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教案中,知识点的引入和总结应自然衔接,以促进学习,突出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多样性,能让教案更好地激发课堂活力,,以下是写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幼儿大班教案模板5篇,供大家参考。
幼儿大班教案篇1
【活动背景】
通过对新教材的运用,我感到孩子们非常喜欢综合活动,因为在这过程中,孩子们的多种需要会得以满足。大班的孩子对味道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感知,这从他们平时吃完食物后的表情和讨论中可以明显看到,他们对冷、暖色调也有一些感悟,能根据作品的内容、情感选择色彩,并简单说出原由。为了让孩子们的这些感悟更加深化,我预设了本次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可以品尝的各种味道的食品,准备了各种对幼儿能力发展有潜在价值的材料,引导幼儿用多种感官参与,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各种感官感受味道,并进行联想,感受味道与表情的互通性。
2、发展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活动准备】
1、故事课件《躲在哪里》。
2、布置供幼儿品尝的食品(萝卜、香蕉、山楂、苦瓜)分别切成块。
3、各种表情卡、小圆镜若干。
4、《找朋友》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导入。
教师播放课件讲故事——《躲在哪里》
根据故事内容进行以下提问:1、四个好朋友的名字是谁?(酸酸、甜甜、苦苦、辣辣)
2、玩隐身术的游戏藏到哪里去了?(杯子的水里)
3、大厨师用什麽办法找出来的?(尝一尝)
二、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并交流。
1、幼儿随意品尝食物。
这些好朋友不但和大厨师玩游戏,又要和小朋友玩游戏了,这回他们会藏到哪里呢?快到这边来找一找。想想办法怎样才能找到呢?
2、 鼓励幼儿交流:
(1)他们藏到哪里去了?你们是用什麽办法找到的?
(2)你品尝了什麽?什麽味道?
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都用尝一尝的办法很快找到了四个好朋友。这些好朋友呀,不但藏在了我们刚才品尝到的食品里,还会藏在我们平常吃的东西中,小朋友快动动脑筋想一想。
(3)你还吃过哪些食品的味道是酸酸的?什麽是甜甜的?
小结:刚才,小朋友们说了这麽多好吃的东西,他们的味道有的是酸酸的、有的是甜甜的、有的是苦苦的、有的是辣辣的',那麽你在品尝不同味道的食品时,会有什麽样的感觉?表情会怎麽样呢?请小朋友们再去尝一尝,这会呀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面小镜子,你们一边对着镜子一边品尝食品,仔细的观察一下自己的脸部表情,听明白了吗?
3、让幼儿一边对着镜子一边品尝食品,观察自己的脸部表情,根据表情来选择表情娃娃。
(可让幼儿互相交流、讨论)集中幼儿后教师提问:
(1)品尝后的表情怎样?幼儿做表情动作。
小结:刚才小朋友们做的每一个表情都特别可爱,老师想请表情娃娃帮我们把刚才的表情记下来,你们说:好不好?快过来找一找,看看你刚才做的哪个表情和表情娃娃一样?小朋友们在一起商量以下,然后告诉老师。吃甜味的表情可以用哪一个表情娃娃表示?
(2)让幼儿选择用哪一个表情娃娃表示,然后告诉老师。
4、 让幼儿每人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表情娃娃,带在自己的脖子上,到老师身。
教师提问:
(1)喜欢吃酸味的表情娃娃在哪里?
(2)喜欢吃甜味的表情娃娃在哪里?
(3)喜欢吃苦味的表情娃娃在哪里?
(4)喜欢吃辣味的表情娃娃在哪里?
然后分别让幼儿举起来,让教师看一看。
三、游戏“表情娃娃找朋友”。
1、教师介绍游戏规则:第一次找到的朋友要和你自己身上戴的娃娃表情一样。
第二次找到的朋友要和你自己身上戴的娃娃表情不一样。
小结:玩的开心不开心?我发现表情娃娃的肚子饿了,小朋友们赶快帮表情娃娃找到自己喜欢吃的食品好吗?快行动起来吧。
2、给表情娃娃送食品。小结:小朋友们的眼睛可真亮,表情娃娃非常感谢咱们小朋友。我看小朋友们都有点累了,快过来坐下休息一会儿。
四、对幼儿进行健康。
教师提问:
(1)食品除了酸、甜、苦、辣这四种味道,还有什麽味道?
(2)你们最喜欢吃什麽味道的食品?
小结:吃甜食多了容易坏牙,小朋友们应该好好保护牙齿,不能多吃甜食。各种味道的东西都要吃,还要注意多做运动,身体才会长的棒棒的。
幼儿大班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有节奏地念唱儿歌,感受儿歌中表现出的过新年的欢快气氛。
2、用轮流的方式和同伴一起围绕"过新年"的话题进行交流。
3、了解新年的特殊意义,体验新年给人带来的欢快。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
2、表现儿歌相关内容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围绕"过新年"展开讨论。
教师:你喜欢过新年吗?为什么?
二、引导幼儿谈论过新年。
1、教师:过新年,要做哪些事情?
2、引导幼儿和同伴交流。
3、把幼儿说到的内容的相关图片展示在黑板上。
4、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把没有说到的内容补充出来。
三、引导幼儿根据图片内容练习儿歌。
1、教师示范,边指着图片边念着儿歌或播放教学cd。
2、带领幼儿练习儿歌。
3、引导幼儿学习边拍手,边有节奏的念儿歌。
四、引导幼儿丰富而歌表演的形式。
启发幼儿理解儿歌中的几个动词的'含义,并用动作表现出来。
教师帮助幼儿理解"办"、"贴"、"包"、"下"的具体含义,并用动作表现。
师幼共同用拍手打节奏与做动作相结合的方式,有节奏的念儿歌。
五、教师启发幼儿进行谈话活动。
教师:请你和同伴说一说除了儿歌中提到的,你了解到的过新年方式还有哪些?
引导幼儿以欢乐的情绪迎接新年的到来。
教师:你想怎么样过新年?
幼儿大班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对导电现象感兴趣,喜欢和同伴合作探索使灯泡发亮的方法。
2、探索用电线等物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并能大胆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提高合作探索与用符号记录表达的能力;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用电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观察过班级电灯的线路与构造,熟悉实验材料的名称与特征,已初步了解电池、电线的特征,练习两两合作常规。
物质准备:
(1)学具
第一次:两人一盘材料:电池、电线(连着灯泡)。
第二次:增加两人一盘材料:布条、毛线、塑料绳三选一,回形针、铜钥匙、铁丝三选一,黄、蓝记录纸各一张、笔等。
(2)教具:羊村城堡情景图、灰太狼玩具一只、断电线一截、学具一套、猜测图、梳理图、展示板两块、亮与不亮图标以及"√、×"的符号标志。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1、出示情景图,激发兴趣。
师:今天喜羊羊和小羊们在羊村建了新的城堡了,可是还没来得及装电灯,没有电灯晚上灰太狼就要趁黑抓小羊,怎么办呢?装电灯需要些什么呢?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初步了解使电灯亮起来的条件。
二、探索活动“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引导幼儿合作实验,探索电线与电池连接使灯泡发亮的方法,大胆交流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果。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请你们来做实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电池和一头缠着灯泡的电线,想一想,你们怎样让灯泡亮起来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步骤与方法。
(1)两个人一盘材料,请你们合作进行实验;
(2)做好实验后,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说你的灯泡亮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3)听到琴声后要放好材料马上回到位子上。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1)教师重点引导幼儿两两合作进行实验,不争抢材料;
(2)引导幼儿观察电池正负极的特点,鼓励幼儿用语言完整描述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3)鼓励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
4、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1)师:我们一起来听听看,这些成功让灯泡亮起来的小朋友他是怎么做的?
(2)结合梳理图示鼓励幼儿大胆表达。
(3)梳理小结:将连着电线丝的灯泡按在电池的一头,将另一段的电线丝按在电池的另一头,这样电就接上了,小灯泡就亮了。
(4)帮羊村城堡接电线。
三、探索活动“接电线”。
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的物体可以导电,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操作过程和结果。
1、设置问题情景。
师:不好了,羊村城堡刚安好的电线被灰太狼啃断了一截,灯又不亮了,用什么材料可以接上这段电线通电呢?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幼儿猜想:
(1)设疑猜想:红布条、绿毛线、白色塑料绳、回形针、铜钥匙和铁丝,这些东西什么能接上电线导电呢?
(2)教师在记录表上做猜想记录。
3、讲解实验及观察要求:
(1)两个小朋友在桌子上选择一盘材料做实验,每盘都有一黄一蓝两张记录表,看看上面画了什么材料,就根据记录表选择材料做实验;
(2)请将这些材料的一头与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接在一起后,将材料的另一头接到电池的一端做实验;
(3)每做完一次实验,就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并写上你们两个人的号数;
(4)全部实验结束后,回到位置上和其他组的小朋友说一说,你用的是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你发现了什么?
(5)收拾的时候,请将记录纸按亮与不亮符号分别贴在板上。
4、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1)提醒幼儿根据记录纸陆续取相应的材料做实验;
(2)鼓励幼儿两两合作实验,一人拿电池,一人拿电线;
(3)提醒幼儿将材料的一头和没有灯泡的那端电线丝缠在一起,并用材料的另一端连接电池一头做实验;
(4)鼓励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观察的过程与结果。
5、两两交流。
6、集中交流,引导幼儿看记录表分析并验证:
重点鼓励幼儿大胆连贯地描述实验过程与结果,并根据幼儿的记录情况与猜想情况进行验证,进一步引导幼儿了解使灯泡亮起来的方法。
7、师幼共同小结。
铁、铜等金属的东西能导电,塑料、布和毛线不能导电。
四、活动结束,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1、接电线使灯泡亮起来。
2、幼儿安全用电。
【活动延伸】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幼儿继续探索实验的愿望。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导电,哪些不能导电呢?我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说一说、试一试。
教学反思: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老师把幼儿分成几组,让他们自己分配角色,每组有操作员和记录员,每个幼儿都带着任务认真地操作。由于幼儿之前有了安装电池的经验,操作起来比较顺手,整个活动,幼儿的学习兴趣非常高,动手能力很强,而且能举一反三。通过实验,幼儿懂得多节电池连接的.方法:两节电池正负极连接好,电线的一头连接于电池的正极,另一头绕于灯泡上,再连接在电池的负极,实验成功——灯泡亮了。每次实验成功,孩子们都雀跃欢呼,每组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多次地尝试和摸索,孩子们探索出小灯泡发亮的秘密,知道电池大小、多少与灯光强弱之间的规律。正确的记录和表达实验结果是本活动的一个难点,在这个环节,老师给与孩子一点提示和帮助后,每组幼儿的记录方法也不一样,有的组是用图画记录,有的组是用文字加图画记录,但得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虽然幼儿交流的时候有点大声,但整个活动,老师作为一个引导者适时地给与孩子一点引导和帮助,孩子们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是轻松愉快的,师生、生生互动较好。不足之处,记录和讲解实验结果是幼儿的弱项,在今后的活动中要注意加以培养。最后,教师通过讲解实验记录表,进一步指导幼儿正确记录实验结果和肯定今天的实验结果,这个活动效果较好。
幼儿大班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端午节活动,萌发幼儿对端午节民族文化的兴趣。
2、教师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
3、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粽子的制作方法,尝试手工制作粽子。
4、体验人们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
5、知道节日的时间、来历和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气氛。
活动准备
1、教学课件《端午节》
2、儿歌《快乐的端午节》
3、故事《屈原的故事》
4、端午节相关习俗文化图片
5、粽子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厨师教学课件,进入芝麻开门环节,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端午节活动。
(1)教师带领幼儿跟读儿歌《快乐的端午节》,感知端午节的习俗。
(2)你们刚才听了儿歌,儿歌中描述了什么内容?
(3)这是什么节日?图中的人们都在做什么?
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幼儿观看图片,人们正在赛龙舟,这是端午节的习俗。
2、教师继续出示课件,进入社会大观察环节,幼儿观察图片,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1)你知道端午节是哪一天吗?
(2)你们家里是怎样过的端午节呢?
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到来时,家里会吃粽子,诱人赛龙舟,还会插菖蒲、挂艾蒿。
3、教师讲述故事,调动幼儿的情感。
(1)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屈原的故事,激发幼儿的情感。
(2)请幼儿听完故事后说说自己有什么感受?你想对故事中的屈原说点什么呢?
4、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看图片,认识粽子以及包粽子的步骤方法。
(1)教师播放包粽子的过程,引导幼儿了解包粽子的方法。
(2)教师分发好吃的点心:粽子。
(3)幼儿品尝粽子,在吃粽子的环节中感受节日的气氛。
活动延伸
(1)教师将手工制作材料:卡纸、纸黏土等材料投放到美工区,引导幼儿在美工区动手制作“包粽子”。
(2)教师在本次端午节活动结束后,还可以举行一次端午节班级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孩子在当天一起来包粽子。
教学反思
本活动设计,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国民俗文化,从而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又因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故本活动设计通过包粽子、看图片、采艾草、做龙舟、赛龙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使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幼儿大班教案篇5
设计意图:
多通道参与原则,是当今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改革所提出的一项重要原则,借助音乐欣赏《摇篮曲》来尝试、实现这一原则。通过听觉以外的其他感觉通道,如:唱歌、表演、绘画等相互的运用、融合,让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更好地表达对音乐的感觉;体会自己是活动的参与者、操纵者;感受音乐过程中所带来的快乐及亲子之情。
活动目标:
1、知道摇篮曲是东北民歌。通过欣赏能听出歌曲的内容,进行母爱。
2、通过对歌曲的感受,能说出歌曲的性质(优美、缓慢)。知道这是妈妈摇宝宝睡觉时唱的歌,要慢而轻地唱。
活动准备:
1、幼儿园活动音乐磁带。
2、设置一个娃娃睡在摇篮里的情景。
3、表现歌词内容的图片3幅。
4、幼儿人手一个娃娃和一块小毛巾。
重点:
引导幼儿说出歌词大意。
难点:感受两首乐曲的.不同性质。
活动过程:
(一)感受《进行曲》
1、幼儿听音乐《学做解放军》排队、踏步走进教室坐好。
2、让幼儿自己说说听完这首曲子的感受(幼儿自由发言,老师进行及时鼓励和表扬)。
3、教师小结《进行曲》的性质和特点(欢快、有力、速度稍快)。
(二)肢体动作体验、感受
用宝宝哭的声音引出《摇篮曲》。老师告诉幼儿:“刚才的《进行曲》力度太强了,把宝宝吵醒了,请小朋友帮我想一个好办法哄宝宝不哭。”幼儿自由回答(摇一摇、抱一抱、亲一亲、拍一拍等)。每当幼儿想出一种办法,尤其是与别人不同的办法时,老师都要给予鼓励、夸奖孩子并和其他幼儿一起用动作体验摇一摇、抱一抱、亲一亲、拍一拍等,体验后让幼儿说说感觉(轻轻地)。
(三)感受《摇篮曲》
1、老师:“小朋友们想的办法都很好,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老师也想了一个办法,我想给宝宝唱首歌,可是不知道这首曲子行不行,请大家帮我听一听。”欣赏第一遍〈摇篮曲〉,要求幼儿仔细倾听。
2、欣赏完乐曲,组织幼儿说说感受(优美、缓慢)。老师:“这首曲子真美,宝宝睡着了,我们把她放进卧室去吧。”老师边唱边做拍手、拍腿动作,让幼儿感受2拍子。操作完毕,让幼儿说说是几拍子乐曲?(2拍子);哪一拍强?哪一拍弱?(拍手的一拍强、拍腿的一拍弱)顺势告诉幼儿2拍子强弱规律:强弱。
(四)结合〈摇篮曲〉深入进行肢体感受组织幼儿双手成摇篮状,倾听音乐、感受音乐(轻轻地、柔柔地)。
(五)运用倾听法,分段欣赏〈摇篮曲〉
1、幼儿结合第一幅图片欣赏乐曲第一段,说说歌词内容,老师总结后再为幼儿演唱一遍第一段歌词(帮助幼儿加深和理解词意)。
2、幼儿结合第二幅图片欣赏乐曲第二段,说说歌词内容,老师总结后再为幼儿演唱一遍第二段歌词(帮助幼儿加深和理解词意)。
3、幼儿结合第三幅图片欣赏乐曲第三段,说说歌词内容,老师总结后再为幼儿演唱一遍第三段歌词(帮助幼儿加深和理解词意)。
4、为幼儿解释歌词中难以理解的词,如:“娘”。(过去的年代,把妈妈叫做“娘”)。
5、老师可着重讲解第二段歌词,让幼儿说说长大后自己的愿望是什麽?如何实现自己的愿望?(表扬幼儿有志气)。
6、老师把歌曲整体为幼儿演唱一遍。
(六)介绍歌曲出处(是一首东北民歌,是妈妈摇宝宝时唱的歌,要慢而轻地唱)。
幼儿大班教案模板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