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教案教案精选8篇

时间:
Gourmand
分享
下载本文

单元整体视角下的教案设计,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网络,通过反复修改教案,教师能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升专业能力,下面是写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黄鹤楼教案教案精选8篇,感谢您的参阅。

黄鹤楼教案教案精选8篇

黄鹤楼教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5.积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2.教师还可以准备乐曲《送别》《驼铃》和古筝曲《阳关三叠》。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这首诗中要求认识和会写的字都是这4个字,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认识这些字,并通过出示词语、诗句等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境进行认读。这四个字在结构上都是左右结构,笔画也较多,在认读上有一定的难度,其中“辞”是平舌音,“唯”读第二声,读音容易出现错误。

由于这些字的笔画较多,会给书写带来困难,这就需要做到课前预习要充分,课后的巩固要到位。这四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鹤”字的左半部分是一个撇而且是出头的;“陵”的右半部分的下面是“折文”而不是“反文”;“辞”的右边的“辛”下面的横要短些;“唯”字要注意与“惟”“维”字的区分,但也要强调,在取“单单、只”这个意思时“唯”和“惟”是通用的。

2.朗读指导

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是要读出难舍之情,古诗的诵读要注意语速的疾缓。如,“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要读得徐缓而舒展,给人余音

缭绕之感,意味着友情长存。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这首古诗背诵下来。

3.阅读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堪称送别诗中的,被人们传诵至今。

(2)理解感悟古诗。

在理解诗意上要突出后两句。后两句是写景,也是抒情。“景”与“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孤帆渐渐地远去,最后消失在浅蓝色的天际间,只见长江浩浩荡荡滚滚东流和蓝天连接一起。让学生想象这样的情景:朋友乘船而去,你目送朋友的船只离去,看啊,看啊,一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间。此时,你的心情如何?诗人久伫江边目送朋友的船只,这种景象饱含着诗人与朋友难分难舍的情意。

启发学生想象李白送别朋友的画面,除了采用调动学生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推想、利用插图等方法外,还可帮助学生开拓想象的思路:从时间上思考,繁花似锦的三月是个怎样的季节;从方位上思考,黄鹤楼下,长江之畔是个怎样的地方;从自然景物上思考,“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是个怎样的景象;从人物送别这件事去思考,诗人久伫江畔目送友人,他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想法。

4.活动提示

(1)“背诵这首诗。”这个训练旨在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指示,在深入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直到能够熟练地朗读并背诵下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总结更多的朗读和背诵的方法。

(2)“理解加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这个训练是在学生经过查找资料、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理解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对理解诗句的意思有较大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品味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根据画面写诗句。”这个训练中的两幅图分别是课文所描写的两句诗,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题中的文字:“下面两幅图画,各描绘了本课哪两句诗的内容?请写在下面。”然后观察画面的景物,经过认真地分析和探讨,确认这两幅图画各描写的内容恰好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积累。”这个训练是积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是作者借送友人抒发自己胸怀的诗。写这首诗时,王昌龄正被贬到江宁,心情无疑是苦闷的。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

前两句写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远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5.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在这首诗中,出现了很多的地名,如:广陵、黄鹤楼、扬州等,同时还有表示方向的词语,如:西辞、下等,学生在理解诗意的时候容易造成混淆,阻碍对诗的理解,教师要根据诗的内容,画一个地理方位图,标清方向及地名、物名,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的呢?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等词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教案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4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诵古诗,从而理解领悟诗意;组织学生自主合作细品古诗,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大意,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备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4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感受古诗意境。

一、导入

师:上课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看你们从中能联想到什么?

(教师播放《送别》曲)

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你想到了什么?

(生说出想到了什么)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分离与相聚切割又弥合着漫漫人生。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端的一件事。不仅有歌唱离别,更有很多诗咏离别。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极品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提示注意读准题目中的生字)

二、新课

(一)围绕课题质疑。

师:很好,都读正确了。诗的题目中出现了一个“送”字,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了。那围绕这个“送”字你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谁送谁?

师:真聪明,我把这个问题记下来(板书)。谁接着提?

生:在什么地方送?

师:好的,也记下你的问题。板书:在哪送

生:在什么时候送?

师:也不错,也记下。板书:何时送

生:怎么送?

师:太好了。这是个最棒的问题。板书。

生:送到哪?

生:为什么送?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诗文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认真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了,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二)品读古诗

1、指名读-评议-再指名读(老师范读)

2、学生朗读-同桌互读

3、读诗擂台赛-齐读

(三)、汇报交流, 理解诗意 。

1、通过刚才反复的读古诗,你都解决了哪些问题?

预设:①李白与孟浩然是好朋友,感情深。(故人)

②“烟花三月”的时候,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扬州)去

③黄鹤楼(湖北武汉)。广陵、扬州(江苏,汉时称呼,唐时称呼)

师:请同学们看,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噪。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谁能接着汇报?

④重点字意:“之”到,“辞”辞别、离开,“唯”只,“帆”小船。

2、借助注释或字典理解诗的大意。(独立-讨论-反馈)

古诗大意(一):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老朋友离开西边的黄鹤楼,在烟花三月的时候乘船去扬州。

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消失在水天相接处,最后,只看见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古诗大意(二)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李白目送好友的小船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向天边流去。

第二课时

一、齐读古诗,复习巩固。

二、二、入诗境、悟诗情

1、“ 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你们想知道么?老

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扬州三月的图片,你们看看还可

以用什么样的词描绘这扬州的烟花三月?

(出示课件)

生:是百花盛开的三月。

师:百花盛开用得好。谢谢你,我明白了。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读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继续告诉我。

生:我来,是细雨如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是百花齐放的三月。

生:是细雨蒙蒙,花红柳绿的三月。

生:阳光明媚的三月。

生:是细雨绵绵,柳暗花明的三月。

生;是百花争艳,鸟语花香的三月。

(板书:烟花三月)

师:烟花三月的景美,你们的语言也很美。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两句诗读得也很美呢?

(出示前两句课件)(指导朗读,指名读)

2、讨论:三月的江南美景如画,长江的江面船只如云,

那为何作者看见的是孤帆呢?

“孤帆”:并不是说广阔的长江之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说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小船上。

3、细品最后两句的诗境、诗情。

师:通过最后两句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1:好友孟浩然已渐渐远去了,李白依依不舍。

生2:李白的目光追随着好友孟浩然,别的什么都没有在李白眼中停留。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李白看见了好朋友孟浩然乘坐的小船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最后---

生:看不见了

师:朋友的船再也看不见时,他只看见了-----

生:长江水在往天边奔流。

师:你独特的感受力令老师吃惊!那李白为什么如此久久伫立江边送孟浩然呢?

生:因为李白和孟浩然是很好的朋友。

生: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就是李白生活的安陆的时候,那年李白大概20多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拜见孟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孟浩然大加赞赏李白的诗,而且盛情招待他,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师:说的对。看来李白和孟浩然是志同道合,情谊深厚,是忘年之交。

生:几年以后,两人互相思念,于是相约来到江夏(今武昌),共同游山玩水,赏月看花半个多月。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李白就在那个时候写下了这首诗。

师:那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的李白心情怎么样?

生:伤心 难过 依依不舍

(板书:依依不舍)

师:如果那一时候,站在江边送别那么好的朋友的人是你:朋友登上了孤独的小船,风鼓白帆,由近渐远,最后消失在水天之间。你不忍离去,久久伫立岸边,目送千里。深情地凝视着水天一色的地方。那滚滚的东流江水不正象征着你们的友谊么。那时那地,你将会怎样吟咏出这两句诗呢?(出示后两句的课件)

生:指名诵。

师:是啊!你们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佩和感情的深厚。这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4、指导朗读

师:人们常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李白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有青山为据,流水为证,茫茫的长江水已为李白的真情所动容。如此的深情厚意李白用仅仅28个字

就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字有数而意无穷啊。其实朗读也是一种表达感情的好方法,你们能把自己从诗中感悟到的情感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么?

(师放课件 生在乐曲声中练读,再指名读,评价)

师:刚才我看见好多同学已经熟读能诵了,还没有做到的同学加把油!

(指名背诵)

三、拓展

交流积累

背诵得真好,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诗词当中,历朝历代的赠别送行的诗文不可胜计。同学们平时是不是也积累了一些送别诗呢?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指名背收集的送别诗)

师 :看来同学们平时有积累的习惯,非常好。有的

诗意同学们可能还不太懂,你们可以运用我们这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古诗,如果没有注释,你们可以自己运用字典或者到课外搜集资料,自己做必要的注释,这样就能读懂了。

四、小结

师:对古人而言,友情是花间一壶酒,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对于我们,友情是什么呢?要靠我们用一生品味,用一生去守

创设情境,使学生顺利投入到学习中来。

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才会更积极的解决问题。

在交流中实现对古诗的感悟。

通过对重点词语得理解,加深对古诗的感悟。

考查学生的词语积累。

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课前布置学生全面了解两位诗人的关系,才能顺利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在读中实现情感的升华。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一秘范文为大家整理的7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黄鹤楼教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缓解学生紧张气氛烘托课堂氛围

同学们,与往常相比,我们的教师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班长闫兴回答说:“今天我们这节课来了几位听课老师,那作为班长,我们以何种方式来欢迎听课老师呢?班长闫兴带领大家鼓起掌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上完体育课和做了课间操,同学们累吗?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送别》(师唱)有的同学随同老师一起唱,唱完之后,同学交流感受,有的同学说出与亲人分别时伤心、难受……进而导入新课,今天老师与大家来共同学习一首送别诗,并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解诗题、说诗人

1、解诗题:

通过思考,能说出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人物是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2、说诗人:

学生预习,知道本诗的作者是李白,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唐代诗人,我们学过他的诗有《早发白帝城》、《赠汪伦》。老师补充:黄鹤楼坐落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四、品读诗句,走入诗的境界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点名学生读,让学生找出在第一二句诗中,提到了那些地名?学生回答:黄鹤楼和扬州。教师板画黄鹤楼、长江水、扬州。

⑵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学生能够说出“西辞”的含义:诗人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了,由黄鹤楼向东乘着小船经过长江到扬州去。

⑶抓住“烟花三月”展开现象:

老师让同学们说出“烟花三月的扬州”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学生说出:繁花似锦,草木茂盛、漂亮、美丽……教师借机向导,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里,李白有心情去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吗?学生回答:没有。教师:那我们带着何种心情、用什么语调来读这两句诗呢?

⑷学生试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教师:接下来我们看看三四句诗,点名读,让学生找出用得较好的词语。

学生:孤帆、远影、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孤帆、尽:

①品“孤帆:

教师:在那浩瀚的长江水面上,真的就是一个小船吗?

学生:不是。

教师:那为什么李白这样说呢?

学生1:因为只有一只小船载着孟浩然溪流而下。

学生2:因为只能看见一只小船。

教师:在烟花三月的日子里,李白没有心情观看其它风景,他伫立江边,只能看见好友孟浩然的小船,说明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他舍不得离开孟浩然。

②思“尽”:

教师:那第三句中的“尽”指的尽什么,我认为它有一个没有“尽”,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孟浩然的影子。

教师:能具体的说一下吗?

学生:是孟浩然载着小船的影子消失了,不见了。

教师:那什么没有“尽”呢?

学生:是李白与孟号然的情感。

教师板书:情永在

⑶欣赏第四句诗:

教师:这个时候,诗人李白还能看见什么呢?

学生:一江春水。

教师:那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学生:里面还有与好友依依不舍的感情。

⑷换位思考、切身感受:

教师:假如你现在是李白,说一说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1:难受。

学生2:舍不得离开。

⑸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⑹对全诗划分节奏,进行朗读。

五、精确概括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

学生:重视友情,朋友的友谊不能忘……

教师板书:珍惜友情

六、教师总结

在人世间,有很多情,有一旦与他人结交就产生的友情,有你每日来到学校,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恩情、亲情;有同学们成家之后,就产生的爱情,无论哪种情感,我们都要好好珍惜!

黄鹤楼教案教案篇4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5黄鹤楼送别

2、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3)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4)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顺序不固定]

4、师生: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生: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2、问:(小博士提问):同学们现在谁愿意告诉大家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3、练:(小博士挑战):同学们,我这儿有一项以小组开展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阅读专题

(1)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阅读专题

(2)大诗人李白写的诗,你准备怎么做呢?

黄鹤楼教案教案篇5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送别朋友孟浩然去扬州时一方面年轻的他一方面向往扬州的繁华一方面又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提醒同学们回忆已知的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并通过组词练习初步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这里,我让同学说说自己不懂的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回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哪些关于朋友送别的古诗?

2、为什么喜欢它?

3、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生读题目。

4、解题:

(1)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

(2)“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谁吗?

6、黄鹤楼在哪儿呢?师生交流,激起同学们对黄鹤楼的向往之情。

(出示黄鹤楼、广陵的地理图。)

二、流利地读诗。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认读生字卡片:鹤浩陵辞州孤帆碧惟际每个字读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读这首诗,把它读流利。

4、认字组词;结合诗中词语,对比古今词义的不同:

(1)浩:这里指名字中的.一个字;

(2)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3)孤:联系孤帆来解释;

(4)惟:联系惟见来理解。

5、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6、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字音、节奏等);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1)烟花:柳如烟,花似锦。

(2)三月:阳春三月。

(3)下:顺流而下。

(4)碧空:蓝天。

(5)尽:消失。

(6)惟见:只看见。

(7)天际:天边。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坐着船顺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华的扬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华的扬州城里看看。我站在黄鹤楼上一直看着看着,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飘越远,慢慢地消失在蓝天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想想作者李白此时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这首诗。

3、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指名背,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给出一首送别的诗:

长江之滨母送别,

荆州此去似天涯。

立志定要学成归,

寸草才可抱春晖。

2、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是讲什么的?

3、喜欢吗?为什么?

4、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揭示谜底,是老师自己写的。

5、师小结:

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

六、布置作业。

1、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业?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黄鹤楼教案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同学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学写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同学:

⑴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资料。

⑵读熟课文。

2、教师:

生字卡片。

【课时布置】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你们学过李白的那些诗歌呢?比比看,哪个小朋友背得最多最好?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看到题目,你想提什么问?

生:黄鹤楼在那里?

生:烟花三月是什么时候?

生:碧空会有尽头吗?

3、师:很好,今天我们一边欣赏,一边解决这些问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

2、检查读,赛读。

3、同学交流读后感悟。

4、自由读全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三、自主感悟,探究诗意

1、导语。

2、个性化阅读,感悟诗意。

3、合作交流,加深理解。

4、总结: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的地方,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具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四、读中品析,再现意境

1、过渡。

2、同学读诗,渗透学法。

3、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同学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送别情。

4、看课文插图,扮演体验送别情。

5、解决疑难:

⑴故人:

老朋友。

⑵西辞:

告别后向东而去(扬州)。

⑶烟花三月:

春天烟笼春花。绚丽无比。

⑷孤帆远影:

一片孤帆消失在远方。

碧空尽:

在天边消失了。

惟见:

只见。

天际流:

天边流。

⑸抽生理解诗意。

6、小结:

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干相见!让我们一起来读!

五、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过渡:

真正了解了诗歌以后,就要把自身当作诗人去读诗,再现诗人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练读全诗,小组赛读:

总结: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一起去送送孟浩然吧。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

1、交流送别诗,体会送别情。

2、选择个性化作业:

⑴画一画: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场景。

⑵演一演: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

【板书】

下(去)

(西)黄鹤楼──扬州(东)

(湖北省)

?作业】

1、誊写生字。

2、背诵课文。

黄鹤楼教案教案篇7

教学要求: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初步设疑:

⒈课文讲了谁在什么时候,为谁送别呢?(板书:李白 孟浩然)

⒉根据回答出示并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为好朋友送别,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吟出这样一首诗

⒊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⑴自读古诗,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⑵指名交流自己的问题。

谈话激趣: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二、精读课文,引导探究。

??学习第二自然段。

⒈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⒉课件出示图片。看图,说说你觉得黄鹤楼怎么样?

⒊一对好朋友就要在这里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读读课文,体会一下。

⒋学生交流(板书 :依依惜别之情),出示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⑴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生接读)

⑶指导朗读这句话。(让我们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⒈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⑴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⑵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⑶再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别之情?

⑷交流。(指导:你通过课外的阅读,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读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⑸指导朗读。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李白)

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

⒉根据回答再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⑴出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⑵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⑶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⑷指导朗读(那我们自由读读这段话)。指名看背景图表演读。(演演孟浩然)

⒊分角色表演话别的情景。

⑴同桌之间合作练习表演他们话别的情景(指导:注意他们的动作,读熟他们的语言,把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

⑵指名表演。

??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⒈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⒊齐读第四节。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习第五自然段:

⑴出示并齐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什么叫脍炙人口?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⒈指名交流: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你们的问题也解决不少了。说说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⒉李白把这么多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后来这首诗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你知道什么叫脍炙人口?

⒊师生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小结并布置作业 :

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情厚谊,回去请同学们摘录感受最深的句子。

黄鹤楼教案教案篇8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 组句”──“ 组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题有送别诗的明信片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 晓》:春眠不觉晓,处

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孟浩然, 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4.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根据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李白 孟浩然 ,并 。

2.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三)理解词语,感悟诗歌意境。

1.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誉满天下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2.词语朗读,把字音读准确,把词串读出节奏。

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按自己所理解的词语意思来朗读(准确,有节奏)。

(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歌意思。

1.朗读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2.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3.汇报对应朗读(教师中间过渡,反复对应朗

读,当堂背诵)。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指名抽查对应朗读背诵效果。

5.现场出示题单填空,借助课文理解古代汉语意思。

辞( ) 下( ) 尽( ) 唯( )

(五)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

1.划出文中写“依依惜别”的句子,自由练习朗读。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1)用人物的动作体现“依依惜别”: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用人物的对话体现“依依惜别”: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3)用景色的描写体现“依依惜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六)适度拓展,表现诗歌魅力。

1.在板书中的“主要内容”里把“送别”换上“依依惜别”一词。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把句号变成冒号,概括全文意思,背诵古诗。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四名学生上台分句合作试默写古诗。

4.赠送题有送别诗(后附)的海南风景明信片,结束新课。

附:几首送别诗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附:板书设计

黄 鹤 楼 送 别

李白在黄鹤楼与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教案教案精选8篇相关文章:

7的加法教案大班教案最新8篇

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教案8篇

中秋节教案大班教案8篇

幼儿安全教案乘车安全教案8篇

苏州园林教案教案参考8篇

一年级教案体育教案通用8篇

拼音o教案大班教案8篇

中班教案防溺水教案8篇

教案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通用8篇

中班教案防溺水教案优秀8篇

黄鹤楼教案教案精选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03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