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与同事分享教案,我们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包含社会服务项目的教案,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意识,写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鸟鸣涧的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鸟鸣涧的教案篇1
一、教学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月亮吗?月亮明亮、美丽,很多诗人都喜欢把月亮写进自己的诗句当中,今天我们所学的鸟鸣涧这首诗,就是其中非常优秀的一篇。
二、板书课题
1、请同学们仔细看老师书写课题,提出“鸣”、“涧”是生字。打开作业本,写一遍课题,并齐读课题。
2、介绍诗人 这首诗的作者王维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其中《鹿柴》《竹里馆》等就是描定山水景色的名篇,这首诗也是诗人给皇甫岳《皇甫岳云溪杂谈五首》中的第一首。
三、指导看图,初步感受诗文大意
我想同学们一定是对山涧中的鸟叫声充满了期待,我想先带同学去诗人去过的地方看看。
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课文插图
1、山谷之中什么景物? 人 花 山 月 鸟
2、这是什么时间的景色?(春季 深夜)
3、你会听到什么声音?
出示原诗,初读感受
1、听录音
2、通过听你感受到什么?(静)你觉得怎样读就可以让人感受到静?(轻、慢)
3、尝试自由读
4、点名读(2个)
5、齐读
划出作者选取哪些景物,来抒发他内心的感受?
教师板书:人 花 山 鸟 月
四、品读诗歌
第一句
1、诗中哪个词表现出他的.状态?(闲)板书人闲就是人没事可干,这里诗人的闲怎么理解?(闲静、心静)心静到什么程度?(听,看到桂花落的声音、样子)
2、谁能读得让我们 听得见花落的声音?(先指名,后齐读)
3、提示“人 闲”二字拖长
第二句
1、诗人深夜来到山涧之中,感受周围特别“安静”,太静了,就让人觉得怎么样?
2、谁能读出“山空”的感觉来?
3、指读、评价,再指读,再评价,齐读深化
一、二行诗连起来读
用心体会“夜静山空”的感觉
小结
同学们读得真好声情并,高水平的朗读就是这样,自己先进入的情景中,再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读传递给大家,让听的人也好像置身其中,这就是有感情地朗读。
用这种方法,尝试朗读三四行诗。
提问: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1、诗人似乎并没怎样写“月亮”只说是它“惊醒”了熟睡的山鸟。
a、月出月落无声无息它是如何能惊醒熟睡的山鸟呢?
b、那么是怎样一轮月亮让鸟儿们都误认为是天亮了?(突出月光的明亮、皎洁)
2、小结:诗人虽没有正面写月亮,但从惊醒的鸟儿反衬出月光的皎洁明亮
齐读三、四行
读的时候能不能让我们感受月光再明亮一点、鸟叫轻脆
4、齐读全诗。
五、课堂扩展
1、小结:本首诗,诗人选取了他看到的四种景物花山月鸟由花落、山空、月出、鸟鸣的描,写,夜静山空,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闲静 他描写美丽的景色,是在歌颂美丽的大自然,美好的生活,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在作者选取的这中种景物中,哪种景物的声响最大?
(鸟叫)
深夜山涧中的鸟叫,让你感受到什么?(深山的寂静) 几声鸟叫反衬出山涧中的寂静 以动写静 就如同我们上课初,有同学说的,他们静得听得到一根针掉的声音,心跳的声音。
以动写静的诗歌,我们知道的有哪些? (《鹿柴》)
2.名句欣赏 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是明月题,月亮由于他高高挂在空中,又是传说嫦娥玉免居住的地方,所以月亮一直是高洁、明亮的形象,你知道描写明月的诗句有哪些。
☆出示写明月的诗句
☆学生齐读,教师简单讲解
六、总结下课
本节课,我们和诗人一同伫立在山涧中,感受了大自然的这种神来之美,同时受到作者对生活的赞美和热爱的感情所感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让我们通过读书积累更多的知识,做一个有知识有修养的人,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鸟鸣涧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采用联想和想象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欣赏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采用联想和想象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课件出示:配乐风景图
看这些图有什么想法?
2、我们这节课就来欣赏一首描写夜景的诗。
二、感悟诗的内容
1、我们说过,欣赏诗歌就要把握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它跳跃性大,言外之意丰,初读,也许不那么好懂。如果我们在阅读诗歌时,能充分调动我们的联想和想象,就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意蕴,进而理解其主旨。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我们非常熟悉的诗:《鸟鸣涧》。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学生自由背诵,教师课件出示:古诗《鸟鸣涧》)
2、这是一首写景的诗。从字面上看,作者写了天上和地上的哪几种景物 请各小组讨论(这些景物相约组合,把这个夜晚装饰了一番,该多美啊,我们用读,再来感受一下这夜景的美)
3、让我们来想象一下,还有哪些景物作者虽然没明写,但应该是有的' 。各小组继续讨论,每小组可以重点选择诗中1—2句话为基础,加以想象
4、有人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我们看这首诗是不是这样啊 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幅画 请小组先讨论,再发言。
(多美的画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再次感受这美景)
5、请大家闭上眼睛1分钟,好好想象一下这优美的景象,欣赏一下这优美的景象。
(课件出示:表现幽静闲适环境的音乐)
(同学们看到了自己用想象和联想绘制的画面,一定想把自己见到的景物抒发出来吧!请同学们将自己感受融于诗中颂读给你的同桌听)
三、领悟诗歌
1、:刚才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握了诗歌的内容。现在我们就要分析一下诗歌所表达的了。诗歌大多抒发某种感情或表现某种心情,有时也揭示某种哲理或表现某种看法。请大家把这首诗再齐颂一遍,说说这首诗属于哪种情况
2、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词,并说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闲"应该是这首诗的诗眼。"闲"字,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的内心的闲适,平静,这样才能感受到周围景物的美,才会产生欣赏到美景的愉悦。刚才提到了曹操的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它的下句是"绕树三匝,无树可依"曹诗,王诗都写到了鸟的惊飞,曹操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树可依"这几句诗,表现了建安时期的兵荒马乱,连鸟兽也不免惶惶不安。而王维这首诗中的"时鸣春涧"中的鸟,并不飞离春涧,甚至也可能根本没有起飞,就只在树枝上偶尔鸣叫了几声。它的"惊"实际上只是一种好奇。如果把这两首诗对照,我们就能感到王维的这种"闲",不仅是因为没有人事的烦扰,而且也因为盛唐时代的和平安定。所以这首诗的主旨就是,表现作者闲静愉悦的心情,并借此表现盛唐时代的和平安定。
――要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文章的,除了想象联想,补充诗歌的言外之意外,还应了解作者的社会背景。有时可以与相关的诗歌进行对比。)
3、带着作者这种闲适、愉悦的心情来诵读这首诗
四、课后作业
收集王维的诗并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进行赏析。
鸟鸣涧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指导有感情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情感。
2、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在理解分析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写作手法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自由诵读:读通顺,读准确,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可以自己解决。
二、初读感知
1、提问学生读文本检查效果,对字音不正确的地方纠正。然后齐读。
2、结合注释感知诗歌大意,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谁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3、找学生说出诗词大意。a诗歌写了哪些自然景物? b这首诗歌中景物的特点分别是什么?带着自己的理解体会这些词语的情感,朗读出来。c作者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
4、明白了诗歌的内容,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这首诗歌。
三、诗情画意
1、诗人及其背景简介:默读一遍后读诗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诗歌。
2、听老师范读一遍,闭上眼睛感受诗歌。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齐读感受,个别学生诵读。然后谈自己的感受。
从落花写到了夜,然后写到山空,再写到月亮,又写到了山里飞的鸟。这是一个什么顺序呢?从近到远、从低到高。
教师小结:这首诗歌不是简单的在罗列材料,而是一个立体的、交*的、流动的画面,
“人”的特点是“闲”,“花”的特点是“落”,“夜”的`特点是“静”,“春山”的特点是“空”, :“月”的特点是“出”,“鸟”的特点是“惊”。
3、写法指导:你认为这首诗歌写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呢?
4、总结,配乐朗读。
四、延伸拓展
1、其他诗人眼中的春天。
2、总结结束
鸟鸣涧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2、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古诗吧?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咱们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如果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
2、老师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了。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板书题目:鸟鸣涧)
二、新授
1、过渡语:唐代诗人王维描写山水的诗歌很多,尤其对明月情有独钟,他写的《鸟鸣涧》就描绘出了一幅山村月色图,想去看看吗?
2、"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品读《鸟鸣涧》,想想古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3、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1)寂静山村,人已入睡,在这样的夜里,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板书:夜静)后来诗人听到了——鸟鸣(板书:鸟鸣),诗人认为是什么使鸟儿受惊了呢?(月亮出来,照亮了大地)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月亮,但是却说月亮出来后使鸟儿受到了惊吓,那你认为这月亮是什么样的`呢?(肯定分外明亮,板书:月明)你认为这声音破坏了原先那种宁静安逸的意境了吗?(没有,有静有动,反而是更加使诗人陶醉于其中)你认为这样的环境怎么样呢?这时候,如果你置身其中,你的心情又会如何呢?(板书:境美)
(2)展开想象,再现诗人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并和同桌交流:说说你看到的和想到的情景。
(3)在这样的情境中,诗人深深陶醉了。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认为应该怎样读呢?(舒缓,悠闲,沉醉)谁来读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
(3)王维的诗作人们非常推崇,后人对其诗作的评价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认为这样的评价如何呢?
(4)请闭上眼睛,听老师吟诵这首诗,在头脑中再现诗中描写的情景。
三、拓展
现在,我由你们的学习伙伴变成了这场古诗挑战赛的主持人。哪个小组做好准备了?你们选择几星题?派个代表,小组成员可以站起来相互补充。
三星题——背诵古诗《鸟鸣涧》(怎样背诵才能静——声音轻,速度慢);
四星题——说说带点词语意思;
(人闲——人寂静心闲;空——空荡荡,没有人;时鸣——不时鸣叫几声)
五星题——读古诗,想象画面(你喜欢哪一句——诗美,你描绘的景色也美)
(这样的景色,给你一种什么感受?——板书:山中月夜静从哪里能体会出?)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结束了今天的古诗挑战赛。我要祝贺每一位同学,你们不仅学会了《鸟鸣涧》,还掌握了一种自学古诗的方法,所以每位同学都是今天的获胜者!
四、小结
同学们,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搜集,美美得读一读,也试着为明月写一写诗
五、板书设计:
?鸟鸣涧》
唐王维
山中月夜
美静
六、反思:
设计理念:古诗的教学尤其要注重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自由、充分的对话,在阅读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验,再现诗中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中,曾有一个学生质疑:这首诗到底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还是有歧异。我耐心地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桂花”的含义。学生通过查字典并结合诗的内容最后一致认为写的是春天这个季节的景色,其实我们都知道,桂花,又名木樨,属于常绿小乔木或灌木,花小,白色或暗黄色,有特殊的香气。我们常听到的一般是秋天的桂花。但是它分为不同的种类,有:春花、秋花、四季花等不同种类。所以诗中所描写的桂花是在春天,这并不矛盾。学生们情绪高涨,课堂教学也进入佳境。
鸟鸣涧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描绘的意境。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朗读录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1、(展示插图)问:这幅图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能试着说说插图的内容吗?(学生自由发言)
2、解题及简介作者。
二、体会诗的意境
1、提出问题: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哪些景物?
(2)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3)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播放朗读录音。
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录音,带着上面的问题,感悟诗情。
三、自由读诗,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
2、小组合作交流诗句的意思。
四、感悟诗境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在课本上批画圈点。
2、这首诗写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学生齐读这首诗。
五、指导朗读
1、指名学生读。
2、教师评议并指导。
3、教师范读,学生标出节奏。
4、注意重读“落”、“空”、“惊”这三个词语。
5、学生齐读。
六、课堂小结
1、学生朗读并背诵古诗。
2、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鸟鸣涧的教案篇6
一、说教材及学生
古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鸟鸣涧》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季月夜山景图,春夜,深山空旷,万籁无声,桂花从枝上飘落的声息。忽然,一轮月破云而出,幽柔的清光洒满山林。被月色惊扰的山鸟,时而啼鸣于深涧之中。诗人以花落、月出的动态和鸟鸣的声音,非常生动深刻而细致传神地表现出春山月夜的清幽闲静。这种静境因为有声音动态而显得富于生机和情致。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静。动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静的效果。
这首诗主要描写深山幽谷夜晚寂静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心情。充满了静谧的意境,但“花落”“鸟鸣”“月出”写来静中有动,动中见静。是很成功的写景诗,如同一幅线条清朗的水墨山水画,正是王维所擅长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他们已学过一些古诗,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感悟语言,体会感情,欣赏意境,培养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和课程标准,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能够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描绘的意境。
2.能用给古诗编故事的形式把诗中描述的场景复述出来。
3.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学习诗人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态度。
4.尝试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联想和体会,通过诵读,体会古诗描绘的意境和作者的心情。
2.能用给古诗编故事的形式把诗中描述的场景复述出来。
二、说教法及教学手段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为了使学生能学得快活,学得轻松,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我采用“激趣导入——初读感知——感悟诗意——课外延伸”的方法进行教学。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我制作了有关课件,把月夜的影视文件、能调动学生情感的优美的音乐,诗中比较难懂的词句等制成了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情画意。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取“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说一说”的学习方法,采用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全班讨论交流的形式来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读,即读诗中的重点词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始终贯穿于课堂的全过程;“想”,想自己悟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问”,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说自己的独到见解。学生始终在教师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积累语言,在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四、说教学过程
(一)由题导入,激发兴趣
今天,我们要学一首古诗,这首诗就像刚才的音乐一样,清新、雅致,恬静、幽美,题目叫——《鸟鸣涧》。(齐读课题)
“涧”这个字,它的偏旁是“氵”,我们可以推想“涧”跟——水有关。水在哪里呢?水在两山之间,所以,涧就是指夹在两山之间的流水。这流水是涓涓细流还是汹涌波涛?那应该怎么读题目呢?谁来试试?(齐读)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写的,王维他的山水诗造诣极高,《鸟鸣涧》是他山水诗的代表作,苏轼就曾经夸他的诗“诗中有画”,现在就让我们来品这首诗,赏这幅画。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地方。王维在这看见了什么呢?请大家到诗中去读一读,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4遍,前2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争取读得字正腔圆,后2遍读的时候,争取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1、学生自读。
2、(屏显古诗)指名读。点评。
a你很会思考,夜静春山空,“空”这个多音字你读准了,真是一丝不苟。
b声音清脆悦耳,读诗正确流畅,很好。
c声音响亮,把每个字的音都读准了,自信的孩子,真不错。
d读得很流利,又注意了诗内部的停顿,读出了诗的韵味。
3、齐读。
4、这首诗你们都读正确了,读通顺了,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了这么几遍,你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候呢?
指名回答,并说说依据。(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春夜)5、诗人王维在春夜看到了那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到诗中一行一行仔细地找一找,并把它圈出来,四行都找完了,再举手。
指名回答。(相机板书:花、山、月、鸟、涧)
6、的确,诗人在诗中写花落、山空、月出、鸟鸣、涧水流,这些景物融合在一起的春夜有什么特点呢?请你到诗中把这个合适的字找出来。
指名回答。(板书静)
的确,这首诗给我们的一个深刻感受就是“静”。
(三)感知诗意,体味清幽
1、第一行:人闲桂花落
同学们都很会读书,读出了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夜晚,是一个静静的夜晚。就在这样的一个夜晚,桂花轻轻柔柔地飘落了,(屏显:人闲桂花落)同学们看过桂花吗?长什么样子?小小的,细细的桂花落在地上声音响吗?声音小到我们在座的每一个同学也包括张老师可能都听不到,但王维却在那个夜晚听到了。
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告诉我们什么呢?(不作答)我们写教室很静,静到什么程度?(让学生自由说,老师不评价)静到一根绣花针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那诗人写桂花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呢?
(指名回答)
是呀,夜是这样的静,但不仅因为夜静,更因为看风景的人心静,所以,王维他还是感受到盛开的桂花悄然落地的声音。看看“人闲”两个字,它正是告诉我们王维的心——静。是啊,王维身处没有战乱,安定统一的盛唐,而他自己此时隐居风景秀丽的蓝田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悠闲自在,淡泊名利,所以他说自己是——人闲。
现在,就让我们用朗读把桂花落地地轻柔、舒缓展现出来。(指名读)
(女生齐读、齐读)
女生读起来清清幽幽的,别有一番情趣。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第二行:夜静春山空
听着这桂花落地的簌簌声,王维才发觉夜是多么静啊!真是——夜静春山空。(屏显:夜静春山空)同学们,鸟鸣涧这里风景如画,白天,山涧中阳光灿烂,鸟语花香,游人踏青,动物们自由自在……真是热闹非凡。渐渐地,渐渐地,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游人散去了,动物们都进入梦乡了,山林也空闲下来了,整座山就像睡着了一样,静静的,静静的……如果此时,你也站在这座春山面前,你会用什么词语,什么句子来形容?
是呀,静,静得诗人觉得好像整座山什么都没有了,空荡荡的。谁用朗读来把这样的画面读出来。(指名读)
让我们用朗读来赞叹这座空山吧!(男生齐读、齐读)
让我们把这个“静”字留在心中,读好这句诗。(屏显: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齐读
3、第三、四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引读: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出,月从哪出来呢?(云)怎样的云?
(薄薄的几片云)是呀,一轮明月从云层中钻出来,皎洁柔和的月光一下子倾泻在山涧中,睡梦中的鸟儿于是——(指名回答)是呀,鸟儿以为天亮了,睁开朦胧的睡眼,啾啾叫着。
“时鸣”怎样叫呢?(指名回答)是叫了几声,就停了,过一会又叫几声,又停了,咦?不是写夜静吗?怎么会写鸟鸣声呢?
对,这就是一种反衬手法,以动衬静。古人就说“鸟鸣山更幽”
我想,鸟儿此时一定是用它动听的叫声在赞叹。
现在,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诗。(指名读)
鸟鸣涧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尤其是后鼻韵“静、惊、明”,翘舌音“春、山、时、中”,边音“落”,鼻声母“鸟”。通过“涧”字的理解,渗透偏旁表意。
2、理解诗意。通过故事描述初步感悟诗歌的意思。再通过诵读理解诗意。
3、学习吟诵。通过标音的长短进行基础诵读,再通过录音示范进行吟唱,理解王维通过诗歌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学习吟诵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孩子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吟诵一首古诗,它是--板书:《鸟鸣涧》
二、解诗题
1、齐读古诗题目。
2、看到这个字,你能猜出什么是“涧”吗?
指导:“涧”字有三点水,肯定和水有关,右边的“间”字既表示它的读音,也表示了它的意思呢。两座山之间的小溪沟就叫涧。
3、师总结:鸟鸣涧就是有小鸟不时鸣叫的小溪沟。
4、这首诗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所写,你们对他有多少了解呢?谁来汇报一下,注意用简短的几句话来介绍。
5、那么这首诗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给谁的呢?(了解了古诗的作者和背景有利于我们学好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古诗。)
三、读诗音
1、自由朗读古诗,必须把古诗读通读顺。
2、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学生评价)(注意读准字音:静、惊、鸣)
3、cai:古诗朗诵
4、齐读古诗
5、同学们,古诗的朗诵应该注意什么?(同桌间相互讨论一下这首诗哪些地方应该停顿、哪些地方应该读重音?)
6、学生汇报并试读(学习有自己的想法非常好,相信学完这节课我们肯定会知道该如何读好这首诗。)
7、同学们,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写景的诗)诗中写了哪些自然景物?(人、桂花、夜、山、月、春涧)
四、悟诗情,学吟诵
1、师讲述:
孩子们,诗是心灵的语言,一首诗就是一个美丽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前的一个春天,诗人王维来到好友皇甫岳家里做客。皇甫岳的云溪别墅坐落在一条山涧旁边。白天,王维看到了漫山遍野盛开的花朵,听到了阵阵小鸟的啼鸣,觉得很快乐。夜幕降临了,白天里花枝招展的大山都被染上了漆黑的夜色,小鸟们早就回到了自己的巢里歇息了,劳作了一天的人们也安静下来了。王维和皇甫岳坐在种了许多桂花树的庭院里,四周非常安静,连桂花飘落到衣服上的声音仿佛都能听见。嗅着阵阵花香,感受着这里宁静的美,王维很愉快,他吟出了第一句诗:
出示第一句:人闲桂花落(师生齐读)师贴板书: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2、学习吟诵
如果我们用吟诵的腔调来读,可以怎么读呢?
a、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并指名试读
b、其他同学还有不一样的看法吗?师借机范读
指导:看看这个“落”,正因为桂花飘落几乎是无声无息的,所以要读得短促,轻柔一些。
人闲静下来,才能有心思欣赏周围的美景啊。所以“闲”字拖长了。这一行诗最美的是桂花,所以“花”字可以特别拖长。(生试读)
[师评价引导]:你的朗读都让我好像闻到了浓浓的桂花香了。
指导:第二行诗主要是讲安静的夜晚,四周围都非常空旷宁静,所以,吟诵“空”字的时候把声音延长,可以用我们的语言把这份空旷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3、过渡:夜色中空旷寂静的春山虽然有诱人的桂花香,但也不是最美的。最美的景色还在第二句诗呢。
4、谁来读一读第二句诗?指名读
5、谁来猜猜它讲的是什么意思呢?
6、出示第二句,师过度:
王维刚刚还坐在桂花树下,嗅着醉人的花香,享受着万籁俱寂的宁静美。
突然,一轮明月出来了,那皎洁明亮的月光仿佛霎时间给山里的一起披上了一件白纱似的外衣,真美呀!王维不由得拍了一下座椅站了起来。这时,山涧里传来了一两声清脆的鸟鸣。原来呀,是明亮的月光让刚刚进入梦乡的小鸟们眼前一亮,以为是白天了呢。这充满生机的鸟鸣声让这片寂静的山涧显得更加空灵,更加春意盎然了。王维深深地爱上了这里。他不由得吟出了第二句,师生齐读板书: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a、学生学习吟诵。如果我们用吟诵的腔调来读,可以怎么读呢?
b、学生试着吟诵
c、指名读,借机范读
[指导]:通过诗句可以看出月亮是突然出来的,也说明月亮一下子就放出它皎洁的光亮来了。所以,“月出”我们读的时候可不能拖长。
[师评价引导]: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那只刚刚进入梦乡突然突然被明亮的月光惊醒,以为是天亮了的小鸟。
第四行诗是诗人最喜欢的鸟鸣,所以“鸣”字拖长,而小鸟的叫声不时啼鸣在春涧里,所以诗人把“中”字拖长,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断断续续的,或悠长或清脆的鸟鸣声。
[师评价引导2]:你的朗读让我听到了小鸟欢快的鸣叫。
[师评价引导3]:你的朗读让我感觉到这寂静的夜色里蕴含着无限的生机呢。因为有可爱的小鸟,有生命的律动啊。
d、为什么“月出”会“惊山鸟”?(学生思考,自由谈谈)
师小结:鸟儿本来是休息了的,因为月光让鸟儿受惊了,更加衬托出了月夜的静;整首诗中的“花落”“鸟鸣”都衬托了春夜山中格外的幽静。这种手法经常被运用到古诗词中,叫以动衬静。板书:以动衬静
7、我们连起来吟诵一下,好吗?cai:标好音长的诗句(指名学生练读、齐读)
8、这首诗歌读到这里,老师也想读一下,在老师读的时候你看大屏幕,想象一下自己眼前感受到了什么画面。
a(出示课件,配乐朗读)夜幕降临了,诗人王维也许在这里流连了一天,不忍离去,看到了这样的景色写下了这首诗——(师朗诵)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诵读一遍,感受一下诗歌的意境。
b:为学生配乐读。
c:睁开你的眼睛,你的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置身于怎样的环境中?
生:我仿佛看见了山间流淌的小溪,听见了鸟儿不停的鸣叫,我仿佛置身于诗情画意的境界里。
生:我看见了随风飘落的桂花,听见了鸟的鸣叫,还有水的歌唱,我仿佛置身于一片幽静的世界里。
师:你走进了作者的内心,感受到了落花,还听到了水的歌唱,你的语言真美。
生:我仿佛看到了落花从树枝上飘落下来,落到了地上,而且我也听见了春涧中
9、我们来听听诗人的心声.cai:播放古诗解释
10、有人说这首诗很简单,只有简单的二十个字,甚至几分钟我们可以背诵下来,可是我说这首诗不简单,不简单在他用仅仅二十个字写了那么的景物,给我们呈现了如此美丽的一幅画卷,这首诗不简单,还不简单在体现了诗佛**的诗歌艺术水平!美丽的月夜在王维的眼中是一个寂静的夜晚,在李白的眼中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眼中的月景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白居易眼中是“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在其他诗人眼中呢?
五、拓展
师:春天、月景在不同人的眼中有不一样的感受,我们也一样可以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天,亲近月夜,用我们自己的笔写下精彩的诗篇!
?鸟鸣涧》教学反思
?鸟鸣涧》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描写的是春夜山间异常寂静的景象。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学习:初读——画出不懂的词句;再读——参考学习资料进行理解;品读——与同学深入探讨重点词句,品味诗意;诵读——边读边想象诗中意境。
鸟鸣涧的教案7篇相关文章: