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必须认真编写,写教案时,应该明确不同阶段的教学策略,下面是写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科学课小班教案精选6篇,感谢您的参阅。
科学课小班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感官(视觉、味觉)初步感知溶解现象,产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2.愿意参加科学活动,能用简单的语言把自己的发现大胆表述出来。
活动准备:
1.方糖、咖啡、果珍、喜洋洋玩偶。
2.倒有温水的透明一次性杯子60个,28个小勺子,12个盘子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为幼儿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喜洋洋请小朋友们去做客,他给我们准备了很多好吃的东西,我们一起去品尝一下吧!
二、幼儿探索:变甜甜的'水
1. 幼儿进行方糖溶解实验
2.操作要求:
①到自己的桌子旁站好,不推不挤。
②每个小朋友有一杯水、一块方糖、一把小勺,不要争抢。
③轻轻的拿一块方糖放到水里,然后用勺子搅拌,注意搅拌的时候,一只小手握住杯子,一只小手搅拌,防止杯子打翻。
3.提问:尝过味道的小朋友来告诉我水变成什么味道的?那你们现在在水里还看得见方糖吗?方糖去哪里了?
4.教师小结
三、再次尝试:变不同味道的水。
1.师:喜洋洋还给我们准备了很多其他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个黄颜色的是果珍,这个黑乎乎的是咖啡,你们都喝过是不是。
2.幼儿操作
3.幼儿交流自己的发现,谈谈把果珍或者咖啡放到水宝宝里,水宝宝发生什么变化了?
4.教师小结
5.师:今天喜洋洋请我们来做客,给我们准备了那么多的东西,而且我们小朋友还知道了溶解的秘密,方糖、果珍、咖啡遇到水宝宝,就会溶解到水宝宝里,变成好喝的饮料,那我们一起谢谢喜洋洋吧!
科学课小班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如何使鸡蛋站起来具有好奇心。
2.鼓励幼儿探索、发现鸡蛋站起来的多种方法。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熟鸡蛋、瓶盖、沙包、卫生纸、双面胶、毛巾、绿豆、大米、小米、沙子、各种插塑积木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组织幼儿随音乐学小鸟自由飞翔,围坐老师身边,然后谈话激发幼儿的兴趣:“小朋友,平时蛋宝宝总是躺着睡觉,他们看到小朋友们能站能跳很羡慕,你们想帮蛋宝宝站起来吗?”
二、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探索能使蛋宝宝站起来的多种方法
1.幼儿自由选择材料,探索让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
(1)幼儿把蛋宝宝放在瓶口、盖子上,蛋宝宝站在了它们上面。
(2)把沙包压出一个坑,或在大米、小米、沙子的表面压出一个坑,或把卫生纸围成一个圈支撑住鸡蛋,都能使蛋宝宝站起来。
(3)用双面胶把蛋粘在桌子上。
(4)用各种插塑积木作支撑。
2.探索与讨论:
教师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讲述自己让蛋宝宝站起来的方法,探讨蛋宝宝站起来的原因,获取有关的知识经验。引导幼儿用其他小朋友的办法,让蛋宝宝站起来。
三、展示蛋宝宝
教师:小朋友,现在让你的蛋宝宝到前面来排队,把你是怎样让它站起来的讲给老师和小朋友听一听,好不好?
四、活动延伸
回家后让家长和小朋友一起寻找,生活中还有什么物体要借助材料支撑才可以站起来。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不同材料的操作运用,让幼儿尝试、发现、体验整个过程,幼儿不但亲自体验了操作的乐趣,而且让幼儿在感受、体验中获得更为直观的经验。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发现了很多的不足之处。
科学课小班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动物有很多本领,乐意在集体中与同伴一起讨论并作介绍。
2、对有关动物的奥秘感兴趣。
3、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1、收集关于动物在运动方式、捕食、自我保护等方面的图书或其他相关资料。
2、幼儿听过《小鹿历险记》的故事。
3、乌龟和食物。
活动过程
1、观察乌龟觅食,引发探索动物本领的兴趣。
让幼儿分组观察小乌龟觅食的情况。
让幼儿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发现。
2、讨论:动物的本领。
师提出问题,拓展话题:“有的小动物捕食的本领很大,有的小动物很会自我保护,你知道哪些动物有什么样的本领呢?”
让幼儿分组自由讨论、介绍。
每组推荐1~2名幼儿介绍,同时展示所收集的资料。
3、拓展幼儿的经验。
教师给幼儿介绍一些动物的'本领,如壁虎、章鱼等,引发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继续收集资料,探索发现动物的神奇本领,并在日常活动中交流。
1、通过活动初步了解到一些动物在运动方式、捕食、自我保护等方面的神奇本领。
2、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并能主动向大家介绍。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科学课小班教案篇4
生成背景: 9月20日,户外活动时,我和孩子们一起在玩球,忽然,只听一声尖叫,我过去一看,原来,孩子们在围墙下面发现了一只螳螂。他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
冯静亭:“这是蚂蚱。”
韩舒宁:“不对,这是蟋蟀。”
单泉:“我知道,我知道,这是螳螂。”
……
小朋友都认为自己说得对,各有各的理由,他们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差一点吵起来。
老师:这到底是蚂蚱,是蟋蟀,还是螳螂呢?
韩业达:“这是蚂蚱,因为它会跳。”
崔鹏:“这是蟋蟀,蟋蟀会叫。”
单泉:“这是螳螂,我在电视上看见过,它有两把大刀。”
……
幼儿非常喜欢小动物,特别是小班的幼儿兴趣浓厚,更愿意到饲养角去研究。但他们又受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的限制,在倾听讨论的过程中,看问题片面,局限,缺乏全面的研究。《规程》中也明确指出要爱护小动物,培养幼儿的探索。老师也考虑到有研究价值。鉴于此,老师和幼儿一起共同生成了“螳螂”这一。
生成过程: (一)了解已有经验 小朋友们把螳螂高高兴兴地带回教室,在饲养角给它安了一个家。在观察时,他们又展开了议论。
陈智超:“它喜欢吃什么?”
史丽媛:“它是好的还是坏的?
李璇:“它生活在什么地方?”
马友成:“为什么它是绿色的呢?”
崔鹏:“它到底叫什么名字?”
……
孩子们议论的内容越来越多。
老师:“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是好的还是坏的?今天回家你们想办法找出答案,明天来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孩子们开始商量了。有的说问爷爷、奶奶,有的说问爸爸、妈妈。有的说查《十万个为什么》,查《百科全书》,有的.说用电脑上查。
(二)探索发现 1、问家长
第二天,第三天,孩子们陆续带回了答案。有的说是螳螂,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告诉的,是益虫。
2、查资料
马有成说雌螳螂在生小宝宝之后会把雄螳螂吃掉,是《十万个为什么》上写的。有的小朋友是请爸爸、妈妈用电脑上查的,那上面介绍螳螂是益虫,吃害虫。韩业达还拿来了vcd,说可以让小朋友一起看,上面的螳螂本领可大了,它身体的颜色是保护色。
3、喂养
孩子们在吃午饭、加点时,也用面包、米饭、馒头喂它,结果螳螂毫无兴趣。孩子们又在散步时拔了一些草,发觉螳螂对草比较感兴趣。张天启的爸爸还抓了两只蚂蚱,我们一起放到小盒里,螳螂马上用两把大刀抓住了其中一只,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孩子们高兴地跳起来,嚷到:螳螂吃害虫,它是益虫。
4、自我保护
李小朋和许多小朋友在一起讨论起来:“螳螂遇到敌人怎么办呢?”“我们试一试吧。”胆子较大的韩业达把手伸到盒子里,还没等碰到螳螂,它的两把大刀就举了起来,韩业达吓得连忙把手缩回去。
通过这个小实验,小朋友们明白了:螳螂是用大刀来防御敌人,保护自己的。
5、让幼儿了解自我保护方法并表征,同时进行知识的迁移
我适时进行知识的迁移。:小动物都会保护自己,你们会怎么保护自己?
潘敦浩:打110。
战海涛:大声喊,救命啊。
臧元晟:不跟坏人走。
唐雯:赶快跑,找爸爸、妈妈。
马佳奕:不单独自己走。
潘绍文:不往耳朵里、鼻孔里塞东西。
……
6、提出新的矛盾点
好提问题的李璇问我:老师,青蛙、熊到了冬天会冬眠,螳螂冬天到哪儿去了?这个问题小朋友帮李璇找到答案,好吗?
过了几天,孩子们陆续找到了答案,螳螂在秋天把卵产在向阳的山坡上、树枝上,有一层硬膜包着,所以里面很暖和,而雌雄螳螂就冻死了。到了第二年春天天气暖和了,卵就孵化成小螳螂了,它们又可以捉害虫了。
7、表征
马佳奕把螳螂产卵的情景画了下来。韩舒宁把螳螂捉害虫的样子画了下来。战海涛还画了一只大螳螂带着一群小螳螂。
8、 经验分享、交流
孩子们把了解到的知识用各种形式告诉小伙伴。有的拿来了vcd ;有的拿来了《十万个为什么》讲给小朋友听;有的把螳螂吃害虫的动作画了下来;有的在“悄悄话”角谈论着螳螂的秘密;有的在父母来接送时拉着父母看螳螂的各种图片;有的在美工区粘贴、涂色螳螂,他们都在体验着成功的喜悦。
体会与反思: 活动内容的产生来自幼儿,幼儿探索兴趣很高。教师有机地引导幼儿在饲养角探索、发现,不断丰富已有经验,又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年龄特点,从螳螂的自我保护迁移到自身的自我保护。在此次活动中,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建构新知识的同时,丰富了认知经验,掌握了许多学习方法,而且能有顺序地连贯描述螳螂的外形特征。对以后描述小动物奠定了基础。
科学课小班教案篇5
内容与要求
1、 在感知泡泡的大小、颜色、形状的基础上学习用线条画圆。
2、 体验追泡泡游戏的快乐。
材料投放与环境创设
1、 吹泡泡瓶子一个;
2、 幼儿添画纸;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兴趣导入:
猜猜老师手里的是什么?(教师露出吹泡泡瓶子一点点,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观察泡泡:
1、教师吹泡泡,引导幼儿观察:看清楚泡泡的'形状、颜色、大小。
2、集中幼儿:看看老师吹得泡泡多不多?泡泡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引导幼儿大胆用语言表达)
3、小结:“泡泡是圆圆的,有的大有的小,五颜六色的真漂亮!”
过渡:“宝宝们,我们的动物朋友也要来吹泡泡了,我们看看是谁呢?(出示示范图小熊猫)我们一起来看看小熊猫是怎么吹泡泡的,好吗?”
二、添画泡泡
1、出示一支兰色蜡笔,是什么颜色?教师:“我们帮小熊吹一个兰色泡泡。
2、教师边示范边念儿歌:“圆圆圆,圆圆圆,手拉手,好朋友”。幼儿一起徒空练习。
3、请个别幼儿到前面帮小熊猫吹泡泡。(引导幼儿观察是什么颜色的泡泡)
过渡语:“小熊猫吹的泡泡真漂亮呀,吹泡泡真开心呀,宝宝看,还有那么多小动物也想要吹泡泡呀,我们宝宝一起帮小动物吹泡泡好吗?”
4、幼儿添画泡泡,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边画边念儿歌;引导幼儿能说出泡泡的颜色。
5、在幼儿添画的过程中适当讲评幼儿的添画情况。
三、游戏:追泡泡
1、师:宝宝给小动物们吹了那么多泡泡,真能干呀,现在我们一起到外面去玩泡泡,追泡泡好吗?
2、教师组织幼儿到户外进行追泡泡,游戏中引导幼儿注意安全,不摔跤。
科学课小班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的感知来初步了解水果。
2.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索精神。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材料提供:石榴、柿子、橘子若干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秋天里有许多好吃的水果,你都吃过那些水果?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水果,让我们看一看,它们是什么?”
2.请个别幼儿上前摸口袋,摸出一种水果并说出它的名称。(要鼓励每个幼儿都能清楚的说出水果的名称。)
3.每组一盆,数一数,共有几种水果?比一比,那种水果最大,那种最小,并进行排序。
4.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说一说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1)你最喜欢哪个水果,摸摸看,它是什么样的?闻一闻,有什么气味?你吃过吗?想一想,它的味道是什么样的?
(2)你再去摸摸你没有摸过的水果,看看它和你刚才摸的水果有什么不一样?
5.谈话:“我们幼儿园里有棵石榴树,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石榴是怎么样的?”
(1)摸一摸,看看它的感觉如何?
(2)打开石榴,看一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里面是一粒一粒的红色的石榴子)
(3)尝一尝,它是什么味道的,和你以前吃的水果有什么不一样?
6.小结:每种水果的味道都不一样,但都有营养。多吃水果对人的身体有好处。你还有那些水果没有吃过,回去可以问问你们的爸爸妈妈。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亮点是利用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水果作为幼儿谈话活动的`内容,充分调动了幼儿说的欲望,使每位幼儿有话可说。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他们兴趣高涨,积极主动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说一说中认识了水果的外形及口味。幼儿的已有经验得到提升,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科学课小班教案精选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