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教案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使教学内容更具操作性,教案的设计应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下面是写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月球之谜的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月球之谜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中列举了有关月球的哪些未解之谜,《月球之谜》教案。
2、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情况,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探索月球和宇宙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哪些未解之谜。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以现问题,进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看与月有关的图片,读有描写月亮的诗句。
2、引发联想:这是诗人的遐想,你有哪些遐想呢?你最想知道月亮的什么情况呢?(生交流分享)
3、引入课题:既然同学们和老师一样,对月球产生了神奇的向往,那我们来学习《月球之谜》(板书),去看看月球上到底是什么样子,有什么?请打开书本93面,带着你想了解的问题,把课文熟读一遍。
二.引导学习:
1.文章哪一段介绍了月球的样子?(指名读)
2.究竟有怎样的景色呢?请聪明的孩子读成一个词,教案《《月球之谜》教案》。(十分奇异)(板书)
3.谁能说一个与“奇异”意思相近的词?
4.那么,月球到底有多奇异呢?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像情景。
5.这些情景中,你觉得最奇异的.是什么。 生自由发言,师引读――荒漠――文中哪些内容最能让你理解敬请荒漠的意思?请找出来,画上波浪线。(指导熟读)
6.同学们想一睹月球的真面目吗? (出示图片,讲环形山)
7.回顾,引出“黑沉沉”ABB式词语。同学们还能说出几个类似的词吗? (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出:挑战自己——用类似的词说说你对月球的印象。 如:金灿灿 光秃秃 亮闪闪
8.引读,用“景色十分奇异”过度到下面的环节。
9.自由读3到6段。看文中列举了哪几个实验,有什么结果? (引导填表,深入阅读) 重点引导学生在第二个和第三个实验中,能提出自己的疑问。(突破难点)
10.引读表中内容,引出"令人费解".谁能用另一个词替换一下"费解". 难懂 迷惑不解
11.是的,令人费解的月球之谜实在太多.那么如果给你一些尘土,你会做个什么实验? (生发挥想像,交流分享,)
12.一起读读第七段,你能读懂点什么?
13.是的,月球之谜实在太多,我们有待继续探索.此时此刻,你对月球有了新的认识,如果你成为第一个上月球的中国人,你此刻正站在月球上,你想对全世界人们说点说点什么?
14.总结语.
月球之谜的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讨论初步认识月球及其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积极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
【教学时间】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质疑入谜
1、课件展示月亮清幽图片。
(配有音乐、字幕和朗诵: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朗诵完后,音乐犹在。)
2、师述:
望着它,你会有哪些美好的遐想呢?
二、自主感悟,读文寻谜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看看读过后,你最想说些什么?相机理解费解、奇异等词语,并指导读相关的语句。
出示宇航员登上月球的课件:指导读第2自然段,读出奇异之美。面对这奇异的景色,你有哪些疑惑?
2、默读,画出文中的月球之谜。指导读出问的语气。
三、合作探究,小组探谜
1、猜谜:
你对哪些谜最感兴趣?请你发挥自己的想象对它们进行一下自己的猜想。说不定你就是未来的天文学家呢!
2、小组交流后,代表发言。
3、月球资料展示:
⑴ 同学之间自由交流、介绍自己查找到的最感兴趣的资料。
⑵ 汇报自己最感兴趣的'资料。
四、积累拓展
1、课件展示月亮清幽图:
古往今来,人们赋予月亮各种各样的情感,有数不清的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你都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
2、鼓励学生上本年级的阅读网站查阅相关资料,发表感想。
?板书设计
月球之迷
神秘 费解
月球之谜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悬、遐、奥”等8个生字,会写“幕、临、悬”等14个字,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通过讨论初步认识月球及其未解之谜。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月球表面及能表现出月色皎洁、清幽的图片,乐曲《春江花月夜》。
2、有关月球奥秘的图文资料。
3、学生收集的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名句。
4、媒体资源:教学演示课件《月球之谜》。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1、导语:
茫茫太空,有着不可计数的星球。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太阳,今天,我们要走近地球的近邻──月球。
2、(出示能反映月色皎洁、环境清幽的图片)同学们,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一轮明月,总会激起无穷的疑问。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就曾问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今天,我们面对着这散发着冷冷清辉的明月,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她吗?
及时肯定鼓励,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3、嫦娥奔月、吴刚伐桂都是民间传说。人们多想登上月球,去解开心中的疑问。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更多的月球之谜
(板书课题)。
4、点击课件主页中的登月图片,观看人类登上月球相关视频。
二、听范读,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再自读
1、提出自读要求:
⑴画出生字新词,练习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读正确、读流利。
⑵画出课文中列举的月球上有哪些难解之谜。
⑶就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不解之谜,结合上节课搜集的资料和小练笔,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猜想。
2、组内交流:
⑴小组长设计形式,检查组内同学的生字、生词认读情况和课文朗读情况。
⑵组内同学交流所画出的月球之谜。
⑶讨论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关于月球之谜的猜想。
3、全班交流:
⑴各组选派代表或组员接读的方式,向大家展示朗读的正确、熟练程度,其他小组注意对生字词的正音。
⑵你在阅读中发现了哪些月球之谜?
①有条理地说出文中直接描述的未解之谜,如,月球是从哪儿来的?它跟地球一样吗?月球上的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为什么不同植物种进月球尘土里生长得不一样?月球的年龄比地球大吗?等等。
②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月球上为什么会有那样奇异的景色?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月球上真的没有任何生命吗?宇航员在月球上怎么行走?
4、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⑴对某一未解之谜感兴趣的同学结为一组,大家共同猜想谜底。
⑵据老师提供的“资料袋”展开讨论,组内成员分工,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教师提供的资料,供参考)
①课后“资料袋”。
②月球起源之谜:
目前,人类关于月球的起源,一共提出了三种假说:月球被捕获说,地月同源说和地球分裂说。到目前为止,三种假说都没有取得强有力的证据,因此产生了第四种假说──“月球──宇宙飞船”说。
③月球年龄之谜:
根据从月球带回的岩石标本,可以测定月球的年龄。经分析发现,与地球上90%年龄最大的岩石相比,月球岩石99%年龄更长。1973年,世界月球研讨会上曾测定一块月球岩石年龄为53亿岁,而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是37亿岁。有些科学家提出,在地球形成之前,月球早已在星际空间形成了。
④两位宇航员在登上月球后,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一切正常;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竖立在月球上,纪念碑上刻着地球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图像,上面还刻着:
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然后,又在月球表面安装了电视摄像机;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间距离的激光仪,测定月震的月震仪。他们又取出美国星条旗,神色庄重地把它插在月亮上。这些工作完成后,他们舒了一口气,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了月亮和地球间的第一次通话。
⑤21~22世纪,人类将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将利用太阳能取暖,利用月球上发现的水生产蔬菜、粮食,建立各种生活设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务是开采氮-3,并运回地球,利用这一热能源发电,供应全球所需电能。人类还将开发地球人拜访月球村的旅游业。
⑥从“阿波罗”8号开始,10号、11号、16号、17号都曾目击或拍摄过月面不明飞行物的照片,甚至早在1966年,美国的“月球轨道环形器”2号就发现,在月面上有一些排列有序的12~23米高的塔状建筑物,随后,苏联的宇宙飞船也发现了这些建筑。
⑦月球表面照片和课文插图。
3、举行月球奥秘发布会:
⑴各小组选派代表有感情朗读本小组感兴趣的月球之谜,力争通过朗读激起同学们强烈的好奇心。
⑵派中心发言人有条理地说清本组对月球之谜的猜想。
⑶听了其他小组的发言,你们对月球又产生了哪些疑问?
月球之谜的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夜幕、降临、悬挂、曾经、奥秘、努力、登上、任何、一旦、估计、年龄、神秘、探索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3、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4、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教学重点]
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
[教学难点]
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茫茫太空,有着不可计数的星球。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太阳,今天,我们要走近地球的近邻──月球。
二、学习生字:
1、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注意悬不要读成xiànxián;
遐不要读成jiǎ;
努不要读成lǔ;
藻不要读成zhǎo。
2、在写字指导中,幕字下边不要写成土,还要注意与慕区别字形;
临左边不要写成竖心旁,右下角不要多一竖;
奥上半部不封口。
三、学习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1、学生读句子,想象夜幕降临,皓月当空的`景象。
2、利用泡泡进行学习:人们都会有哪些遐想呢?
美丽的月亮是多么迷人呀!谁愿意读读这句话?
指名读,语气要轻柔舒缓,读出皓月当空的优美景象。
(二)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月球的荒凉
1、请同学们读读第2自然段,读后想想:为什么说月球的景色十分奇异?
2、让学生感受月球是一片荒漠。有语气地朗读本段。
(三)学习36自然段,了解三种难解之谜。
默读36自然段,你在阅读中发现了哪些月球之谜?
这个谜有什么地方让人难以理解?
谜之一:
把细菌撒在从月球带回来的尘土上,细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这些尘土有杀菌的本领吗?
谜之二:
再看看用植物做实验的结果: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里,和在地球土壤里生长没有明显不同。可是,水藻一旦放进月球尘土,水藻就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谜之三:
一项研究结果说,月球上曾经有过火山活动。从月球采回的一块岩石,估计它的年龄已有46亿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
亿年前的石块。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这又是一个谜。
(四)学习第7自然段,进行资料交流。
师:月球真是个神秘的星球啊,我们来交流一下搜集的月球资料,看看月球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五)小结:
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古往今来,人们赋予月亮各种各样的情感,有数不清的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诗词歌赋、音乐绘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书后面描写月亮的诗句。
月球之谜的教案篇5
一、设计理念。
探索奥秘,是人类的天性,因为每个正常的人都有求知欲。从某种意义上说,谜是推动人不断探索、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动力。让孩子们从小就心中有谜,试图去解开这些谜,这本身就是一个孕育发展和创造的过程。因此,本教学设计力图通过语言文字的阅读,把谜播种在孩子们的心田,使之成为持续学习和进步的动力。怎样才能把谜播种在孩子们的心田里呢?语文课有语文的方式,那就是:引导孩子在与文本、文化和客观世界的对话中,去敞亮,去点染。
二、教材分析。
?月球之谜》是新课程标准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科普性文章。文章短小精悍,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可读性强,趣味性强。全文紧扣谜来写,可谓谜象丛生。开篇从遐想入手,引出一连串的问题,首写谜。接着写人们对月球的了解,以及开展的实验,看似在揭密,其实,处处生谜,用一个自然段的省略号,留下无穷无尽的谜。正因为如此,课文为读者留下了无限的空间,让读者去遐想,去探索。因此,这是一篇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的好教材。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统一的要求以及我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了解,故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课文提到的和月球有关的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3)积累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2、过程与方法。
运用想象、资料交流、质疑等各种方法,强化学生对月球魅力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同学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同学们热爱科学和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了解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未解之谜?
五、教学难点。
因为月球对于人类来说是充满神秘色彩的,迄今为止,只有少数宇航员登上了月球,而且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在月球上久留,只能从月球上采集一些标本或做一些简单的实验。所以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有关月球的知识是知之甚少的。依据此点和对教材的分析,特定本课的教学难点为: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与奥秘,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六、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依据课改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具体方法有:
1、创设情景法:
?月球之谜》一课描写了月球奇异的景色。对于月球上面的神秘之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材虽配有插图,但却是静止的,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利用悠悠课堂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了形象、直观的和谐情境。
2、合作探究法:
在探究中通过有效的小组活动的开展,展现一个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
3、以读代讲法,读中感悟法。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驾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通过桥梁,师生的心会拉近。
?月球之谜》这一课的导语我是这样设计的: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它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啊?在1969年7月20日,美国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很多的月球之迷。
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与想象及学习的情绪都被调动起来,同时,由课文第一段导入,既使学生重温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也为新课起到了连接的作用。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这两名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向月球出发,好吗?(揭示题目,板书)
(二)自主探究,读文感悟。
1、学习第二段和资料袋。
(1)出示课件演示:
看,这就是月球,当我们来到月球,第一眼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利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资源,引导学生观看录象,整体感知。
(2)请大家找一找在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把它划下来,并读一读。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月球景色的句子,想象月球上神秘的'景象。
(3)哪位宇航员来给我们汇报你第一眼看到的景色?能不能用一个词概括这是什么样的景色?
采用学生喜欢的形式,以小宇航员的形式为学生创设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4)月球上的景色奇异在哪儿呢?
你能把这奇异的景色读一读吗?(指名读)
让我们把这十分奇异的景色告诉地球上的人们吧。(齐读)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要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培养自主读书的能力,在正确、流利地读书的同时,获得初步的理解和体验,体验读书的快乐。
(5)我们原本以为月球上有美丽的嫦娥,洁白的玉兔,然而月球上的景色与我们想象的简直太不一样了,那么就让我们看看宇航员们从月球上拍回的照片。(出示课件)
你们看,宇航员在月球上是怎样行走的呢?怎么会这样呢?
结合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
2、学习月球的未解之谜。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培养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
针对这一理念,这一环节我采用读→找→议→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3~6自然段。重点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月球之谜。宇航员把月球上的尘土和岩石带回了地球做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发现了哪些未解之谜?
(1)自己小声读一读3~6段,边读边想科学家做了哪些实验?(全班交流)
(2)在这三个实验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实验?仔细读一读,假如你们就是参与实验的科学家,发现了很多现象,你们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呢?
这一环节让孩子懂得自主、探究式地去解决问题及遇到的困难。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着眼于学生加强对课文的体验和领悟,开阔视野,培养综合素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培养对课文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
(4)课文的第7自然段出现了一个省略号,它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5)除了这些实验给我们提出了没有揭开的谜,结合你们读的资料,你还想提出哪些谜呢?
第斯多惠说过:知识是不应该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在教学中以知谜、探谜为主线,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探究科学、不断质疑的兴趣。在探究中通过有效的小组活动的开展,展现一个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使得每个学生的头脑细胞活跃,富有创新意识,其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不断自主参与、自主学习,培养了浓厚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发散思维,拓展练习。
1、假如20年后你登上了月球,你准备去做什么?
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为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张扬个性、激扬灵性服务。同时也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决心。
2、师生共同交流描写月亮的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夏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丰富自己的积累,感受诗句的优美。
3、课后搜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月球资料。
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
(四)总结全文。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课文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地位不可低估。通过总结,能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提纲挈领,抓住重点,储存信息,巩固记忆知识。有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同学们和科学家们一样都对月球有很大的兴趣,有志气有决心!我想不用多久月球肯定会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用课文最后一句话来结束我们这节课: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齐读)
板书设计:
尘土是否能杀菌?
22、月球之谜
水藻为何鲜嫩青绿?
年龄是否比地球大?
月球之谜的教案篇6
一、引言导入
1、出示月球图片,师:每当看到这皎洁的月亮,都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此时此刻,你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自由说。
师:是啊!月球在我们的心里永远那么神秘,其实同学们的许多疑问已经经过科学家揭开了,可是1969年的7月20日,美国两名宇航员成功登陆月球,他们又发现了许多未解之谜,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学习22课《月球之谜》
3、师板题,生齐读
二、初步了解课文
1.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哪些未解之谜,遇到不会的字词自己解决。
2.汇报:通过刚才的.读文你了解了什么?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3.学生自由汇报。师指明课文的省略号独立成段。
4.再读文找出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自己边找边读。
5.师出示词。生齐读,开火车读。
6.找出哪些词容易读错,特别纠正“撒”的读音。
7.检查读文情况。
指名逐段读文,师相机指导第一自然段的三个问句的读法,第六自然段两个问句的读法。
8.再读文: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9.展示读,你喜欢哪一段就读哪一段,学生评价。
三、概括全文
1.默读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总结。
四、板书设计:
22.月 球 之 谜
月球景色
未解之谜
月球之谜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掌握“悬挂、奥秘”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初步认识月球及其未解之谜。
3、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初步认识月球及其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月球课件
2、月球资料库
3、学生收集的古诗词中描写月亮的名句。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茫茫太空,有着不可计数的星球。今天,我们要走近地球的近邻——月球。瞧—-课件出示月亮清幽皎洁图。
2、师:同学们,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上的一轮明月,总会激起无穷的向往和疑问。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就写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描写月亮的诗句或句子?
3、学生说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或句子。
4、师:我们班的同学可真能干,能背出这么多描写月亮的诗句和句子。月亮离我们那么遥远,可又和我们的生活这么密切联系,它藏着多少秘密呀!多年来,人们都想把月球探悉清楚,可它总又给我们带来新的秘密!在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两名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发现了更多的——
生:(齐读课题)“月球之谜”!
师:今天我们也实施登月计划,去探索月球,愿意吗?
二、读课文,理解词语
1、师:昨天晚上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回家读课文,并且要求同学们读课文时做到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现在老师就来检查同学们的读书情况。
2、学生齐读课文
3、师:老师仔细听了同学们读课文,觉得读的不错,做到了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看来大家登月的第一步走得不错。但还有一些小障碍妨碍了我们对月球的探索---大家对文中的词语都了解了吗?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在小组里交流你弄不明白的词语,小组里能帮助理解的就在小组里解决。不能解决的就将不明白的词语写在纸条上,等会我们依靠大家的力量来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4、小组内交流
5、学生提交纸条
6、同学们不理解的词语有:
师归纳板书学生不理解的词语。(皎洁、遐想、荒漠、奥秘、悬挂、环行山、费解)
7、师: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联系你刚才看的图或你课外了解的知识,想一想这些词什么意思?
8、学生再读课文
9、这些词中,哪个是你弄明白的?你能做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吗?
10、学生讲解词语。教师注意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用哪些方法明白这些词语的。
11、师:这些小老师真了不起,用了联系上下文、字理解词等方法自己弄明白不理解的词。其他同学今后也可以学习他们的办法自己去理解词语。把你们学会的词语大声读一遍吧。
三、想象结合,理解课文
1、再次出示课件“明月图”
2、师: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同学们读一读这一句,想一想人们会产生哪些美好的遐想?
3、学生想象汇报。
4、师:是呀,美丽的月亮给人们带来了美妙的遐想,你能边想象边美美地读这一句吗?(学生练习读,齐读)
5、因为月球的神秘,所以引起了人们的遐想。读读课文,找找课文里提到了哪些月球之谜?
6、学生回答,出示问句。
7、读问句
8、除了课文中提到的6个月球之谜,月球还有未解之谜吗?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学生找出省略号,体会月球之谜还有许多许多)
除了课文中提到的问题,你对月球还有哪些疑问?(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9、同学们提的问题真有趣,也真会提问题。有的问题课文里已经给我们揭开了谜底,有的没有,接下来就带着你感兴趣的问题再读课文,到电脑资料库中或老师推荐的网站中看看,你能找到哪些问题的谜底,不能找到的.你能不能和小伙伴进行大胆的猜想。(小组合作完成)
10、你刚才带着什么样的问题去看书找资料的?现在有了什么收获?我想先听听看哪一组小朋友是从课文中揭开谜底的。
11、是呀,月球上的景象多么奇异,让我们再来读第二段,感受月球上神秘奇异的景象。(齐读第二段)
12、哪位小科学家对哪个问题你还有自己大胆的猜想,说给大家听听。(注意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发言,如:你的设想真有意思,说不定谜底就真的是你想的那样,你的想法很特别,将来你去研究这个问题,可能会有很大的发现哟……)
13、刚才同学们对月球进行了大胆的猜想.这一轮明月,从古代到现代,我想甚至到将来,人们还会对月球产生新的遐想,让我们带着对月亮的喜爱再来读第一句。
四、学习写法
1、月球的神秘令人向往,而《月球之迷》这篇课文也有许多的写法值得我们学习,以下是老师为大家归纳的几种好写法,你能找到他们分别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句段中吗?
2、出示
这样写真好……在课文中的哪儿
大量运用问句,增加文章感染力。
第七自然段只有一个省略号,引起读者更多遐想。
课文里还有许多好的写法呢,比如……
3、是呀,写一些文章我们也可以仿照《月球之谜》这篇课文的写法来写。根据老师的提示,我们来试一试,行吗?
4、出示
(1)可以写一段话,把你对月球感兴趣的一个问题的设想写下来。
(2)可以仿照课文,查查资料,介绍别的星球
(3)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内容来写一个题目,比如《月球无水之迷》《月球从哪来?》《神秘的水星》等等。
5、思考,汇报。
五、小结结束
看着同学们认真的样子,老师仿佛看到了一群科学家们在专心地研究太空之谜,回家后就把你们的设想大胆的写出来吧。
[教学反思]
?月球之谜》是第六册的课文,本课主要是通过学习,让学生对月球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索月球,探索宇宙,热爱科学的思想。本教案的设计也是围绕着这一点来设计。主要体现在让学生学习课文后,查阅相关资料,共同探讨月球未解之谜,引导学生利用有限的资料大胆猜想月球的一些未解之谜。在上课过程中,我没有能够引导得好,所以学生在想象方面没有能够打开思路,达不到我预期的目的。
月球之谜的教案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