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的教案7篇

时间:
Lonesome
分享
下载本文

教案的灵活性为教师提供了应对多样化学习需求的空间,增强课堂互动,很多人在教案中会加入反思环节,以便于总结经验,提升未来的教学效果,写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怀念母亲的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怀念母亲的教案7篇

怀念母亲的教案篇1

【教材分析】

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而且作者对母亲和祖国的这种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孩子,对语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兴趣,学习基础也较为扎实,学习习惯良好,课堂上也能够踊跃发言,有一定的课外积累。再加上孩子们已经有了学习的方法,对于掌握找词找句、圈圈点点划划的理解感悟方法,也能够入情入境的朗读与理解。

但是,《怀念母亲》这篇文章作者的年代背景与学生的年代背景相差甚远,对于作者都母亲和祖国的深厚感情,学生缺乏现实体验,他们年龄小,阅历少,进入感悟、欣赏的层次较低,表达自己感受能力较差。这是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所以,新课前,我以“走近季羡林”为题介绍了季羡林的成长过程,还给学生读了季羡林作品《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体会文章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为理解本课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会写本文出现的生字,学写“真挚、避免、凄凉、寝不安席、频入梦来、朦胧、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理解其意思。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的句子。

2、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从纯真朴实的语言中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3、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读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日记和散文,体会季羡林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其爱国之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季羡林成长过程文字资料、《赋得永久悔》文字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简介作者

1、创设情境

孩子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母亲,多么神圣的呼唤,多么圣洁的字眼,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的母亲吗?

(预设:孩子们畅所欲言,认真倾听)

2、揭示课题

孩子们,在我们的以上中,母亲是最伟大的、至高无上的。著名作家季羡林的文章里,更酣畅淋漓地体现着对母亲的爱意和敬意!看老师书写课题:怀念母亲

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

季羡林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作品《小苗和大树》、《自己的花是开给别人看的》,他生于1911年,1935年到德国哥廷根留学,1945年回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被誉为“国学大师”。

出示:季羡林季老的成长经历资料,让孩子们阅读,初步了解大师。

【设计意图】这节课的导入,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母亲的情感,唤醒了学生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在下一步的揭示课题埋下伏笔。此外,季老的成长经历,为孩子们空白的头脑注入有形的资料,增强直观感受及对下节课课文学习中的感受、理解、体验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节号,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这两位母亲指的是谁?

(预设:1、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读文。2、生答:“我对这两位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或“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我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3、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课文读成一句话,整体把握了课文内容,从而增强课堂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减少听课的盲目性,大大降低听课的难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己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默读课文,学习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3、教师重点指导:“真挚、避免、凄凉、寝不安席、频入梦来、朦胧、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设计意图】字词的学习,是孩子学习的积淀。运用自学、合作、交流的方法学习,有助于孩子们养成独立学习的好习惯。

四、勾出关键,补充资料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句阅读,适时导入补充资料,为孩子的学习指明方向。同时,为孩子们阅读课文、探究课文、感悟课文奠定坚实的感情基础。

四、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设计意图】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在读中增强探究的欲望。

五、作业布置:熟读全文,质疑课文。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回顾中心

(预设:学生自由读文,勾画中心句段,认真阅读)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有助于唤醒孩子们的记忆,让孩子们获得成功的感受体验。让孩子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抓重点句,品读悟情

(一)品读感悟思母之情

1、快速浏览,把作者怀念生母的有关语句画出来。

2、指名说说都画了哪些句子。

3、重点研读,体会感情。

(1)幻灯出示:“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这段话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的?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痛苦?你觉得真正让作者感到痛苦的是什么?作者有什么愿望?为什么说他的愿望没能实现呢?你能联系上下文或是你之前预习搜索到相关的资料理解一下吗?(指名说)

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作者的感情吗?(悔恨,他为什么悔,又为何恨?)

出示文字资料①: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家里的日子是怎么过的,我说不清楚,只记得是吃得很坏很坏,我从见过母亲笑,她好像一辈子都没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人间的苦难,笑容从何而来?

读了这则资料,你想到了什么?

出示文字资料②:我暗暗地下定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

读了这则资料,你明白了什么?

师:这就是作者在大学时的愿望,当作者即将毕业,即将有能力弥补对母亲的亏欠时,母亲却这样永远永远地走了,孩子还没来得及尽一点儿孝,没来得及让苦命的母亲享受一点儿人间的幸福,她就这么走,临死前连儿子的最后一面都没见着,儿子怎么能不悔恨不痛哭,怎么能不抱恨终身呢?(这段话写出了“我”失去母亲之后的伤心、痛苦和悔恨,文章通过这些描写写出了“我”对母亲的深情。)

指导朗读:请同学们带着这种失去母亲的痛苦和悔恨之情把这段话读一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2)幻灯出示:“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看着她神情,作者为什么想哭?他可能会想到了些什么?为什么说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一样的”是指什么?)

(指名说,他可能会到什么?)

出示相关资料: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

师:孩子们,是啊!简短的一句话不知包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倚在门前,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呵!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来,一直到母亲离开人世。

此时此刻作者看着房东沮丧的神情,他想到了他母亲,想到他的母亲也曾经像房东太太一样等着他,也曾经怀着同样的心情等着盼着儿子回来啊!所以说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一样的思念和牵挂着自己的儿子,一样望眼欲穿地等着儿子回来!(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3)幻灯出示:“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这段话是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下的?为什么作者会看不清母亲的面影呢?)

问:你记得母亲清晰的面容吗?(生:记得)那为什么作者会记不清母亲的面貌呢?

出示文字资料① :“由于作者六岁时便随叔父在济南读私塾,并且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并不深。”

出示文字资料② :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整整八年没有见,此时的母亲容颜如何?白发增添了几许?还能知道吗?不能了!而留给自己的,却只有那长长的恨。

师:由于作者留在母亲的身边并不多,加上母亲临死前作者也没能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尽管作者很努力地去回想母亲的样子,但由于对母亲生前样子记忆不深,所以泪光中只能幻想母亲模糊的面影。母亲走了,连一个清晰的面容都不留给他,你说这能不让作者感到悲痛和遗憾吗?

指导感情朗读句子。

4、配乐朗读。

师:学到这里,同学们都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那种深深的愧疚和悔恨之情,现在请同学们再次带着这种感情把这几段话读一读。(齐读)

5、播放歌曲,升华情感。

师:孩子们,是啊!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无论她身体是否健全,无论她是否一字不识,也无论她长得多么丑陋,她们都有共同的一点:那就是永远地爱和牵挂着孩子。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千千万万首歌颂母亲的歌曲,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6、总结,拓展阅读。

同学们,母亲走了,留给作者的是永远的愧疚和悔恨,回去后有时间读读作者的作品《永久的悔》,相信会给你更多的感触,那么在这里老师想要对同学们说,天下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一样的辛苦,一样的爱和牵挂着我们,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起好好学习,以良好的成绩来回报自己的母亲。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运用拓展资料法,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创设音乐情境,及品读、感悟重点句子,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理解感悟作者对母亲的那种深深的愧疚和悔恨及对生母的怀念的情感。

(二)品读感悟思国之情

1、导入:

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2、探究文本,感悟内涵

(1)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时候,活动起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①谈谈体会,或是质疑。

②常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③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设计想象说话:

如,因为季老,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④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 季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

设计想象说话:

如,他想到,仿佛觉得,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⑤朗读其他相关内容。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3、抒发情感

这样的思绪可以在日记中找到许多许多,这样的情怀在心中很浓很浓。母亲成了游子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让我们纵情读一读(课件出示《寻梦》的开头与结尾)。

(1)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2)读着读着,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生母怎样的面影?你又见到了祖国母亲怎样的面影?

(3)这是何等的魂系梦萦啊!你从这“开头”“结尾”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4)从文中找出描写这种情感的句子读给大家好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对关键词句的把握不仅理解了词语,而且理解了作者的心境,还达到读与悟的融合。让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联系实际进行想像,自己的情感与文中的情感引起共鸣,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突破难点。

三、回顾首尾,学习写法

1、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明确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2、课文运用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表达出了作者真挚的情感,使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在习作中我们也要学习运用。

(预设:学生齐读,在观察、倾听中明确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教材是个例子,教会学生写作。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你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有什么话要说吗?请写一写。

2、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对生母和祖国的热爱呢?

(预设:学生表情凝重,陷入思考,下笔成文。)

?设计意图】进行思想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升华情感。

附:板书设计

生身母亲

怀念母亲 真挚的爱慕 崇高的敬意

祖国母亲

?设计意图】此板书设计,一目了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总结】

对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很难深入体会作者这份真挚的情感。怎样缩短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情感距离呢?我经过再三思考,多方查阅资料。决定从三个角度寻找突破口:

一、从题目入手,抓住情感主线。

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抓住“怀念”一词问学生:“怀念什么意思?与思念、想念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初步明确作者对母亲的想念与思念是深切的沉痛的。再问学生:“这里的母亲指的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一个是亲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怀念自己的两位母亲呢?”一下子引入文章写作背景,让学生抓住了作者的情感主线,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二、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让学生紧密联系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抓关键词句,表情达意。借助问题:“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分别找到了“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抱终天之恨、频来入梦”等词,“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等句子,并通过交流感受,逐渐感受到季羡林对母亲的愧疚和对祖国的眷恋。

三、补充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随着学生的学习,我适时插入季老先生《赋得永久的悔》的几个片段,让学生明白作者对母亲的悔恨原因,并让学生反复地读,从读中体会到了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时,我结合课文内容,介绍了季羡林留学德国的一些经历,让学生充分感受作者的复杂心情;通过对比读、选择喜欢的部分读、自读等方式,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

上完这节课,同学们都被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深深地感动了,有的同学甚至热泪盈眶,这也让我感受到: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解读”,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

怀念母亲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防止等词语。能誊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重点】

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同学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

【课时布置】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渎,交流生字词。

2、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4、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

三、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祖国母亲的句子:

出示第一句,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出示第二句,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第三句,有感情地读。

2、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3、“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作结。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课后作业。

怀念母亲的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着的作者怀念母亲与怀念祖国的深厚情感。

3、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老先生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三、教学准备:

有关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赋得永久的悔》(ppt演示文稿)。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引出课题。

1、师:(板书:季羡林)今年暑假,有着“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美誉的作家季羡林老生在北京逝世,这位被称为“国宝”的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同学们,让我们轻轻地,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2、孩子轻声呼唤季老的名字

师:在老人的心里,一直有着一份不寻常的:“悔”,用他的话来说那是“永久的悔”

3、课件出示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师:同学们快速阅读,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最深刻的情感。

孩子阅读后谈体会

师:从季老先生的“悔”,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他对母亲深深的的怀念,老先生把这种怀念直接写进他的另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怀念母亲》。

4、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设计意图:《赋得永久的悔》作为补充资料既能够增加孩子对作者的了解,又能为孩子感悟作者的怀念之情做好铺垫。)

(二)多种方式熟读课文,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1、师配乐范读课文。

师:文章里摘录了作者1935年写的日记,离现在有74年了。年代比较久远了,大家读一读自己感觉难读的句子。

2、孩子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孩子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课文选编了作者上世纪三十年代写的日记,年代久远,初读课文时让孩子练习读好“难读的句子”,这些句子直接影响着孩子对课文的理解体会。)

(三)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怀念之情。

师:刚才我们已经反反复复朗读了课文,把课文读通了,读顺了。现在我们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想哪些地方作者怀念母亲对我们触动很深,值得我们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细细地思考?用笔画一画,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可以。

1、从词语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孩子边默读边圈画,教师巡视,请孩子将画下来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孩子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些词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思潮起伏

评价孩子的板书,指导孩子正确规范的书写汉字。

师:说说为何要写上这些词。

孩子联系课文谈对词语的理解。

师:从这些词中你们感觉到作者怀念母亲情之切。挑出一个词来,如从“频来入梦”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觉到母亲总是走进作者的梦里来。

师:只有他的亲生母亲不断走进他的梦中吗?

生:还有祖国母亲!

师:请你把这些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一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孩子把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课文。

2、感受作者怀念母亲的情?

师:是啊,作者怀念的除了生身母亲还有祖国母亲。可是,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为什么。

(1)孩子再次阅读《赋得永久的悔》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名朗读日记。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怀念母亲的原因。

(3)理解,感悟后引读:

①“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②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

3、感受作者怀念祖国的情?

师: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当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指名分别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出示:1935年11月16日的日记

(1)孩子谈谈体会。

(2)重点指导理解“这种凄凉是甜蜜的”

师:一般我们在哪些情况下觉得凄凉?

季老感到凄凉又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寻查答案。

(3)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季老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孩子交流。

(4)朗读联系,读出“甜蜜的凄凉”。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4、学习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引导孩子了解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从而认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从中真正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

(设计意图:设计“由词语到句子”逐步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体现了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课文的主线:怀念母亲和怀念祖国既让孩子分别体会,又进行综合感悟。)

(四)展示交流材料、名言,抒发感情。

师:有关母亲,有关母爱,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名言格句。你知道哪些?

孩子交流。

师:非常好!老师也搜集了很多,有些你们已经说到了。我请同学读一读,让我们重温母爱,感受母爱!

出示课件:以滚动字幕的形式出示名言格句,孩子接读。

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2、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3、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4、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5、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乔治赫伯特)

6、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7、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8、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9、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他们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进你的怀抱里。(冰心)

(五)拓展升华。

师:同学们,在季老的人生名言里有这么一句话“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季老的爱国之心由此可见一斑了。何止季老?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怀着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啊!大家知道,今年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六十周年,同学们也一定有很多祝福的话语要送给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赶快拿起手中的笔,把你的祝福写下来吧!

孩子写完后,配乐朗诵自己写给祖国母亲的祝福语。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升华孩子对母亲,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孩子板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思潮起伏

六、教学反思

平时备课热衷到网上去查查资料,欣赏名师的经典课堂,偶尔也把一些认为实用而又有价值的课“搬”到自己的课堂,进行“移植”,大多时候都能查到我和孩子共同提高的幸福感。

去年我移植了闫学老师教的《匆匆》一课,感觉上起来得心应手。要上《怀念母亲》一课了,不知为什么,脑子里突然冒出闫老师教《匆匆》的课堂实录来。我把两篇课文进行比较,发现它们有好多相似之处,比如写作的年代都比较久远;比如作者都是中国有名的语言大师;比如文章都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一个是对时光匆匆的感慨,一个是对生身母亲和对祖国母亲的怀念,等等。于是我决定模仿闫老师的课堂实录设计教学《怀念母亲》。

?赋得永久的悔》作为补充资料既能够增加孩子对作者的了解,又能为孩子感悟作者的怀念之情做好铺垫。因此,我既用它来引出课题,同时又把它当作孩子感悟“怀念之情”的桥梁,在课堂上有效使用。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让孩子由词入句逐步理解,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将课文的主线分为“怀念生身母亲”与“怀念祖国母亲”两个部分,由“频来如梦”引出对母亲的思念,由对生母的怀念引出对祖国的怀念之情。两部分的教学都是让孩子读相关段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孩子自己在文本中获得感知。从饱含深情的字里行间,孩子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他们明白了母爱是博大的,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怀念永远是真挚的。

怀念母亲的教案篇4

一、说教材

?怀念母亲》是六年级上册第六课。课文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开门见山地指出了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去,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对祖国的怀念,将对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二.说教学目标:

1.从多角度表现本单元的——祖国在我心中。

2.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怀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之情。

四.说教法

1.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2.以读代讲法:如默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范读等。

五.说学法

采用朗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六.教学课时两课时

?怀念母亲》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扫清文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2、理解“真挚、凄凉、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二、教具准备

课文中的插图、生字卡片、幻灯片。

三、教学过程

(一)引读课题——走近“怀念“

今天,我们来学习季羡林的一篇文章,齐读课题。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伴随着季羡林的一生,再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探心路

1、自由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字,注意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2、学生交流后的初步感受。

3、读读六个词语“弃养、凄凉、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思潮起伏“。引导学生带上想象,读出词语的形象与情感。

4、这篇课文在形式上和我们以往学过的课文有所不同,发现了吗?知道为什么要插入这些日记和《寻梦》片段吗?

5、指名读四篇日记和《寻梦》片段,初步体会季羡林对母亲、对祖国思念之频之深

6、谁能把我们读到的这些文字一日记《寻梦》读薄,读成一段话?浏览全文,在文中找一找。

(三)体悟“怀念”

1、品读“恨”字——思母至痛

(1)学生轻声地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季羡林失去母亲后的心境。

(2)你能体会季羡林当时的心情吗?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恨”字?

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教师相机援引三则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季羡林恨谁?为什么而恨?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怀念母亲的教案篇5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8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思母之情。 3、揣摩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失母之痛及对思念母亲的真挚感情。学习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景,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二、指导独立学习,初步达成目标。(8分钟)

学习指导一: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作者在文中提到哪两位母亲?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有着怎样的感情?

三、引导小组学习,落实学习目标。(20分钟)

学习指导二:

快速读课文,和你的学习伙伴交流: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作者对亲身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请画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四、当堂训练反馈,巩固学习目标。(10分钟)

1、看拼音,写词语。

zhen zhimeng longqi liangshi bu xia yan

( ) () ( ) ( ) qinshiyi pian pin fan zhong tianzhihen () ( ) () ( ) 2、把句子划线部分换成恰当的成语。

(1)躺在床上,各种念头此起彼伏,不断涌现在脑海中。()

(2)我痛哭了几天,吃不下饭,无法安然入睡。()()

(3)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连续在梦中出现。()

3、按要求写句子。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改为反问句)

(2)我想到亲生母亲。我泪流不止。(用关联词语合并成一句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的崇高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学习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景,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二、指导独立学习,初步达成目标。(5分钟)

学习指导一: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三、引导小组学习,落实学习目标。(22分钟)

学习指导二:

细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用横线划

怀念母亲的教案篇6

教学准备

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齐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的母亲)

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母亲,都对自我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取自我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资料?(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1)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1)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我的理解。

(2)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3)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状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再读整段话。

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寝不安席思潮起伏

2.用上方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不明白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明白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说说自我的理解和体会。

(2)你明白“频来入梦”的原因吗?(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此刻作者的梦中。)

(3)感情朗读。

然而这凄凉并不一样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样理解?(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2)感情朗读

想起自我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此刻才明白,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样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3)感情朗读。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①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②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③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④感情朗读。

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请大家互相交流。

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摘录文中描述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

怀念母亲的教案篇7

【教材简析】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该文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生母及祖国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读写“真挚、寝不安席、频繁、朦胧、凄凉、斑驳、篇章”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透过关键词句感悟深沉的爱国之情。

过程与方法:生活迁移,逐步引领。

情感与价值观:感念母亲的养育之恩,体会季羡林旅居海外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体会季羡林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意真挚的爱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感念母恩

1、全世界,有且仅有一个称呼是相同的,你们知道这个称呼是什么吗?对,这个称呼就是母亲。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全世界不同肤色、不同国别、不同语言的人们喊出了一个同样的称呼呢?(学生自由交流)

2、同学们,你爱你的母亲吗?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二、关注留守,畅抒别情

是啊,在我们成长的足迹中,无不倾注了母亲全心全意的关爱,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句唠叨、一声抚慰、一次等待……一切的一切,回想起来都是那么窝心,那么温暖。可是,因为种种无奈,我们不得不与父母分开,例如为了学业,我们在校住宿,一个星期才能与父母团聚一次;也有的.父母,为了给你们一个更灿烂的明天,选择远走他乡挣钱养家,有时一年都见不到一面。同学们,与母亲分别的日子里,你想念母亲么?思念无法遏制的你,经常会处于什么样的情景当中呢?

三、品读课文,情感共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道出了全天下母亲对子女的牵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也刻画出普天下子女对母亲感激不尽的情怀。现在,我们打开课本第22页,默默勾画出季羡林与你心意相通的地方,记录下你和季羡林一脉相通的情感涓流。不理解的地方也做上记号,一会我们共同解读季羡林的心声。

交流:

1、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之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痛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等词语表达了季羡林失去生身母亲后的悲痛心情。古语有云“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最悲痛的事情,所以我们要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尽我们可能孝顺他们,让他们幸福快乐。

2、后来我到德国留学,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的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就是经常梦到她。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正是因为季羡林对两位母亲真挚的爱和浓烈的思念时刻萦绕心头,她们才会常常走入季羡林的梦中。

3、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季羡林独自漂泊异国他乡,心盈忧愁、思念,难免感到凄凉;但在孤寂的日子里,在故乡和朋友共同度过的美好日子、快乐情景,是她派遣孤独和思念的良药,想起这些,又怎会不甜蜜呢?

4、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个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这样的情景,可曾在你们梦中出现过?同学们,这份深沉的思念你会不懂吗?

……

四、精诚所至,母女重逢

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季羡林对两位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感动了上帝。上帝特赐她生母一颗还魂丹,准其真实地走进女儿的梦中,让母女重逢。同学们,现在你和同桌之间,一位就是女儿,一位就是母亲,想想你们的表演一定会惊天地、泣鬼神!

五、休书一封,尽诉心意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表演我们明白:“有爱就要说出来!”毕竟天人相隔的重逢只是无法企及的梦。有生的日子,还有什么比我们用真情真心去爱我们爱的人,用真言真语对她说出我们的爱更重要呢?现在,请同学们给妈妈写一封信,告诉她,你有多爱她,好吗?

怀念母亲的教案7篇相关文章:

怀念过去作文7篇

描写母亲的作文7篇

关于母亲的作文推荐7篇

描写母亲的作文参考7篇

母亲的泪作文精选7篇

想念母亲的作文7篇

母亲的爱600字作文推荐7篇

母亲的爱600字作文最新7篇

母亲的观后感7篇

书信母亲的爱作文7篇

怀念母亲的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