨前天空是乌云、闪电打雷,而雷雨后天上出现的是美丽的彩虹。
4、现在我们就来看看雷雨过后那充满生机的美景。(出示课件:第二幅图)
5、看图说:看到了什么?想说什么?
(假如你就是图中的小朋友,雷雨后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你想做什么?)
*让我们想象着自己已经走进这美景之中,带着愉快的心情美美地读7、8两段。
6、指名读,评议。
①要读出雷雨后清新、洁净、那充满生机的美丽。
②师范读,再指名读。
让我们再次共同感受这场雷雨吧!------齐读全文!
四、总结:
同学们,一场常见的大雨,作者却能把这场雨的前后变化描绘的如此淋漓尽致,可见,肯定是经过了非常仔细的观察,才能把文章写的这么美,我想:我们也要像作者一样做个生活的有心人,做个细心的观察者,你一定会有精彩的发现!
小学雷雨教案篇4
1、p90
鲁侍萍哦,——老爷没有事了?
周朴园(指窗)窗户谁叫打开的?
2、p91
周朴园哦,很远了,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鲁侍萍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3、p92
周朴园哦。
鲁侍萍我到认识一个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哦?你说说看。…
二、动作语言练习
1、p94
鲁侍萍我前几天还见着她!
雷雨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2、p94
鲁侍萍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
3、p95
鲁侍萍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泪要涌出。)
周朴园啊,你顺便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衫也捡出来。
小结
什么是个性化语言?
什么是潜台词?
什么是动作语言?
通过分析使我们一方面加深对作品人物、主题的认识,另一方面体会到戏剧语言的特点和魅力,希望能够自觉的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三、写作练习
(3选1)
1、先确定一个人的性格或身份,然后写他的语言,要求个性化;
2、写出下列两组人物不同的语言:
(1)、做教师的父亲和没有文化的妈妈希望你认真读书,他们分别对你说---
(2)、高考落榜,悲观者和乐观者的神情和语言:
3、设定一个场景,写一句包含多重意思的话(潜台词):
课后作业
(周记)
编一个小剧本:
1、以巴尔扎克得《守财奴》为脚本,自选一个片断(如抢夺梳妆匣、诱骗继承权),以剧本的形式改编。
2、把《一碗阳春面》改成话剧。
小学雷雨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一)领会作品中个性化的对话语言对真实、鲜明地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二)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
(三)认识到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从而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的必然灭亡。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开头一段“舞台说明”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的到来。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这一点跟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相同的。(可与第三册中《祝福》《母亲》《药》《夜》等小说的环境描写作比较,以加深理解。)
(二)周朴园和鲁侍萍的见面是偶然的,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而周朴园并没有认出鲁侍萍,那么鲁侍萍为什么不立刻表白自己的身分并当面斥责周朴园对她的迫害和30多年来的悲惨遭遇,而是以叙述别人的'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遭遇呢?
分析:30多年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的经历已经把她的性格磨炼得坚强又勇敢,她对残酷的现实充满了愤恨,但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幸是腐朽的制度造成的,而是把这一切不幸归结于“报应”和“命运”;而且,善良的品性又使她在周朴园的“忏悔”中产生的某种轻信和谅解。在对话中,她既有意识地在隐蔽自己的身分,又在语言动作中不断地表露出自己的特征,这正是剧中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
(三)侍萍在与周朴园的对话中,有几处掩饰?又有哪些地方暴露了她的性格特点?
分析:周朴园四次问到她姓什么,是谁,她都很自然地掩饰过去,语调平缓,不露声色。表明她性格特征的语言动作有:熟练自然的关窗动作,对侍萍的身世及周朴园的隐情细致地述说,对绣着梅花衬衣的熟记。
(四)这一层中,周朴园的情态上有哪几次变化?请按情节发展叙述。
分析:开始是漫不经。动地用对待下人的态度谈起了雨衣和关窗的事;忽然从侍萍的关窗动作上看到了似曾相识之处,感到奇怪,认真地询问:“你——你贵姓?”气氛趋于紧张,情节出现波澜,而鲁侍萍平淡地回答,又使气氛稍有缓和;周朴园就口音把话题引向无锡,转弯抹角有意识地询问三十年前发生的“一件很出名的事情”,鲁侍萍在周朴园的连连追问下,仍然保持语调的平缓;但听到周朴园在有意撒谎,遮盖罪行,于是她悲愤地叙述了自己30多年来的悲愤遭遇,使周朴园惊恐紧张的情绪不断增长;他时而“痛苦”,“汗涔涔地发出‘哦’的叹声”,时而惊愕地问:“你是谁?”;当侍萍巧妙地露出自己的身分时,周朴园已经惊恐地语不成声。
(五)我们在高一年级时,曾学过孙犁的小说《荷花淀》,其中最精彩的要数几段对话了。试与本课周、鲁两人的对话作比较。
分析:《雷雨》中周朴园的对话是从漫不经心到感觉奇怪到惊恐紧张,最后语不成声。鲁侍萍的话是语调平缓,自然掩饰,最后是悲愤地揭露。而小说《荷花淀》中水生夫妻的对话却是那么简洁朴素又情意绵绵:夫妻话别一场水生妻的四句问话是平问、侧问、追问、逼问,水生则是表情憨厚有意躲闪;而表现水生妻情态的三句对话,则又申明大义,自豪纯朴;水生离别前的三句嘱咐和妻子的三句答嘱,更是表现出不甘落后,积极向上,英勇不屈的内心世界。再有,几个女人商量探夫与探夫不遇回来的两场对话,更是生动传神。主要目的偏用次要理由说出,几个女人虽未露面,然伶俐乖巧、质朴憨厚、仅促羞涩之态,早已跃然纸上。
两篇课文的人物对话,都是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在情境、氛围、语调和方式上有所不同而已。
(六)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30多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侍萍时,为什么会惊恐万状呢?
分析:因为他意识到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所以他立即感到“惊愕”“惶恐”。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待萍的突然出现,却给他精神上以沉重打击,他表现出的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七)周朴园毕竟是几十年来压榨工人的资本家,他在惊恐之后对侍萍的态度又有了哪些变化呢?
分析:他认出侍萍后,首先是翻脸不认人,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妄图恐吓侍萍,但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己磨炼得顽强勇敢,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侍萍悲愤的反驳;周朴园见硬的不行,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再提呢”,试图稳住鲁侍萍;然后又采用了哄骗的手段,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忘旧情,——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最后,他拿出五千元支票给侍萍,希望平息30多年来的旧恨新仇。
(八)鲁侍萍又是如何对待周朴园的呢?
分析:这时的侍萍,经过30多年苦难的折磨,对过去充满了仇恨,面对着周朴园的威胁哄骗,继续控诉周朴园的罪行:“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并当即撕毁了支票,表现了她的骨气和尊严,表示了她对周朴园和不公平社会的蔑视和抗议。
(九)课文第二场中周朴园已经知道了鲁大海是他的亲生儿子,那么他对鲁大海是什么态度呢?从他的态度,你能看出什么问题?
分析:周朴园面对自己的儿子,依然摆出资本家对待工人的冷酷面孔和傲慢的态度。他明知故问鲁大海“叫什么名字”“有什么事”,继而教训他“只凭意气是不能交涉事情的”,嘲笑他是“傻小子”,讽刺他“没有经验只凭胡喊是不行的”,最后恶狠狠地向鲁大海宣布:“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由此可见,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是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从而揭露了周朴园反动的阶级本性。
(十)鲁大海被周朴园宣布开除后,又是怎样同周朴园斗争的?”
分析:鲁大海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周朴园为了赚钱什么都能干得出来的阶级本性,在愤怒痛斥周朴园用金钱收买工人败类平息罢工斗争的同时,无情地揭露了周朴园的血淋淋的发家史: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叫江桥出险,淹死20名小工,每个小工的性命他扣300块钱。之后,又顽强地跟周朴园的打手们“还手”对打,痛骂周家的人是一群强盗。
(十一)通过鲁大海与周朴园的斗争,你看出了什么问题?
分析:鲁大海的斗争明显地表现出经验不足,从他的语言也足见他的鲁莽和幼稚,但通过他的斗争,毕竟表现出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的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表现出中国无产阶级斗争到底的决心。鲁大海的出现,使剧作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使整个悲剧透出一线光明。
(十二)这一场剧的结尾,鲁侍萍有两句欲言又止的话,分析一下她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分析:第一句话是:“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第二句话是:“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这两句话饱含了复杂的感情,她想看一看大儿子周萍,但周萍打自己亲弟弟鲁大海的举动又使她愤慨,感到了阶级对立的尖锐,所以叫了一声“你是萍”,又马上以谐音字掩饰:“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当周萍问她是谁时,她想说“我是你的妈”,但看到自己眼前的儿子已经成了资本家的强盗和帮凶,又马上转口:“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充分表现出她当时痛苦、愤恨、失望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清。
(十三)课文以鲁家母子的离去作为结束。那么周朴园作为一个典型形象塑造其社会意义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讨论一下。
分析:周朴园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地揭示出几千年来的封建制度有一种可怕的统治力量,也反映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长成的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有着深刻的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血肉联系。
(十四)结合“思考和练习”二,分析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分析:周朴园是封建资本家的代表,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在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上存在着截然对立的矛盾,他们的对立冲突是必然的,这一悲剧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暴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正是由于这一阶级根源,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才异常激烈,形成最本质的冲突。
(十五)归纳主题思想是什么?
分析:《雷耐》以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做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高二年级语文《雷雨》教案2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小学雷雨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学习课文中出现的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景象变化特征;养成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品质。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导语:雷雨是夏天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雷雨神奇莫测,十分有趣。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看一场雷雨,好吗?
2、欣赏多媒体课件,再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
3、让学生边听课文录音朗读,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的变化。
二、创设情境,品词析句,指导朗读。
1、再现雷雨前的情境。请学生说说雷雨前的景象是怎么样的?
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①“满天”是什么意思?
②“压”字说明当时的云层怎么样?黑沉沉的乌云向你直压过来,你感到怎样?
③指导朗读这一句。
理解“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中的“垂”。(用多媒体帮助理解)
找出“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中的动词。指导朗读这一句。
句子对比: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闪电很亮,雷声很响。
①对比。“越来越”的意思是一次比一次强。
②指导朗读这一句。
③用“越……越……”说一句话。
2、再现雷雨时的情境。请学生说说雷雨时的景象是怎么样的?
①师根据生的回答小结:雨急而猛;景物不清;时间不长。
②“哗,哗,哗,雨下起来了。”请找出这一句的象声词。
指导朗读:“哗,哗,哗”的声音,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停顿短一点。
③句子对比:
渐渐地,渐渐的,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a:对比。
b:指导朗读:“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
c:用“渐渐地”说一句话。
3、再现雷雨后的情境。
①请学生说说雷雨后的景象是怎么样的?
②读课文最后一部分。说说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和雷雨前有什么不同?
说说彩虹有哪几种颜色。
③“池塘里水满了”说明了什么?
④雨过天晴,万物经过大雨的洗刷,一切变得那么清新。花儿开了,小鸟在枝头唱起歌儿……雨后的景色真美啊!难怪小青蛙也蹲在荷叶上、一动不动地注视着这美丽的世界。
展开想象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想象:如果你是一只快乐的小青蛙,你能把雨后看见的美景告诉大家吗?蜻蜓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小鸟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把雨前、雨中、雨后的感受表达出来。
四、作业:
画一幅你看到的或想象中的“雷雨前”的景象图,并在图下写几句话。
小学雷雨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雨前、雨中、雨后的自然景象,培养按顺序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2、练习用“渐渐”、“越,越”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请大家听一组声音,(课件播放雷雨中的声音)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呀?(雷雨)对,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第15
课:雷雨(板书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生答,师板书:雨前雨中雨后)那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呢?谁来帮老师说说?
二、听声音判断,指导看图
想不想听听雷雨前和雷雨后的声音呀?
(想!)那好,请大家闭上眼睛,老师要考考你们的听力,看看你们能不能听出来老师先播放什么声音再播放什么声音?(先播放雨后部分,再播放雨前部分)
想看看这三幅美丽的图吗?(分别出示雨前、雨中和雨后的画面)大自然真神奇啊!雷雨前和雷雨后的变化真大你最喜欢哪个画面的景象呢?请你说一说(说喜欢的画面)
三、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喜好来决定先学哪一部分,引导一个部分,放手另两个部分的内容)
方案一:(先学雷雨后部分)
(一)、学习雷雨后部分
过渡语:(指名说喜欢的画面)这么多人喜欢雷雨后的景象,那我们赶快去感受一下雨后的景象吧!(放雨后景象)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生1:太阳露出了大红脸。
生2:小鸟在树枝上唱歌跳舞。
生3:天空出现了一座弯弯的彩虹。
师:雨后的景物真是太美了,课文是怎样写的呢?赶快去读一读课文吧,并用笔圈出雨后的景物。
(生读课文,圈画词语,教师指导)(课件雨后课文)
1、学完了吗?雨后写了哪些景物了?你最喜欢的是什么景物呢?
2、交流自读自悟情况,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
回答到蝉叫了,青蛙也叫起来了时,问:蝉在叫什么?青蛙在叫什么?回答到喜欢“一条彩虹挂在天空”时,问:有关“彩虹”你还知道哪些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雨后的景色写得多好啊!喜欢读吗?带着你们的喜爱只情自己练习把这部分读一读吧,呆会老师请你们来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议,再读)
3、师、:同学们,假如你就是一只蜘蛛,蝉或者其他小动物,雨过天晴后是怎样出来活动的?谁想演一演?
生1:我是一只蝉,雨停了,我跳上树头欢快地歌唱。
生2:我是一只小青蛙,雨停了,我—“扑通”一声跳到荷叶上边唱歌边跳舞。
生3:我是一只蜘蛛,雨停了,我——爬到网上玩蹦蹦床。
同学们,雨停后,还有哪些动物也出来活动了呢?请大家站起来,选好你要表演的动物,表演出它的动作和声音。(全班表演)
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雷雨后这一部分课文内容,是怎么学习的?先看图,读一读课文;再画一画;接着说一说;最后再演一演。
出示课件:学习方法(见上)
(二)、学习雷雨前和雨中部分
过渡:下面我们就按刚才的学习方法在小组里合作学习雷雨前和雷雨中部分
1、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你读懂了哪一部分的内容了?你能通过读的方式来表现你对课文的理解吗?
3、交流要点:
a、雨前部分:当汇报到“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时,相机指导学生比较句子:
(1)树上的叶子不动,蝉不叫。
(2)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问:
哪个句子写得好?好在哪里?
(第二句说明了一丝风也没有,天气闷热。)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追问: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得特别好?“垂”字。
和哪个字意思相近,掉、落。为什么要用“垂”?因为蜘蛛是顺着一根丝逃走的,所以用垂。“逃”字可以看出蜘蛛是很快跑掉了。)
汇报到:“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追问:“越来越”说明什么?说明一次比一次强烈,那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天气的变化?指名读。
相机指导比较句子:(点课件)
(1)、闪电亮,雷声响。
(2)、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这两个句子哪个写得好?为什么?
(第二句好,第2句写出了闪电、雷声的变化,说明了电闪、雷鸣在不断加剧。)
你会用“越,越”来说一个句子吗?指导造句。
3、指导朗读
快要下雷雨了,空气闷得不得了,老师想听听你们的朗读,看你们能不能把这中闷热的感觉读出来?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一部分的内容?你们想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读一读这一部分课文?好,我们现在就采用打擂的方式来比一比。同学们还可以配上自己喜欢的动作。指读,评价,再读。
b、雷雨中部分
能通过提问题的方式来考考大家吗?
问题:(如)
a、为什么第4小节连用了三个“哗,哗,哗”?该怎么读这三个“哗”?(雨下得大而且急)(读的语气要重一点,停顿得短一点。)
b、为什么往窗外望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雨太大了,隔着雨帘,树和房子都看不清了)
c、为什么连用了两个“渐渐地”?(雨和雷声是慢慢地变小的)
看课件: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雨是怎样变化的?
相机指导用“渐渐”进行说话练习。师:板书“渐”字,边讲述:“渐”字古时候是“浸染”的意思,跟水有关,所以用三点水,这里的“渐渐地”可以换成什么词?(慢慢地)请大家读一读课文里的这句话,(课件出示)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也小了。谁能给这个句子中的“渐渐地”换个位置,但是意思不能变。出示:雷声渐渐地小了,雨声也渐渐地小了
从刚才从大家提的问题和回答的情况可以看出同学们学得很不错,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部分,好吗?老师和大家一起读,根据老师提的问题,大家读出雷雨的变化,雨刚下的时候既大又急,接着,越下越——大!渐渐地,又变——小了。师:雨是怎么样地下起来的?雨越下越大,往窗外望去,看见了什么?渐渐地,渐渐地。
4、读课文,背诵课文。
同学们,本文的作者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用优美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大自然的神奇。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最喜欢的地方背出来吗?那好,大家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加上自己的动作,看谁背得最好!大家准备一会吧!(自由准备)指名背课文。
5、总结课文,课外延伸。说一说:春雨、秋雨、夏雨是什么样的?
小学雷雨教案篇8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小学二年级学生
2、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
3学生课前准备:
(1)在生活中观察雷雨这一自然现象。
(2)利用百度搜索雷雨的相关知识、视频,加深对雷雨的认识。
二、教学课题
?雷雨》是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这一篇课文是向学生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在火热的夏日,一场雷雨送来一阵凉爽,雨后的景色更是令人舒畅。本文用字精确、语言优美生动,是一篇极富表现力的文章。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雷雨》 内容分析:
?雷雨》是一篇描写大自然景物的文章。本课是一篇看图学文,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朗读、表达能力。我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了多媒体组合课堂教学环境,创设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课文情景,多形式读文,感受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1、学会“压,乱,垂,虹”四个生字,书写“压、垂”。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联系生活感悟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景物是怎样变化的。
2、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准备:
课前利用百度搜索《雷雨》相关的音频、视频,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悟雷雨。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欲望。
四、教学方法
1、信息收集法:课前让学生留心观察雷雨这一自然现象,有了直观的认识,在课堂上就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2、情景教学法:利用百度搜索的音频、视频,制作多媒体课件再现雷雨的情境,加深学生对雷雨前中后景色的感悟,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促进感悟。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并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播放:刮风下雨闪电雷声的旋律)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新课文《雷雨》。(板书课题)
二、自读自悟,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不认识的字划出来。
2、学习生字“压、乱、垂、虹”,用自己的方法识记,扩词。
3、书写生字,出示课件,重点指导“压”、“垂”的书写。
4、让学生配合课件思考:为什么句子“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用“垂”字,而不用掉、落等其它动词?
5、学生先把每个字临写一个,对照总结之后,再临写一个,争取第二个比第一写得好。
6、开火车读生字。
7、把词语放入句子中,指名读句子。
三、朗读感悟课文。
1、请同学们看画面,认真听,认真看,想想课文围绕雷雨写了哪几个时候的景象?(播放课文情境朗读的画面)
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2、让同学找一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时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
初感“雷雨前”:
1、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雷雨到来方前我们会看到什么景象?生汇报。(播放画面)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2、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认读。
2、“捧奖杯”游戏识字。
二、观看动画,整体感知:
1、观看动画。
2、复述: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
3、分别指出哪几个自然段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二、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1—3自然段,感悟“雷雨前”的静
1、看图一(雷雨前的景象)回答:
(1)说说图片上的景色是怎样的。
(2)你认为这些景象写得怎么样?
①漫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这句话说明什么?“压”字给你的感觉怎样?)
②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为什么叶子不动,蝉也不叫?)
2、看图二(雷雨前的景象)回答:
(1)观察天气有了什么变化。
(2)你认为这些景色写得怎么样?
①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乱摆”说明什么?为什么要加上“忽然”?)
②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哪个词写得好?)
3、看图三(雷雨前的景象)回答:
(1)说说天气又了哪些变化?
(2)比较句子:
①闪电亮,雷声响。
②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4、齐读“雷雨前“这一自然段。
5、归纳: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6.指导朗读,边读边想象雷雨前的景象。
(二)学习第4—6自然段,感悟“雷雨中”的猛
1 看图一(雷雨中的景象)回答:
(1)这时天气有了哪些变化?
(2)三个“哗”字说明什么?
2、看图二(雷雨中的景象)回答:
(1)往窗外望去,外面的景象怎样?
(2)为什么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
(3)两个“渐渐低”说明了什么?
(4)用“渐渐地”练习说话。
3、齐读“雷雨中”这一自然段。
4、归纳: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5、指导朗读,边读边想主要写什么?
(三)学习第7、8自然段,感悟“雷雨后”的美
1、看图一(雨后的美景),读一读。
2、看图二(雨后的美景),说一说图中出现哪些景物。。
3、齐读“雷雨后”这一自然段。
4、归纳: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5、指导朗读。
三、对比感受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口头述说,完成表格。
四、整理全文脉络。
五、总结:学习了《雷雨》这篇课文后,我们了解了有关雷雨的一些自然知识,知道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变化。
六、拓展
1、有关天气一些谚语。
2、完成课后“读读抄抄
附板书:
18、雷雨
前:乌云 大风 电闪 雷响
中:雨(大→小)
后:太阳 彩虹
小学雷雨教案8篇相关文章:
★ 小学体育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